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奶业产业化前景诱人(论文文献综述)
孔祥智,钟真[1](2009)在《中国奶业组织模式研究(三)》文中提出▲接上期7乳品企业对奶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影响中国奶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本文从制度变迁和交易费用的视角,研究中国乳品企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变迁、选择行为和发展路径。乳品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
闫晓波[2](2009)在《马铃薯渣和秸秆混合青贮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将马铃薯渣和秸秆混合青贮并测定其常规营养成分,将24头年龄、胎次、产奶量、泌乳天数基本一致的奶牛随机分成4组,其中三个试验组分别用25%、50%、100%的混合青贮料代替全株青贮玉米饲喂奶牛,对照组饲喂全株青贮玉米,测定其产奶量、乳成分,在饲养试验最后10天进行消化试验,从而为马铃薯渣饲料化利用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混合青贮料的干物质、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比全株青贮玉米分别低2.64%、1.92%和4.14%,而粗蛋白和磷含量比全株青贮玉米高6.6%和7.6%,钙含量相同。在整个试验期内,各处理组总产奶量差异不显着(P>0.05),日均产奶量试验一组和试验二组比对照组产奶量略有上升,而试验三组略有下降。试验二组和试验三组与对照组乳脂率差异显着(P<0.05),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8%和5.8%,其余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二组与试验一组乳蛋白差异显着(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三组与对照组乳糖差异显着(P<0.05),比对照组提高0.89%,其余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二组与试验三组的乳密度和非脂固形物差异显着(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三组DM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比对照组提高了2.24%,其余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三个试验组CP消化率极显着的高于对照组(P<0.01),分别提高4.45%、2.94%和4.71%,试验三组显着高于试验二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三个试验组ADF消化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分别提高8.32%、11.29%和9.16%,其余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三组NDF消化率极显着的高于对照组和试验一组(P<0.01),试验三组NDF消化率显着高于试验二组(P<0.05),试验二组NDF消化率显着高于试验一组(P<0.05)。
《托起的绿洲》采写组[3](2008)在《托起的绿洲(报告文学)——宁夏农垦走笔》文中提出艰苦创业,负重拼搏,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宁夏农垦精神从7月22日开始,我们马不停蹄,对宁夏农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采访。所到之地,绿树成阴,林带成网;条田纵横,沟渠交错;稻浪翻滚,水波荡漾;葵花金黄,瓜果飘香;
陈明[4](2008)在《湖南阳光乳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研究在我国乳制品人均消费量迅速增长而加工能力不够的条件下,湖南阳光乳业有限公司(简称阳光乳业公司)如何利用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从而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扬长避短,使企业取得辉煌发展,将公司真正打造成中南地区液态奶第一品牌。湖南阳光乳业有限公司在产品质量、政策扶植、人力资源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也面临资金投入不足,核心技术欠缺、市场通路狭窄等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如何发挥优势,提高公司发展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首先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总结性的概述,指出了阳光乳业公司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的思路和技术路线。然后对阳光乳业公司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发展趋势、行业结构及公司内部条件进行了分析,在对公司实际状况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企业面对的机会和挑战,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运用SWOT分析法,战略聚类模型、产业链模型等战略管理的各种工具对公司的发展战略模式进行选择,最后根据公司的客观性,选择相关多元化增长战略作为公司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发展战略的目标和规划,并从完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调整、企业文化、品牌建设及人力资源、市场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保障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具体措施。以研究阳光乳业公司发展战略为蓝本,认真分析我国乳业企业在加入WTO后,如何制定跨越式发展战略,走高、精、尖发展之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乳制品附加值,促进中国乳业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魏燕[5](2008)在《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布局合理化、资源配置优化、空间创新系统建立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战略手段。