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温室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禽畜养殖,水体污染,资源化利用
温室生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赵嵩颖,赵超洋,王鑫磊[1](2019)在《基于禽畜养殖水体污染现状构建沼气蓄热温室生态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松前村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该村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状况,从而构建沼气蓄热温室生态系统,该系统利用太阳能加热沼气池,一方面为生态大棚提供必要温度,另一方面可对大棚内土壤进行堆肥。该系统模式可减少其COD、氮、磷等污染物质含量,达到排放标准,减轻对地表水体污染。(本文来源于《工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9年08期)
程功[2](2019)在《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对各种影响因子的响应,本文以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中呈梯级分布的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人工林地、农田及草甸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通量(CO2、CH4、N2O进行测量,对比分析该地区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并使用气象站和实地测量的土壤环境因子,探究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半流动沙丘和草甸湿地在生长季的日变化具有显着差异(P<0.05),且日温室气体通量的变化趋势主要由土壤温度主导。(2)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中相间分布的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人工林地、农田及草甸湿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具有显着差异(P<0.05),且季节变化明显。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均对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通量有显着影响(P<0.05)。(3)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2017年CO2通量平均值表现为:半流动沙丘(180.85mg·-2·h-1)<固定沙丘(241.31mg·m-2·h-1)<人工林地(357.14mg.·m-2·h-1)<农田(404.54 mg·m-2·h-1)<草甸湿地(486.16mg·m-2·h-1);2018 年生长季 CO2 通量平均值表现为:半流动沙丘(236.61mg·m-2·h-2)<固定沙丘(267.91mg·m-2·h-1)<人工林地(397.88mg·m-2·h-1)<农田(450.68mg·m-2·h-1)<草甸湿地(541.49mg·m-2·h-1)。CH4 和N20通量具有和Co2通量相同的规律,其主要原因是呈现梯级分布的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人工林地、农田和草甸湿地土壤中总有机质、总氮、总磷含量也呈现出梯级分布的特性。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CO2通量与总有机质、总磷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CH4通量与总有机质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即CH4吸收值与总有机质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N2O通量与总氮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4)降雨对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主要通过短时间内快速增大土壤含水率的方式来改变土壤中植物根系呼吸强度和微生物活性,从而改变土壤温室气体通量。。(5)凋落物对土壤(CO2和N2O的排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土壤CH4吸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叁种凋落物处理后的温度敏感性(Q10)表现为:去除凋落物处理(1.070)>维持原凋落物处理(1.046)>加倍凋落物处理(1.011),添加凋落物没有显着影响温室气体通量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P>0.05)。(6)农田中添加生物炭有效降低了科尔沁地区玉米生长季农田土壤CO2和N2O的累计排放量,并对土壤吸收CH4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徐林[3](2019)在《生物质炭和硅肥对毛竹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O_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影响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森林经营增汇作为一种重要的碳减排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履行温室气体减排承诺的重要战略选择。毛竹林作为我国亚热带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巨大的碳储量和固碳潜力,是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同时,毛竹特有的成熟过程和采伐特性使其在实施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国家木材安全、繁荣生态文化战略以及促进山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探索提升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技术手段,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对指导我国毛竹林碳汇林业建设和实现毛竹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研究意义。