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双双厦门外国语学校361000
摘要: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分析课文,让学生自己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老师只是指导领悟,并且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取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或者理解有偏差,老师就要帮助、纠正;但决不是强硬的将学生拉到教学目标所指定的那个情感上去。
关键词:朗读教学;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02-061-01
清代的唐彪曾这样形容反复吟咏朗读后可达到的美妙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其实,我们很多老师也都认同朗读对提高语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也知道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加强朗读方面的训练,可到底该怎样进行训练?要真正读好一篇文学作品,又该做到哪些呢?其实仔细琢磨朗读教学也是有规可循的。下面,就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朗读教学的理解。
一、朗读方式应灵活多样
(一)齐读。齐读是语文课堂普遍采用的形式。齐读声势大、训练面广,便于教师集体纠错。但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想着洪亮缺了感情,缺憾也确实存在。所以它较适合在课文讲解之前和讲解结束后采用。
(二)范读。泛读是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自己示范朗读,目的是用感情线牵引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文章美感。我在上《故都的秋》这节公开课时,一开课就做了示范朗读,目的就在于引领学生感悟古都的秋色秋味,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后来听课老师评课时也很认可我的做法。当然,一节课中范读不宜过多,教师的范读不是为了显露自己的朗读才华,而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自己开口读书的兴趣,进而启发学生思维,领悟文章内涵。
(三)引读。引读是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强化讲解效果的有效方式。有的课文篇幅较长,全文朗读没有必要。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挑选出文章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语段、描写议论抒情的精彩片断进行朗读,用以突出教学的重点。例如讲授《祝福》一课时,就可以采用引读法。先让学生找出关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起对比着读。指导学生反复感受隐藏在肖像描写背后,祥林嫂悲苦命运的不断延展,以致最终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悲剧。
二、朗读技巧的指导应明确到位
目前中学语文新课标对朗读教学的总体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切朗读技巧最基本的前提是吐字发音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所以教师在朗读之前一定要解决语音的问题,这样才能为指导朗读技巧做铺垫。朗读的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速。在平时的课堂朗读中,学生普遍存在语速过快的缺点。一门心思往前赶,似乎想把老师交待的诵读任务在第一时间内完成,完全不能合理地控制语速。其实,读文章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不同的文章应不同对待。
(二)停顿。停顿是指句子内部、句子之间、段落之间声音的间歇,是朗读必须掌握的技巧。停顿首先有助于生理上的换气,其次有助于体现文字的结构层次,最重要的是它还有助于朗读的情感表达。
(三)语调。语调是指朗读文章时句子高低升降的变化。有了这些抑扬顿挫的变化,就能准确细致地表达出不同的语气和感情,并使语言具有音乐美。什么样的语气和情感用什么样的语调表达,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有在表达实践中反复摸索,才能运用自如。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第十节: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学生在朗读这一节时,往往只用一种语调,要么一律偏低,要么一律偏高,没有起伏变化,可见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深。我就采用“低—高-低”的语调进行范读,并稍作点拨:第一句用调应舒缓低沉,因为是写大堰河之死,而“死”在作者笔下是不忍用的,用“去了”,可知其悲,此句不低难以传情。第二三句读时则需扬起,因为是对大堰河凄苦一生的概括,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不公道世界的诅咒和愤怒。第四五六句则需用满含悲凉的低沉语调,因为这三句是对大堰河贫穷悲惨的死况的细节描绘,诅咒和愤怒已不重要了,更多的是极度的悲怜与同情……这样的朗读有力地强化了学生的理解,比起单纯的文本解读更有效果。
(四)重音。重音是指朗读时对句中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一般表现为音量加大、语调增高、时间延长。重音起的是强调作用,自然也能促进情感的表达。
三、注重朗读训练的连续性与合理性
(一)精选朗读材料。一般来说,诗词散文宜多朗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领会语言的精妙之处,又能对学生进行渐染熏陶。此外,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也适合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最能活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二)明确训练的目标。朗读不是乱读、滥读。学生朗读前,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不同的朗读方式应有不同的训练目标。在学生齐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句读,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对于美读,除了读准语音节奏,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情感气势,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进入情境。如果是个别朗读,不仅要留足够时间让朗读的学生试读,读出感觉味道,还应给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切忌仓促上阵或草草收兵,否则,就收不到训练的效果。
在学生读完之后,教师应进行明确的指导。对朗读的指导,一要及时,只要不影响朗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可尽量做到边读边指导;二要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指出每次朗读的优缺点和改进的措施。在进行评价时,多鼓励学生,尽量找出他的闪光点,使学生逐步养成开口读书的习惯。
在具体训练中,我们可以这样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发音准确,口齿清楚——音量语速控制合理——停顿恰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能恰当地表情达意——声音与文章的高度和谐、完美结合。
著名的语音学家徐世荣先生说:“严格地说,书面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书面上受到局限,全都表达不出来。”这表明,朗读却可以把无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作为教师,应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也要科学地指导学生朗读。语言并不等于言语,所以对课文这种书面语言,必须通过朗读作为媒介,使无声的文字幻化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