如何通过对产业集群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借鉴,实现新疆乳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疆区域经济增长中关系到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新疆乳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阐述了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其次,介绍了世界乳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中国乳业产业发展态势,对国内外比较成功的乳业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并探讨了国内外乳业产业集群成功经验对新疆的启示;第三,分析了新疆乳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特征、竞争优势及其发展障碍,诸如奶牛养殖业经营粗放,生产力水平低;奶农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不顺畅;企业规模小,对产业集群拉动作用不强;企业之间交流合作少,关联程度差,同业无序竞争;相关、支持性产业与企业联系不够密切;政府的政策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再次,从新疆乳业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新疆乳业产业集群的总体发展思路、发展原则、布局规划、发展模式等;最后,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对策,包括奶源基地建设、利益分配机制建立、龙头企业扶持、乳业品牌建设、服务支撑体系建设、集群文化建设、竞争合作机制建设、奶业合作组织建设以及政府的相关支持政策等。
吉尔克[6](2006)在《关于提升呼和浩特市奶业产业化水平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是对人民公社制度的一种否定。从本质上讲,这种制度设计有效地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结合了起来。这种制度安排促使农民为追求自身利益主动地寻找获利机会,既节省了监督费用又增强了经济主体的活力,因此是农业经营制度中绩效较好的形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生产技术的进步,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制度安排下,农业生产经营中又产生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产业化正是在新形势下,为克服这一矛盾而产生的新型制度安排。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的奶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奶农”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对呼和浩特市奶业产化经营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运用了实证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实证研究法指出了呼和浩特市奶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模式、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在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呼和浩特市在奶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问题,并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指出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本文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对呼和浩特市奶业产业化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等;第二部分为呼和浩特市奶业产业化的现状。主要介绍了呼和浩特市在发展奶业上的优势;奶业产业化的定义;奶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奶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奶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保障机制;第三部分为目前呼和浩特市奶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问题运用经济学知识的解释;第四部分为提升呼和浩特市奶业产业化水平的对策。主要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的方法对呼和浩特市奶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赵胜利[7](2006)在《中国乳制品市场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制品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乳制品业是促进我国农民增收、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人民营养水平,增强全民体质的重要举措。 本研究所使用的乳制品市场是指以乳品加工制造为中心环节,将原奶生产、乳品加工制造、乳品销售等主要环节有机联系的市场总称。 我国乳制品业发展起步较晚,乳制品市场仍不完善,而且情况复杂。本研究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对我国乳制品市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和研究。 关于乳制品市场发展的问题国内外研究很多。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乳制品市场发展比较成熟,市场理论也较完善,近年来研究市场发展的理论较少,而且有一些理论是研究如何限制发展规模。国内对乳制品市场研究的文献较多,但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研究成果较少且分散,乳制品市场的发展实践迫切需要对此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中国乳制品市场发展研究正是本文的出发点和潜力所在。 基础理论。本文介绍和分析了相关基础理论。其一是马克思和缪尔达尔关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其二是市场结构理论,重点介绍了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下的市场结构模型分类以及波特的市场结构理论;其三是博弈论理论,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其四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详细分析了创新理论的创新模式和途径,并分析了创新在城乡之间的空间传播的空间扩散理论;其五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简要回顾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进,重点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乳制品业的关系。