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椎体高度丢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经伤椎固定
椎体高度丢失论文文献综述
缪标烈,陈仁春[1](2019)在《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胸腰椎脊柱爆裂骨折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患者取出内固定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9—2017-08行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5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取出内固定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与椎体高度丢失比值无明显相关性,而体重指数偏高、骨密度较低、存在椎间盘损伤、未植骨融合、术中多次修正螺钉、术后早期负重、内固定存留时间过短患者的椎体高度丢失比值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偏高、骨密度较低、存在椎间盘损伤、未植骨融合、术中多次修正螺钉、术后早期负重、内固定存留时间过短是患者取出内固定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影响因素。结论体重指数偏高、骨密度较低、存在椎间盘损伤、未植骨融合、术中多次修正螺钉、术后早期负重、内固定存留时间过短是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患者取出内固定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椎体高度丢失。(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范鑫,许超,涂冬鹏,张文恺[2](2019)在《防治PKP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PKP是近十年来治疗OVCF的里程碑式技术,是首选的微创手术方式,其疗效得到了广大医学工作者的认同。其中PKP在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和防止骨水泥渗漏方面有优势。然而伴随对该技术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PKP术后术椎高度发生丢失,可导致腰痛复发、活动受限、脊柱畸形加重。很多学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防治PKP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措施。为分析椎体高度再丢失原因和防治再丢失的发生,现笔者从PKP术前、术中、术后对防治椎体高度再丢失作一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李青松,章玉冰,陶学顺,李勇[3](2019)在《PVP与PKP手术治疗Genant 3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延迟性椎体高度丢失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Genant 3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术后延迟性椎体高度丢失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年龄65岁以上的单发Genant 3级OVCF患者,依据患者的手术意愿,将其分为PKP组19例和PVP组27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疗效评估。术前进行椎体高度及节段后凸角的影像学测量;术后3 d、术后1、3、6、12个月进行疗效评估,记录手术过程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获得显着改善(P<0.05),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为相似(P>0.05)。两组术后,均能明显恢复椎体高度和节段后凸角,且PKP组术后3 d的伤椎高度恢复情况显着优于PVP组(P<0.001)。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两组均出现术后延迟性椎体高度丢失现象,且PKP组患者的高度丢失更为明显。随访1年时,两组椎体高度已无明显差异(P=0.075)。结论无论PVP或PKP技术治疗OVCF,在疼痛和功能障碍方面有相似的改善效果。虽然术后椎体高度和节段后凸角均有明显恢复,但术后延迟性椎体高度丢失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PKP术后更为明显。这可能是PKP术中球囊扩张挤压骨小梁,导致骨-骨水泥界面的交互耦合性较差所致。(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张华俊,王宸,王树金,王遥伟[4](2018)在《椎体成形术后手术椎体高度丢失的危险因素研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强化椎术后发生椎体高度丢失是PVP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分析可能会造成PVP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脊柱外科自2013年0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末次随访手术椎体前缘高度是否有丢失,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度丢失组和非丢失组,对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有156例,男37例,女119例,年龄56-87岁,术前骨密度T值为-4.9至-2.6,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8±9.8)个月,共有17例患者出现骨水泥强化椎体高度再次丢失,其发生率为10.9%,一般发生于术后1-10个月,平均为4个月。显着性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程度、椎体真空征、椎体高度重建过大、椎体后凸畸形角度矫正过大为手术椎体高度丢失危险因素(P<0.05)。结论骨质疏松程度、椎体真空征、椎体高度重建过大、脊柱后凸角度矫正过大为手术椎体高度丢失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A0期)
