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脱脂对同种异体松质骨免疫原性和成骨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建立。移植骨供体:Lewis和Fisher344大鼠各15只;移植受体:Fisher344大鼠30只。受体大鼠随机分为2组:同基因移植组和同种异基因移植组。行双侧股部肌囊袋骨块移植。分别于术后2、4、8周每组处死5只大鼠,检测体外淋巴细胞二次刺激增殖指数和CD4+/CD8+比值,并对移植骨块行组织学观察。2.移植骨制备。60只Lewis大鼠作为松质骨块供体,获取的骨块随机分为ABCD 4组,分别采用4种不同程序进行处理,检测处理后骨块内总脂肪和总蛋白含量,扫描电镜观察骨块纵剖面结构。3.移植后免疫反应检测。48只Fisher344大鼠作为移植受体,根据移植骨块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行双侧股部肌囊袋松质骨块移植。术后1、2、4、8周每组处死3只大鼠,检测刺激增殖指数、CD4+/CD8+比值及细胞因子IL-2、INF-Υ、IL-4水平,取出骨块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对术后4周时各组的免疫反应指标(增殖指数和CD4+/CD8+比值)同相应骨块总脂肪含量行Spearman相关回归分析。4.移植后成骨能力检测。12只Fisher344大鼠作为移植受体,根据移植骨块不同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行股骨下干骺端骨缺损填充术。于取材前14天和4天对大鼠分别行双荧光标记;术后8周时行移植部位X线检查,并对标本大体观察,不脱钙切片后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同时行Goldner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1.同种异基因移植组各时间点增殖指数、CD4+/CD8+比值均比同基因移植组高,且于术后4周时达到峰值,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同种异基因移植组血管长入和新骨形成速度低于同基因移植组。2.总脂肪含量测定发现,骨块内总脂肪含量为A组>B组>C组>D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处理程序对总蛋白含量无明显影响。超声清洗结合化学方法(D组)能彻底去除骨块内脂肪成份(总脂肪含量为0.09%)。扫描电镜观察示各组骨块骨小梁网状结构完整,D组骨块骨小梁网状结构尤为清晰,骨小梁间未见细胞和组织碎屑残留。3.对移植术后增殖指数及CD4+/CD8+比值测定发现:同一时间点各组水平均为A组>B组>C组>D组,且均于术后4周时达到峰值。术后4周时除C、D组间外其余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因子IL-2、INF-Υ水平在术后早期均呈升高趋势,4周时达到峰值,但各时间点组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L-4水平各时间点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示移植早期各组骨块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程度:A组>B组>C组>D组;D组在术后4周时有血管长入,8周时有明显新骨形成。各组骨块总脂肪含量同移植术后4周时增殖指数、CD4+/CD8+比值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示二者呈正相关(P<0.05)。4.各组术后8周时X线均示骨缺损界线模糊,移植骨同受体骨融合。不脱钙骨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均可见双色平行荧光带。影像分析系统测定骨矿化速率示D组最大,同其他各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oldner和甲苯胺蓝染色示各组均有新骨形成,D组新骨形成最明显。结论1.本研究所建动物模型可用来进行异体松质骨移植免疫原性的研究。2.总脂肪含量可作为提示异体骨移植后免疫反应强弱的一个指标。3.脱脂可有效降低异体松质骨移植后免疫反应,并提高移植后的成骨能力。4.超声清洗和化学方法均能去除松质骨内脂肪成份。超声清洗结合化学方法处理异体松质骨去除脂肪成份更彻底,明显降低移植后免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