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国际、国内的乳制品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一方面,国际乳制品市场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为我国乳制品市场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通过对我国乳制品市场发展历史的分析,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分析了乳制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归纳了我国乳制品市场的发展趋势。为本研究的进一步分析奠定了基础。 需求市场。本文从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以及需求群体结构分析了乳制品需求市场的结构性特征,得出,城乡结构是乳制品需求市场将长期存在的一个特点,并在较长时期内决定了乳制品需求市场的重点仍在城镇而不是农村,但农村作为一个潜在市场具有巨大的潜能,是乳制品市场的方向。从收入水平、消费偏好、产品价格、城镇化水平、人口结构、替代品等方面分析了城乡乳制品市场的影响因素。本文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农村乳制品需求市场进行了分类。同时对我国乳制品需求市场的未来需求量进行了预测,特别是对城镇乳制品需求市场的主要产品通过回归模型分别进行了预测,认为城镇乳制品需求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液态奶的发展将成为竞争的重要领域。 供给市场。本文进一步论述了我国乳制品供给市场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
王铁岗[8](2005)在《中国奶牛饲料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文中提出奶业是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中效益最高的产业。我国从1978年以来,奶牛业呈高速增长趋势,奶牛存栏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0.78%。2004年奶牛总头数已经达到1063万头。奶牛的总产量也随着头数的增加而增长,2004年的牛奶总产量达到2100万吨。但是,中国奶牛的平均单产水平很低为3500千克/头(按成乳牛数计算)。这大大影响着我国奶业的发展。而奶牛单产低的原因除了品种和管理外,主要就是饲料因素。如何科学合理、充分利用现有饲料来提高奶牛单产从而提高奶牛的经济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在中国数据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图书馆藏资料查阅了具有科学性、权威性、代表性的有关奶牛饲料和饲养水平的文献一百多篇。并查阅了历年来的农业年鉴;浏览了有关奶业的各大网站。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比较、分析。得出了目前世界奶牛养殖业情况及发达国家奶牛饲料利用情况;详细分析了中国奶牛业发展趋势和中国奶牛饲料利用现状。通过对规模化的奶牛场、奶牛养殖小区和个体养殖户的饲料利用情况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奶牛单产水平低的实质。中国奶牛饲料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优质牧草、青贮饲料;饲料添加剂工业落后;秸秆利用率低、转化率差;蛋白质饲料数量缺乏等。这是制约我国奶牛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解决饲料利用存在问题的措施:因地制宜优化奶牛饲料配方,进一步推广配合饲料,提高配方技术水平;科学加工饲料,提高秸杆饲料利用率;建立稳定的苜蓿生产基地和青饲玉米生产基地。运用现代科技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除此之外,国家要制定优惠政策满足奶牛业发展的饲料需求。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大大改善我国奶牛饲料利用现状,提促进我国奶牛业的发展。最后提出了中国奶牛业饲料发展前景。在未来的15年里,中国奶牛业仍然会快速增长,必将带动饲料的发展。中国奶牛业在充分利用现有的饲料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必将走向饲用奶牛全混合日粮(TMR)饲养技术的现代化、科学化的道路。
刘丽娜[9](2005)在《我国乳品加工企业与奶源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奶业是结合了第一产业(奶源基地)、第二产业(乳品加工)和第三产业(终端网络)的纵向延伸的产业链。奶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是奶源、加工、销售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乳品消费增长速度大致在30%,原料奶生产的增长速度近10%,而乳品加工能力超过奶源供给能力的30%-40%。按照目前生产、加工和消费状况,奶源成为奶业发展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乳品企业面临着如何获得奶源和如何管理奶源的问题。 我国乳品企业主要有三种奶源管理类型。第一种,短期交易型。以蒙牛初创时的“三无状态”为代表。但对于立志要做大做强的乳品企业,长期的奶源基地投入和持久的基地维护绝对可以获得长效的回报。第二种,长期交易型。“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该模式下,奶牛养殖户与乳品加工企业基本上是一种买卖关系,合作关系不稳定,不能充分发挥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优势。第三种,一体化的奶源管理。乳品企业与养殖户共同投资或乳品企业之间兼并重组,使得原料供给者与生产者的利益联结在一起,共同面对市场。 根据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新形势,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乳品企业采取科学的态度在原料奶的生产、加工和消费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建起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奶业产业化生产模式。