但是,长期的集约经营会导致毛竹林土壤酸化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结构改变、生产力下降及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后果,不利于毛竹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本研究利用生物质炭和高效硅肥作为外源物质,通过设置随机区组试验,布置野外毛竹林固定样地,长期观测生物质炭和硅肥的组合施入后毛竹林生态系统地上碳储量、竹叶及土壤植硅体及植硅体碳、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变化,研究生物质炭和硅肥组合对毛竹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碳形态形成以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提高毛竹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碳汇形成以及提升毛竹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供科学依据。全文主要结论如下:(1)在生物质炭和高效硅肥施入的第一年,在水溶性高效硅肥Si1水平施入条件下,毛竹林立竹碳储量平均值为20.81 CO_2-eq Mg hm~(-2),并且与对照组CK、生物质炭B1水平、生物质炭与高效硅肥组合(B1Si1、B1Si3、B3Si3)处理下毛竹立竹碳储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生物质炭和高效硅肥施入的第二年,在水溶性高效硅肥Si 3水平施入条件下,样地毛竹林立竹平均碳储量达到36.60 CO_2-eq Mg hm~(-2),与其他处理比较分析可知,水溶性高效硅肥Si3施入除了与Si1水平没有显着差异外,与其他所有处理比较都有显着增加了立竹碳储量。另外,无论是在生物质炭和硅肥施入的第一年还是第二年,生物质炭施入、高效硅肥施入以及生物质炭与高效硅肥的组合施入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毛竹林样地灌木和草本的碳储量,但是样地灌木层和草本层碳储量的增加都未达到显着水平;在生物质炭B1水平施入条件下,样地毛竹林平均土壤碳储量达到57.63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了样地土壤碳储量;(2)生物质炭及硅肥施入的第一年,高效硅肥两个水平(Si1和Si3)显着增加了毛竹林样地竹叶植硅体含量(P<0.05),分别增加了58.53%和75.80%;生物质炭及硅肥施入的第二年,高效硅肥Si1和Si3水平以及生物质炭和高效硅肥的组合施入各水平均显着增加了毛竹林样地竹叶植硅体含量(P<0.05),生物质炭两个水平(B1和B3)水平处理没有显着增加毛竹林样地竹叶植硅体含量。对竹叶植硅体碳的影响方面:高效硅肥两个水平(Si1和Si3)施入只在施入的第一年显着增加了毛竹林样地竹叶植硅体碳含量(P<0.05),其他各处理没有显着增加毛竹林样地竹叶植硅体碳含量;在生物质炭和硅肥施入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各处理均未显着增加毛竹林样地土壤0-40cm层的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含量;(3)生物质炭不同施入水平(CK、B1、B3)下毛竹林样地土壤CO_2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整个现有的试验周期内,样地土壤累计CO_2排放量分别为58.03±2.13,73.05±2.74和73.44±2.45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相比,样地土壤CO_2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25.88%和26.55%;土壤N_2O排放通量在试验周期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整个现有的试验周期内,土壤N_2O累计排放通量分别为1.47±0.02,1.22±0.04和1.13±0.03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比较,土壤N_2O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16.98%和23.33%;土壤CH_4吸收通量在试验周期内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土壤CH_4累计吸收量分别为0.32±0.01,0.37±0.01和0.34±0.02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相比,土壤CH_4累计吸收通量分别增加了16.45%和6.70%;(4)水溶性硅肥不同施入水平(CK、Si1、Si3)下毛竹林样地土壤CO_2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整个现有的试验周期内,样地土壤累计CO_2排放量分别为58.03±2.13、40.99±1.41和40.53±1.01 Mg hm~(-2),与对照组CK相比,样地土壤CO_2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减少了29.37%和30.15%;土壤N_2O排放通量在试验周期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土壤N_2O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为1.47±0.02,1.00±0.03和0.89±0.02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比较,土壤N_2O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32.11%和39.65%;土壤CH_4吸收通量在试验周期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土壤CH_4的累计吸收量分别为0.32±0.01,0.36±0.01和0.43±0.02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比较,土壤CH_4累计吸收通量分别增加了13.55%和35.35%;(5)生物质炭和硅肥不同施入组合(CK、B1Si1、B1Si3、B3Si1、B3Si3)处理下毛竹林样地土壤CO_2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样地土壤累计CO_2排放通量分别为58.03±2.12