论文摘要
目的促血管生成素是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它是由123个氨基酸组成的碱性蛋白,属于核糖核酸超家族,包括四个成员,即Ang-1,Ang-2,Ang-3,Ang-4。Ang-1和Ang-2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两个因子,其与血管的发生和生成关系密切,尤其Ang-2通过影响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形成而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主要检测Ang-1和Ang-2在外阴鳞癌、外阴上皮内瘤变、外阴上皮内非瘤变及外阴正常皮肤的表达,来探讨它们在外阴不同病变的作用。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对象随机选取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教研室经手术切除及活检存档的蜡块:外阴鳞状细胞癌(VSCC)30例;外阴上皮内瘤变(VIN)35例,其中VINⅠ-VINⅡ共20例,VINⅢ15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NNEDV)40例,其中鳞状上皮增生(SH)20例,硬化性苔藓(LS)20例;外阴正常皮肤10例。收集VS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二、实验方法1、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法)浓缩型兔抗人Ang-1和Ang-2、CD34多克隆抗体均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SABC法免疫组化染色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设置阳性和阴性对照以保证染色结果的可靠。2、结果判定(1) Ang-1和Ang-2蛋白的表达:Ang-1和Ang-2蛋白定位于细胞浆,呈棕黄色或出现明确的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否则视为阴性(-)。随机选取5个高倍镜视野(40×10),计数每个高倍视野下的阳性细胞数,然后取5个视野阳性细胞的平均数计为该例阳性细胞数。(2) CD34标记的MVD计数:①CD34蛋白表达阳性以血管内皮细胞呈棕色或棕黄色染色为标准;②微血管计数以被染成棕黄色的单个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作为1个血管计数。只要结构不相连,其分支结构也计作一个血管计数。肿瘤内硬化区及与肿瘤交界处软组织内的微血管,若有较厚的平滑肌及管腔直径大于8个红细胞的微血管除外;③随机选取5个高倍镜视野(40×10),分别计数微血管数,取其平均值计为该例的MVD值。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各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ng-1和Ang-2在外阴癌前疾病和外阴鳞癌中的表达Ang-1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呈棕黄色颗粒。Ang-1在外阴正常皮肤组织中并不表达。在NNEDV组织中主要表达于真皮层,LS中的阳性细胞数为8.56±4.75,SH中的阳性细胞数为4.67±2.43;在VIN中,表皮异型细胞无表达,而在其下的真皮层有表达,VINⅠ-Ⅱ的阳性细胞数为8.51±3.35,而VINⅢ的阳性细胞数为29.10±4.56,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VSCC中Ang-1主要表达于肿瘤组织周围的大血管和癌组织内的肿瘤细胞中,阳性细胞数为38.97±5.85。Ang-2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呈棕黄色颗粒。Ang-2在正常外阴皮肤组织中无表达。在NNEDV中主要表达于真皮层,LS中的阳性细胞数为7.38±3.41,在SH中的阳性细胞数为4.70±2.58,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ng-2在VIN中主要表达于真皮层,表皮层则无表达,VINⅠ-Ⅱ的阳性细胞数为8.23±4.43,VINⅢ的阳性细胞数为24.66±4.79,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ng-2在VSCC中主要表达于癌细胞和癌周边血管内皮细胞中,阳性细胞数为34.33±4.62。2、CD34在外阴癌前疾病和外阴鳞癌中的表达情况正常外阴皮肤组织中的MVD值为20.44±3.66,LS中MVD的值为10.34±2.83,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SH的MVD值为21.58±2.48,与正常外阴皮肤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VINⅠ-Ⅱ为21.83±3.18,VINⅢ为34.71±4.01,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VSCC中的MVD值为39.88±7.65。3、Ang-1和Ang-2的表达与外阴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Ang-1的表达与VSCC患者的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Ang-2在高分化癌组织中的阳性细胞数为36.00±4.64,在中分化癌组织中为31.12±4.02,在低分化癌组织中为65.70±3.91,高、中分化与低分化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ng-2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细胞数为41.45±7.02,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细胞数为30.46±6.38,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在正常外阴皮肤组织中促血管生成素诱导血管形成系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2、外阴硬化性苔藓中可能存在微循环障碍,后者导致的缺血缺氧诱导Ang-2表达上调,Ang-2可能协同VEGF,促进新生血管形成;3、Ang-1在外阴鳞状上皮增生中并没有起到抗炎因子引起的抗血管渗漏作用;4、Ang-1和Ang-2参与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真皮内的血管形成过程;5、Ang-2的表达与外阴鳞癌的浸润转移和恶性进展有关。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外阴颗粒细胞瘤一例并文献复习[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20(03)
- [2].综合疗法治疗外阴瘙痒所致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06)
- [3].复方硫磺洗剂治疗外阴瘙痒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22)
- [4].中药内服兼外洗治疗外阴瘙痒的效果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11)
- [5].你对外阴瘙痒的治疗了解多少[J]. 保健文汇 2020(09)
- [6].外阴瘙痒的七大“幕后黑手”[J]. 伴侣 2015(03)
- [7].女性如何有效预防外阴瘙痒[J]. 保健文汇 2019(07)
- [8].外阴瘙痒应查明原因[J]. 人人健康 2008(01)
- [9].你了解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症吗[J]. 健康 2008(03)
- [10].外阴瘙痒的诊治[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8(01)
- [11].外阴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报道[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8(03)
- [12].男性也应注意外阴清洁[J]. 江苏卫生保健 2015(09)
- [13].维生素在顽固性外阴瘙痒中的应用[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02)
- [14].幼女外阴粘连1020例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 2011(02)
- [15].家长对幼女外阴护理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 现代临床护理 2010(08)
- [16].外阴瘙痒的诊断和治疗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18)
- [17].外阴瘙痒1年余、加重1个月[J]. 中国社区医师 2009(17)
- [18].外阴瘙痒150例诊治体会[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8(05)
- [19].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外阴瘙痒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20(05)
- [20].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外阴瘙痒的临床效果[J].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6(02)
- [21].外阴瘙痒的治疗误区[J]. 家庭医学 2013(04)
- [22].外阴瘙痒晚上重白天没事是何因[J]. 家庭科技 2010(05)
- [23].女性患儿外阴感染病原学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08)
- [24].外阴上皮样肉瘤1例报道[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7)
- [25].达肤王联合苦参汤治疗外阴瘙痒30例临床分析[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09)
- [26].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外阴肿瘤的疗效及预后分析[J]. 中国医学工程 2013(04)
- [27].儿童外阴瘙痒病因探讨[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10)
- [28].外洗与口服方药结合治疗外阴瘙痒[J]. 中国医疗前沿 2009(08)
- [29].外阴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告[J]. 吉林医学 2008(23)
- [30].探究中医治疗糖尿病性外阴瘙痒的效果[J]. 糖尿病新世界 2018(04)
标签:促血管生成素论文; 肿瘤论文; 新生血管形成论文;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论文; 外阴上皮内瘤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