徐文红[10](2004)在《南京市优质安全循环型奶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南京市奶牛业快速发展。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乳制品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而优质的奶制品,必须有安全、优质的生奶来源,因此,建立牛奶生产的安全控制体系,实现奶牛业循环经济战略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南京奶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南京奶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技术和保障措施,以此来研究南京市奶牛业的循环经济战略。 1 南京奶牛业的发展历史回顾、生产与加工现状 南京奶业发展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光绪五年(1879),但直至解放前夕,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奶牛存栏量、牛奶生产量以及居民消费量均迅速提高,南京奶业集团的组建更为南京市奶业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目前,南京奶牛存栏数量、饲养规模以及牛奶产量不断扩大,生产水平逐步提高。据统计2003年全市奶牛栏存量达3.51万头,生鲜牛奶1万吨。且奶牛养殖逐步向规模化、区域化发展,全市现有百头规模以上的奶牛公寓30家。近年来,南京市奶牛平均单产不断提高。南京市奶牛品种改良初显成效,奶牛场的群体单产水平显着提高。据调查,2003年已达到4545千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全市乳品加工产值达到13亿元。主要奶源逐渐向卫岗乳业、上海光明乳业、山田乳业、金阳光乳品公司、旺旺等五家乳品加工企业集中。 2 南京优质安全循环型奶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南京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土地资源、草场资源、秸秆资源以及地理环境等生态环境优势。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对发展奶牛业非常有利。虽然如此,目前南京奶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饲养规模化程度不高、乳品加工企业规模小、牛奶掺假现象时有发生、奶业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建设滞后、投入品使用不规范以及奶牛生产布局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京奶业的健康发展。 3 南京优质安全循环型奶业发展的对策 为促进南京奶业生产的健康有序发展,一定要认清形势,应遵循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从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两方面着手。 首先,在技术措施上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对现有资源优化配置,构建奶业新体系。第二,开展无公害乳制品生产体系建设。推行乳品全程质量控制生产模式,确保牛奶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安全质量。第三,建立无公害乳制品生产体系,主要从南京市优质安全循环型奶业发展研究奶牛重大疫病的防疚监测、投入品的筛选与控制、无公害青饲料种植与饲喂技术、新型中草药制剂的研究与应用、生鲜牛乳的质量监测以及奶牛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等方面来作技术保证。第四、加强无公害牛奶生产基地建设。适度发展规模,加强奶牛小区建设;同时开展DHI性能测定提高牛奶质量,加强奶牛选育,提高繁殖水平;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生产水平。另外,探索奶业循环发展的模式,促进奶业循环经济发展。 其次,要实施奶牛业循环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组织措施。加大对乳品质量建设的领导力度是关键,通过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奶牛规模化饲养,加强奶牛疫病防治,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提升奶业的整体水平。同时大力宣传引导,实现优质优价,在南京市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共同参与无公害乳品建设的典论氛围和工作格局,推动安全乳品生产体系建设进程。关键词:优质;安全;循环;奶业;南京市
二、奶业产业化前景诱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奶业产业化前景诱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奶业组织模式研究(三)(论文提纲范文)
7 乳品企业对奶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影响 |
7.1 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 |
7.2 企业在奶源所在地的垄断地位 |
7.3 奶源市场的竞争程度 |
7.4 高端乳制品市场的发展程度 |
8 政府在奶业发展中的作用 |
8.1 政府机构在奶业发展中主要起着服务作用 |
8.1.1 服务奶农 |
8.1.2 服务企业 |
8.1.3 推动奶业产业发展 |
8.2 政府机构对奶业发展的监管功能相对较弱 |
8.3 政府机构应采取措施降低监管成本, 加大监管力度, 实现对奶业产业发展的有效监管 |
9 奶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
1 0 我国奶业组织模式展望 |
(2)马铃薯渣和秸秆混合青贮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Summary |
目录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国奶牛业现状 |
1.1 奶牛生产分布不平衡 |
1.2 生产水平差异较大 |
1.3 我国奶牛业起点低、基础薄弱,饲养管理条件较差 |
2 中国奶牛业发展趋势 |
2.1 我国奶牛业发展目标 |
2.2 发展优势区域 |
2.3 以产业为纽带,做大龙头企业,提高奶业基地规模生产水平 |
2.4 规模牛场和股份合作制养殖公司将是未来我国奶牛养殖业的主体 |
2.5 我国奶业发展具有巨大潜力 |
2.6 科技带动奶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
3 中国粗饲料资源与奶牛业发展 |
3.1 奶牛粗饲料搭配不合理 |
3.2 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缺乏 |
3.3 种植结构不合理 |
3.4 充分利用粗饲料资源,降低饲养成本 |
3.5 采取多种措施,满足粗饲料供应 |
3.6 完善奶牛粗饲料加工体系,提高奶牛粗饲料产业化经营水平 |
3.7 奶牛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4 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状况 |
4.1 马铃薯生产、加工及市场需求现状 |
4.2 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
4.3 我国在马铃薯产业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
4.4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潜力 |
4.5 国内外对马铃薯及其加工品需求的趋势 |
5 马铃薯淀粉渣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 |
5.1 马铃薯淀粉渣的利用 |
5.2 马铃薯淀粉渣开发利用的前景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处理与试验奶牛分组 |
