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认同论文-李乔

祖先认同论文-李乔

导读:本文包含了祖先认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粟特人,祖先认同,融合,汉化

祖先认同论文文献综述

李乔[1](2019)在《重构与攀附:粟特移民祖先认同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在洛阳出土的57方粟特人墓志分析可以看出,进入中原地区的粟特人,为了融入汉民族群体,受中原文化影响,开始对自己的祖先来源进行重新建构,即由最初认同先祖来自西域演变为对汉民族的认同,表现为:在姓氏起源上追求与汉民族同姓一致,在郡望堂号上攀附汉民族同姓望族,但不同姓氏群体在同化进度和程度上又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9年07期)

张龙[2](2017)在《祖先认同与民族认同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祖先认同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确定的宗族认同,民族认同是超越血缘关系,包含有文化、政治因素的族群认同。两者研究的侧重角度不同,祖先认同研究更多集中在宗族关系中,而民族认同研究最早起源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现多以文化为重。在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上,血缘决定民族认知依然占有很大的成份,如何破解这种认知?学术界的共识是加大国家认同与公民认同的建设,促进祖先认同与民族认同联结,这也是未来学术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遵义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色音[3](2017)在《祖先崇拜与蒙古族民族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祖先崇拜是人类社会较为普遍的民俗文化现象。蒙古族祖先崇拜的根基在于萨满教信仰。祖先崇拜是蒙古族的重要信仰文化之一,自古以来,随着蒙古族的社会发展而变迁、重构,以至当代社会,仍发挥着认同符号和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社会文化功能。在蒙古族文化的象征系统中成吉思汗崇拜逐渐成为核心象征,因而也成为了标志性的民族认同符号。在蒙古族民间传说中成吉思汗被刻划成了传奇式的神话般的英雄,永垂不朽地留在蒙古族民众民俗记忆之中,变成了民族认同的核心象征符号,推崇民族领袖和英雄的记忆,是蒙古族民众民族认同的内在需求。(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17年09期)

邢稞[4](2017)在《山河之间:清水江流域苗族的祖先记忆与族群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苗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他们的祖先记忆和族群认同是在迁徙中不断形成、强化。在历史空间的不断变化中,他们始终能够保持自己的族群认同,是因为他们有一套以祖先记忆为内核的认识周围生存空间和认识自我的观念体系。在空间不断变化中,他们在以姻亲、血缘为纽带的地域空间中形成了对自我的认识,并在与其他族群的交往中突出了自我的概念。本文以空间入手,从社会和个人两条脉络对苗族人的族群认同进行论述。在社会层面,空间分为现实的物理空间和人们观念上的认知空间。清水江流域苗族的地域空间是他们祖先记忆的载体,是他们族群认同的基础,而祖先记忆则是族群认同的核心。苗族人迁徙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后,会把祖先曾经居住过的地名,祖先名以及历史事件,当做祖先记忆的符号投放到新迁入的地区。祖先记忆在族群空间中是一个不断迭加的过程。物理空间不断变化,而在空间中建立的地域认同背后的祖先记忆是稳定的。地域空间承载了祖先记忆,而地域空间秩序则需要通过姻亲网络来维系。这套维系苗族地域社会的婚姻秩序,是苗族人独立于其他族群的社会运行机制。苗族的姑舅表婚系统形成以女人为中心的婚姻交换,女人最理想的婚姻交换地就是嫁回母亲的娘家。在这样的婚姻规则保证了苗族的婚姻网络固定在一个稳定的地域空间之内,同时也排斥其他族群进入该网络之内。族群在地域空间内的稳定和发展,塑造了稳定的空间秩序。在个人方面,作为族群中的个体,将其置于苗族的灵魂观与宇宙观之中,去探寻苗族人在时空层面如何认识自我,以及人与神灵、祖先的关系。苗族人对于自我的认识体现在他们的灵魂观上。在以一生为周期的生命历程中,灵魂来自于祖先地,不同时期的灵魂与村寨内的水井、桥、坟墓以及家屋中的神龛等这些物质实体紧密联系,这些物质实体成为他们观念中灵魂空间的载体,即苗族人灵魂观中的对自我认识是建立在地域空间和祖先记忆的基础上。在以一年为周期的农业生活中,节日仪式本身就是人与祖先、神灵对话的节点,一年年周而复始的节日仪式强化了他们的祖先记忆。通过对节日传说、带有象征意义的物的解析,探寻苗族人共同的祖先记忆,以及他们对于本族群的认同。在文章的最后部分,进行了族群之间的对比研究,讨论了苗族人眼中的“他者”。探讨清水江流域苗族与亻革家人、汉人、汉变苗的关系。通过对比研究能够发现,苗族人与其它族群交往中有意的突出自身带有祖先记忆、自我认同族等族群特征的因素,以此来区别“自我”与“他者”。在与他者的对比中,突出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形成的“苗族人”。本文通过对历史的追忆,对仪式的解读和对族群交往过程中的对比研究,从空间、时间的角度,结合历史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和族群互动层面研究清水江流域与苗族祖先记忆与族群认同的内在联系。以期对“何为苗族人”的问题做出回应。(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6-01)

