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孟轲乡孟轲小学王亚静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他们喜欢游戏、爱玩游戏这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是学生生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老师想要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则需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着手,让“游戏精神”回归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去学习、思考,真正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关键词】游戏精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回归
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提倡让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就需要从基础性的教育做起,从小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游戏是小学生最为喜爱的内容之一,如果语文老师能将游戏合理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游戏的乐趣,还能够有效的掌握知识,最关键的是在游戏环节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因此,对“游戏精神”回归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十分重要及必要。
一、注重创新,优化语文教材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是否精彩、有趣直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乏味的学习内容会扼杀学生的“学习”欲望,而带有游戏花样的教学内容却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像磁铁一样吸引他们的眼睛与心,让他们产生读与学的欲望。比如在学习识字、写字内容时,如果仅让学生进行书写与读,很难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会让他们产生厌倦感,而如果在识字教学中融入“找朋友、走迷宫”等有趣的游戏,能一下子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主动去读、写、理解与记忆,老师只需要做好灵活的引导和组织工作即可,引导他们如何去学习,帮助他们解决疑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语文课程充满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想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可以说易如反掌。
二、注重持续发展,增强教学内容的体验性
众所周知,生活是知识形成与智慧产生的源泉,但这些都需要从不断的体验和实践中获得。因此,让游戏精神回归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将体验性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给予学生体验、感悟语文美、祖国文化美的机会,从而在体验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与喜悦感。比如:在举办读书会时,老师要将决定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的挑选阅读的内容。在这样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开始自主的构造、创造与体验。同时通过读书会的演讲与朗诵环节,学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故事、内容读出来,分享给大家,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深入的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碰撞。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加入体验性的教学内容能有效激活学生学习的动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三、注重课堂合作,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式
现代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强调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而游戏精神回归课堂非常符合此教学理念。老师课堂教学中互动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共同解决某问题,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社会,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途径非常多,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中获得知识,还能通过网络、手机平台来获得最新的知识。如果这时老师还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教学效果。因此,现代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让“游戏精神”回归语文课堂,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不同,采取最恰当、最创新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在学习《白杨》课文时,可以根据“白杨”这一主题题目进行设疑:“此篇课文描写的仅是白杨吗?”以此来引导学生进入到阅读中,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这样轻松、有活力的学习氛围中,既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内容的真实情感,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与能力。
四、注重以情激趣,创建“游戏”教学环境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不仅只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在校外的家庭、社会中,他们随时都在接受着教育。”鉴于此环境的作用是无形与无穷的,有较强的潜移默化作用,因而老师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注重“环境教育”,应该将其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比如在学习《矛与盾的集合》相关内容时,课前老师可以准备好矛和盾的道具,课中当学生读完课文之后,可以让学生真实的去演示与体会,这样有趣的游戏环节中,师生共处其中,忘了外在的压力,完全融在了实践的游戏中,相互碰撞与启发,能使学生真正的明白原来想要不被别人打败,就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自己身上,做真正的胜利者。
【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今教育尤为重要的时期,教育已不能在延续陈旧的教学模式,让“游戏精神”回归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给现在的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活水”,从而使学生开始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将学生带入到一个精彩有趣的世界中,能在提高教学效
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颖.古希腊初等教育的游戏精神探析及启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7(03).
[2]祝祖岗.游戏体验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中小学德育.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