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乙肝表面抗原小蛋白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苹果,番茄,S1S25基因,根癌农杆菌介导
乙肝表面抗原小蛋白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凡超[1](2007)在《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叁种不同表达载体转化苹果和番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进一步对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转化苹果和番茄的离体再生体系、遗传转化体系及转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携带S1S2S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并对其进行了GUS染色鉴定和PCR检测。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了苹果品种‘凉香季节’的离体再生体系及遗传转化体系;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叁种不同启动子调控的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分别导入‘凉香季节’中,获得转化植株.研究结果表明:‘凉香季节’组培苗叶片基部最适宜农杆菌的转化;叶片及组培苗卡那霉素选择压分别为15mg/L和25mg/L;抗生素Cb较Cef抑菌效果更好;GUS染色呈阳性的转基因苹果株系经PCR扩增,得到叁种载体共有7个株系呈阳性(其中AG208有2个株系;AG206有3个株系;AT110有2个株系),初步证实S1S2S基因已整合到苹果‘凉香季节’的基因组。2、应用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法,对苹果‘红爱佳’进行S1S2S基因转化。利用gus基因瞬时表达的方法研究了超声波处理时间、处理时期、处理功率、外植体类型的处理和农杆菌悬浮液中As浓度对S1S2S基因转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农杆菌浸染‘红爱佳’叶片4min后,用功率为90W的超声波处理30s,然后接种于再生培养基上共培养3天,能获得最佳的gus基因瞬时表达率。最佳处理条件下转化约600个‘红爱佳’叶片,共得到138个抗性愈伤组织和11株抗性苗,转化率为1.83%。3、以番茄品种‘江蔬1号’为试材,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70%酒精和20%次氯酸钠溶液的不同时间处理组合对其种子表面消毒效果和萌发的影响及不同基因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种类及其浓度组合等因素对番茄子叶再生的影响。用农杆菌介导法将S1S2S基因叁种载体分别导入,并获得了相应的卡那霉素抗性苗,对其进行了GUS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及PCR检测。研究结果表明:70%酒精处理50s后,再用20%次氯酸钠溶液浸泡30min,‘江蔬1号’获得98%的萌芽率;不同的番茄品种在相同的培养基上其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不定芽的分化率存在着显着差异,适于‘江蔬1号’子叶再生的培养基为MS+ZT0.5mg/L+IAA0.3mg/L,MS+NAA0.5mg/L为其适宜的生根培养基;对‘江蔬1号’进行农杆菌转化后获得了转基因株系(AG208有71个株系、AG206有55个株系、AT110有39个株系),PCR检测后得到AG208和AG206各有1个株系呈阳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娄晓鸣,章镇,姚泉洪,熊爱生,王化坤[2](2005)在《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在转基因苹果中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了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基因PRS-S1S2S的表达载体pYF9616,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首次将该基因导入苹果品种红爱佳中,得到了抗卡那霉素的GUS阳性转化植株。随机取3株GUS染色阳性的转基因苹果植株经PCR扩增及RT-PCR检测证实该基因已整合入转基因苹果的基因组,并在转录水平得到了表达,ELISA检测证明在苹果植株中正确表达了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基因。(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娄晓鸣[3](2004)在《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在苹果和番茄中的转化与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为目的基因,构建了由番茄2A11果实特异启动子控制PRS-S1S2S基因表达的植物双元载体pYF9616;以苹果叶片为受体材料,通过研究影响农杆菌介导苹果遗传转化的因素,确立了红爱佳和凉香季节叶片高效再生和转化体系,获得了能正常转录和表达S1S2S基因的转基因苹果和番茄。实验内容和结果如下。 1.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从番茄品种强力米寿的总DNA中克隆番茄果实特异启动子2A11,通过PCR方法合成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在其3,端引入一段内质网滞留序列(SEKDEL),5,端引入烟草分泌信号肽序列(PR-S),构成带分泌信号肽及内质网滞留序列的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基因PRS-S1S2S,并完成全序列测定。