何雅丽[5](2016)在《蚩尤祖先的民族文化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苗族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父系氏族炎黄时期,经过长期迁移,至今苗族依然活跃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苗族在我国相对于其它少数民族其人口众多,有分布较广特点,居住大多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湖南、海南等地。关于苗族源流观点也具有多元化,有东来说、西来说等,也有说是蚩尤创建了苗族,那么苗族到底是从哪里来,为什么在当代苗民的口述史中很少有关于蚩尤的传说。所以为了增强苗民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在学术界就刮起一阵蚩尤热,各地方也开始建起蚩尤园林、蚩尤雕塑等人文景观,其中内涵就是: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6年23期)

邱运胜[6](2016)在《滇南地方社会、彝族祖先记忆与文化认同——基于地方志和彝汉文碑记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藏缅语族、壮侗语族族群先民曾是历史上滇南的人群分布主体。元代以降,滇南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统辖,儒学随之兴起。地方志显示,明清两代,滇南儒家文化一度繁盛,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涵化影响较为显着。清乾隆年间,彝族尼苏人当中的一支,在族群精英的操持下,由普姓"恢复"为孔姓。《族谱明辨纪略》、《孔卓墓志铭》、《则旧孔氏汉彝文碑记》等彝汉文碑记成为孔姓彝族人建构孔子祖先记忆的重要资源。通过分析以上碑记资料,描述该族群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和维系彝族族群认同的努力。孔姓彝族人的个案是滇南地方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真实反映。(本文来源于《地方文化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郭福亮[7](2015)在《从客居“王裔”到入籍”平民”:德州苏禄东王后裔的祖先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苏禄东王后裔作为穆斯林群体,虽没有祖先崇拜,但存在一定的祖先认同,他们的生活变迁史,是其在中菲六百年交往背景下的文化适应和自我构建,"宗主国"与"藩属国""王裔"与平民、伊斯兰文化与传统儒家文化等不同主体的交流和互动,历史时序的久远、苏禄东王后裔的情感关怀、文化自觉和中菲关系的变化是其族群身份和祖先认同变迁的主要动力。(本文来源于《回族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徐义华[8](2014)在《祖先神观念与商周时期的族群认同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考古学上看,中国早期的文化是多样性的,苏秉琦先生描述为"满天星斗"。由此,苏秉琦先生提出"根深蒂固的中华大一统观念"是历史认识的一个怪圈1。苏秉先生的考古学总结无疑是正确的,但从《尚书》、《史记》等古典文献看,中国古代又确实在很早的历史时期就形成了统一的历史观念。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言: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本文来源于《南方文物》期刊2014年04期)

戚嘉林[9](2014)在《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中华姓氏文化的祖先依恋与祖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人的姓氏文化,不但是慎终追远的美德,也是形塑凝聚两岸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原本就是一个国家,四百年血脉也已将我们化为血脉同源的中国人,将我们融成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我们应籍中华姓氏文化,唤起或恢复台湾民众的祖国认同,共圆两岸人民统一盛世的中国梦。(本文来源于《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秋香[10](2014)在《秦汉祖先神信仰构建与族群文化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祖先神是民间信仰的重要对象。始祖神是祖先神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主要成员。始祖的创生及其英雄业绩被后人世代传颂。秦汉是华夏—汉族群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各阶层根据不同的需要或对先秦时期流传的始祖神话不断进行建构,或以不同的实物、行为等传达对始祖神灵的崇拜与敬仰。始祖神成为疆域内广大民众共同的信奉对象,成为华夏—汉族群实现文化认同的媒介。始祖神信仰对所属族群成员相互之间的认同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原文化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祖先认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祖先认同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确定的宗族认同,民族认同是超越血缘关系,包含有文化、政治因素的族群认同。两者研究的侧重角度不同,祖先认同研究更多集中在宗族关系中,而民族认同研究最早起源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现多以文化为重。在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上,血缘决定民族认知依然占有很大的成份,如何破解这种认知?学术界的共识是加大国家认同与公民认同的建设,促进祖先认同与民族认同联结,这也是未来学术研究的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祖先认同论文参考文献

[1].李乔.重构与攀附:粟特移民祖先认同变迁研究[J].中州学刊.2019

[2].张龙.祖先认同与民族认同研究综述[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

[3].色音.祖先崇拜与蒙古族民族认同[J].社会科学家.2017

[4].邢稞.山河之间:清水江流域苗族的祖先记忆与族群认同[D].贵州大学.2017

[5].何雅丽.蚩尤祖先的民族文化认同[J].大众文艺.2016

[6].邱运胜.滇南地方社会、彝族祖先记忆与文化认同——基于地方志和彝汉文碑记的考察[J].地方文化研究.2016

[7].郭福亮.从客居“王裔”到入籍”平民”:德州苏禄东王后裔的祖先认同[J].回族研究.2015

[8].徐义华.祖先神观念与商周时期的族群认同观念[J].南方文物.2014

[9].戚嘉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华姓氏文化的祖先依恋与祖国认同[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

[10].李秋香.秦汉祖先神信仰构建与族群文化认同[J].中原文化研究.2014

标签:;  ;  ;  ;  

祖先认同论文-李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