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颗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统计分析(摘要)

292颗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统计分析(摘要)

一、292颗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情况的统计分析(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袁聆瑜[1](2021)在《舌侧基底瓣对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埋伏位置深,邻牙,相邻骨组织和软组织阻力影响大,无法正常萌出。由于阻生牙位置复杂,结构多变,手术拔除难度大,通常伴随较为严重的术后反应和相关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为此,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对手术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良研究,以期达到微创,舒适,个性化的治疗目标,带给患者更好的治疗体验。研究发现,翻瓣手术对于微创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翻瓣方式不仅在术中提供良好的视野,缩短手术时间,也能够有效减轻术后不适,影响伤口愈合速度。目前主流翻瓣方式有袋形瓣和改良角型瓣,临床中发现,若应用传统翻瓣方式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智齿,拆线时经常在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颊侧牙龈出现瘘口,不利于患者维持口腔卫生,同时容易引起食物残渣积存刺激伤口,提高术后感染的风险。针对这一问题,改良舌侧基底瓣应用而生。新型翻瓣术式的所有切口线均位于骨缺损区外侧,保证了伤口愈合时下方具有稳定的骨组织支撑;瓣基底位于下颌骨舌侧面,由舌下动脉分支提供血运,为舌侧基底瓣良好的愈合优势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目前针对舌侧基底瓣的临床预后效果尚存在争议。与传统翻瓣方式相比,舌侧基底瓣是否降低术后短期瘘口发生率,对邻牙牙周组织恢复效果有无显着差异,有待于严格的循证医学手段进行验证。本试验将利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的研究手段,比较舌侧基底瓣和传统颊侧基底瓣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反应程度,相关并发症,伤口初期愈合和邻牙牙周组织恢复等预后效果的影响差异,从而对舌侧基底瓣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估。目的:比较研究应用舌侧基底三角瓣或颊侧基底三角瓣进行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手术的预后情况。方法:本试验纳入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96例诊断为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颊侧基底三角瓣和舌侧基底三角瓣作为干预和对照措施,进行阻生齿拔除手术,除切口设计外其他手术条件相同,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肿胀,开口受限,拔牙窝伤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包括神经损伤,干槽症,出血血肿)及术后三个月邻牙牙周组织健康,同时分析伤口愈合因素与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智齿埋伏深度等因素的关系,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3例完成随访的样本中,舌侧基底瓣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颊侧基底瓣组(p=0.004);舌侧基底瓣组患者仅在术后第1天反映出更高水平的疼痛指数(p=0.029),术后第一周内肿胀及开口度变化情况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7天舌侧基底瓣组瘘口发生率显着低于颊侧基底瓣组(p=0.02),二元线性回归结果发现相对于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智齿埋伏深度等变量,翻瓣方式是影响伤口愈合的最主要因素[OR=0.219,95%CI(0.076-0.634),p=0.005];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两组第二磨牙牙周袋深度,附着水平,牙槽骨高度等牙周指标较术前显着改善,但两组间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舌侧基底瓣组患者术后血肿发生率高于颊侧基底瓣组,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应用舌侧基底三角瓣进行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手术可以有效预防术后伤口裂开,不会明显诱导其他并发症发生。翻瓣方式与邻牙牙周组织恢复无明显相关性。

雷予曦[2](2021)在《超声骨刀“掀盖法”+反角涡轮机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采用超声骨刀“掀盖法”联合反角涡轮机法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的效果进行临床研究,术后3天观察各项指标与单纯采用反角涡轮机拔除临床效果的差异,以及术后6个月牙槽骨变化的差异,探讨治疗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及治疗方法,为微创拔除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材料和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要求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的病例,共45例,按照纳入标准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超声骨刀“掀盖法”联合反角涡轮机法,共25例患者,其中男14名,女11名,年龄范围:18-47岁,平均年龄:28.20±7.20岁;对照组:采用反角涡轮机法,共20例患者,其中男10名,女10名;年龄范围:19-36岁,平均年龄:26.50±4.48岁。术前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影像资料,术后抗炎治疗3天,术后3天复诊,记录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及张口受限程度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诊拍摄CBCT,并测量拔牙窝颊、舌侧牙槽骨高度变化,以及术后牙槽窝底部骨组织的形成高度。从手术至复诊检查所有操作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口腔外科医师操作,所有测量及记录均由同一位助手完成。所有CBCT拍摄均由由同一位技师完成。