边树愿,郭涛[5](2018)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强化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皮椎体强化术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两者通过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可有效缓解疼痛、恢复压缩椎体高度和脊柱稳定性。但近年来观察到PVP和PKP术后恢复的椎体高度存在再丢失现象(没有创伤的情况下),术后椎体高度的再丢(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林上进,林伟龙,潘依潇,许乐洋,朱越峰[6](2018)在《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与终板关系对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骨水泥与终板关系对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行PVP术治疗84例单一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老年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伤椎正侧位X片和CT检查显示骨水泥与终板的接触情况分为骨水泥与终板接触组(40例,平均年龄76.88岁)和骨水泥与终板非接触组(44例,平均年龄77.96岁),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灌注量、手术时间、伤椎高度恢复率、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丢失率、术后矢状位Cobb角变化值和骨水泥渗漏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术前血钙和磷水平、骨密度值、术前椎体压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与终板接触组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率和术后矢状位Cobb角变化值明显小于非接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骨水泥渗漏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与终板的接触可减少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且并不增加骨水泥渗漏率。(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廖州伟[7](2017)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体外整复后不同外固定支具对椎体高度丢失率影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外过伸复位后应用胸腰椎牵引式支具及背伸式支具外固定以观察固定前后患者受压缩的椎体高度丢失率、疼痛症状,对这两种外固定支具的固定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牵引式支具及背伸式支具在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差异及指导临床。方法:选取2016年1月-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市中医院骨伤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住院的50例患者。主要的诊断依据通过《实用骨科学》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所描述的对胸腰椎骨折诊断以及分类标准。确定合格受试者5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5名:胸腰椎牵引式支具组、胸腰椎背伸式支具组。复位前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椎体高度,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患者疼痛等级。采用我院彭力平教授研发的胸腰椎骨折复位床托进行骨折复位。复位后分别使用牵引式支具及背伸式支具治疗,并积极进行功能锻炼,于治疗后2周,4周,6周分别测量患者椎体高度,利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疼痛等级进行评估,并且比较牵引式支具组以及背伸式支具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损伤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结果:牵引式支具组及背伸式支具组使用复位床托复位前疼痛评分数据为8.30±1.19及8.40±1.07。进行组间比较得出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使用复位床托复位后、2周、4周、6周后牵引式支具组数据分别为7.45±1.02、4.98±0.74、2.80±0.68、1.55±0.74。背伸式支具组复位床托复位后、2周、4周、6周:7.60±1.24、6.10±0.94、4.10±0.78、2.10±0.84,两组 VAS 评分行组间比较得出P>0.05,牵引式支具组评分明显优于背伸式支具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牵引式支具对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在疼痛缓解方面,较背伸式支具更好。尚未使用复位床托复位前,牵引式支具组的椎体高度丢失率为29.54±2.74,背伸式支具组为29.75±30.4,使用复位床托复位后,牵引式支具组的椎体高度丢失率为18.94± 1.40,背伸式支具组为19.05± 1.28,经统计学检验后得出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复位前和复位后,两组的椎体高度丢失率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治疗2周、4周、6周后,牵引式支具组的椎体高度丢失率分别为16.96±1.51、14.56±1.08、13.53±1.62,而背伸式支具组分别为18.33± 1.55,15.91 ±1.21,15.21 ±1.44。两组在治疗后2周的椎体高度丢失率作比较,t=5.94>t=0.05,此时P<0.05,说明在2周后,使用牵引式支具即优于背伸式支具,对椎体高度的恢复作用较佳。4周、6周后两组的椎体高度丢失率均做比较,此时P<0.05,牵引式支具组明显优于背伸式支具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及疼痛临床症状方面均改善,牵引式支具治疗明显优于背伸式支具治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引式支具及背伸式支具对稳定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都有治疗作用,但根据数据分析,牵引式支具在恢复受伤椎体的高度丢失率、缓解患者胸腰背部疼痛方面更佳。使用该支具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成本更低,无手术创口,并且患者可以早期下地行功能锻炼,避免卧床产生的并发症的同时,又促进机体康复,缓解患者因突受创伤所产生的不良情绪,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4-01)
成浩,吴恙,马安军,付驰,李兴中[8](2016)在《后伸复位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高度严重丢失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短期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随着我国进入老年社会,骨质疏松性性胸腰椎骨折已经成为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的损伤。椎体(后凸)成形,已经成为治疗此类疾患的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临床病例的增加,我们发现部分伤椎高度丢失交大的病例,伤椎高度的恢复欠佳。为了提高手术效果,自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我们采用后伸复位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高度严重丢失的骨质疏松性骨折18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9-08)