1.4 试验日粮和营养水平 |
1.5 试验奶牛的饲养与管理 |
1.6 试验方法及测试指标 |
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全株青贮玉米和混合青贮料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2.2 马铃薯渣和秸秆混合青贮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
2.3 马铃薯渣和秸秆混合青贮对奶牛乳成分的影响 |
2.4 马铃薯渣和秸秆混合青贮对奶牛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2.5 马铃薯渣和秸秆混合青贮饲喂奶牛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马铃薯渣和秸秆混合青贮试验 |
3.2 饲养试验 |
3.3 消化试验 |
3.4 经济效益 |
4 结论 |
5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4)湖南阳光乳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摘要 |
Summary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战略管理的概念 |
1.2.2 相关战略理论 |
1.2.3 企业多元化战略概述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阳光乳业公司发展战略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2 阳光乳业公司发展面临的环境分析 |
2.1 公司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2.1.4 技术环境分析 |
2.2 乳业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2.2.1 世界乳业行业发展趋势 |
2.2.2 我国乳业行业发展趋势 |
2.3 基于五力模型的行业结构分析 |
2.3.1 潜在进入者分析 |
2.3.2 替代品分析 |
2.3.3 供货商分析 |
2.3.4 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 |
2.3.5 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
3 阳光乳业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3.1 产品结构分析 |
3.2 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状况 |
3.3 资金能力和财务状况分析 |
3.4 企业管理水平分析 |
3.5 核心竞争力分析 |
4 阳光乳业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与构建 |
4.1 公司战略制定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
4.2 公司战略选择分析 |
4.2.1 SWOT分析 |
4.2.2 战略聚类模型 |
4.2.3 公司产业链模型 |
4.3 公司的愿景、使命、目标 |
4.3.1 公司愿景 |
4.3.2 公司使命 |
4.3.3 公司战略目标 |
4.4 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
4.4.1 公司增长型战略的选择 |
4.4.2 公司相关多元化战略的选择 |
4.4.3 公司战略重点与措施 |
4.5 公司五年战略规划 |
4.6 公司战略实施部署 |
5 阳光乳业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 |
5.2 适应公司战略调整组织架构 |
5.3 建立企业文化 |
5.4 加强公司品牌建设 |
5.5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
5.5.1 招聘和引进关键人才 |
5.5.2 推行岗位管理和聘任制 |
5.5.3 建立员工培训体系 |
5.5.4 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
5.6 市场保障措施 |
5.6.1 细分消费者群体 |
5.6.2 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 |
5.6.3 目标市场选择与开发 |
5.6.4 强化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小结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2. 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
2.1 产业集群概述 |
2.1.1 产业集群的概念 |
2.1.2 产业集群的特征 |
2.1.3 产业集群的层次与结构 |
2.2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
2.2.1 生产力优势 |
2.2.2 创新优势 |
2.2.3 扩张优势 |
2.2.4 成本优势 |
2.2.5 市场优势 |
2.3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
2.3.1 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
2.3.2 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 |
2.3.3 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 |
2.4 乳业产业集群的特征 |
2.4.1 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 |
2.4.2 乳业产业集群的内涵 |
2.4.3 乳业产业集群的典型特征 |
3. 国内外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新疆的启示 |
3.1 国外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 |
3.1.1 国外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
3.1.2 国外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 |
3.2 国内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 |
3.2.1 国内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
3.2.2 国内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 |
3.3 国内外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新疆的启示 |
4.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障碍分析 |
4.1 新疆乳业发展现状 |
4.1.1 奶牛存栏及品种分布 |
4.1.2 牛奶总产量及单产水平 |
4.1.3 奶牛饲养区域 |
4.1.4 奶源基地建设 |
4.1.5 乳品加工业 |
4.1.6 市场消费 |
4.2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特征 |
