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日益突出,人类开始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赖性,认识到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与人类认识的误区、观念的误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必须对人类传达新的对待环境的观念,环境教育也就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而我国的环境教育虽然从70年代起就已起步,但是环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如何对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环境教育活动,以及对学生和教师参与的环境教育活动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教育主要偏重的是应试教育,虽然多数教师能通过各科的教学渗透环境知识,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但是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尚不理想。因此通过对中学环境教育的课程模式和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资料搜集、专家咨询、文献研究等方法,对环境教育的三种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和介绍,从学科属性和课程特性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中学地理课程在实施环境教育活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本文以对江苏省部分中学的学生和教师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为基础,考察教师对我国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和2003年教育部中颁布的《中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的认知状况,对学生和教师环境素养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本文系统分析了环境教育评价的类型、原则,在对环境教育目标解析的基础上,以学生和教师为对象,建立了相应的环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秩和运算法对环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计算出江苏省中学学生和教师的环境素养得分,为今后的环境素养评价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1.2 研究内容与方法1.3 技术路线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2.1 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2.1.1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进展2.1.2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进展2.2 国内关于环境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2.3 国外关于中学环境教育的实践2.4 国内外关于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2.5 小结第三章 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3.1 环境科学理论3.1.1 环境科学的形成3.1.2 环境科学的分类3.2 可持续发展理论3.2.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3.2.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3 教育学理论3.3.1 课程设计模式理论3.3.2 建构主义理论3.3.3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第四章 环境教育的课程组织模式4.1 单一学科课程组织模式4.2 渗透课程组织模式4.3 以某一学科为主体的多学科渗透课程组织模式4.4 本章小结第五章 中学环境教育的评价研究5.1 环境教育评价的定义5.2 环境教育评价的分类5.3 环境教育评价的功能5.3.1 诊断功能5.3.2 反馈功能5.3.3 激励功能5.3.4 指导功能5.4 环境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5.4.1 客观性原则5.4.2 激励性原则5.4.3 实效性原则5.4.4 平等性原则5.5 环境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5.5.1 环境教育目标5.5.2 环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5.5.3 环境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5.6 本章小结第六章 问卷调查分析6.1 调查目标6.2 问卷设计的内容6.3 调查结果分析6.3.1 调查对象对学校环境教育总体状况的认知6.3.2 课程设置方面的分析与讨论6.3.3 环境教育知识层面的状况6.3.4 环境教育行为层面的状况6.3.5 环境教育价值观层面的状况6.4 本章小结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7.1 结论7.2 不足与展望参考文献附录附录1:学生环境教育调查问卷附录2:中学教师环境教育调查问卷附录3:教师和学生的环境素养调查统计分析对比表附表3-1 教师和学生环境知识层面的调查统计结果附表3-2 教师和学生环境行为层面的调查统计结果附表3-3 教师和学生环境价值观层面的调查统计结果在读期间主要科研工作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课程组织模式论文; 环境素养论文; 评价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