结果:实验组、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2例患者出现感染排除,其中1例患者在术后1月出现拔牙创肿胀,多次局部采用3%双氧水加0.9%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未见明显好转后,与患者沟通后,二次手术切开发现移植骨块坏死,将其移除后行局部清创,后肿胀消退;另1例为术后1.5月出现拔牙创肿胀,抗炎后未见肿胀消退,局部切开发现移植骨块已经完全愈合,创口内有少量食物残渣,清创后愈合良好。手术时间:实验组:36.68±2.78min,对照组:26.85±1.81min,t=13.64,P=0.00<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疼痛程度(VAS评分):实验组平均得分2.92±1.15分,对照组平均得分3.75±1.02分,Z=2.357,P=0.01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Z=2.048,P=0.04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肿胀程度:实验组中度肿胀程度较对照组多,重度肿胀较实验组少,Z=1.982,P=0.04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张口受限程度:实验组以轻、中度张口受限为主,较对照组张口受限程度轻,Z=5.879,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下颌第二磨牙远中2mm颊、舌侧牙槽骨吸收量及牙槽骨底部骨形成高度:实验组颊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1.33±0.74mm,对照组颊侧骨吸收量为1.96±0.59mm,Z=2.787,P=0.00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舌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1.16±0.41mm,对照组舌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1.33±0.45mm,Z=0.788,P=0.43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牙槽窝骨组织形成量平均值为10.27±1.38mm,对照组平均值为9.22±1.58mm,秩和检验,Z=2.318,P=0.0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第二磨牙远中5mm颊、舌侧牙槽骨吸收量及牙槽骨底部骨形成高度:实验组颊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0.49±0.17mm,对照组颊侧骨吸收量为0.93±0.32mm,Z=4.60,P=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舌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0.59±0.19mm,对照组舌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0.77±0.22mm,Z=2.72,P=0.00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牙槽窝骨组织形成量平均值为13.67±1.30mm,对照组平均值为11.13±1.51mm,Z=4.523,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采用超声骨刀“掀盖法”联合反角涡轮机法较采用反角涡轮机法拔除效果较好;术中视野清晰,操作方便,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6个月牙槽骨吸收少,牙槽窝骨形成量较多,可以有效恢复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减少远中牙槽骨的的缺损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达到“微创、高效”双重效应,值得在临床推广。

姜春雁[3](2021)在《浓缩生长因子在下颌阻生智齿致邻牙远中骨缺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应用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凝胶(Concentrategrowthfactor,CGF)在下颌阻生智齿致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共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外科门诊就诊的70名患者,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35例。实验组: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在相邻第二磨牙骨缺损处及牙槽窝内放入CGF后缝合;对照组: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直接缝合。比较术后第1、3、7天患者疼痛,肿胀度,张口度;术后第3、7天的愈合指数;术后即刻、6个月的第二磨牙远中龈缘探诊深度(Probingdepth,PD);术后6个月进行CBCT检查,比较两组骨获得量(Bonegain,BG)。结果:实验组术后1、3天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7天疼痛程度较之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面部肿胀、张口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天、7天的愈合指数(愈小愈好)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即刻至6个月PD值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GF应用于拔牙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处及拔牙创内,术后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促进第二磨牙远中软硬组织愈合,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苏伟喆[4](2020)在《超声骨刀联合高速涡轮钻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使用超声骨刀联合高速涡轮钻及单纯使用涡轮钻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对比两种不同微创术式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评价超声骨刀在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8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外科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患者80例(共80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且均符合胡开进等关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难度系数评分法中判定为较难或困难的患牙。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其中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23.63±2.76岁;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24.15±5.23岁。