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潮 风雨同行(论文文献综述)
姜楠[1](2019)在《习近平外交思想蕴含的传统文化分析探讨》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下的外交思想,并通过在各种涉外场合发表的讲话传达给国际社会。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在这些讲话中大量引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论述,并用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来进一步向国际社会阐释其外交思想。以习近平在重大外交场合的涉外演讲稿作为样本进行文本分析,可以发现,习近平外交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具体体现在习近平提出的坚持和平发展、建设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及建构和谐的国际社会等外交理念上。而这些外交理念其中又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先义后利”的思想,“顺时应势”的思想。论文将以习近平涉外场合中的演讲稿作为一手材料,进一步探索习近平外交思想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上更好的理解新时代的习近平外交思想。
朱金歌[2](2019)在《社工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角色定位研究 ——以郑州市Y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不断突出、经济和家庭结构的不断变化,养老问题不再只是家庭要面临的问题,作为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两亿的大国,养老问题的亟待解决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探索新的养老路径,在当前大力发展社工人才队伍的背景下,发展社工参与的社区居家养老无疑是解决我国当前养老困境的新思路。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发现社工在参与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困境重重。本文以郑州市Y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为例,以实地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亲历社工当前参与服务所处的环境,以社区居家养老中社工开展服务所遇到的角色定位问题为主线,通过参与式的深入观察,在立足本土化的基础之上,运用老年活动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分析社工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性,从社工目前的服务现状以及内容发现社工主要扮演了需求评估者、服务提供者以及资源链接者三大主要角色,同时分析得出角色定位困境出现的角色冲突、角色不清和角色差距问题,发现产生角色定位不清的原因是由于社工专业能力的缺乏、社会支持力度不强以及宣传不到位造成的。研究者根据Y社区养老中心的现实情况以及所掌握的访谈材料,总结反思出有利于社工在社区养老中找准自身定位的三大方面即提升社工自身专业能力、社会支持以及舆情宣传对策和建议。
陈英[3](2018)在《林白长篇小说独语叙事研究》文中认为林白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作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从其最初创作便受到文坛关注。她常以回忆方式书写独具个人特色的小说故事,一些作品结合自身的经历再加之林白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其部分作品被称为“身体写作”小说的代表。也由于其大胆描写的细节和灵动的语言,她受到文坛学者和市场读者的关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她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写作模式和题材。但跨入新世纪后,林白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从内容、题材、写作模式、叙述方式都有所突破。本文从对林白的长篇小说叙事方式的研究入手,发现作者从始至终采用的都是独语叙事方式。对于“独语叙事”,很多女作家也曾采用类似的叙事方式,但林白有个人特色。在采用独语叙事时,不仅受到个人成长经历影响,即从家庭、获取的知识以及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同时还伴有疏离感和孤独感。纵览林白长篇小说,发现她无论从叙事视角的选择还是叙事视野的拓展中都在坚守独语叙述方式。她坚持使用独语叙事,主要表现在从对女性立场的坚守和对男性书写的回避。在从叙事时空角度的叙述中,从空间角度即离开--返回家乡,从时间角度即采用回忆的方式来表现。由此可见,林白虽然想要突破自己固有的写作方式,但却始终执着于独语叙事。虽然从创作题材和创作视野来看林白关注的重点由一个女性转向一群女性甚至更为广泛的芸芸众生,由关注女性个人内心体验转向更为广泛的“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境况,选材和观察视角都不断扩大,但贯穿其中的独语叙事方式,使之呈现出具有林白个人写作特色的一种叙述范式。