、62.64±1.81、56.49±1.39、62.56±1.89和52.44±1.35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比较,样地土壤CO_2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7.59%、-2.66%、7.80%和-9.63%;土壤N_2O排放通量在试验周期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土壤N_2O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为1.47±0.08,1.15±0.07、1.07±0.06、1.15±0.05和1.12±0.07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比较,土壤N_2O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22.17%、27.48%、21.87%和23.91%;土壤CH_4吸收通量在试验周期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土壤CH_4的累计吸收量分别为0.32±0.01、0.38±0.02、0.41±0.03、0.35±0.01和0.39±0.02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比较,土壤CH_4累计吸收通量分别增加了18.26%、26.20%、10.08%和21.01%。(6)总的来说,在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方面,生物质炭施入、硅肥施入和组合施入显着提升了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其中硅肥对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的程度要明显好于生物质炭施入和两者的组合施入,但从硅肥肥效的发挥以及植硅体碳汇能力提升效果来看,组合施入是长时间毛竹林生态系统经营更好的选择之一。(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9-04-15)
程功,刘廷玺,王冠丽,段利民,马立群[4](2019)在《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科尔沁半干旱地区典型的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中半流动沙丘和草甸湿地的温室气体(CO_2、CH_4、N_2O)通量进行了观测,分析了生长季温室气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生长季半流动沙丘和草甸湿地CH_4通量均整体表现为吸收,平均值分别为-52.7和-34.7μg·m~(-2)·h~(-1),介于-176.1~49.8μg·m~(-2)·h~(-1)之间变化,8月22日半流动沙丘CH_4吸收值达到生长季最大值;8、9月降雨集中时段内草甸湿地CH_4通量表现为持续排放,与半流动沙丘呈明显差异.N_2O通量在7月21日达到生长季最大值,半流动沙丘N_2O通量的月均值表现为7月>8月>9月>6月>5月.土壤温湿度是影响CO_2和CH_4通量的关键因子,N_2O通量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样地土壤温度敏感性(Q_(10))表现为半流动沙丘(1.009)<草甸湿地(1.474),半流动沙丘土壤受到水分胁迫,导致其温室气体通量对土壤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明显低于草甸湿地.(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5](2019)在《Relaps生态系统——利用浆厂余热进行温室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芬兰森林工业联合会消息)在芬兰森林工业联合会最近组织的林业创新竞赛上,芬兰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的两位学生Mikko Niemel?inen和Milla-MariVastavuo发明了利用浆厂余热用于温室生产的技术——Relaps系统,并获得创新大奖。该系统将浆厂产生的余热和工业气流导入智能温室系统,用于农作物生产,开发了一种循环经济新模式。对此,两位发明者表示:"在此之前,我们询问了许多行业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综合考虑,最终(本文来源于《中华纸业》期刊2019年02期)
[6](2018)在《大气所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效应研究获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当谈到农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效应贡献时,大家想到的往往是旱地氧化亚氮(N_2O)和水田甲烷(CH_4)排放,常常忽视了高水肥投入、轮作和秸秆还田等管理措施产生的农田固碳效应,综合考虑碳循环和温室气体交换过程,农田到底是总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还是吸收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气碳氮交换研究团队在汾渭平原典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和棉花田上开展了两周年温室气体(N_2O、CH_4和二氧化碳)地气界面交换通量和净生态系统碳收支观测研究。对于一年两熟的玉麦轮作农田,(本文来源于《江西饲料》期刊2018年06期)
邬磊[7](2018)在《双季稻田转菜地对生态系统碳平衡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在我国居民食物中的占比越来越高。随着蔬菜需求量逐渐增加,大量的稻田被转变为蔬菜种植,并已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农业土地利用转变方式。稻田转菜地虽然提升了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菜地具有复种指数高、施氮量大和灌溉频繁等特点。这些管理措施对土壤肥力、有机碳矿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稻田转为菜地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碳平衡和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这种影响在稻田转为菜地后的不同时间阶段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并不是很清楚。