局麻下切开翻瓣,暴露术区。实验组采用超声骨刀去骨、增隙,联合45°反角涡轮手机交替分牙;对照组直接使用45°反角涡轮手机去骨、增隙、分牙。患牙脱位、缝合、交代注意事项。术后记录手术时间(牙龈切开至缝合完毕);评估患者术中心理状态;术后第1、3、7天复诊,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Alcantara直接测量法评估肿胀程度,测量上下颌中切牙近中切角的垂直距离评估开口情况;记录术后干槽症、感染及神经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1、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17.20±1.84)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18.50±2.22)min;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心理状态评定:体验良好(实验组28例;对照组15例);体验一般(实验组11例,对照组20例);体验较差(实验组1例,对照组5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第1、3天,实验组在缓解疼痛、肿胀、开口受限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疼痛、肿胀、开口受限方面区别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29)0.05)。4、两组术后均无感染、干槽症、舌体麻木;对照组出现1例暂时性下唇麻木,三个月后恢复正常,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结论:1、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超声骨刀联合涡轮钻更节省手术时间。2、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超声骨刀的应用有效缓解术中焦虑及紧张。3、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超声骨刀的应用明显降低术后疼痛、肿胀、开口受限等情况的发生。

罗磊[5](2020)在《不同年龄下颌完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在牙槽骨解剖位置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本实验通过测量不同年龄组患者下颌完全骨埋伏第三磨牙的颊侧骨壁厚度(BD,Buccal bone wall distance)、舌侧骨壁厚度(LD,Lingual bone wall distance)和距离下牙槽神经管距离(INACD,Inferior alveolar nerve canal distance),经过统计分析各指标,从解剖距离角度,探讨风险相对较低的拔牙年龄段,也为临床提供解剖学指导。[方 法]1.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接诊的下颌完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患者,并使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影像科意大利 NewTom CBCT(Quantitative Radiology s.r.1.Verona,Italy)机进行扫描,扫描参数:110 kV,5~10 mA,体素(层厚)0.3 mm,曝光时间3.6 s,扫描范围从头顶至舌骨,收集患者CBCT数据。2.从CBCT数据中利用自带软件获取DICOM数据集,将其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SimplantPro17.01软件,把患者按年龄分为五组(20岁以前、20-29岁、30-39岁、40-49岁、50岁以上),利用软件的图像重建功能重建出下颌骨及下颌第三磨牙区的图像,校对图像后,选取三个标志点即牙冠中点、髓室顶点和根尖点测量颊侧骨板厚度和舌侧骨板厚度取平均值,测量患牙(牙根)距神经管距离,并明确患牙牙根数目(由于牙胚牙根未完全发育形成,所以未纳入统计牙根数目)。3.纳入标准:①第三磨牙属于完全骨埋伏。②CBCT图像清晰可测。排除标准:①图像质量无法用于测量的病例。②下颌第三磨牙区有骨折、囊肿、肿瘤等病变。4.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建库及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以例数(n)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测量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和显着性(双尾)分析,P<0.05呈显着相关P<0.01呈极显着相关。[结 果]1.本研究纳入187名患者共287颗下颌完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通过测量统计出,颊侧骨壁厚度BD、舌侧骨壁厚度LD、距离下牙槽神经管距离INACD与性别、左右及牙根数目之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按年龄分组来看,20岁以前组BD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年龄组BD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岁以前组LD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年龄组LD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9岁组INACD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50岁以上人群相比差异最大,而其余各年龄组INACD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析BD、LD、INACD与患者年龄、牙根数目、左右、性别的相关性(皮尔逊相关)与显着性(双尾),年龄和单双根与BD的变化呈极显着相关(P<0.01),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376和0.326,说明BD的值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增加的;且双根牙增加更快。年龄与INACD的变化显着相关(P<0.05),且皮尔逊系数为0.135,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INACD的值也是增加的,但是斜率较低。年龄和牙根数与LD的变化呈极显着相关(P<0.01),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354和-0.397。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LD是呈下降趋势的,且单根牙下降得更快。(因为牙胚牙根未统计,牙根数据有部分空缺,该结果准确性会有一定下降)[结 论]1.20岁以前LD是最大的,换言之,与舌神经的距离相对较大,所以从解剖距离角度上讲,拔除牙胚时损伤舌神经的风险相对较小;2.20-29岁完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患者,INACD与其他年龄组相比较是最小的,拔除这一年龄段阻生第三磨牙时,应该加倍小心下牙槽神经损伤;3.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颊侧骨壁厚度BD也随之增加,而且双根牙的增加幅度更快。与神经管距离INACD随着年龄增长也在增长,但是增长幅度较小(斜率较低)。舌侧骨壁LD随着年龄增长在减小,而且单根牙下降幅度更快。