唐忠秋,邢学红,罗海茂[9](2016)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椎体高度丢失与腰背痛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复发腰背痛与继发椎体高度丢失的关系。方法回顾本院2013年1月-12月间应用胸腰椎后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46例,共54个椎体,比较术前,术后1天、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腰背痛VAS评分及椎体高度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二者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 54个椎体穿刺全部成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腰背痛缓解明显,术后各时间点椎体高度、疼痛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随访时椎体高度丢失与疼痛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椎体高度再次丢失与复发腰背痛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6年70期)
蒋翔,蔡贤华,徐峰[10](2016)在《两种球囊扩张器于PKP术后并发椎体高度丢失风险的时间相关性临床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研究两种球囊扩张器(普霖及Kyphon Balloon)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随时间推移在手术椎体高度丢失并发症上的异同,及其对疼痛症状改善的可能影响。[方法]2012年12月30日~2014年6月11日纳入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72例,多中心随机单盲条件下分为均等2组,分别使用普霖球囊扩张器及Kyphon Balloon行PKP手术。术前及术后3、30、90 d随访并测量患椎压缩高度及Cobb角,使用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程度,分析比较二组术后即时至终末随访时椎体高度丢失程度及症状反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差在FAS(P=0.076 4)、PPS(P=0.329 0)结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Cobb角差异在FAS(P=0.253 1)、PPS(P=0.248 1)结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随时间推移均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两组手术后疼痛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S(P=0.393 9)、PPS(P=0.541 2),随时间推移趋势下降。排除手术椎体再骨折及椎体前缘高度丢失在国产球囊参与的单盲试验中可能出现的试验者偏倚影响,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及疼痛缓解在随访时间线上曲线变化不一致,随时间推移二组手术椎均在术后早期存在普遍的塌陷现象。[结论]普霖PKP球囊扩张器与Kyphon Balloon术后手术椎均存在相似的塌陷风险,该风险发生时间或较相邻椎体退变或再骨折更为普遍和早期,但该风险与疼痛症状并未发现明显正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椎体高度丢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PKP是近十年来治疗OVCF的里程碑式技术,是首选的微创手术方式,其疗效得到了广大医学工作者的认同。其中PKP在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和防止骨水泥渗漏方面有优势。然而伴随对该技术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PKP术后术椎高度发生丢失,可导致腰痛复发、活动受限、脊柱畸形加重。很多学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防治PKP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措施。为分析椎体高度再丢失原因和防治再丢失的发生,现笔者从PKP术前、术中、术后对防治椎体高度再丢失作一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椎体高度丢失论文参考文献
[1].缪标烈,陈仁春.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原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2].范鑫,许超,涂冬鹏,张文恺.防治PKP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研究进展[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李青松,章玉冰,陶学顺,李勇.PVP与PKP手术治疗Genant3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延迟性椎体高度丢失的比较[J].颈腰痛杂志.2019
[4].张华俊,王宸,王树金,王遥伟.椎体成形术后手术椎体高度丢失的危险因素研究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5].边树愿,郭涛.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强化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8
[6].林上进,林伟龙,潘依潇,许乐洋,朱越峰.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与终板关系对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影响[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8
[7].廖州伟.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体外整复后不同外固定支具对椎体高度丢失率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8].成浩,吴恙,马安军,付驰,李兴中.后伸复位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高度严重丢失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短期临床疗效[C].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9].唐忠秋,邢学红,罗海茂.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椎体高度丢失与腰背痛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
[10].蒋翔,蔡贤华,徐峰.两种球囊扩张器于PKP术后并发椎体高度丢失风险的时间相关性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