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肥厚型心肌病远期预后关系的研究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肥厚型心肌病远期预后关系的研究

论文摘要

背景: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随着超声心动图技术的普及,自然人群中的检出率在逐年增高,它是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神经体液和血流动力学等因素共同影响HCM的发生与发展,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是RAS的关键酶,它通过调节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的生成和缓激肽的灭活而影响着HCM的发生与发展,故ACE基因I/D多态性有可能影响HCM的发生与发展,但尚存有争议。在已发表的数篇研究论文中,大都局限于ACE基因多态性与肥厚型心肌病易感性及部分临床表现谱的关系,尚未见ACE基因多态性与ACE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对散发性肥厚型心肌病(SHCM)的疗效及其远期预后关系的报道。目的:本研究通过对SHCM患者ACE基因I/D多态性与左室肥厚及重构、血清ACE活性水平、室性心律失常等表现谱以及ACEI、β受体阻滞剂的疗效及其远期预后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下列问题:1. ACE基因I/D多态性与汉族国人SHCM的关系:2. ACE基因工/D多态性与SHCM患者左室肥厚及重构的关系:3. ACE基因I/D多态性对体内ACE活性的影响;4. ACE基因I/D多态性与SHCM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表现谱的关联:5. ACE基因I/D多态性与ACEI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SHCM疗效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6. ACE基因I/D多态性与SHCM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1. 研究对象:全部受试者均为汉族人,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98例,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男56例,女42例,年龄病组(11组:.102例,男·10.2岁)。18一65岁62例,女,平均43.6士9.8岁)和肥厚型心肌40例,年龄20一68岁,平均45.1士 2.病史采集:对所有受试者均详细询问病史,着重HCM家族史及晕厥史。 3.体格检查:测量受试者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并进行系统查体。 4.血清学检查:常规测定受试者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肌配、尿素氮、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5.超声检查: (1)正常对照组检查:在二维超声引导下的M型超声检查,在同步心电图QRS波顶点(舒张期末)测定室间隔(IvS)、左室后壁(LvPw)的厚度及左室内径(LVDd),取3个心动周期平均值按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重量 (LvM):LVM(g)=〔(IVS十LVPW十LVDd)3一(LVDd)3」x 1.04一13.6,左室重量指数(LVMI)=LVM(g)/身高2(m’)。 (2)散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组检查:取胸骨旁长轴、左室短轴不同水平切面、心尖二腔心、四腔心等多切面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在同步心电图QRS波群顶点(舒张期末)测量记录肥厚程度、部位,取3个心动周期平均值,按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推荐的面积一一长度法计算LVM,LvMI二LvM(g)/身高2(mZ);采用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推荐的半定量评价HCM左室肥厚范围的超声记分法(LVHS)来评价HCM肥厚范围,旨在定量反映HCM左室重构:最高分为10分,依据室间隔肥厚程度评1一4分,肥厚累及乳头肌水平加2分,累及心尖部加2分,累及左室游离壁加2分。 6.基因分析:采集周围静脉血白细胞,酚/氯仿或盐析法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技术测定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 7.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 ter)监测技术对HCM组进行24小时心电监测,计算室性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及Lown氏分级法)m级的发生率。 8.治疗:根据基因型将HCM(JI)组分成H、ID、DD三个亚组,每个亚组分别给予ACE工、p受体阻滞剂及联合用药治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疗效及预后评价:5年后随访,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LvMI及LVHS增加的程度,对不同基因型及不同治疗组间进行比较,并结合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评价三种基因型对ACEI及p受体阻滞剂的疗效及其远期预后。 10.统计学分析:全部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所有数值变量用均数士标准差(万士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卫检验,尸值小于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差异,并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1.HCM组ACE基因DD型、D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尸均(0.05),DD/11及D/I对HCM的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2.69和1.64。 2.HCM组DD、工D及H三种基因型之间临床表型诸参数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但DD基因型患者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肥厚范围评分(LVHS)均明显高于ID及H基因型患者(尸值均<0 .05)。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ACE基因与LvMI和LVHS均独立相关。ACE基因型分别可解释LVMI和LVHS总变异的3.9%和6.5%。 3.ACE基因I/D多态性与血清ACE活性水平密切相关,两组受试者DD八工、DD八D间ACE有显著性差异(尸均<0.05),而ID八工差异无显著性 (P均)0 .05)。 4.HCM组ACE基因I/D多态性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表现谱紧密相关。与工D基因型相比,DD基因型对HCM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及Lown氏分级)111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79和2.58。 5.5年后随访发现各基因型及治疗组LM工及LVHS增加程度不同,二者增加的幅度(八LVM工及△LVHS)比较:ACEI组及联合用药组均为DD型仃D型<I工型,p受体阻滞剂组为DD型班D型>I工型;各基因型组内比较DD型与工D型均为联合用药组<ACEI组<p受体阻滞剂组,H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及限制性
  • 附表及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对1例右心室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的病情用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诊断的效果[J]. 当代医药论丛 2019(22)
    • [2].肥厚型心肌病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20(01)
    • [3].合并眼部病变的肥厚型心肌病[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01)
    • [4].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突变基因及精准医疗综述[J]. 新疆医学 2020(06)
    • [5].心电图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肥厚型心肌病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09)
    • [6].胺碘酮与倍他乐克联合应用于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效果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9(18)
    • [7].肥厚型心肌病治疗与基因进展[J]. 心电与循环 2019(05)
    • [8].倍他乐克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66)
    • [9].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8(01)
    • [10].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治疗不久将用于临床(121)[J].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7(04)
    • [11].心电图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肥厚型心肌病中鉴别诊断价值[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03)
    • [12].肥厚型心肌病的相关研究[J].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7(01)
    • [13].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变化特征探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10)
    • [14].肥厚型心肌病的诊疗进展[J].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8(01)
    • [15].心电图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肥厚型心肌病中鉴别诊断价值评价[J].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7(03)
    • [16].肥厚型心肌病:谁有遗传风险?[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 2016(17)
    • [17].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典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比较[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23)
    • [18].肥厚型心肌病与冠状动脉肌桥关系的初步探讨[J]. 基层医学论坛 2017(01)
    • [19].肥厚型心肌病少见亚型:左心室中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6(12)
    • [20].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磁共振成像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J]. 中国疗养医学 2016(12)
    • [21].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和典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57)
    • [22].肥厚型心肌病——心血管疾病精准医疗离我们有多远[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05)
    • [23].肥厚型心肌病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03)
    • [24].日本研究人员发现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因子[J]. 乡村科技 2014(21)
    • [25].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33例临床及心电图表现特点分析[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5(01)
    • [26].心电图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典型肥厚型心肌病比较的意义[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15)
    • [27].中西医结合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及优质护理的效果[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11)
    • [28].心电图对肥厚型心肌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5(02)
    • [29].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5(02)
    • [30].肥厚型心肌病怎样治疗[J]. 开心老年 2009(05)

    标签:;  ;  ;  ;  ;  ;  ;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肥厚型心肌病远期预后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