高笑宇[6](2020)在《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解剖关系的曲面断层与CBCT比照研究》文中提出下牙槽神经(inferior alveolar nerve,IAN)损伤是下颌第三磨牙(mandibular third molar,MTM)拔除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导致这一并发症最关键的危险因素是下颌神经管(mandibular canal,MC)与第三磨牙的密切解剖关系,当两者解剖关系密切时,可致下颌管壁缺损,第三磨牙与下牙槽神经直接接触。通过术前影像评估获取两者的解剖关系至关重要,可避免盲目拔除神经损伤风险较高的MTM。其中曲面断层(panoramic radiography,PAN)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方式。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PAN与CBCT对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管的解剖关系的比较,评价PAN在预测下颌管壁有无缺损、MTM与MC距离关系、空间位置关系的准确性,进而指导临床。内容和方法 选取544名年龄不小于18岁且MTM牙根发育完全的患者,共收集953例下颌第三磨牙及邻近下颌管的影像信息。观察指标包括人口学因素、MTM阻生类型、PAN影像中特殊影像表现、CBCT影像中下颌管壁缺损、PAN及CBCT冠状面中MTM与MC距离关系、CBCT冠状面中MTM与MC空间位置关系。1.将CBCT影像中下颌管壁缺损作为下颌管壁缺损的标准,与观察指标一一比照,探究相关性;并将观察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曲面断层片评估下颌管壁缺损的准确性。2.使用Weighted Kappa分析评估两种影像检查方式关于距离关系的一致性。3.使用卡方检验分析MTM阻生类型与MC及MTM空间位置关系的相关性。所有统计分析的置信区间均为95%。结果 纳入研究的953例研究对象中下颌管壁完整者757例(79.4%),管壁缺损者196例(20.6%)。下颌管壁缺损在年龄、阻生类型、PAN影像中有无根尖暗影、下颌管骨白线中断、偏移改道、狭窄与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PAN特殊影像表现数目多于1时,CBCT中下颌管壁缺损率较高。 Logistic回归分析中,P&G分类(近远中)、MTM根尖暗影、下颌管骨白线中断是下颌管壁缺损的危险因素。MTM与MC距离关系的一致性检验中,Kappa=0.506,具有中等的一致性。当MTM与MC距离较近时,一致性较好,运用PAN能较准确评估两者的距离关系;当MTM与MC距离较近或直接接触时,一致性较差,运用PAN评估两者距离关系存在较大误差。阻生类型与MC及MTM空间位置关系的相关性研究中,当MTM为高位、Ⅰ类或垂直阻生型时,MC位于MTM牙根根方概率最大。当MTM为中位、Ⅱ类或水平阻生型时,MC位于MTM颊侧的概率最大。当MTM为低位或Ⅲ类阻生型时,MC位于MTM舌侧概率最大,MTM为多根牙时,MC位于MTM牙根之间概率较大。结论1.曲面断层片中下颌管骨白线中断、MTM根尖暗影,P&G分类(近远中)提示下颌管壁缺损率增高。2.当MTM与MC之间的距离关系较远时,PAN能够较精准的评价两者距离关系;当两者距离较近或直接接触时,误差率较高,建议CBCT进一步详查。3.按照P&G分类,PAN能够较准确预测MTM与MC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按照Winter分类,当MTM为垂直阻生型或水平阻生型时,PAN能较准确预测MTM与MC之间空间位置关系;当MTM为其他阻生类型时,需附加CBCT详查。

王乃慈[7](2020)在《关于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程度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正畸治疗开始前是否必须拔除下颌阻生智齿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错颌畸形治疗完成后阻生下颌第三磨牙位置的变化进行分析,确定影响磨牙阻生程度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为正畸治疗开始前评估智齿拔除与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曲面断层片初步分析已完成的41例(41/238)正畸患者81颗下颌阻生智齿阻生程度变化情况。每一颗智齿所在象限(一个单侧下颌牙列)设定为一个独立样本。所有患者分为青少年组和成人组,对比分析各组患者中拔牙病例的支抗大小(弱、中、强)、非拔牙病例的拥挤度(0、I、(40)(40))和颌间牵引(无、(40)(40)类、(40)(40)(40)类)类型对正畸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的倾斜角度和萌出间隙变化的影响,并对这种影响与智齿拔牙难度指数和牙槽骨位点保存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使用SPSS21.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受病例数较少限制,最终仅对74颗牙齿进行了统计学分析:1.在拔牙矫治病例中,下颌第三磨牙治疗前后倾斜角度的平均变化值为6.80。(强支抗)、0.63。(中支抗)和9.05。(弱支抗),其中弱支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第三磨牙治疗前后萌出间隙的变化分别为0.29(强支抗)、0.31(中支抗)和0.27(弱支抗),中支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非拔牙矫治无拥挤病例中,下颌第三磨牙在治疗前后倾斜角度的变化平均值为无牵引组-13.00。、(40)(40)类牵引组9.63。、(40)(40)(40)类牵引组-9.8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倾斜角度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第三磨牙治疗前后萌出间隙的变化为无牵引组0.12、(40)(40)类牵引组0.12、(40)(40)(40)类牵引组0.08,(40)(40)类牵引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非拔牙矫治(40)度拥挤病例中,下颌第三磨牙在治疗前后倾斜角度的变化为无牵引组8.25。、(40)(40)类牵引组0.0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萌出间隙的变化为无牵引组0.05、(40)(40)类牵引组0.20,(40)(40)类牵引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正畸治疗后阻生智齿的进一步直立和萌出间隙增大可以有效降低拔牙难度评分并增加和第二磨牙之间的牙槽骨骨量。结论:正畸患者拔牙矫治中采用中度和轻度支抗以及非拔牙矫治中应用(40)(40)类牵引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状态都有明显的改善,可以有效降低拔牙难度并有利于牙槽骨的拔牙位点保存,因此有上述治疗计划的患者可以考虑在治疗结束后择机拔除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