再构建由番茄2A11果实特异启动子控制PRS-S1S2S基因表达的植物双元载体pYF9616。 2.苹果叶片高频再生和转化系统的建立 通过分析不同细胞分裂素、不同固化剂、继代培养时间、暗培养时间、叶片极性、CH浓度对苹果叶片再生的影响,确立了苹果两品种再生系统。红爱佳添加7DZ1mg/L,NAA0.1mg/L的MS培养基,以近轴面接触培养基,经15-20天的暗培养获得再生频率100%的再生系统,凉香季节宜TDZ2mg/L,NAA0.1mg/L的MS培养基,其它条件同红爱佳,获得95.2%的再生频率。 研究了Km选择压、Cb浓度、农杆菌浸染时间、共培养时间等遗传转化的必要条件,确立了苹果两品种的转化体系:红爱佳以MS培养基添加TDZ1mg/L,NAA0.1mg/L,凉香季节MS培养基中添加TDZ2mg/L+NAA0.1mg/L为基本培养基,外植体经农杆菌浸染5min,共培养2天,再进行红爱佳Km12.5mg/L,Cb250mg/L或凉香季节Km6.25mg/L,Cb250 mg/L的选择培养,经1-2次筛选,以获得抗性芽。 3.转基因苹果、番茄的鉴定,目的蛋白的定量,金免疫电镜观察 利用优化的转化体系,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首次将该基因导入苹果品种红爱佳、凉香季节和番茄中,得到了抗卡那霉素抗性的GUS阳性转化植株。GUS染色阳性的转基因苹果经PCR扩增及RT-PCR检测证实S1S25基因已整合入转基因苹果的基因组,并在转录水平得到了表达,EILSA检测证明在苹果中正确表达了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根据El LsA定童结果,苹果叶片最大表达童为1 1.180ng/g鲜重.番茄成熟果实最高表达童为523.53呵g鲜重,是叶子等其它器官表达量的110一285倍,实现了果实特异的高表达童.对转基因苹果叶片和番茄成熟果的蛋白初提液进行金免疫电镜观察,证实转基因苹果和番茄具有自我组合抗原蛋白的能力,观察到了和人血清中HBsAg、酵母中表达的重组HBsAg大小相近的平均直径为22nm左右的HBs人g颗粒.(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4-06-01)
朱一望[4](2004)在《霍乱毒素B亚基乙肝表面抗原中蛋白融合基因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载体系统中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含S抗原)接种后,约10%接种者为免疫无应答者,而使用增加了PreS2抗原的中蛋白疫苗(含S和PreS2抗原)可减少免疫无应答者的出现。霍乱毒素B亚基(CTB)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粘膜IgA和血清IgG抗体。它在免疫佐剂、口服疫苗与多肽疫苗的研究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获得能够口服吸收的并能引起免疫应答的融合蛋白,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霍乱毒素B亚基乙肝中蛋白融合基因在家蚕杆状病毒载体表达系统中进行了表达。 首先将霍乱毒素B亚基与乙肝中蛋白基因的重组到转移载体pBacPAK8,获得含有霍乱毒素B亚基与乙肝中蛋白融合基因的重组转移载体pBacPAK-CTB-HBM,并与已线性化的病毒Bm-BacPAK6 DNA共转染家蚕细胞,筛选出重组病毒BacPAK-CTB-HBM。将重组病毒BacPAK-CTB-HBM以10 pfu/细胞感染家蚕家蚕培养细胞和幼虫,Western印迹方法表明表达产物大小约为43kD。用ELISA法测定表达产物的抗原性,结果显示:家蚕培养细胞的胞内表达产物具有明显的抗原反应性,重组病毒BacPAK-CTB-HBM感染的家蚕培养细胞第48 h的表达量最高,量约1.61ug/mL;BacPAK-CTB-HBM感染的家蚕蛹血淋巴也具有明显的抗原反应性,第120 h的表达量最高,量约15.27ug/mL。 将表达产物免疫动物后,用ELISA法测定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在口服初免方式中,连续摄入六周后,停止摄入后四周开始检测抗体。融合蛋白组有60%的鼠体内产生了抗-HBs抗体,中蛋白组20%的鼠体内产生了抗-HBs抗体。在抗-HBs抗体阳转的鼠体内也检测到了相应的抗-PreS2抗体。口服加强免疫:在商用疫苗初免后抗体水平下降到P/N值低于5.0时连续摄入表达产物四周后检测抗体。融合蛋白组和中蛋白组全部检测到抗-HBs抗体,抗体水平逐渐增强,而且抗体水平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05-01)
于源华,何秀霞,郭中满,陆一鸣,李彦舫[5](2003)在《乙肝表面抗原小蛋白S基因导入番茄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丽春番茄无菌苗的子叶为外植体,以农杆菌菌株EHA105(包含质粒pBin438S)为载体,将乙肝表面抗原小蛋白S基因导入番茄组织中.基本培养基采用MS+6-BA1 0mg/L+IAA0 2mg/L,在共培养时加入乙酰香酮100μmol/L作为诱导剂,经过组织培养得到转基因植株.对转化植株基因组进行的分子学PCR检测表明,外源基因有可能已整合到番茄基因组中.该转基因遗传体系的建立为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乙肝口服疫苗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4期)
