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包覆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包覆率,不确定度,铝合金,热轧复合卷
包覆率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伟[1](2019)在《铝合金热轧复合卷包覆率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金相显微镜测量4343/3003/7072铝合金热轧复合卷7072层的包覆率,并建立包覆率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主要包括数学模型建立、不确定度来源分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相对标准合成不确定度评定与扩展不确定度评定。经计算得出相对标准合成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0.66%和0.2%。该包覆率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样品包覆层和总厚度的不均匀性及测量时的重复性误差。(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周媛,刘桂阳[2](2018)在《皮/芯结构丝素/聚己内酯超细纤维的包覆率调控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分别采用六氟异丙醇(HFIP)、HFIP-甲酸(体积比8∶2)以及HFIP-二氯甲烷(体积比8∶2)作为聚己内酯(PCL)的溶剂,采用HFIP作为丝素(SF)的溶剂,利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皮/芯结构的SF/PCL(C-SF/PCL)纤维。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测试结果显示,所制备的纤维网中具有C-SF/PCL纤维。X射线能谱仪的分析结果表明,当芯层PCL采用HFIP-二氯甲烷(体积比8∶2)作为溶剂时,纤维网中含有较多的C-SF/PCL纤维。拉伸测试结果表明,C-SF/PCL纤维网的拉伸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较纯SF纤维网有明显提高。以纤维网作为支架培养EA.hy926细胞,结果表明,C-SF/PCL纤维网和SF纤维网相似,细胞都能良好黏附和增殖。以上研究结果说明,C-SF/PCL纤维网可能有潜力应用于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S2期)
武博,朱晓云,曹梅,龙晋明[3](2018)在《高致密高包覆率银包铜粉的制备和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复合化学镀方法制备高致密、高包覆率的银包铜粉,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管式高温烧结炉和数字欧姆表表征了银包铜粉的物相组成、表面形貌、抗氧化性和导电性。结果表明:当在铜粉表面化学镀银时,在镀液中添加适量的纳米Ag制备的银包覆层致密性好、包覆率高,镀覆效果比未加纳米Ag时的好,银包铜粉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导电性。(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赵培,付晓娟,张瑞寅,沈炳仙[4](2018)在《环锭纺Modal/涤纶包芯纱包覆率的纺纱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纺制Modal/涤纶包芯纱最普遍的生产方式是在传统环锭细纱机上纺制,但在生产中普遍存在包芯纱露芯等包覆不良的问题。为了改善纱线包覆不良,提高其包覆率,在研究了包芯纱包覆率的测量方法后,又根据环锭纺包芯纱的成纱机理,讨论了影响环锭纺包芯纱包覆率的主要原因和工艺因素,进而设计正交试验优化纺纱工艺以提高其包覆率,并对优化后的试样进行纱线性能测试,用于验证优化后生产工艺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8年08期)
张海涛,韩星,王东涛,邵博,秦克[5](2018)在《包覆率对直接水冷铸造法制备包覆铸锭界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包覆率的AA4045/AA3003铝合金包覆铸锭的制备,并对界面处的温度场和组织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直接水冷铸造法可得到不同包覆率的铸锭,Si和Mn在界面处发生了互扩散并形成扩散层。随着包覆率的增加,两种合金接触时界面区域由半固态-固态转变为液态-固态,界面处硬度由HV 47增加到HV 55,扩散层厚度由10增加到25μm。界面处硬度高于AA3003合金一侧,低于4045合金一侧,这是由元素扩散引起固溶强化造成。均匀化退火后,在包覆铸锭被反向挤压成复合管材的过程中,界面处保持层状结构不变,包覆率在变形过程中的遗传性得到证实。(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8年05期)