任群[8](2020)在《下颌神经管分支及其与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关系的CBCT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技术观察下颌神经管分支的形态与发生率,并测量相关数值,研究性别、侧别及下颌第三磨牙位置与分支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石家庄地区的703名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包括符合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位置分类的702侧样本,应用NNT viewer图像处理软件,观察有无分支,并确定其分型,测量分支长度L、分支直径R、距离下颌骨上缘、下缘及颊舌侧骨壁的最短垂直距离A、B、C、D等数据信息,应用SPSS Statistic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03例(1406侧)样本中,下颌神经管分支发生率为41.54%,其中前行管最多,为276侧(47.26%),其次为磨牙后管248侧(42.47%)、牙管36侧(6.16%)、颊舌管23侧(3.94%),三分支下颌神经管分支1侧。2.男性与女性、左侧与右侧在下颌神经管分支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下颌第三磨牙垂直阻生位430侧,分支发生率37.67%,近中阻生位111侧,发生率37.83%,水平阻生位161侧,发生率26.09%,下颌第三磨牙垂直阻生位时分支发生率高于水平阻生位分支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7)。4.L=11.87±4.29mm,R=1.26±0.41mm,A=10.69±2.48mm,B=18.16±4.78mm,C=6.91±1.62mm,D=4.71±1.84mm,侧别对各项测量数值无影响,性别对分支直径R、距下颌骨舌侧骨壁最短垂直距离D有影响。5.下颌第三磨牙近中阻生位、垂直阻生位分支长度L均大于水平阻生位分支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下颌神经管及其分支,并可以准确地测量相关数值,是目前研究下颌神经管分支的首选方法。下颌第三磨牙不同位置对下颌神经管分支发生率及分支长度有影响,性别、侧别对下颌神经管分支发生率没有影响,本组研究下颌神经管分支发生率较高,本文实验数据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性意义。

焦琨[9](2020)在《巴曲亭和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用于下颌阻生牙拔除术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对比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商品名:巴曲亭)与医用胶原蛋白海绵,观察两种止血方法对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以肿胀、炎性反应为主的术后并发症的效果,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依据。2.探讨应用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减轻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以肿胀、疼痛及炎性反应为主的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1.本研究选取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吉林大学口腔医院进行下颌阻生牙拔除术的患者共计1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巴曲亭组、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及巴曲亭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2.巴曲亭组患者在行下颌阻生齿拔除术后,于拔牙窝内置入巴曲亭粉末;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患者在行下颌阻生齿拔除术后,于拔牙窝内置入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巴曲亭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患者在行下颌阻生齿拔除术后,于拔牙窝内置入巴曲亭粉末及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空白组仅单纯进行下颌阻生齿拔除术,术后牙槽窝内无其他特殊处置。3.观察患者下颌阻生牙拔除术后30分钟出血情况,术后出现干槽症的情况,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及第7天的疼痛程度,包括自发痛以及吞咽痛。测量并计算得出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及第7天的开口受限程度以及局部肿胀程度,术后第7天颌面部皮肤淤青及局部炎性硬结发生的情况。4.比较4组患者拔牙后的以局部肿胀、炎性反应及疼痛等为主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处理。结果:1.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第3天局部肿胀程度,巴曲亭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患者小于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巴曲亭组及空白组(P<0.05)。2.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第1天及第3天开口受限程度,巴曲亭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患者小于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及空白组(P<0.05)。3.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第7天颌面部皮肤淤青或局部炎性硬结率,巴曲亭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患者小于巴曲亭组、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及空白组(P<0.05)。4.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第1天自发痛程度,中位阻生牙患者,巴曲亭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低于巴曲亭组、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及空白组(P<0.05)。5.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第1天吞咽痛程度,女性患者,巴曲亭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低于巴曲亭组、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组及空白组(P<0.05)。6.各组患者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30分钟口内均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7.