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结合国内外噪声声品质研究成果,开展了加速状态下车内噪声的采集实验,建立了以声学客观物理量刻画车内声品质的分析模型,而后通过对车内噪声进行了被动控制,证明了优化后车内声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介绍基础理论心里声学,研究了声品质评价与分析的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在汽车加速状态下,心理及非心理声学客观评价参数和综合评价指标对声品质主观评价的影响,同时给出了响度、尖锐度、抖动度的计算方法。从实验听觉环境的选取、主观评价者的确定和声音样本的收集入手,重研究了声品质主观评价方法。在实验设计部分,分别对8辆不同类型、不同品牌或不同排量的桥车分别采集了3对车内噪声信号,应用分析软件对采集的噪声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了响度、尖锐度、抖动度、粗糙度、清晰度指数等参量的曲线图。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将噪声信号回放给选定的主观评价者进行评价测试,评价方法采取程度分类法与成对比较法相结合。通过主客观分析,得出主观评价结果与客观物理参量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主观评价数学分析模型,明确了加速状态下响度、尖锐度及粗糙度是影响车内声品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基于声品质的优化改进车辆噪声声品质的方案。在优化方案的基础上,运用被动噪声控制方法对声品质较差的7号车实施了噪声优化实验,采取添加塞丽隔声阻尼毡的同时,调整发动机的悬置刚度的实施方案,通过实验前后的对比,车内噪声的多个参量都有明显的减少。同时进行优化后的主观评价,结果表明评价等级从12提高到16,从而不仅验证了主观评价数学分析模型的正确性,而且也证明了被动噪声控制能较好地改善加速条件下车内噪声品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舒适性与运动感的车内声品质多维度评价[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9(12)
- [2].某乘用车车内声品质优化[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0(01)
- [3].瞬态声品质时域传递路径方法与应用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20(07)
- [4].空调声品质实验方法研究[J]. 家电科技 2018(06)
- [5].应用声学定位技术对汽车关门声品质的改进设计[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13)
- [6].汽车车门声品质方法的研究[J]. 汽车实用技术 2017(18)
- [7].某乘用车关门声品质的分析与优化[J]. 时代汽车 2018(12)
- [8].轿车关门声品质评价方法研究[J]. 上海汽车 2019(01)
- [9].某摩托车排气声品质分析优化[J]. 装备制造技术 2017(12)
- [10].工业产品声品质的评价与分析方法研究[J].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08(01)
- [11].车辆超声波密封性对声品质影响的研究[J]. 汽车实用技术 2019(05)
- [12].车门系统玻璃升降声品质的结构优化研究[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13].家电噪声声品质发展现状探究[J]. 家电科技 2018(06)
- [14].汽车声品质主观评价试验方法探究[J]. 汽车工程 2009(04)
- [15].听觉频带声能量对车内声品质客观评价影响研究[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20(01)
- [16].基于声品质贡献因子的发动机悬置优化[J]. 汽车工程 2020(05)
- [17].基于区间灰数理论的汽车声品质主观评价方法研究[J]. 汽车工程 2020(07)
- [18].基于降维-支持向量回归的车内稳态声品质预测[J]. 现代制造工程 2018(11)
- [19].基于排气声品质的消声器优化设计[J]. 上海汽车 2016(11)
- [20].汽车声品质分析室内声学指标测量[J]. 工程与试验 2013(01)
- [21].一种声品质客观评价模型[J]. 电声技术 2013(07)
- [22].基于声品质评价模型的车内噪声优化研究[J]. 柴油机设计与制造 2012(03)
- [23].电动汽车驱动永磁同步电机声品质预测研究[J].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20(02)
- [24].商用车柴油机加速声品质主客观评价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19(02)
- [25].基于主动噪声控制技术改善车内声品质[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26].基于ERB尺度的车内低频声品质优化[J]. 汽车工程 2017(09)
- [27].汽车声品质的GA-BP神经网络预测与权重分析[J]. 光学精密工程 2013(02)
- [28].发动机半阶次振动引起的车内声品质问题分析和改进[J]. 汽车工程 2020(03)
- [29].标定参数对柴油机怠速声品质影响的研究[J]. 汽车与新动力 2019(04)
- [30].基于阶次分析的主动声品质控制[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