王小露[4](2016)在《栾凯声乐作品创作风格与演唱研究 ——以三首新古典民歌风格声乐作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栾凯的创作风格非常多样,跨越了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各个领域,堪称一个多产的实力派作曲家,他所创作的声乐作品也在全国屡获大奖。尤其他的新古典民歌风格声乐作品实现了审美理念和艺术形象的高度统一,在追求高雅、经典、精致的同时,注重了与大众生活的有益结合,因此在研究他的声乐作品创作风格与演唱的同时,能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当代歌曲的主流趋势。他通过吸收经典的传统文化,经过提炼加工,融入新鲜血液,从而形成自身别具一格的歌曲风格,这既展现了栾凯深厚的音乐素养,又体现了栾凯把握并融合多种创作风格特点于一身的创作实力与才华。本文将结合当今社会的艺术审美标准和审美理念,对我国着名青年作曲家栾凯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进行梳理和阐述,通过对栾凯的新古典民歌风格的分析,对其三首《红颜一怒》《醉了千古爱》《牡丹亭》具有代表性的新古典民歌风格声乐作品进行演唱研究,体现出栾凯声乐作品的创作特征,总结出栾凯新古典民歌风格应该把握的要素。本文将分四个章节进行梳理和探讨:第一章讲述栾凯的艺术生涯,分两节,第一节进行栾凯简介,第二节梳理栾凯的音乐成就;第二章对栾凯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进行分类梳理,分五节,第一节是表达赤子情怀的声乐作品,第二节是高唱军旅戎歌的声乐作品,第三节是咏叹生命之路的声乐作品,第四节是歌颂大爱无疆的声乐作品,第五节是展现民族风情的声乐作品,在第五节里又分出三种民族声乐作品,第一个是借鉴、改编类的民族声乐作品,第二个是艺术歌曲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第三个是新古典民歌风格声乐作品;第三章是对新古典民歌风格的诠释,分两节,第一节是定义新古典民歌,第二节是栾凯新古典民歌的特点;第四章是分别通过歌曲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唱探微对栾凯三首新古典民歌风格声乐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
张春[5](2014)在《中国电影短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影起源于视镜,发展于短片。关注电影发展,自然离不开电影短片。电影短片不以长度占优势,却以实验探索特性自成一脉。从国外来说,奥斯卡金像奖和三大国际电影节等都设有短片单元,百余年的短片发展成绩明显;中国短片从《定军山》开始,一个世纪以来也渐成风景,特别是新时期后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投拍机制的变化和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一股被称之为“短片”、“小电影”、“微电影”的电影短片浪潮正在中国两岸三地风起云涌:知名导演创作此起彼伏,底层大众尝试方兴未艾,各类原创大赛层出不穷,主流媒体和视频网站推波助澜。电影短片正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关注中国文艺发展,就不能漠视电影短片浪潮的蓬勃态势于不顾;关注中国电影短片,就应当进行整体式的研究,而非散片式的解读。为此,本文将中国电影短片置于全球电影和中国社会发展视阈之中,充分借鉴国内外电影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对中国电影短片进行艺术表征、发展脉络、创作机制、叙事策略、传播图景、发展得失等多角度、全景式的研究,努力挖掘出中国电影短片所具有的独特性、创新性和文化意义,切实强化电影批评的现实力量,弥补短片整体式研究的缺失,进而为中国电影短片研究和发展提供镜鉴与参考。本文共包括七个部分,主要构架如下:第一章是“穿上短小外衣的电影”。这章是绪论部分。主要明确电影短片的定义、特征、界定及分类,并介绍电影短片研究的现状与意义,同时对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理论选择和创新之处进行说明。第二章是“三朵奇葩的成长之旅”。主要从发展历程的角度,对中国电影中的故事短片、动画短片和纪录短片,进行由点涉面的梳理,呈现电影短片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条件,奠定基础。第三章是“大众电影梦成为现实”。曾让无数人止步于现实的电影“导”“演”梦,在短片这里获得了实现的可能。这与法国新浪潮提出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导演和演员”异曲同工。本章包括“新世纪前:专业作者语境中的民间创作”、“新世纪后:底层大众影像时代已经来临”、“大时代与小成本:大众电影梦实现的原因”三个方面。第四章是“叙事探索从短片开始”。电影探索主要见于叙事的探索。本章从叙事的角度出发,对电影短片的“时间”、“空间”和“视角”等叙事话语中的探索实验,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考量,藉此发现电影叙事发展的源泉和趋向,同时为结论部分的短片价值呈现打好伏笔。第五章是“零票房下的传播图景”。