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银行的金融功能与效率研究

中国投资银行的金融功能与效率研究

论文摘要

投资银行是以证券承销为本源业务、主要从事直接融资、活跃于资本市场的金融中介机构,包括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涉证金融组织。本论文从中国投资银行业与金融市场的运行现状出发,剖析投资银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金融功能与效率,并指出中国投资银行生存与发展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关注其在中国转型经济中的金融功能与效率。因为在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现代投资银行的金融功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由此,后起国家在培育投资银行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揭示投资银行的现代功能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而使新生的投资银行更好地走后发优势的捷径,探寻并履行其金融功能。效率是对投资银行金融功能状况的关键测度,但传统的效率概念无法涵盖现代经济中投资银行的金融功能,因此有必要将投资银行的效率剖析拓展为对其效率体系的研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结构比较完整的、包括公私两大层次的信用体系,是投资银行金融功能高效率履行的必备基础,因此探讨我国投资银行在转型经济中的信用体系完善问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中国投资银行的“4+1金融功能束”。金融市场是影响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的枢纽,而投资银行是金融市场的核心中介。在一个理想的经济金融环境中,投资银行发挥了融资中介、信息中介、配置中介、财富中介的功能。社会分工细化、经济金融化、金融证券化的发展,推动了投资银行金融功能的演进。在转型经济社会中,投资银行还有金融市场培育功能。本论文通过系统解析中国投资银行的“4+1金融功能束”,对如何较好地发挥投资银行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与机理做了较深入探索。这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亟需特定金融服务而金融体系改革又相对滞后的背景下,对新生的中国投资银行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2)提出中国投资银行的“菱型效率组合”。投资银行效率是可以解析为多维度、多层次的一种经济效率,是投资银行金融功能履行状况的直观度量指标。因为现代投资银行功能的复杂化使得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效率”的界定,难以解释今天包括了宏观因素的功能目标,所以笔者在研究上突破了对“效率”侧重微观层次研究的窠臼,从“效率”的内涵上予以拓展。采用多维度、多层次的方法深入剖析、考察了投资银行的效率体系问题,提出了“菱型效率组合”的设想,并从外部、内在及动态的角度,运用实证材料,对投资银行的效率作了全方位的探索,使“效率”涵义从微观层次上升到“体系”层次,从而对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作出了较强的解释。(3)提出投资银行家与“双信用”体系。投资银行家是履行金融功能、提升金融效率的载体,若要追求上述功能与效率束,其必备的基础是包含了投资银行家私人信用在内的“双信用”体系。所以本论文从时间维度对投资银行的功能与效率作了深入考察,揭示了“双信用”体系及其作用规律——政府信用与私人信用是共同推进投资银行成长及其金融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支撑条件。论文针对我国目前信用体系结构扭曲而妨碍投资银行功能与效率发挥的症结,对中国投资银行如何通过“扭曲”的矫正获取持续较高效率的某些规律作了理论探索。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投资银行的金融功能与效率从单一拓展到综合。中国投资银行若能行使“4+1金融功能束”,则有望凭其后发优势而彰显特定金融中介机构在经济社会转型中的生命力;金融效率从微观层次拓展为“菱型效率组合”,可以直观衡量且更全面剖析中国投资银行的现状并寻求创新之策;构建包括投资银行家私人信用在内的“双信用”体系,进行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建设、自身制度建设等创新活动,将推进中国投资银行的金融功能回归、金融效率提升,进而促进中国经济与金融系统有效率运作。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论文相关的概念界定及说明
  • 1.3 关于投资银行的文献综述
  • 1.3.1 投资银行的内涵
  • 1.3.2 投资银行的外延
  • 1.3.3 作为一种市场制度供给的中国投资银行
  • 1.3.4 投资银行的金融功能
  • 1.3.5 投资银行的金融效率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投资银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金融功能
  • 2.1 金融、资本市场与投资银行
  • 2.1.1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 2.1.2 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比较
  • 2.1.3 与资本市场匹配的投资银行体系
  • 2.2 投资银行以4+1金融功能影响经济运行
  • 2.2.1 虚拟资本影响经济运行
  • 2.2.2 投资银行的4+1金融功能束
  • 2.2.3 投资银行在影响经济运行中扩展金融功能束
  • §3 投资银行在历史演进中的金融功能
  • 3.1 西方投资银行的演变
  • 3.1.1 市场自由竞争形成了早期业务万能的投资银行
  • 3.1.2 国家干预促使投资银行规范化发展
  • 3.1.3 市场利益驱动下的金融创新推动了投资银行混业模式再现
  • 3.1.4 "双信用"支持系统:公信与私信
  • 3.2 顺势变迁中的金融功能拓展
  • 3.2.1 从分业到混业:一种金融体制的顺势变迁
  • 3.2.2 投资银行发展的新趋势
  • 3.2.3 诚信危机揭示效率的可持续问题
  • 3.3 中国投资银行演进透视:缺少历史传承的发展
  • 3.3.1 1949年之前的证券市场及投资银行
  • 3.3.2 中国大陆证券市场与投资银行的起步
  • 3.4 资本市场与投资银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 3.4.1 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及资本效率
  • 3.4.2 中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 3.4.3 与资本市场一起成长的投资银行
  • 3.4.4 金融功能与信用体系结构
  • §4 投资银行家与金融功能
  • 4.1 投资银行家:具有特殊风险偏好和人力资源禀赋的企业家
  • 4.1.1 投资银行家的特性
  • 4.1.2 投资银行家的来源
  • 4.1.3 本土投资银行家的萌生
  • 4.2 投资银行(家)的声誉机制与金融功能
  • 4.2.1 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的约束条件
  • 4.2.2 建立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的基本条件
  • 4.2.3 投资银行声誉的形成机制
  • 4.3 案例分析:投资银行家履行金融功能的若干支持条件
  • 4.3.1 美国案例:摩根与米尔肯
  • 4.3.2 中国案例:山西票号与南方证券
  • §5 从外部角度考察投资银行的效率
  • 5.1 宏观层次的金融效率分析
  • 5.1.1 金融影响经济的宏观检验
  • 5.1.2 三种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效率比较
  • 5.2 中观层次的资本市场效率状况分析
  • 5.2.1 对资本市场效率的解释
