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黄芪炮制及复方配伍的化学研究

中药黄芪炮制及复方配伍的化学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采用电喷雾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研究黄芪炮制及与当归配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探讨其炮制配伍机理与药效物质基础。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对黄芪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确定其中五种主要成分: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苷和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6″-O-丙二酸酯。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以黄芪甲苷含量为考察指标,优选黄芪最佳炮制(蜜炙)工艺为A2B3C2D2,即药材:炼蜜(100:25),炼蜜:水(1:2),烘制温度90℃,烘制时间3h。采用电喷雾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对黄芪炮制前后化学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黄芪经炮制后并未检测有新化合物生成,而上述五种主要异黄酮类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对黄芪与当归以不同比例配伍后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测得阿魏酸含量随配伍比例中黄芪量的增加而升高;黄芪甲苷含量随配伍比例中当归量的增加而升高,黄芪与当归配伍可提高当归药材中阿魏酸和黄芪药材中黄芪甲苷的溶出。异黄酮苷含量随着配伍比例中当归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异黄酮含量随着配伍比例中当归量的增加而升高,当归可使黄芪中的异黄酮苷类成分水解为苷元。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中药炮制的质量研究
  • 1.2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中药复方化学研究
  • 1.3 中药黄芪的研究概况
  • 1.3.1 化学成分研究
  • 1.3.2 提取工艺研究
  • 1.3.3 质量控制研究
  • 1.3.4 炮制方法研究
  • 1.3.5 药理学研究
  • 1.4 中药黄芪的配伍研究
  • 1.4.1 中药配伍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 1.4.2 黄芪的配伍
  • 1.4.3 黄芪配伍当归的研究概况
  • 1.4.3.1 配伍学研究
  • 1.4.3.2 药物化学研究
  • 1.4.3.3 药理学研究方法
  • 1.4.3.4 药理作用及机理研究
  • 1.5 论文的总体研究思路
  • n)研究'>第二章 黄芪中异黄酮类成分的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n)研究
  • 2.1 引言
  • 2.2 仪器与试药
  • 2.3 流动相的选择
  • 2.4 检测波长的选择
  • 2.5 色谱条件
  • 2.6 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条件
  • 2.7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8 试验结果
  • 2.8.1 液相色谱图与总离子流图
  • n)分析'>2.8.2 化合物的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n)分析
  • n)裂解分析'>2.8.3 化合物的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ESI-MSn)裂解分析
  • 2.9 小结
  • 第三章 黄芪的炮制工艺及炮制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正交试验优选蜜制黄芪炮制工艺研究
  • 3.2.1 仪器与试药
  • 3.2.2 蜜制黄芪炮制方法
  • 3.2.3 液相色谱条件
  • 3.2.4 对照品溶液制备
  • 3.2.5 供试品溶液制备
  • 3.2.6 方法学考察
  • 3.2.6.1 线性关系考察
  • 3.2.6.2 稳定性试验
  • 3.2.6.3 精密度试验
  • 3.2.6.4 重复性试验
  • 3.2.6.5 回收率试验
  • 3.2.7 试验结果
  • 3.2.8 小结
  • 3.3 黄芪炮制前后的电喷雾质谱分析
  • 3.3.1 仪器与试药
  • 3.3.2 质谱条件
  • 3.3.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3.3.4 试验结果
  • 3.3.5 小结
  • 3.4 黄芪炮制前后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变化研究
  • 3.4.1 仪器与试药
  • 3.4.2 液相色谱条件
  • 3.4.3 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条件
  • 3.4.4 供试品溶液制备
  • 3.4.5 试验结果
  • 3.4.6 对比验证实验
  • 3.4.6.1 供试液制备
  • 3.4.6.2 试验结果
  • 3.4.7 小结
  • 第四章 黄芪配伍当归(当归补血汤)的物质基础研究
  • 4.1 引言
  • 4.2 黄芪配伍当归阿魏酸含量测定
  • 4.2.1 仪器与试药
  • 4.2.2 色谱条件
  • 4.2.3 对照品溶液制备
  • 4.2.4 供试品溶液制备