4.2.1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
4.2.2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 |
4.3 基于“钻石模型”的新疆乳业产业集群优势分析 |
4.3.1 “钻石模型”的主要内容 |
4.3.2 基于“钻石模型”的新疆乳业产业集群优势分析 |
4.4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障碍分析 |
4.4.1 奶牛养殖业经营粗放,生产力水平低 |
4.4.2 奶农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不顺畅 |
4.4.3 企业规模小,对产业集群拉动作用不强 |
4.4.4 企业之间交流合作少,关联程度差,同业存在无序竞争 |
4.4.5 相关、支持性产业发展水平低,配套支持力度不够 |
4.4.6 政府的政策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
5.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思路 |
5.1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 |
5.2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原则 |
5.2.1 市场导向原则 |
5.2.2 相对集中原则 |
5.2.3 健康和谐原则 |
5.2.4 自主创新原则 |
5.2.5 可持续发展原则 |
5.3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布局规划 |
5.3.1 奶源生产基地区域布局 |
5.3.2 乳品加工企业布局 |
5.3.3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布局 |
5.4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5.4.1 龙头企业带动型 |
5.4.2 合作组织带动型 |
6. 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策略 |
6.1 微观层面策略 |
6.1.1 加强奶源基地规模化建设 |
6.1.2 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 |
6.1.3 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推进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
6.1.4 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新疆特色乳业品牌 |
6.2 中观层面策略 |
6.2.1 加强和完善科学的乳业产业集群的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 |
6.2.2 培育乳业集群文化,建立竞争与合作机制,避免恶性竞争 |
6.2.3 加强奶业协会和奶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 |
6.3 宏观层面策略 |
6.3.1 高度重视乳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便利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
6.3.2 完善并落实乳业产业集群发展布局和规划,避免盲目发展 |
6.3.3 加大对奶牛养殖的补贴力度,推进奶牛风险基金和保险制度建设 |
6.3.4 加强畜牧兽医站建设,积极进行公益性的科技推广、人员培训和信息服务 |
6.3.5 与国际乳业发展接轨,不断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推进奶业质量标准的改进 |
7. 总结 |
7.1 本文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关于提升呼和浩特市奶业产业化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研究的背景、意义 |
(二)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三) 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 |
二、呼和浩特市奶业产业化的现状 |
(一) 呼和浩特市发展奶业的优势 |
(二) 奶业产业化 |
(三) 奶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
(四) 奶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 |
(五) 奶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保障机制 |
三、目前呼和浩特市在奶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一) 奶农的组织化程度低,交易费用高 |
(二) 利益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
(三) 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
(四) 总量大,单产小;分散经营居多,规模经营少 |
(五) 奶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
(六) 奶农的文化程度偏低,影响科技水平的提高 |
四、提升呼和浩特市奶业产业化水平的途径 |
(一) 建全和完善奶业组织 |
(二) 正确处理奶业产业化系统内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 |
(三) 合理规划奶牛小区,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过渡 |
(四) 提升奶产品的质量 |
(五) 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 谢 |
(7)中国乳制品市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本研究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及主要方法 |
1.3.1 逻辑结构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相关基础理论 |
2.1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
2.1.1 马克思的城乡经济二元论 |
2.1.2 缪尔达尔的城乡地理二元论 |
2.2 市场结构理论 |
2.2.1 市场结构的划分标准 |
2.2.2 SCP逻辑框架 |
2.2.3 进入退出障碍理论 |
2.3 博弈理论 |
2.4 创新理论 |
2.4.1 创新的内涵 |
2.4.2 创新的形式 |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5.1 可持续发展理论溯源 |
2.5.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乳制品市场 |
2.6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乳制品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
3.1 国外乳制品市场 |
3.1.1 发展现状 |
3.1.2 发展趋势 |