为此,有必要研究稻田转为菜地后生态系统碳平衡和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全面深入理解农业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的农田管理措施。本研究在位于湖南省长沙县的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选取了6块长期种植水稻的双季稻田(早稻-晚稻-休闲),随机选取其中的3块水稻田排水落干,并将其转化为菜地,剩余的3块稻田作为对照继续种植双季稻。每块稻田和菜地一分为二,设置两种施氮肥处理:不施加氮肥和常规施氮肥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对稻田和由稻田转变的菜地的生态系统碳平衡(NECB)相关指标、土壤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排放、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相关环境因子连续监测4年。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田转菜地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加速了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与稻田生态系统相比,稻田转为蔬菜种植后碳输入量减少了44%-52%,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增加了46%-59%,引起了大量的土壤碳损失(2.6-4.5 Mg C ha~(-1)yr~(-1))。土壤碳损失量在稻田转为蔬菜种植的第1年最大,后续3年逐年降低。氮肥施加促使稻田由弱的碳源变为碳汇,同时也减缓了稻田转为蔬菜种植引起的土壤碳损失强度。2.稻田CH_4排放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水稻生长季CH_4排放通量高,休闲季CH_4排放通量低。水稻生长季CH_4排放量占全年总CH_4排放量的94%-99%。土壤NH_4~+-N、温度和水分含量是稻田CH_4排放季节性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在整个观测期可以解释稻田CH_4排放通量季节性变化的70%。净初级生产力是控制稻田CH_4排放年际变化的关键因子:水稻净初级生产力越高,稻田年CH_4的排放量越大。3.稻田转菜地显着降低了CH_4排放,降低量为稻田CH_4排放量的96%-97%。稻田转菜地对CH_4排放的影响具有时间滞后效应:菜地第1年的CH_4排放强度显着高于后续3年。氮肥施加对稻田和菜地的CH_4排放无显着影响。4.稻田转为蔬菜种植引起了大量的N_2O排放,特别是在转变的第1年。菜地N_2O排放的年际变化和蔬菜净初级生产力的年际变化密切相关。菜地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夏季土壤温度高于20℃的时段。而在此时间段内,土壤硝态氮和含水率是控制菜地N_2O排放的关键因子,反硝化过程是菜地N_2O产生的主要途径。在4年观测期间,菜地N_2O排放通量和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且,菜地土壤异养呼吸对其N_2O排放通量变化的影响在第1年高于后续3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稻田转为蔬菜种植后,特别是在转变初期,有机质矿化过程对菜地N_2O排放有重要贡献。因此,需要重新评估农业土壤N_2O排放因子,慎重考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过程中土壤有机质矿化对N_2O排放的贡献。5.在100年尺度CO_2当量下,稻田转为蔬菜种植的第1年,增加的土壤碳损失量和N_2O排放量高于减少的CH_4排放量,导致菜地的综合增温潜势相对于稻田增加了116%-395%。然而,稻田转为蔬菜种植的第2-4年,减少的CH_4排放量完全抵消了增加的土壤碳损失和N_2O排放量,使菜地的综合增温潜势和稻田相比无显着差异。氮肥施加显着增加了CH_4对稻田综合增温潜势的贡献率,但对稻田的综合增温潜势的影响不显着。稻田转为蔬菜种植的第1年,氮肥施加引起的菜地N_2O排放的增加量高于菜地土壤碳损失的减少量,从而增强了综合增温潜势对稻田转菜地的响应。以上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稻田转菜地对综合增温潜势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第1年。综上所述,稻田转为蔬菜种植引起了大量的土壤碳损失,碳损失强度逐年减弱。氮肥施加缓解了稻田转菜地引起的土壤碳损失量。稻田转菜地显着增强了N_2O排放,降低了CH_4排放,同时增强了菜地第1年的综合增温潜势。稻田CH_4和菜地N_2O排放的年际变化和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密切相关。土壤有机质矿化过程对菜地N_2O排放有重要贡献。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评价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所引起的环境效应时,应该关注转变初始阶段的生态系统碳平衡和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时采取有效的固碳减排措施,缓解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引起的土壤碳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可持续生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周迪[8](2018)在《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温室气体通量和草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暖已是毋庸置疑,减少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认识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和机制及其在人类活动下的变化,是制定低排放管理体系的基础,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草地占全球陆地面积1/5,放牧和割草是草地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也是人类活动在草地上的主要表现形式。草地利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与草地放牧的强度、季节和方式,或草地的割草频率和强度、以及家畜组成和养分添加等相关。