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商讨后京都时代(2012-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如何减排的问题。这次会议分歧严重,主要是因为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全球环境问题,更是涉及到各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前,一些国家已要求在商品上加注碳标签,还有国家以气候问题为借口,已准备对没有实施减排目标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可以说,将来气候与贸易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未来碳足迹、碳标签、碳关税等贸易政策工具将是国际贸易中的热点问题,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将带来巨大影响
一、国际贸易中的碳足迹
碳足迹(carbonfootprint)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者在产品、服务的生产、提供和消耗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碳耗用量”,“碳”耗越多,导致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也就越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国际贸易的碳足迹主要是指国际贸易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可从贸易品生产和运输两个环节来考察。从生产环节来看,贸易品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温室气体。目前,出口国生产出口产品的碳排放都计入出口国名下,与消费产品的进口国无关。实际上,进口国在消费进口产品的同时,相当于间接消费了生产这些产品所消耗的能源,以及相应排放的温室气体。从运输环节来看,国际贸易意味着更多、更长距离的运输,意味着碳足迹的增加。有报道称,从新西兰运送1公斤奇异果到英国,会排放1千克二氧化碳,假如在英国境内产销,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50克,相差了20倍之多。目前,国际贸易主要以海运、陆运、空运等运输方式为主,按每千克货物每公里产生的碳排放来计,空运“碳足迹”最大,是公路运输的10倍,是海运的50倍,所以空运是国际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焦点。而今,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分工、资源配置全球化,国际贸易中的“碳足迹”也越来越大。美国巴塔哥尼亚服装公司在自己的网上提供了5种产品的“碳足迹”。其中一件售价190美元的防雨外套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设计的,原料产自日本松山市,然后在越南的河内缝制成衣,最后在内华达州进行分销,全程14000多英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15磅,是衣服本身重量的10倍。英国从国外运来的蔬菜水果,每年要消耗掉英国燃料用量的12%。而据国际能源机构(IEA)估计,2004年由运输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与能源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3%。
此次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多数国家都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国际贸易中的碳足迹问题肯定也将引起各国重视。
二、国际贸易中的碳标签
碳标签(CarbonLabelling),就是将产品生命周期(即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即利用在商品上加注碳足迹标签的方式引导消费者选择更低碳排放的商品,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化的目的。
较成熟的碳标签由英国发起。从2007年起,英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成立了CarbonTrust(碳基金),鼓励向英国企业推广使用碳标签。日本紧随其后,鼓励本国公司在商品包装上详细标注产品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碳足迹。欧盟也积极推出新的规则对生物燃料的碳足迹衡量做出强制性规定。法国政府也鼓励零售商对碳足迹进行核算,签发了零售商和贸易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定。美国、瑞典、加拿大、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已在国内推广使用碳标签。
具体而言,2007年1月,英国最大的超市特易购(Tesco)表示将来所有上架的7万种商品上都要求加注碳标签,并已开始在空运的商品上加注飞机标志的小标识,表明空运在商品的生命周期中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法国超市巨头卡西诺(Casino)采用食物里程的概念来表述碳排放的衡量,并在自有品牌的商品上同时标注环境友好和CO2排放量两个商标。日本的碳标签系统会详细标示产品生命周期中每一个阶段的碳足迹。以洋芋片为例,从马铃薯的种植、加工、装配、运送到上架,甚至包装回收或垃圾处理过程,每个环节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都说明清楚,让消费者了解到底哪些商品对环境的影响最严重,并在环保理念的驱动下做出购买低碳产品的选择。美国目前大概有20多家厂商生产的75种商品已经加注了碳标签。百事生产的Walkers奶酪洋葱薯片是最先加注碳标签的商品,GM、Dell、HomeDepot等美国跨国公司都表示要在公司生产的商品上加注碳标签,体现缓解气候变化的意识,引导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象关注价格和品质一样关心商品的碳足迹指数。瑞典经过研究得出,瑞典25%的人均碳排放最终归因于食品生产。为此政府提出要求给食品贴上碳排放标签,明示该食品在生长、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以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加绿色的食品。台湾也将于2010年3月起启动碳标签制度,鼓励业者申请标示碳标签,以方便民众选购低碳产品。可以预见,将来的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的进出口方会要求对方提供其组织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碳足迹”指标,而显示碳足迹,加注了碳标签的商品更易进入国际贸易领域,被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接受。
三、我国的应对措施
1.引入国际碳足迹认证标准,建立碳标签制度。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碳足迹标准是2008年英国标准协会(BSI)等部门联合发布的PAS2050标准(《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该标准已在百事可乐、可口可乐、法国达能公司等多家企业约75种产品中试行。按照该标准,企业除了测定和降低产品的碳足迹之外,还可以针对公众如何进行环保的选择、使用和处理产品提供建议。而产品碳足迹的国际标准ISO14067已处于草案拟定阶段,计划于2011年发布。一旦碳足迹认证国际标准出台,商品上加注碳标签将成为发展趋势。2009年6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英国标准协会在北京共同主办PAS2050中文版发布会,以推动建立碳标签制度在我国试点工作。2009年11月,在江西南昌召开的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高层论坛上,环境保护部官员表示环保部将以中国环境标志为基础,探索开展低碳产品认证。2010年1月,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表明,2010年,我国认证认可工作将围绕低碳经济等重点产业,大力加强食品、节能环保等领域的认证工作。同时,积极推动认证认可多边和双边国际互认。可见,我国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来确定“碳足迹”具体的核算法则、实施方案和标准,以保障碳标签制度的顺利推行。