文化产业时代,票房高低是衡量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电影短片却因自身的形制短小,逐渐被院线所抛弃,呈现出微票房和零票房的现象。但电影短片的传播却表现出了新的特质。基于此,对其普适大众的传播内容、被院线抛弃到主动抛弃院线呈现分众传播的形态,以及传播效果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大众参与度较高的电影短片也是对“以票房论英雄”现象的一种反拨。第六章是“短片个案的延展分析”。主要从三种类型的短片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由点到面的升华。当然,个案是类型发展的一个视点,通过个案分析延伸出故事短片、动画短片和纪录短片的艺术呈现,有助于深化并实现论文研究点与面的结合、纵与横的覆盖。第七章是结论部分。主要对中国电影短片的价值进行了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藉此指出电影短片的努力方向。此外,还对本文研究中的一些做法和有待继续深入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比如建构中国电影短片发展史、建设中国电影短片数据库和发布中国电影短片年度发展报告等。最后附录有整理的中国电影短片国际主要获奖情况、近两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入围名单,以及研究过程中制订的《中国电影短片调查问卷》及其数据分析,便于形成研究总况。
余志远[6](2012)在《成己之路:背包旅游者旅游体验研究》文中指出在现代社会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程式化的行为让人感到单调、乏味和不自由,一种被活着的感受表现得尤为强烈,感知生命意义在逐渐减弱。旅游,作为人类生命中的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给人们提供了与自身、与他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机会,令人感觉到轻松和愉悦。难能可贵的是,游弋于旅游世界里的人们可以沉浸其间,在旅行中思索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寻求生命的解放和个性的自由,寻找“成己”的答案。背包旅游,给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个体提供了一个“成己”的重要途径。这个命题既是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又是对旅游体验积极作用的肯定和认同。针对这个主题的讨论,鲜见于国内旅游学术界。目前,国内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偏向于应用体验理论探讨旅游产品的设计,因此而表现出对旅游主体研究的忽视。存在相同境遇的是,尽管背包旅游这种特殊的、不同于大众旅游的旅游方式在国内风起云涌地兴盛起来,但面对这股潮流,中国学术界的反应是迟缓的。因此,深入理解背包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的心理感受成为国内旅游研究者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背包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希冀探索背包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并从中窥视旅游体验的积极意义。试图回答:国内背包旅游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群体?他们的旅游动机如何?他们行为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群体对背包旅游具有怎样的认识?对于背包旅游者而言,非惯常环境下的体验本身具有何种意义?旅游者的“成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本研究选择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及旅游日记搜集等方式采集样本数据,结合随机抽样、目标式抽样和滚雪球抽样,共收集了449份调查问卷,访谈了17位背包旅游者,采集了54篇网络游记,相应展开了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综合分析各种途径收集得到的数据资料,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本文对背包旅游者这个概念做出新的界定,研究认为,背包旅游者是以自我建构为主要目的、采用非大众型自助旅游方式前往某些特质突出的非惯常环境从事旅游体验的人。(2)本文通过调查,从人格特点、人口学特征、工作/休闲、旅游动机、旅游态度、旅游行为等6个方面勾勒国内背包旅游者的大致“轮廓”:a.人格特点。背包旅游者是一群思想自由、善于思考、好奇心强、富有冒险精神的人。这群人爱好旅行,不喜欢被束缚,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渴望寻找自我和真正的生活价值的“年轻人”;喜欢思考,善于反思,经常怀揣着各种梦想和疑问踏上远方的征程,不断追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经历着旅行的喜怒哀乐,重新审视着生命的意义;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平凡的事物也因好奇式的观看而被赋予了新的价值,以充满趣味的姿态重生;他们还富有冒险精神和探险意识,敢于将自己放逐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勇于挑战自我,寻求个人对自我的确立。