  • 4.2.5 方法学考察
  • 4.2.5.1 线性关系考察
  • 4.2.5.2 稳定性试验
  • 4.2.5.3 精密度试验
  • 4.2.5.4 重复性试验
  • 4.2.5.5 回收率试验
  • 4.2.6 试验结果
  • 4.2.7 小结
  • 4.3 黄芪配伍当归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 4.3.1 仪器与试药
  • 4.3.2 色谱条件
  • 4.3.3 对照品溶液制备
  • 4.3.4 供试品溶液制备
  • 4.3.5 方法学考察
  • 4.3.5.1 线性关系考察
  • 4.3.5.2 稳定性试验
  • 4.3.5.3 精密度试验
  • 4.3.5.4 重复性试验
  • 4.3.5.5 回收率试验
  • 4.3.6 试验结果
  • 4.3.7 小结
  • 4.4 黄芪配伍当归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变化研究
  • 4.4.1 仪器与试药
  • 4.4.2 色谱条件
  • 4.4.3 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条件
  • 4.4.4 供试品溶液制备
  • 4.4.5 试验结果
  • 4.5 讨论
  • 4.6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草药提取物复方配伍在中医临床和保健食品上的应用效果探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37)
    • [2].复方配伍与药物精简应用[J]. 中医杂志 2017(09)
    • [3].基于中药活性小分子单克隆抗体的复方配伍机理研究新思路[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10)
    • [4].大黄复方配伍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4(04)
    • [5].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麝香及其复方配伍的肠吸收机制[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06)
    • [6].夏桑菊复方配伍的化学成分变化研究[J]. 北方药学 2014(03)
    • [7].丹参与丹皮配伍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变化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 2014(01)
    • [8].以小柴胡汤为例探讨复方配伍规律[J]. 中医杂志 2013(05)
    • [9].中医对药配伍探析[J]. 四川中医 2009(10)
    • [10].研究中西药配伍的药理学疗效分析[J]. 生物技术世界 2015(08)
    • [11].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现状思考[J]. 中国民间疗法 2020(20)
    • [12].复方配伍共煎对三七中皂苷类成分的影响[J]. 中国农村卫生 2015(17)
    • [13].复方配伍研究10年进展及发展趋势[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03)
    • [14].延胡索伍用白芷对延胡索乙素药动学的影响[J]. 中国药学杂志 2009(08)
    • [15].基于“药性-功效知识元语义分析”探析中药复方的整体功效[J]. 辽宁中医杂志 2011(07)
    • [16].复方配伍对三七总皂苷生物药剂学性质的影响[J]. 药学进展 2009(10)
    • [17].注射用蓟七中三七总皂苷对水飞蓟宾在犬体内的药动学影响[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9(01)
    • [18].基于“异类相制”的马钱子复方配伍减毒的代谢组学研究[J]. 中医药学报 2020(07)
    • [19].甘草的复方配伍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成药 2015(09)
    • [20].中药复方配伍的研究进展[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0(05)
    • [21].复方应用大黄临证发挥5例[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09)
    • [22].蒙医方剂配伍理论研究方法和模式[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 [23].芪术蚤复方抗肿瘤作用及组方配伍的正交试验研究[J]. 陕西中医 2017(09)
    • [24].雷公藤复方配伍对大鼠肝脏代谢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06)
    • [25].蒙药化学成分研究意义[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4(S2)
    • [26].从中医药理论探索药膳的安全性[J]. 亚太传统医药 2008(08)
    • [27].降血糖:杜仲叶桑叶复方配伍增效互补[J]. 长寿 2011(08)
    • [28].麻黄与桂枝混合汤剂的红外光谱[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07)
    • [29].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03)
    • [30].中药栀子在复方配伍中的功效发微[J]. 中医文献杂志 2016(05)

    标签:;  ;  ;  ;  

    中药黄芪炮制及复方配伍的化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