3.2 我国乳制品市场 |
3.2.1 乳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 |
3.2.2 发展现状 |
3.2.3 发展趋势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乳制品需求市场分析 |
4.1 乳制品需求市场结构 |
4.1.1 乳制品需求市场的省际分布特征 |
4.1.2 乳制品需求市场的城乡结构特征 |
4.2 乳制品需求市场影响因素 |
4.2.1 城镇乳制品需求市场的影响因素 |
4.2.2 农村乳制品需求市场的影响因素 |
4.3 城镇乳制品需求市场的群体结构特征 |
4.3.1 年龄结构对需求市场的影响 |
4.3.2 需求群体的品牌偏好 |
4.4 乳制品需求市场需求预测 |
4.4.1 应用AGUNK模型对乳制品市场需求的预测 |
4.4.2 城镇乳制品需求市场主要乳制品的需求预测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乳制品供给市场分析 |
5.1 乳制品供给市场的供给能力 |
5.1.1 乳制品加工业的发展概况 |
5.1.2 原奶供给能力 |
5.2 乳制品供给市场的结构 |
5.2.1 产业所有制结构 |
5.2.2 乳制品业规模结构 |
5.2.3 乳制品供给市场产品结构 |
5.3 乳制品供给市场的价格 |
5.3.1 价格对乳制品供给市场的影响 |
5.3.2 乳制品企业价格的博弈 |
5.4 乳制品企业与农户的囚徒困境 |
5.4.1 乳制品企业与农户的组织模式 |
5.4.2 契约型组织模式的囚徒困境 |
5.5 乳制品供给市场存在问题与不足 |
5.6 本章小结 |
6 中国乳制品市场环境 |
6.1 社会经济环境 |
6.1.1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
6.1.2 居民收入增加 |
6.1.3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
6.2 政府对乳制品市场管理 |
6.2.1 管理体制 |
6.2.2 乳制品市场政策环境 |
6.3 境内行业环境 |
6.3.1 生产能力 |
6.3.2 市场需求 |
6.3.3 市场格局 |
6.4 境外行业环境 |
6.4.1 境外行业发展 |
6.4.2 竞争分析 |
6.4.3 优劣势分析 |
6.5 乳制品市场的行业管理 |
6.5.1 乳和乳制品国家标准 |
6.5.2 乳制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 |
6.5.3 乳制品标志管理 |
6.6 本章小结 |
7 中国乳制品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 |
7.1 可持续发展概述 |
7.2 影响乳制品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
7.2.1 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 |
7.2.2 乳制品市场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 |
7.3 乳制品市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7.3.1 可持续发展指标 |
7.3.2 评价指标的设计 |
7.3.3 乳制品市场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 |
7.4 乳制品市场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模型 |
7.4.1 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 |
7.4.2 乳制品市场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模型 |
7.5 本章小结 |
8 实证研究 |
8.1 红星集团概况 |
8.2 红星集团需求市场 |
8.3 红星集团供给市场 |
8.4 红星集团的市场发展环境 |
8.5 红星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
8.6 本章小结 |
9 中国乳制品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
9.1 加强政府的市场扶持力度 |
9.1.1 重视乳制品市场发展 |
9.1.2 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
9.1.3 采用保护政策和措施 |
9.1.4 改善贸易环境 |
9.1.5 理顺乳品生产和贸易管理体制 |
9.1.6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9.2 加强行业的市场管理力度 |
9.2.1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确保优质原料奶的供应 |
9.2.2 调整乳品产业结构 |
9.2.3 对生产进行合理布局 |
9.2.4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进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
9.2.5 建立乳制品安全性控制体系 |
9.2.6 建立奶业风险管理机制 |
9.2.7 加强各级乳业协会的市场监管作用 |
9.2.8 加强舆论宣传 |
9.3 加强企业的市场开发力度 |
9.3.1 积极构建企业的发展战略 |
9.3.2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
9.3.3 构筑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
9.3.4 建立稳固的产业链 |
9.3.5 优化生产组织形式 |
9.3.6 品牌策略 |
9.3.7 开拓农村市场 |
9.3.8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9.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8)中国奶牛饲料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外奶牛业概况 |
1.2 中国奶牛业概况 |
1.3 中国奶牛业与世界奶牛业的差距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调查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技术路线 |
2.3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3.1 世界奶牛业发展趋势 |
3.2 中国奶牛业发展趋势 |
3.3 中国奶牛饲料利用现状 |
3.4 中国奶牛饲料存在问题 |
3.5 小结 |
第四章 改善中国奶牛饲料利用状况的措施 |
4.1 改善中国奶牛饲料利用的措施 |
4.2 中国奶牛饲料利用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简历 |
(9)我国乳品加工企业与奶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提要 |
英文提要 |
一、中国乳品消费 |
(一) 中国乳品消费现状 |
(二) 影响乳品消费的因素 |
(三) 我国乳品消费的前景 |
二、我国原料奶的状况 |
(一) 原料奶的现状 |
(二) 中国原料奶生产存在的问题 |
(三) 对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展望 |
三、乳品加工企业 |