  • 5.2.2 中国资本市场的非效率特征
  • 5.2.3 非效率现象之一:规模与结构约束
  • 5.2.4 非效率现象之二:融资功能的异化和弱化
  • 5.2.5 非效率现象之三:腐败指数与股市透支
  • 5.2.6 中国资本市场非效率的根源
  • §6 从内在经营角度探索投资银行的效率
  • 6.1 中外投资银行业务创新比较
  • 6.1.1 业务结构差异
  • 6.1.2 美国投资银行的高效率业务创新
  • 6.1.3 中国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创新
  • 6.2 效率导向型的业务创新领域探索
  • 6.2.1 并购重组:凸现资源配置功能
  • 6.2.2 资产管理业务:践行财富中介功能
  • 6.2.3 网络投资银行:拓展市场培育功能
  • 6.2.4 资产证券化:彰显投资银行的金融功能
  • §7 从动态角度剖析投资银行的效率
  • 7.1 诚信危机与可持续效率问题
  • 7.1.1 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在历史上的两度一致
  • 7.1.2 诚信危机使可持续效率问题凸现
  • 7.1.3 重典治理诚信危机
  • 7.2 中国投资银行的转型效率初探
  • 7.2.1 不可忽视的综合效率
  • 7.2.2 外部效率与内在效率
  • 7.3 关于投资银行的菱型效率组合
  • §8 投资银行的外部制度建设与金融生态营造
  • 8.1 投资银行的进入——退出机制
  • 8.1.1 投资银行的市场准入
  • 8.1.2 投资银行的市场退出
  • 8.1.3 进入与退出的综合分析
  • 8.2 投资银行的监管
  • 8.2.1 金融监管
  • 8.2.2 投资银行监管及监管创新
  • 8.3 区域金融生态营造:以长三角为例
  • 8.3.1 金融生态是综合的竞争条件
  • 8.3.2 金融家群体与区域金融生态
  • 8.3.3 区域资本市场及投资银行的培育
  • §9 投资银行自身制度建设与核心竞争力培育
  • 9.1 投资银行的企业制度建设
  • 9.1.1 公司治理结构
  • 9.1.2 关于美国投资银行的治理结构
  • 9.1.3 中国投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剖析
  • 9.1.4 中国投资银行的古典企业形态培育
  • 9.2 投资银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9.2.1 产权与激励机制
  • 9.2.2 激励与约束机制
  • 9.2.3 中国投资银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9.3 投资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 9.3.1 关于投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 9.3.2 投资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 9.3.3 投资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
  • §10 结论与展望
  • 10.1 本论文的结论
  • 10.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件:与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
  • 附录 中国投资银行名录一览表
  • 附录1 中国证券公司名录
  • 附录2 基金管理公司名录
  • 附录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息一览表
  • 附录4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名单
  • 附录5 QFII证券经营机构名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创新战略[J]. 时代经贸 2019(06)
    • [2].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探析[J]. 江淮论坛 2013(03)
    • [3].中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竞争态势研究[J]. 商业时代 2011(29)
    • [4].中国投资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7)
    • [5].中国投资银行现状的SWOT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24)
    • [6].中国投资银行能否后来居上[J]. 西部论丛 2008(12)
    • [7].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5(24)
    • [8].中国投资银行竞争力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28)
    • [9].中国投资银行功能及其业务发展方向[J]. 上海金融 2014(03)
    • [10].探讨中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 新经济 2013(23)
    • [11].中国投资银行监管的现状以及完善措施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1(18)
    • [12].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16)
    • [13].书讯[J]. 金融博览(财富) 2016(02)
    • [14].中国投资银行功能及其业务发展方向探讨[J]. 商场现代化 2016(12)
    • [15].中国投资银行的制度变迁与制度均衡[J]. 魅力中国 2010(14)
    • [16].中国投资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 现代商业 2010(02)
    • [17].从动态维度探析中国投资银行的效率[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2)
    • [18].探究金融危机后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模式[J]. 营销界 2020(09)
    • [19].金融危机后中国投资银行发展模式探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11)
    • [20].金融危机后中国投资银行发展模式探究[J]. 时代金融 2014(17)
    • [21].中国投资银行发展路径探析[J]. 财经界(学术版) 2015(24)
    • [22].拜腾新纳三位高管 华人运通再添两将[J].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8(04)
    • [23].中概股赴美的窗口还在——专访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联席主管顾宏地[J]. 中国企业家 2014(21)
    • [24].中国投资银行竞争力研究(2014)[J]. 银行家 2014(10)
    • [25].浅析中国投资银行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 时代金融 2015(29)
    • [26].从核心竞争力角度看中国投资银行未来发展模式——经纪业务,传统投行业务,买方业务[J]. 中国市场 2009(18)
    • [27].中国投资银行资源产业领域并购业务竞争力研究[J]. 特区经济 2013(01)
    • [28].怡桥财经:搭建艺术与投资的桥梁[J]. 艺术与投资 2010(07)
    • [29].论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现状及未来[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09(10)
    • [30].方方 金融开放是最大红利[J]. 英才 2013(10)

    标签:;  ;  ;  ;  ;  

    中国投资银行的金融功能与效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