武博[6](2018)在《复合化学镀制备高致密性高包覆率银包铜粉》一文中研究指出银包铜粉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不仅具有铜粉的物化性能,还具有银包覆层优良的金属特性,复合粉兼具高导电性、抗氧化性和热稳定性,克服了银导电胶中银迁移缺陷,达到了节约贵金属、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但是在银包铜粉的制备技术中,银包覆层的致密度、包覆率和连续性一直是关键技术难点,对该技术难点的突破,直接影响银包铜粉的性能及应用范围。目前已知的银包铜粉只能应用于导电屏蔽漆、低温固化型导体浆料等产品,而不能满足烧结型浆料的要求。本文以球状铜粉为基体原料,采用纳米复合化学镀的方式,在镀液中加入银纳米颗粒,使银离子与银纳米粒子发生共沉积,在铜粉表面沉积一层高致密性高包覆率的银层,得到抗氧化能力强、导电良好的银包铜粉。论文研究了添加纳米颗粒对银层共沉积影响关系,筛选并确定纳米Ag颗粒为共沉积的纳米颗粒;研究纳米Ag浓度、搅拌速度和温度对银包铜粉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数字欧姆表对银包铜粉的物相组成、表面形貌和导电性等进行表征,探究纳米Ag在复合化学镀中的作用机理,确定较优的工艺条件;制备得到抗氧化性强、导电良好的银包铜粉。采用该粉体为导电相,制备了中温烧结型电极浆料,与中温电极银浆进行性能对比,达到使用要求。研究结果表明:(1)对比未添加纳米颗粒、添加纳米CeO_2和添加纳米Ag叁种银包铜粉制备方式,添加纳米Ag制备的银包铜粉性能最优。(2)研究不同工艺条件对银包铜粉性能的影响,工艺条件为:纳米Ag浓度1 g/L,搅拌速度1000 r/min和温度30℃时,制备得到银包铜粉为高致密度高包覆率、抗氧化能力强导电良好。(3)采用优化工艺,延长反应时间并且提高反应温度,有效提升了银包铜粉产率。(4)复合化学镀制备银包铜粉:纳米Ag有效增加形核质点,弥补晶体缺陷,降低孔隙率,所得银包覆层的致密性好,包覆率高,镀覆效果明显要比未加纳米Ag时的更好,银包铜粉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导电性。(5)采用高致密性高包覆率银包铜粉制备的电极浆料,导电性良好,稳定性高,具有极好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赵雅文,陆冲,程树军[7](2017)在《树脂包覆率对微胶囊包覆聚磷酸铵阻燃聚乳酸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原位聚合法,以密胺树脂(MF)为壁材,制备了微胶囊包覆聚磷酸铵(MCAPP),然后密炼将MCAPP与聚乳酸(PLA)熔融共混,得到微胶囊包覆聚磷酸铵阻燃聚乳酸,并研究了不同树脂包覆率的MCAPP对共混物形貌结构、加工性能、热性能、力学性能以及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原位聚合过程中,当MF质量分数为17.2%时,MCAPP树脂包覆率可达13.2%,共混物中PLA结晶度提高,降解程度最低,同时阻燃效果最佳,极限氧指数可达39.4%,并且垂直燃烧等级达到UL94V0级。(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汤璐,宣爱国,薛永萍[8](2017)在《虹彩型云母钛珠光颜料包覆率的测定及显微形貌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硫酸铁铵容量法对实验制备的系列虹彩型云母钛珠光颜料的TiO_2包覆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TiO_2包膜的层次和厚度的增加,其色相从银白→金黄→紫红依次变化,与产生虹彩效应的规律一致。并对其进行了显微形貌表征,由倒置荧光显微镜图片可知:透射光颜色的变化与吸收光颜色的变化相吻合;由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可知:云母薄片的边缘、棱角随着TiO_2的逐次包膜逐渐变得更加平滑、圆润。(本文来源于《陶瓷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傅杰松,史晓莹,管爱国,吴国章[9](2016)在《核-壳复合微球的异相凝聚及其表面包覆率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通过乳化剂复配简便制备表面包覆率可调的核-壳复合微球的方法.高效液相色谱和zeta电位测试结果表明,核粒子和壳粒子在分散混合过程中出现了乳化剂吸附和脱附的再平衡现象,从核粒子表面游离的阳离子乳化剂与壳粒子表面的阴离子乳化剂发生电性中和作用,导致核、壳2种粒子的zeta电位值互相接近,基于静电作用的异相凝聚失效.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保持核粒子分散液中乳化剂总量为1 wt%的前提下,添加非离子乳化剂既可以确保分散体系的稳定性,又可以调控阳离子乳化剂的游离量,成功实现核-壳复合微球的异相凝聚.由此可见,通过调节复配乳化剂中阳离子与非离子乳化剂的配比,可简便地调控复合微球的表面包覆率.还探讨了异相凝聚体系中pH值和电解质浓度对核-壳复合微球表面包覆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朱宇雷[10](2016)在《黄酮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包覆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天然活性的黄酮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对于人类的多种疾病有着显着的疗效。