(一) 我国乳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阶段 |
(二) 我国乳品加工企业概况 |
(三) 我国乳品加工企业的分类及发展 |
(四) 乳品加工企业的产品结构 |
(五) 乳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
四、我国乳品企业与奶源 |
(一) 我国乳品企业与奶源关系的演变 |
(二) 我国乳品企业与奶源管理 |
(三) 我国乳品企业在传统奶源管理中的问题 |
五、我国奶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
(一) 加入WTO对我国奶业的影响 |
(二) 新的竞争形势 |
(三) 产业风险 |
六、建议 |
(一) 优化区域布局 |
(二) 科学建设我国奶牛繁育饲养体系 |
(三) 加强奶业法规建设,加强乳及乳制品质量检测 |
(四) 提高奶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
(五) 结合奶源开发消费市场 |
(六) 鼓励多元化投资 |
(七) 加强国际合作 |
(八)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
参考文献 |
(10)南京市优质安全循环型奶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南京奶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
1 南京奶牛生产发展的历史回顾 |
1.1 解放前的南京奶牛饲养业 |
1.2 1949年至1979年(改革开放前)间南京的奶牛饲养业 |
1.3 1980年至1999年间南京的奶牛饲养业 |
1.3 2000年至2003年间南京的奶牛饲养业 |
2 南京乳品加工发展的历史回顾 |
2.1 解放前的南京乳品加工业 |
2.2 1949年至1979年间南京的乳品加工业 |
2.3 1980年至1999年间南京的乳品加工业 |
2.4 2000年至2003年间南京的乳品加工业 |
3 南京乳品消费市场发展的历史回顾 |
3.1 1988年至1999年间的南京乳品消费状况 |
3.2 2000年至2003年间的南京乳品消费状况 |
第二章 南京优质安全循环型奶业发展的基础 |
1 奶牛生产发展迅猛 |
1.1 奶牛数量明显增加 |
1.2 奶牛规模不断扩大 |
2 奶牛生产水平逐步提高 |
2.1 全市奶牛生产水平 |
2.2 南京奶业集团奶牛基地生产水平 |
3 乳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 |
3.1 南京卫岗奶业集团 |
3.2 上海光明奶业集团南京分公司 |
3.3 南京山田乳品有限公司 |
3.4 南京金阳光乳品有限公司 |
3.5 南京旺旺食品有限公司 |
4 乳制品消费量逐年增加 |
4.1 城市居民乳制品消费增加 |
4.2 启动了学生奶工程 |
4.3 农村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
5 奶业质量建设得到广泛重视 |
5.1 企业自觉加强乳品质量建设 |
5.2 开展了无公害认定认证工作 |
第三章 南京优质安全循环型奶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
1 南京优质安全循环型奶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
1.1 具有良好的畜牧业生态环境 |
1.2 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拉动奶业发展 |
1.3 奶牛养殖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
1.4 乳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兴起 |
2 南京优质安全循环型奶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2.1 饲养规模化程度不高 |
2.2 乳品加工企业规模小 |
2.3 牛奶掺假情形严重 |
2.4 投入品使用不规范 |
2.5 奶业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建设滞后 |
2.6 奶牛生产布局不合理 |
第四章 南京优质安全循环型奶业发展的对策 |
1 建立优质无公害生产基地,把好奶源质量关 |
1.1 发展适度规模养殖 |
1.2 加强奶牛小区建设 |
1.3 建立无公害青绿饲料生产基地 |
1.4 加强投入品的筛选与控制 |
2 加强奶牛疫病防治,把好奶牛生产安全关 |
2.1 建立奶牛疫病防治体系 |
2.2 规范奶牛全年防疫程序 |
2.3 全面开展“两病”检测工作 |
2.4 加强中草药制剂的推广应用 |
2.5 强化奶牛粪便的无害化利用 |
3 建立无公害乳制品生产体系,把好乳制品品质关 |
3.1 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
3.2 开展全程质量监控 |
3.3 强化生鲜牛乳的质量监测 |
3.4 实行IC卡试点,推行质量追溯制度 |
4 发挥科技作用,把好南京奶业发展的技术关 |
4.1 加强科学饲养,提高生产水平 |
4.2 强化奶牛选育,提高繁育水平 |
4.3 开展DHI性能测定 |
5 探索奶业循环发展的途径,把好南京奶业发展的持续关 |
5.1 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南京奶业发展新体系 |
5.2 促进奶牛养殖业与二、三产业的循环发展 |
5.3 强化奶牛养殖业与农业内部其它各业的循环发展 |
6 宏观上统一认识,把好南京奶业发展的政策关 |
6.1 积极做好宣传,加大扶持力度 |
6.2 完善监测体系,加强标准化建设 |
6.3 实行优质优价,引导市场发展 |
第五章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奶业产业化前景诱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奶业组织模式研究(三)[J]. 孔祥智,钟真. 中国乳业, 2009(06)
- [2]马铃薯渣和秸秆混合青贮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D]. 闫晓波.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3]托起的绿洲(报告文学)——宁夏农垦走笔[J]. 《托起的绿洲》采写组. 朔方, 2008(12)
- [4]湖南阳光乳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陈明. 贵州大学, 2008(S1)
- [5]新疆乳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魏燕. 石河子大学, 2008(12)
- [6]关于提升呼和浩特市奶业产业化水平的研究[D]. 吉尔克.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02)
- [7]中国乳制品市场发展研究[D]. 赵胜利. 东北林业大学, 2006(10)
- [8]中国奶牛饲料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D]. 王铁岗.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9]我国乳品加工企业与奶源建设研究[D]. 刘丽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04)
- [10]南京市优质安全循环型奶业发展研究[D]. 徐文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