b.人口学特征。参与背包旅游的主要成员是青年群体;相对于从前的“重男轻女”,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背包旅游中,在比例上已然平分秋色;这个群体更多的来自经济发达地区,以城市居民为主;他们的职业以学生、公司一般职员或企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教师和政府公务员或相当于政府公务员为主,并且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就职业和收入而言,大多数的背包旅游者属于中产阶级。c.工作/休闲。大多数的国内背包旅游者从事的是一些需要一定创造力的脑力劳动,尽管不需要付出太多的体力,但较大的工作强度、压力和责任令他们感到工作并不轻松,甚至有些焦虑,而每天的重复工作,职场上的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降低了工作的趣味性。这些,在其内心深处埋下了休闲(包括旅游活动)的种子。另一方面,他们中的多数人所从事的“五天八小时制”的工作时间模式赋予了其更多休闲的机会。这个群体的业余爱好颇为广泛,喜爱的休闲活动既有室内项目,也有户外项目,有偏向于脑力的活动,亦有倾向于体力的活动。其中,类似旅游和爬山这种出游型的休闲活动是多数背包旅游者的日常休闲的最爱。d.旅游动机。国内背包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主要是逃避和放松(逃避重复生活、责任、压力、难题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放松身心)、求知、寻找/探索(探索地球的奥秘、寻找自由、自我与梦中的家园)、体验(看风景、看他人、体验风土人情、体验他人的生活方式、体验人生的美好)和社交。e.旅游态度。这个独特的亚文化群体不喜欢喧嚣的繁华都市,不喜欢成群游人践踏下的着名景区,却喜爱在游人稀少的地方穿梭,最热衷于探访自然风光优美和人文风情浓郁的偏远地区,并且希望能够在旅途中体验得到真实;喜欢独行和小群体的结伴旅游;热爱交往,喜欢与旅途中的偶遇者搭讪,愿意深入旅游目的地社区以获得同原住居民交往的机会。f.旅游行为。外出旅行之前,国内背包旅游者常常通过网络、外出旅游经历、亲友介绍和电视电影等渠道获取旅游信息;经常借助网络平台约伴同游;旅游线路安排上具有较高的弹性,出游时基本上只有一个大概的行程计划,适当变通执行;旅游途中比较节俭,对旅游预算有比较严格的控制,一般选择入住廉价经济的场所;主要靠徒步或徒步加搭车的方式完成旅行;出游时间相对较长;常爱在旅行结束时将其旅游经历总结成文并发表于互联网,与他人分享。(3)背包旅游形象内容结构包括7个维度,即思想个性、归属认同、旅游偏爱、自我实现、环境条件、体验特征和方式认可。不同人口学的背包旅游者在背包旅游形象上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a.不同年龄段的背包旅游者在“思想个性”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其中20岁以下“思想个性”最强,41岁以上“思想个性”最弱;b.不同学历的背包旅游者在“环境条件”和“方式认可”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高学历者相对而言对“环境条件”评价较低且对“方式认可”的评价较为保守(4)本文借助对背包旅游者背包旅游体验经历的分析,从认知论、本体论和价值论多个维度讨论了旅游者的成己之路。旅游体验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旅游意味着自由。有限的空间、单调重复的步调、人际关系的淡漠、制度的约束、责任的捆绑等架构出生活世界的阴暗,这些成为约束人们自由的枷锁。在旅游的世界里,时刻充满变化、蕴藏新奇,受人监督程度相对较弱以及本真交往体验等特征令旅游者欣喜万分。旅游体验中的自由,既是一种“解放”,又是一种“许可”,意味着人们通过旅游可以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责任和生活事件等烦恼身心的因素,获得生理和精神上的解脱,还可以放开约束,自主决策、自由行走、自由探索、自由冒险,从而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其次,旅游意味着自我认同。背包旅游能为“自我认同”的建构予以充足的条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凝视、交往、游戏等体验途径,背包旅游者与旅游世界关键构成要素产生互动,在一系列的互动过程中观察自我,反思自我,建构自我,从而实现自我认同。旅游体验中的“自我认同”表现为“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维度。前者的基本要义在于:背包旅游让个体拥有更多与自我相处的机会,陌生的环境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使得个人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行自我尝试和挑战,更在各种压力暂时解除后得到放松、平静、自由、解放。在一次又一次空间与个人的互动之中,个体变得更加自信、坚强、勇敢和快乐。背包旅游者的“社会认同”不仅反映在背包旅游者穿着打扮、旅行装备、走过的地方、行走路线、出入场所、交往的人群等外在体现,关键则是体现于其本身具有的内在的自由的精神。