在使用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时,人们一直在追求提高黄酮疗效的同时降低其副作用,即提高黄酮化合物的利用度。最理想的方法应该是能够将药物靶向送到疾病影响的器官,组织或细胞部位。天然黄酮类活性成分结构方面的差别影响其在体内的运输和吸收、代谢和生物活性。无论黄酮小分子直接或间接进入血液,都会与血浆蛋白结合,其结合程度与多酚的结构密切相关。随着纳米科技与生物医学研究的交叉融合,如何结合纳米技术来提升生物医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实现研究水平新的突破,已成为纳米生物医学发展的而重要目标。本文前半部分对选取的近50种黄酮进行DPPH抗氧化测试,并分析黄酮结构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后半部分选取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载体蛋白,与五大类共22种不同的黄酮化合物制备成22种BSA/黄酮纳米颗粒,从理论和实验水平上系统研究了多酚的结构对BSA包覆黄酮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选取近50种黄酮化合物进行DPPH抗氧化测试,通过IC50值来推断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实验研究表明,影响黄酮类抗氧化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羟基化的程度和羟基的位置,同时发现黄酮类各环上的羟基活性相差较大;B环的酚羟基活性最高;当C环上羟基和不饱和双键相连时,C环也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A环的酚羟基最弱。其中,B环中的邻二酚羟基对黄酮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起主要作用。二、利用HPLC测定分析22种黄酮的包覆率。结果表明黄酮包覆率的大小差异明显。分析表明每种黄酮化合物与BSA结合能力大小都是不同的,黄酮分子的结构对两者的结合有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小分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总结出,含有糖苷化羟基的黄酮化合物,与BSA的相互作用较弱,包覆率相对较低;而羟基甲基化和B环上的羟基数目较多的黄酮类化合物与BSA的结合能力强,包覆率相对较高;黄烷酮类化合物的羟基的位置影响其与BSA的相互作用,使得包覆率也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6-03-01)
包覆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实验分别采用六氟异丙醇(HFIP)、HFIP-甲酸(体积比8∶2)以及HFIP-二氯甲烷(体积比8∶2)作为聚己内酯(PCL)的溶剂,采用HFIP作为丝素(SF)的溶剂,利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皮/芯结构的SF/PCL(C-SF/PCL)纤维。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测试结果显示,所制备的纤维网中具有C-SF/PCL纤维。X射线能谱仪的分析结果表明,当芯层PCL采用HFIP-二氯甲烷(体积比8∶2)作为溶剂时,纤维网中含有较多的C-SF/PCL纤维。拉伸测试结果表明,C-SF/PCL纤维网的拉伸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较纯SF纤维网有明显提高。以纤维网作为支架培养EA.hy926细胞,结果表明,C-SF/PCL纤维网和SF纤维网相似,细胞都能良好黏附和增殖。以上研究结果说明,C-SF/PCL纤维网可能有潜力应用于血管组织工程支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包覆率论文参考文献
[1].张国伟.铝合金热轧复合卷包覆率测量不确定度评定[J].轻工科技.2019
[2].周媛,刘桂阳.皮/芯结构丝素/聚己内酯超细纤维的包覆率调控及性能[J].材料导报.2018
[3].武博,朱晓云,曹梅,龙晋明.高致密高包覆率银包铜粉的制备和性能[J].材料研究学报.2018
[4].赵培,付晓娟,张瑞寅,沈炳仙.环锭纺Modal/涤纶包芯纱包覆率的纺纱工艺优化[J].上海纺织科技.2018
[5].张海涛,韩星,王东涛,邵博,秦克.包覆率对直接水冷铸造法制备包覆铸锭界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8
[6].武博.复合化学镀制备高致密性高包覆率银包铜粉[D].昆明理工大学.2018
[7].赵雅文,陆冲,程树军.树脂包覆率对微胶囊包覆聚磷酸铵阻燃聚乳酸性能的影响[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8].汤璐,宣爱国,薛永萍.虹彩型云母钛珠光颜料包覆率的测定及显微形貌表征[J].陶瓷学报.2017
[9].傅杰松,史晓莹,管爱国,吴国章.核-壳复合微球的异相凝聚及其表面包覆率调控[J].高分子学报.2016
[10].朱宇雷.黄酮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包覆率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