2.转变外贸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优先在外贸商品推行碳标签制度。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达12000亿美元,进口10056亿美元,已超过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不过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却付出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惨重代价。近年来,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以高能耗、高碳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为主,如我国化肥、钢铁、水泥生产占世界总量的比率分别由1980年的17%、8.2%、9%增至2005年的43%、31.2%、46.6%。从2006年开始,我国就成为了世界最大钢铁出口国。
而今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减排压力,都要求我国必须转变外贸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低碳生产。我国目前已取消“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排放、资源型)产品出口退税,对一些重点的“两高一资”产品还加征出口关税,并引导这些产业向高附加值和更为节能的方向发展。我国应优先在外贸商品试行碳足迹认证、碳标签制度,虽然短时间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从长期来看,外贸企业通过碳足迹评估、认证,加注碳标签这些“可视化”方法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碳排放,最终不但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同时使企业处于环境领先地位。同时对于这些节能减排企业或者碳足迹低的产品,我国政府也应该给予适当财税上的奖励,以激励越来越多的公司将评估“碳足迹”作为其履行社会责任(CSR)的一部分。
3.大力发展碳金融,推进和加快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碳金融是指与碳,特别是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做“碳融资”,主要是指银行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扩大对低碳经济发展直接融资规模及加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目前,我国已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金融机构减少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信贷投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据统计,自2008年底至2009年9月末,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对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高耗能产业贷款增速分别为13%、19%、-45%,均大大低于同期31%的贷款平均增速。2007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共同启动了“绿色信贷”政策。目前,国内各大银行都将扩大绿色信贷业务作发展的重点。中国工商银行目前贷款企业中属于环保部门认定的环保友好与环保合格的企业占98%,涉及贷款余额占99%,其余不到2%的有贷企业尚在环保达标评价之中。中国银行不断开发环保金融创新产品,先后推出一系列绿色信贷产品,并利用中行全球化服务网络、多元化业务优势,在外贸环保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等方面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按照我国已提出的“十一五”期间要实现20%的节能目标,未来整个投融资需求预计将达到10000亿以上,每年将存在约2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融资市场。可以预计,绿色投资、绿色信贷将在培育和发展我国低碳、环境友好的产品和服务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4.增强我国消费者环保意识,推行低碳消费。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把全球变暖“归功”于企业行为,而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研究甚少。其实,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用能约占到全国能源消费量的26%,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但目前在国内,大多数公众对碳足迹、碳标签还不熟悉,更不要说推行低碳消费。相比之下,英国公众的碳足迹意识就很强,英国连锁超市中的商品贴上了碳足迹标签,完全是应消费者的要求实施的。因此增强我国消费者环保意识,引导低碳消费才能使碳标签制度的实施有广泛的消费基础。作为消费者要降低自己的“碳责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自己的碳足迹,比如优先选择有碳足迹标签的产品,尽量选择本地生产的低碳产品,如食用本地绿色食品和有机蔬菜,穿天然材质棉麻衣物,尽量选择海运产品等等。其次是积极进行碳抵消,也就是植树造林,增加碳汇(CarbonSink)能力。现在国内外不少网站上推出“碳计算器”,利用这一工具可以计算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有意识地用各种实际行动缩减碳足迹。2007年我国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个人可以捐资到该基金造林,以消除自己的“碳足迹”。截止2008年底,该基金已获得3亿多元人民币,在全国10余个省区完成碳汇造林200多万亩,预计今后的10年可固定二氧化碳1000~2000多万吨。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出口国,一旦“碳足迹”认证,碳标签制度开始普及,我国出口商品很容易受到其他国家强制要求碳标签的限制,从而影响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连续多年居世界500强首位的沃尔玛公司已经要求10万家供应商必须完成碳足迹验证,贴上碳标签。以每家沃尔玛直接供应商至少有50家上、下游厂商计算,将影响全球超过500万家工厂,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中国。这意味着,中国大量原材料企业、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都必须进行碳足迹验证,否则跨国公司的订单将与你无缘。因此,提前研究、采取应对碳标签问题的措施,对我国经济、外贸的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