当前国内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放牧强度与温室气体排放关系,而少有放牧方式(季节和时间分配)影响,以及放牧和割草等不同利用方式影响的比较研究。本研究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利用草地利用实验平台,研究放牧、割草和围封条件下草地温室气体排放和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探索其可能的影响机制;其中放牧处理包括全植物生长季放牧5次(全季放牧AG,5-9月每月1次)和2次(春夏放牧SG,6月和8月)两种频率,但两种处理的放牧强度(全植物生长季放牧的“畜数·天数”)适中且保持一致。结果显示:(1)四种处理的生态系统呼吸ER、CH_4、N_2O生长季通量范围分别是(66.46±10.96)mg·m~(-2)·h~(-1)至(93.68±13.32)mg·m~(-2)·h~(-1)、(-61.94±2.63)ug·m~(-2)·h~(-1)至(-68.29±3.25)ug·m~(-2)·h~(-1)、(2.18±0.23)ug·m~(-2)·h~(-1)至(1.35±0.29)ug·m~(-2)·h~(-1)。ER分别贡献了全球增温潜势(GWP)和全球温变潜势(GTP)的97%和99%;(2)与围封对比,强度适中的放牧会减低整个生长季温室气体通量的20%至30%,而割草会增加温室气体的通量;(3)相同适度放牧强度下,高放牧频率(全季放牧)比低放牧频率(春夏放牧)温室气体排放少12%。结果也显示,典型草原土壤水分与温室气体通量、生态系统碳平衡和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密切相关,不同的草地利用方式主要通过影响土壤水分和其它性质来影响温室气体排放。适度放牧促进甲烷氧化菌活性,进而促进CH_4氧化,这是高放牧频率增强草原CH_4吸收的主要机制。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低排放草原生态畜牧业管理体系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4-20)
宋娅妮,呼和,程云湘,侯扶江,常生华[9](2018)在《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牧主要通过影响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含水率、孔隙度、微生物和有机物含量的构成)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草地生态系统土壤中,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以及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本文在阐述草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机制和作用的基础上,主要从放牧管理模式、放牧强度、放牧动物等放牧作用对草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进行了综述,就今后放牧对草地生态温室气体的研究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总结了适合不同放牧条件下整个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的减排措施。(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吴红宝[10](2017)在《典型河流生态系统碳氮温室气体扩散传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_2)的两种主要温室气体,可以与大气中的O_3、OH和CO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影响全球气候变化。CH_4和N_2O对大气温室效应贡献率分别是15%和6%。截至2012年CH_4和N_2O浓度分别为1819 ppb和325.1 ppb,分别比工业革命时期高出160%和20%,目前仍然在持续增加。由于人类活动带来的河流系统中碳和氮的可利用性增加,河流生态系统的CH_4和N_2O释放量也相应增加。本文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典型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碳氮气体交换关键过程、规律与调控原理:数据综合分析与集成研究”(2012CB417106)为依托,选取亚热带典型农业小流域脱甲河4级河段(S1、S2、S3和S4)为研究对象,在测定河流表层水体中溶存CH_4和N_2O浓度的基础上,利用双层扩散模型法对河流表层水体水-气界面CH_4和N_2O的扩散通量进行估算。同时测定水体多项理化指标,探究环境因子对河流CH_4和N_2O产生及扩散的影响。本文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点:(1)在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研究期间,脱甲河表层水体溶存CH_4浓度和扩散通量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其范围在0.004~3.01μmol·L-1之间,均值(0.41±0.02)μmol·L-1;扩散通量在-0.33~317.67μg·m-2·h-1,均值(42.28±1.79)μg·m-2·h-1。由于受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的双重影响,空间分布上,CH_4扩散通量随因土地利用方式变迁引起的河流污染负荷程度增加而升高,变化范围在(22.37±2.87)~(55.56±4.32)μg·m-2·h-1之间;在时间尺度上,脱甲河CH_4扩散通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相关分析发现,CH_4扩散通量与溶解有机碳(DOC)(r=0.47,p<0.001)和盐度(r=0.46,p<0.001)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水温呈显着正相关(r=0.27,p<0.01),与溶解氧(DO)呈极显着负相关(r=-0.49,p<0.001).(2)脱甲河表层水体溶存N_2O浓度范围在0.005~7.37μmol·L-1之间,均值为(0.54±0.05)μmol·L-1;扩散通量在-1.11~1811.29μg·m-2·h-1之间,均值(130.10±12.04)μg·m-2·h-1。其中在早稻生长初期和早晚稻收割、栽种交替时段N_2O扩散通量达到高峰。空间上,N_2O排放通量表现为S1<S4<S3<S2,S1级河段显着低于其他3级河段(p<0.01)。