再次,旅游意味着审美体验。在审美的过程中,背包旅游者获得感官审美和符号审美,其心理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转变,包含知觉体验、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反思体验。无论是哪个层级的审美体验,其最终理想的结果都能带来身心的愉悦,甚至是精神的升华。这种精神上的升华,展现了旅游审美的最大功用,达到了旅游审美的最高境界,最终使人迈向了完整的人。最后,旅游意味着与他人互动的社会交往。旅游中的交往,满足了背包旅游者的社交需要,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唤醒个体的道德意识,学习到新的知识、经验、交往技巧,产生了对世界的新的看法,进而丰富和发展了自我,彰显了旅游体验的意义。本研究在选题、内容和观点等方面体现创新:首先,本文通过大样本的调研数据及实证方法所展开的针对旅游体验意义的探讨,意在弥补国内旅游体验研究的空白,以期在选题上有所创新。另外,由于国内很少有研究触及对背包旅游者旅游体验的讨论,因此本文对此类群体所进行的考察,旨在更深层次上增进对此类问题的理解。其次,本研究对背包旅游者概念予以新的界定,并首次编制了背包旅游形象测量问卷。最后,本文借助对背包旅游者背包旅游体验的分析,归纳出“自由”、“自我认同”、“审美体验”和“社会交往”等4个体现旅游体验意义的范畴,从认知论、本体论和价值论多个维度讨论了背包旅游者的成己之路,以此作为肯定旅游价值的根本,进而凸显旅游体验研究的核心地位,具有研究内容和观点上的创新。本研究的不足在于:第一本研究结合网络调查、现场调研和深度访谈多种渠道收集研究数据,但没有使用参与观察法采集资料,因此而不能够切身体会和感受这个群体的旅游心理,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第二,尽管本研究发放了大量的调查问卷,采用多种手段收集研究数据,努力提高样本的代表性,但就规模庞大的背包旅游者这个群体而言,本研究所抽取的样本在代表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三,本研究借鉴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依托于收集的定性资料,尽可能地从中归纳总结旅游体验的意义,但囿于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因此在访谈内容的设计上存在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对研究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尚不到位,以及对某些观点的阐释还不够详细和明确。
本刊编辑部[7](2004)在《风雨同行》文中研究表明 岁末年初,人们总要回顾过去一年的耕耘和收获,回顾流过的汗水和付出过的艰辛;同时也要畅想新一年的丰收和快乐。在过去的一年中,《时代潮》秉承理性、独到、深刻的办刊宗旨,站在时代的前沿,反映时代风貌,弘扬时代精神,展示时代风采,唱响时代旋律,为改革开放讴歌,为强国富民鼓劲,为清除腐败呐喊!
二、时代潮 风雨同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代潮 风雨同行(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外交思想蕴含的传统文化分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外交思想中的文化传承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的联系 |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
二、传统文化与外交的联系 |
第二节 战略文化在外交中的体现 |
一、战略文化理论 |
二、战略文化影响中国对外行为 |
第三节 文化传承在外交中的体现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传承 |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文化传承 |
三、习近平新时代外交中的文化传承 |
第二章 习近平涉外演讲中的传统文化引用 |
第一节 习近平涉外讲话中的材料分析 |
一、涉外演讲稿的收集 |
二、习近平涉外演讲稿类型 |
三、习近平涉外演讲稿中引用的经典文献来源 |
第二节 习近平在外交中运用传统文化 |
一、坚持和平发展 |
二、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 |
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
四、国际社会的建构 |
第三节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传统文化思想 |
一、“和合”思想 |
二、“大同社会”思想 |
三、“顺时应势”思想 |
第三章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战略文化升华 |
第一节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
一、坚持战略互信的原则 |
二、倡导合作共赢的理念 |
第二节 维护周边睦邻友好关系 |
一、“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
二、“一带一路”的文化传承 |
第三节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践行“义利合一”的义利观 |