各组患者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均未见干槽症发生。结论:1.应用巴曲亭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可以减少下颌阻生牙拔除术后颌面部局部炎性硬结和皮肤淤青的发生,更可有效的降低张口受限程度及局部肿胀程度等,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2.应用巴曲亭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可以减轻下颌阻生牙拔除术后第1天女性患者的吞咽痛及中位阻生牙患者的自发痛,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贾俊[10](2020)在《骨性Ⅰ类患者不同拔牙模式对上颌第三磨牙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患者治疗前后上颌第三磨牙的角度变化及萌出间隙的相关数据来探究骨性I类患者不同双尖牙拔牙模式对上颌第三磨牙的影响,为上颌智齿萌出与正畸治疗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合理参考与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五附院口腔正畸科行生理支抗正畸治疗的50名患者,50名患者的第三磨牙牙冠已形成但均未萌。50名患者分三组,不拔牙组18名,拔第一前磨牙组16名,拔第二前磨牙组16名。对治疗前后的9个指标进行测量分析。正畸治疗前后用同一设备拍摄X线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片,且定点、描点和测量均由三位医师完成。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一前磨牙拔除组治疗前后∠UM2-UM3、∠ANB、UM3-OP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第二前磨牙拔除组中∠ANB、UM3、U—ES、UM3-OP、Ganss、Spr-Pt、∠UM3-PP有显着差异(P<0.01)。不拔牙组与第一前磨牙拔除组组间差值比较中,第一前磨牙拔除组中∠UM2-UM3有显着差异(P<0.01)。不拔牙组与第二前磨牙拔除组组间差值比较中,第二前磨牙拔除组中∠UM3-HP、UM3、U—ES、Ganss、Spr-Pt差异较为显着(P<0.01)。与第一前磨牙拔除组相比,第二前磨牙拔除组中∠UM3-HP、∠UM2-HP、UM3、U—ES有统计学意义。第三磨牙萌出预测值(D值)差异性比较可以得出第二前磨牙拔除组比第一前磨牙拔除组更有可能萌出到正常咬合面。结论:拔牙矫治能够改善上颌第三磨牙的萌出状态,而且前磨牙拔除的位置越靠后就越改善。

二、292颗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情况的统计分析(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92颗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情况的统计分析(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舌侧基底瓣对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舌侧基底瓣和传统颊侧基底瓣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预后效果的影响——一项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超声骨刀“掀盖法”+反角涡轮机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病例的纳入
        2.1.2 超声骨刀
        2.1.3 反角涡轮机
        2.1.4 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可即邦)
        2.1.5 其他实验器材
    2.2 外科手术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过程
    2.3 复诊
    2.4 观察指标测量方法
        2.4.1 术后疼痛程度
        2.4.2 术后肿胀程度
        2.4.3 术后张口受限程度
        2.4.4 术后并发症
        2.4.5 术后骨组织愈合的测量
    2.5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3.2 评价指标统计分析
        3.2.1 术后疼痛
        3.2.2 术后肿胀
        3.2.3 术后张口受限
        3.2.4 术后并发症
        3.2.5 术后骨组织愈合的测量
第4章 讨论
    4.1 反角涡轮机临床效果
    4.2 超声骨刀临床效果
    4.3 超声骨刀“掀盖法”联合反角涡轮机临床效果
    4.4 缺陷与不足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拔除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浓缩生长因子在下颌阻生智齿致邻牙远中骨缺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来源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样本量计算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设计
        2.3 研究工具
        2.4 手术方法和步骤
    3 测量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3.1 观察指标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学方法
    6 医学伦理方面
    7 盲法原则
    8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骨组织观察结果
    3 软组织观察结果
    4.典型病例对比
讨论
    1.一般资料分析
    2.手术方法分析
    3.手术结果分析
    4.不足之处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血小板浓缩制品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的效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超声骨刀联合高速涡轮钻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1.1 材料及试剂
        1.1.2 设备及器械
    1.2 临床资料
    1.3 手术流程
        1.3.1 术前检查与准备
        1.3.2 手术过程
        1.3.3 术后注意事项
    1.4 评估疗效
        1.4.1 手术时间
        1.4.2 术中患者心理状态
        1.4.3 术后并发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
    2.2 术中心理状态
    2.3 术后不同时间点伤口疼痛情况
    2.4 术后不同时间点面部肿胀程度
    2.5 术后不同时间点开口受限程度
    2.6 术后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3.1 实验对象的选择
    3.2 手术器械的选择
    3.3 术后疼痛、肿胀评估方法的选择
