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知识结构,是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基础。而高素质的农村教师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是新课程改革在农村顺利实施的保证。完善农村教师知识结构,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是教师在职培训。然而,我国的农村教师在职培训的效果却是很不理想。农村教师不认可在职培训,认为培训的知识内容脱离其教学实际,这些知识内容与他们原有的知识内容存在冲突;因而,这些知识内容难以纳入到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并进而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本研究便是针对这种存在于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中的知识冲突问题而进行的一项教育学研究。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农村教师知识构成分析的理论基础即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和场域理论;农村教师知识的成分构成即院校知识、地方性知识和个人知识;农村教师知识构成的特点分析即价值性、保守性、差异性、复合性、地方性和民族性;农村教师知识构成的功能分析即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理论分析从逻辑和思维的角度来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实证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形式来获取农村教师培训中的知识冲突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保证研究的真实性和实效性。调查和访谈的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知识内容观的认知冲突;知识价值观的认知冲突;知识获得观的认知冲突;知识冲突导致的师生情感冲突。本研究综合理论分析成果和实证调查的数据资料,研究得出农村教师培训中知识冲突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教育知识的个体性、教育场域的局限性、培训者和农村教师的差异性和培训模式的适切性低四个方面。根据以上原因,本研究提出以下四个消解知识冲突,改进培训的策略:树立正确的教育知识观;转换教育场域,增进培训交流;提高培训者素质,满足农村教师合理诉求;实施“整合连贯型”的创新培训模式。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导论一、问题的提出(一) 当前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二) 新课改教育理念与农村教师先在的知识观念相悖二、研究意义(一) 理论意义(二) 实践意义三、概念界定(一) 知识(二) 知识结构与教师知识结构(三) 农村教师(四) 教师培训四、综述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和自己的见解(一) 国内外教师知识研究综述(二) 国内外教师培训的研究综述(三) 本论文的主要观点五、研究方法(一) 文献分析法(二) 访谈法(三) 问卷法第二章 农村教师知识构成的理论分析一、农村教师知识构成分析的理论基础(一) 后现代主义(二) 建构主义(三) 场域理论二、农村教师知识的成分构成(一) 院校知识(二) 地方性知识(三) 个人知识三、农村教师知识构成的特点分析(一) 价值性(二) 保守性(三) 差异性(四) 复合性(五) 地方性(六) 民族性四、农村教师知识构成的功能分析(一) 显性功能(二) 隐性功能第三章 农村教师培训中的知识冲突:现状调查一、知识内容观的认知冲突(一) 客观性知识与主观性知识的冲突(二) 普适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冲突二、知识价值观的认知冲突(一) 教育理论知识与教育情境知识的冲突(二) 专家知识与农村教师知识的冲突三、知识获得观的认知冲突(一) 从农村教师知识获得的方式来看(二) 从如何评价农村教师获得的知识来看四、知识冲突导致师生情感冲突第四章 农村教师培训中的知识冲突:原因分析一、教育知识的个体性(一) 教育理论知识的专家化(二) 教育实践知识的孤立化二、教育场域的局限性(一) 农村教育场域的规则制约性(二) 农村教师的教育惯习的阻碍性三、培训者与农村教师的差异性(一) 培训者水平的局限性(二) 农村教师能力的多样性四、培训模式的适切性低(一) 院校培训模式的理论化(二) 校本培训模式的重复化(三) 远程教育培训模式的形式化第五章 农村教师培训的改进策略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知识观(一) 教育理论知识实践化(二) 教育实践知识显性化二、转换教育场域,增进培训交流(一) 转换农村教师的教育场域(二) 转换培训者的教育场域三、提高培训者素质,满足农村教师的合理诉求(一) 提高培训者素质(二) 满足农村教师的合理诉求四、促使培训系统有效生成,实施“整合连贯型”培训模式(一) “整合连贯型”培训模式的基本内涵(二) “整合连贯型”培训模式的特征和意义(三) “整合连贯型”培训模式的实践构想结语参考文献附录1 农村教师在职培训的知识冲突调查问卷附录2 访谈提纲致谢附: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农村教师论文; 教师培训论文; 知识冲突论文; 教师知识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