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件 |
(2)社工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角色定位研究 ——以郑州市Y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依据 |
一、概念界定 |
二、相关理论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社工在Y中心服务的现状 |
第一节 Y社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情况概述 |
一、Y社区养老中心基本情况介绍 |
二、社工机构基本情况介绍 |
三、政府购买的Y社区养老岗位简介 |
第二节 Y社区老人的需求现状 |
一、精神文化需求 |
二、医疗保健需求 |
三、心理慰藉的需求 |
第三节 社工参与养老服务的重要性 |
一、满足政府服务提供方转型为购买方的转型需求 |
二、减轻社区工作人员管理社区的压力 |
三、补充社区养老中心的精神服务短板 |
四、满足老年人的多元需求 |
五、加大宣传,推动机构发展 |
第二章 社工在Y中心服务的角色分析 |
第一节 社工服务内容分析 |
一、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帮扶对象档案 |
二、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 |
三、其他类工作 |
第二节 社工在Y中心主要角色分析 |
一、需求的评估者 |
二、服务的提供者 |
三、资源链接者 |
四、组织的培育孵化者 |
五、政策的宣传者 |
第三章 社工在Y中心遭遇的角色困境表现 |
第一节 角色困境表现 |
一、角色冲突 |
二、角色不清 |
三、角色差距 |
第二节 角色困境产生的后果 |
一、服务内容单一 |
二、协调组织能力不足 |
三、链接资源手段单一 |
四、培育管理能力不足 |
第四章 社工角色困境原因 |
第一节 专业能力欠缺 |
一、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
二、社工职业化水平不高 |
第二节 支持力度不强 |
一、社区给予社工开展服务的预算较少 |
二、养老中心资源有限 |
三、社工机构支持力较弱 |
四、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
第三节 社会宣传不到位 |
一、传统媒体宣传较少 |
二、自身宣传方式有误 |
第五章 社工在社区养老中心找准角色定位的建议 |
第一节 提升专业能力,强化工作技能 |
一、社工主动学习,提高角色认知能力 |
二、增加专业培训,提升工作技能 |
第二节 扩大社会支持,完善保障措施 |
一、完善督导服务,提供专业支持 |
二、完善社工人才相关补贴政策,加大资金扶持 |
三、整合资源,建立志愿者+模式 |
第三节 注重社工宣传,提升公众认知 |
一、加强主流媒体的宣传,提升服务对象对社工的认同感 |
二、利用新媒体手段,提升社会对社工的认可度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林白长篇小说独语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选择独语叙事 |
1.1 “独语叙事”的提出 |
1.2 林白选择“独语叙事”的原因 |
第二章 在独语叙事中书写 |
2.1 叙事视角的选择 |
2.2 叙事视野的外延 |
第三章 坚守独语叙事 |
3.1 女性立场的坚持与男性书写的回避 |
3.2 叙事时空中的坚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栾凯声乐作品创作风格与演唱研究 ——以三首新古典民歌风格声乐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栾凯的艺术生涯 |
(一)栾凯简介 |
(二)栾凯创作成就 |
二、栾凯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 |
(一)表达赤子情怀的声乐作品 |
(二)高唱军旅戎歌的声乐作品 |
(三)咏叹生命之路的声乐作品 |
(四)歌颂大爱无疆的声乐作品 |
(五)展现民族风情的声乐作品 |
三、新古典民歌风格诠释 |
(一)新古典民歌定义 |
(二)栾凯新古典民歌特点 |
四、栾凯三首新古典民歌风格声乐作品演唱研究 |
(一)《红颜一怒》演唱研究 |
(二)《醉了千古爱》演唱研究 |
(三)《牡丹亭》演唱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期刊目录 |
致谢 |
(5)中国电影短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穿上短小外衣的电影 |
第一节 短片的定义、特征、界定及分类 |
第二节 短片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理论选择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三朵奇葩的成长之旅 |
第一节 故事短片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动画短片的创作概述 |
第三节 纪录短片的百年回眸 |
第三章 大众电影梦成为现实 |
第一节 新世纪前:专业作者语境中的民间创作 |
第二节 新世纪后:底层大众影像时代已经来临 |
第三节 大时代与小成本:大众电影梦实现的原因 |
第四章 叙事探索从短片开始 |
第一节 叙事时间:从因果线性到逻辑繁复 |
第二节 从相对固定到变幻移转的叙事空间 |