相关分析表明,脱甲河表层水体N_2O扩散通量与铵态氮(NH4+-N)(r=0.87,p<0.01)、硝态氮(NO3--N)(r=0.80,p<0.01)、水温(r=0.57,p<0.01)和DOC(r=0.46,p<0.01)呈显着正相关,与DO(r=-0.50,p<0.01)呈显着负相关。(3)脱甲河水体是大气CH_4和N_2O的重要来源。由于人类活动引起脱甲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迁导致河流系统中碳和氮的可利用性增加,加剧了河流CH_4和N_2O的产生与释放。研究表明:脱甲河农业小流域城镇及农业生产活动造成水体污染引起水体的高负荷碳氮浓度是造成CH_4和N_2O释放的主要原因,科学合理安排脱甲河流域农业生产活动对控制CH_4和N_2O释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温室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对各种影响因子的响应,本文以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中呈梯级分布的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人工林地、农田及草甸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通量(CO2、CH4、N2O进行测量,对比分析该地区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并使用气象站和实地测量的土壤环境因子,探究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半流动沙丘和草甸湿地在生长季的日变化具有显着差异(P<0.05),且日温室气体通量的变化趋势主要由土壤温度主导。(2)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中相间分布的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人工林地、农田及草甸湿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具有显着差异(P<0.05),且季节变化明显。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均对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通量有显着影响(P<0.05)。(3)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2017年CO2通量平均值表现为:半流动沙丘(180.85mg·-2·h-1)<固定沙丘(241.31mg·m-2·h-1)<人工林地(357.14mg.·m-2·h-1)<农田(404.54 mg·m-2·h-1)<草甸湿地(486.16mg·m-2·h-1);2018 年生长季 CO2 通量平均值表现为:半流动沙丘(236.61mg·m-2·h-2)<固定沙丘(267.91mg·m-2·h-1)<人工林地(397.88mg·m-2·h-1)<农田(450.68mg·m-2·h-1)<草甸湿地(541.49mg·m-2·h-1)。CH4 和N20通量具有和Co2通量相同的规律,其主要原因是呈现梯级分布的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人工林地、农田和草甸湿地土壤中总有机质、总氮、总磷含量也呈现出梯级分布的特性。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CO2通量与总有机质、总磷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CH4通量与总有机质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即CH4吸收值与总有机质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N2O通量与总氮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4)降雨对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主要通过短时间内快速增大土壤含水率的方式来改变土壤中植物根系呼吸强度和微生物活性,从而改变土壤温室气体通量。。(5)凋落物对土壤(CO2和N2O的排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土壤CH4吸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叁种凋落物处理后的温度敏感性(Q10)表现为:去除凋落物处理(1.070)>维持原凋落物处理(1.046)>加倍凋落物处理(1.011),添加凋落物没有显着影响温室气体通量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P>0.05)。(6)农田中添加生物炭有效降低了科尔沁地区玉米生长季农田土壤CO2和N2O的累计排放量,并对土壤吸收CH4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室生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赵嵩颖,赵超洋,王鑫磊.基于禽畜养殖水体污染现状构建沼气蓄热温室生态系统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9
[2].程功.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3].徐林.生物质炭和硅肥对毛竹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9
[4].程功,刘廷玺,王冠丽,段利民,马立群.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19
[5]..Relaps生态系统——利用浆厂余热进行温室生产[J].中华纸业.2019
[6]..大气所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效应研究获进展[J].江西饲料.2018
[7].邬磊.双季稻田转菜地对生态系统碳平衡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8].周迪.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温室气体通量和草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8
[9].宋娅妮,呼和,程云湘,侯扶江,常生华.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8
[10].吴红宝.典型河流生态系统碳氮温室气体扩散传输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