    3.4 手术时间、术中心理状态及影响因素
    3.5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影响因素
    3.6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不同年龄下颌完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在牙槽骨解剖位置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第三磨牙及牙胚拔除时机的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解剖关系的曲面断层与CBCT比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管壁缺损的曲面断层与CBCT比照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1.3 收集影像信息
        1.1.4 观察指标
        1.1.5 数据分析
    1.2 结果
        1.2.1 人口学因素与下颌管壁缺损的相关性研究
        1.2.2 MTM阻生类型与下颌管壁缺损的统计学研究
        1.2.3 PAN影像中特殊影像学表现与下颌管壁缺损的统计学研究
        1.2.4 下颌管壁缺损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下颌第三磨牙及下颌管位置关系的曲面断层与CBCT比照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收集PAN与CBCT影像信息
        2.1.3 观察指标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MTM与 MC距离关系的PAN与 CBCT一致性研究
        2.2.2 MTM与MC空间位置关系和阻生类型的统计学研究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管位置关系影像学研究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关于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程度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下颌第三磨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下颌神经管分支及其与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关系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BCT在下颌神经管分支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巴曲亭和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用于下颌阻生牙拔除术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1章 文献回顾
第2章 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用于下颌阻生牙拔除术
    2.1 材料
        2.1.1 病例材料
        2.1.2 药物与材料
        2.1.3 器械与设备
        2.1.4 手术操作步骤
        2.1.5 观察项目及指标
        2.1.6 统计学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一般情况
        2.2.2 肿胀程度
        2.2.3 开口受限程度
        2.2.4 颌面部局部炎性硬结及皮肤淤青
        2.2.5 疼痛程度
        2.2.6 术后出血及干槽症
    2.3 讨论
        2.3.1 巴曲亭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
        2.3.2 巴曲亭及医用胶原蛋白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2.3.3 小结
    2.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骨性Ⅰ类患者不同拔牙模式对上颌第三磨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内容与方法
        2.1 选取托槽
        2.2 矫治过程
        2.3 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片的拍摄
        2.4 测量
    3.质量控制
    4.统计学分析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292颗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情况的统计分析(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舌侧基底瓣对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D]. 袁聆瑜. 山东大学, 2021(12)
  • [2]超声骨刀“掀盖法”+反角涡轮机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的临床研究[D]. 雷予曦. 南昌大学, 2021(01)
  • [3]浓缩生长因子在下颌阻生智齿致邻牙远中骨缺损中的应用[D]. 姜春雁.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超声骨刀联合高速涡轮钻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效果评价[D]. 苏伟喆.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5]不同年龄下颌完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在牙槽骨解剖位置关系的研究[D]. 罗磊.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解剖关系的曲面断层与CBCT比照研究[D]. 高笑宇.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关于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程度变化的研究[D]. 王乃慈.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8]下颌神经管分支及其与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关系的CBCT研究[D]. 任群.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9]巴曲亭和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用于下颌阻生牙拔除术的效果分析[D]. 焦琨. 吉林大学, 2020(08)
  • [10]骨性Ⅰ类患者不同拔牙模式对上颌第三磨牙的影响[D]. 贾俊.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  ;  

292颗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统计分析(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