第三节 叙事视角呈现从全知全能到限制叙事 |
第五章 零票房下的传播图景 |
第一节 传播内容:中国短片能够承受之重 |
第二节 分众传播:渐离院线的生存之道 |
第三节 短片传播效果的闪回与解读 |
第六章 短片个案的延展分析 |
第一节 《老男孩》及其他故事短片的“情感”凸显 |
第二节 从《小蝌蚪找妈妈》看“画面”与“民族风” |
第三节 《颍州的孩子》之厚重与纪录短片的“真实”问题 |
第七章 结语:发展得失与努力方向 |
附录一 中国短片国际主要获奖一览 |
附录二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入围单(2012-2013) |
附录三 《中国电影短片调查问卷》及其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6)成己之路:背包旅游者旅游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旅游体验意义研究:一个应有的学术关照 |
1.1.2 背包旅游:一种塑造自我的旅游方式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和价值 |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框架 |
1.5 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背包旅游体验相关研究 |
2.1.1 背包旅游起源与背包旅游者概念界定 |
2.1.2 背包旅游者的出游动机 |
2.1.3 旅游体验对于个体的意义 |
2.2 国内背包旅游相关研究 |
2.2.1 国外背包旅游发展经验介绍 |
2.2.2 国内背包旅游发展研究 |
2.2.3 国内背包旅游者旅游动机与行为特征研究 |
2.3 总结与评价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定量研究 |
3.2.2 定性研究 |
3.3 研究效度 |
3.4 研究伦理 |
4 背包旅游者相关情况调查 |
4.1 背包旅游者人口统计特征 |
4.1.1 性别/年龄 |
4.1.2 常住地/户口身份 |
4.1.3 学历层次 |
4.1.4 职业构成 |
4.1.5 收入水平 |
4.1.6 家庭状况 |
4.1.7 工作时间模式及休闲时间利用情况 |
4.1.8 工作评价 |
4.2 背包旅游者旅游动机 |
4.2.1 逃避/放松 |
4.2.2 求知 |
4.2.3 寻找/探索 |
4.2.4 体验 |
4.2.5 社交 |
4.3 背包旅游者旅游消费行为 |
4.3.1 基本行为特征 |
4.3.2 旅游偏好 |
4.4 背包旅游形象内容结构 |
4.4.1 因子分析 |
4.4.2 差异性检验 |
4.4.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4.5 小结 |
5 于背包旅游中探索生命的意义 |
5.1 走出生活世界的自由体验 |
5.1.1 生活世界:自由感丧失之域 |
5.1.2 旅游世界:重获自由的别样生活空间 |
5.1.3 自由的限制 |
5.1.4 小结 |
5.2 镜像世界里的自我认同 |
5.2.1 现代人的自我认同危机 |
5.2.2 背包旅游:自我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 |
5.2.3 背包旅游者建构自我认同的一般路径 |
5.2.4 背包旅游者自我认同的内容结构 |
5.2.5 小结 |
5.3 超越生命体验的审美救赎 |
5.3.1 旅游审美体验的关键构成 |
5.3.2 背包旅游者审美体验的特点 |
5.3.3 旅游审美体验的形式 |
5.3.4 旅游审美体验的层级 |
5.3.5 审美愉悦与精神升华:旅游审美体验的终极指向 |
5.3.6 小结 |
5.4 回归本真交往后的心灵洗涤与人格提升 |
5.4.1 旅游交往的发生过程:从社交需要到亲密关系 |
5.4.2 背包旅游者社会交往情境分析 |
5.4.3 小结 |
6 结论与未来展望 |
6.1 结论 |
6.1.1 多维视野中的中国背包旅游者概况 |
6.1.2 背包旅游形象的内容结构 |
6.1.3 成己之维:旅游体验的意义再现 |
6.2 研究不足 |
6.3 未来展望 |
附录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时代潮 风雨同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外交思想蕴含的传统文化分析探讨[D]. 姜楠. 外交学院, 2019(01)
- [2]社工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角色定位研究 ——以郑州市Y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为例[D]. 朱金歌.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林白长篇小说独语叙事研究[D]. 陈英. 山西大学, 2018(04)
- [4]栾凯声乐作品创作风格与演唱研究 ——以三首新古典民歌风格声乐作品为例[D]. 王小露.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5]中国电影短片研究[D]. 张春.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6]成己之路:背包旅游者旅游体验研究[D]. 余志远.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7]风雨同行[J]. 本刊编辑部. 时代潮,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