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日益增长和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增强,有关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水平的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1997年,在整个亚洲经济进入金融危机的阴霾之时,对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非常高,但是,当中国经济逐渐走出亚洲危机的阴影,经济出现了比较高的增长势头,特别是2002年以来,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则日益高涨。那么到底人民币汇率是高估还是低估,而高估或低估的结果是什么?本文正是带着这些问题,借鉴国际上相关的均衡汇率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水平和错位程度展开研究和讨论。首先,本文抓住内外均衡这条主线展开,详细阐述均衡汇率的发展脉络。均衡水平的决定是沿着从单一因素逐渐扩展为多因素的演变路径,而且不同的因素对汇率决定和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各有各的优点和局限性。长期以来,学者们都在不懈地关注和研究哪些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对汇率的均衡水平的实现的作用最大,各变量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现实中的实际汇率与均衡水平之间有怎样的偏差?近年来,一种被称之为行为均衡汇率的分析方法引起人们的关注,它是从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攫取现实经济基本面的因素对汇率的均衡水平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因其结合现实经济情况比较紧,实证研究中运用现代计量方法,即协整技术,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本文的研究正是从这里开始。其次,在行为均衡汇率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人民币行为均衡汇率计量模型。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变量的选择。本文选择了一组符合我国经济实际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基本面因素,构建了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估计模型。这一组变量包括实际有效汇率,代表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人均GDP,外汇储备,贸易条件,对外贸易依存度,利率,货币供应量以及外汇市场的成交量等。选择这组变量,既考虑了影响汇率的中长期因素,也考虑了短期因素,同时,对模型中的各变量分别赋予了有别于原方法的新的含义,特别是在体现劳动生产率这个变量上,本文的设定不同于原方法,从而使整个变量体系更符合对中国的实证分析。第三,对人民币汇率行为均衡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分别从长期、中期、短期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检验。根据不同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和规律,对拟使用的变量进行了适度的调整。在长期分析中,使用的是年度数据,考虑到制度和政策的变革而采用了结构突变的单位根检验,同时考虑样本期的因素,进行的是E-G两步法的协整方法;而在中期分析中,使用的是月度数据,进行了向量自回归模型下最大似然法的协整估计,因为没有结构突变点,所以在对均衡水平进行估计之后,又进行人民币汇率脉冲分析,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预测;在短期的估计中,使用的是月度数据,并尝试引入了微观变量进行估计,最后根据实证检验得出相应的结论。第四,在前面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多重均衡的思想,将BEER方法在统计过程中的多重协整向量的出现和处理进一步进行了经济学上解释。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内外均衡的目标的阶段性,事实上人民币汇率与劳动生产率变化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多重均衡。通过引入汇率因素对Solow-Swan模型进行改进,考察在动态经济系统中汇率、人力资本变化,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含有汇率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引入汇率做为一项政策进行分析,阐述主动的汇率政策与被动的汇率政策与劳动生产率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多重均衡的关系,最后结合我国的数据通过邹式断点检验法加以部分验证。第五,结合前文研究的结果与结论,本文对近期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情况进行了现实分析,指出了名义汇率波动与实际有效汇率波动之间的差异,以及名义汇率与均衡汇率之间的关系。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分析了汇率错位的经济效应,揭示了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实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人民币行为均衡汇率的研究拓宽了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的视野,强调了多个变量对汇率影响的共同作用。实证检验的方法和结果则有助于人们对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有一个清晰的量化认识。而多重均衡概念的引入则扩大了均衡汇率理论研究的内涵,推进了均衡汇率理论研究的进程,为解释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均衡汇率理论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 选题背景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 国内外有关均衡汇率的研究文献综述1.2.1 均衡汇率观点的提出1.2.2 国外关于均衡汇率的进一步研究的情况1.2.3 国内关于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研究的情况1.2.4 对国内外均衡汇率的研究现状的综合评价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1.3.1 研究内容1.3.2 研究结构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4.1 主要研究方法1.4.2 技术路线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起点2.1 均衡汇率研究的理论基础2.1.1 国际平价条件学说2.1.2 国际收支学说2.1.3 现代均衡汇率理论的推进2.2 经济增长理论与多重均衡2.3 行为均衡汇率方法(BEER Approach)的主要框架2.4 BEER 方法的实证计量技术2.4.1 单整与协整2.4.2 协整的检验2.5 本章小结第3章 人民币BEER 模型的建立3.1 决定和影响均衡汇率水平的一般因素分析3.1.1 物价水平3.1.2 外汇的供求状况3.1.3 两国利率的差异3.1.4 预期心理与投机因素3.1.5 政府的政策影响3.1.6 政府的经济手段干预3.1.7 经济基本面的因素3.2 构建BEER 模型的一般变量选择和依据3.2.1 实际有效汇率3.2.2 贸易条件3.2.3 对外贸易依存度3.2.4 外汇储备3.2.5 货币供应量3.2.6 利率3.2.7 外汇成交量3.3 巴拉萨-萨缪尔逊效应与劳动生产率3.3.1 巴拉萨-萨缪尔逊假说3.3.2 劳动生产率3.3.3 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币值变动的核心变量3.3.4 人均GDP 作为劳动生产率的替代变量的主要依据3.4 基于BEER 的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简约方程3.4.1 BEER 模型的基本表达3.4.2 人民币BEER 模型的建立3.5 本章小结第4章 人民币BEER 模型的实证检验4.1 人民币汇率长期均衡水平的估计4.1.1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4.1.2 结构突变的单位根检验4.1.3 带有结构变化的协整检验4.1.4 人民币长期均衡汇率水平的测量4.1.5 结果分析4.2 人民币汇率中期均衡汇率水平的估计4.2.1 方法和数据4.2.2 单位根检验4.2.3 确定协整方程4.2.4 人民币中期均衡汇率的脉冲响应分析4.2.5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季度错位4.3 人民币短期均衡汇率水平的估计4.3.1 微观变量的引入4.3.2 对原有模型的修正4.3.3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4.3.4 建立协整方程4.3.5 引入微观变量的作用分析4.4 实证检验结果的比较分析4.5 本章小结第5章 人民币汇率多重均衡的动态机制5.1 多重均衡的研究思路及其政策含义5.1.1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5.1.2 多重均衡的研究及政策含义5.2 Solow-Swan 经济增长模型的描述5.3 含有汇率的内生增长模型5.3.1 人力资本的积累5.3.2 生产行为5.3.3 动态均衡机制5.4 汇率政策与多重均衡5.4.1 汇率与劳动力变动的机制5.4.2 汇率多重动态均衡机制5.5 多重均衡汇率理论模型的实证检验5.5.1 计量模型和数据处理5.5.2 计量模型参数估计5.5.3 邹式断点检验5.5.4 结果分析5.6 本章小结第6章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现实分析及政策性建议6.1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对美元名义汇率波动差异的比较分析6.1.1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对美元名义汇率的长期比较6.1.2 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对美元名义汇率的比较6.1.3 人民币对其它主要国际货币名义汇率的波动分析6.1.4 比较结果分析6.2 人民币汇率错位的经济效应分析6.3 汇率政策与福利最大化6.3.1 理论分析6.3.2 小幅升值的汇率政策的成本和收益分析6.3.3 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实质分析6.4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政策取向6.4.1 人民币汇率政策调节应增强主动性6.4.2 加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培育力度6.4.3 建立汇率政策协调机制进而强化政策效果6.5 本章小结结论参考文献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致谢个人简历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人民币汇率论文; 行为均衡汇率论文; 多重均衡论文; 协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