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一个历史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陆续开始了,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入21世纪,随着农村教育改革的深入,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再次兴起。本研究选择安徽省太和县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根据县内各个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三个调查点:五星镇(经济欠发达镇)、双浮镇(经济较发达镇)和三堂镇(经济发达镇)。通过布局调整前后学校布点变化、学校在校生人数变化等指标来衡量布局调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肯定经过几年的布局调整,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主要探讨了在布局调整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在实地考查中发现,有部分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对布局调整的实质缺乏深刻的理解,千方百计地保留自己所在的学校;撤减学校的资产流失严重;寄宿学校的寄宿条件依然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后勤服务设施简陋,寄宿生的生活受到影响;部分学校的调整缺乏科学依据,给一些学生的上学带来新的困难,上学路途遥远,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合并学校以后,教师的心理负担加重了,教师除了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以外,还要对学生的安全负责,处在劳累的工作状态中,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自己。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主观上,有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留住自己所在地的学校;有些人对布局调整的实质目标理解有偏差,粗暴的进行撤并学校;有些地方政府把布局调整撤减学校数量当作政绩来抓,急于求成,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在客观上,太和县是农业大县,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与布局调整有关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有限,只好就近入学,造成学校布点过多。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坚持公平与效益同一的原则;要深入实地调查,科学预测与规划;建立“磁石学校”,形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新模式;要提高对布局调整的认识,加强监督管理;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的背景、文献综述、相关概念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农村中小学布局现状,布局调整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原因;第三部分,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