何秀霞[6](2003)在《GFP与乙肝表面抗原小蛋白S基因的番茄的遗传转化与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索乙肝表面抗原S基因在植物中表达乙肝病毒抗原的可能性,以期为进一步研制植物乙肝口服疫苗打下基础。 通过对11个番茄品种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确定了其中优良的丽春番茄作为受体,并根据6-BA和IAA的不同浓度梯度组合试验,得到了丽春番茄子叶愈伤诱导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1.0mg/L+IAA0.2mg/L,分化再生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1.0mg/L+IAA0.02mg/L,组培苗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IBA1.0mg/L。建立了丽春番茄优化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通过叶片愈伤诱导的卡那霉素敏感性测定,确立了叶片愈伤诱导的卡那霉素的筛选浓度为50mg/L,生根的卡那霉素筛选浓度为40mg/L。 将荧光蛋白GFP基因(全长为717bp)构建到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BI121上,获得了含有CaMV35S启动子控制下的GFP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I121GFP,然后用冻融法将其转入LBA4404中。用含pBI121GFP植物表达载体的农杆菌LBA4404侵染丽春番茄子叶,经预培养、共培养、生根培养等因素的优化组合确立了丽春番茄的优化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13株抗卡那霉素的番茄植株。提取抗性植株叶片的基因组DNA,用设计的引物对获得的卡那霉素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扩增出了目的片段。用Digoxigenin标记GFP基因,选取3株PCR阳性植株进行PCR-Southern杂交,都获得杂交信号。初步表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了番茄基因组中。 同样的方法将S基因(全长为681bp)克隆到pBin438上,获得了含有DE35S启动子控制下的S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Bin438S,然后用冻融法将其导入根癌农杆菌EHA105中。在已经得到的优化的丽春番茄的遗传转化体系基础之上,用含有pBin438S植物表达载体的农杆菌EHA105侵染丽春番茄,也获得了3株抗卡那霉素的番茄植株。经PCR鉴定2株呈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期刊2003-05-01)
舒衡平[7](1996)在《基因重组产生的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乙肝表面抗原亚单位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及功效》一文中研究指出Rutgers等(1988)曾报告以HBsAg颗粒作为P.f环子孢子(CS)蛋白中央重复区主要B细胞表位的载体基质,使重组转化的酵母菌产生了一种CS-HBsAg的杂合蛋白。为了使疫苗中包括CS蛋白C端的T及B细胞表位,重新设计了一种命名为RTS·S的颗粒,它含有NANP重复19次肽,CS蛋白210—398氨基酸及HBsAg S蛋白的226个氨基酸,由重组酵母菌一起表达。免疫试验分为2组,每组10名志愿者。第1组肌注1.0ml疫苗(50μg RTS·S抗原/500μg氢氧化铝),第2和6个月各再免疫一次。第2组肌注1.0ml疫苗[RTS·S抗原/铝矾/3-脱酰(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期刊1996年04期)
乙肝表面抗原小蛋白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构建了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基因PRS-S1S2S的表达载体pYF9616,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首次将该基因导入苹果品种红爱佳中,得到了抗卡那霉素的GUS阳性转化植株。随机取3株GUS染色阳性的转基因苹果植株经PCR扩增及RT-PCR检测证实该基因已整合入转基因苹果的基因组,并在转录水平得到了表达,ELISA检测证明在苹果植株中正确表达了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基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肝表面抗原小蛋白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凡超.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叁种不同表达载体转化苹果和番茄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
[2].娄晓鸣,章镇,姚泉洪,熊爱生,王化坤.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在转基因苹果中表达[J].果树学报.2005
[3].娄晓鸣.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在苹果和番茄中的转化与表达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
[4].朱一望.霍乱毒素B亚基乙肝表面抗原中蛋白融合基因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载体系统中的表达研究[D].浙江大学.2004
[5].于源华,何秀霞,郭中满,陆一鸣,李彦舫.乙肝表面抗原小蛋白S基因导入番茄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6].何秀霞.GFP与乙肝表面抗原小蛋白S基因的番茄的遗传转化与检测[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3
[7].舒衡平.基因重组产生的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乙肝表面抗原亚单位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及功效[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