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其引起的临床后果,如冠心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近年的研究提出A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一新观点,认为内源性抗原(如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热休克蛋白(HSP60)等)和外源性抗原(如微生物等)激活的以Th1为主的免疫反应是导致AS发病的原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体内最重要的专职免疫呈递细胞,在免疫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目前已经发现在人血管组织中存在血管树突状细胞,参与了AS的病理发生全过程。但目前对DCs在AS中的作用研究尚属起步阶段。本研究从病理学、细胞水平和临床流行病学等多个角度研究DCs在AS免疫机制中的作用,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树突状细胞及其来源的泡沫细胞在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分布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及其来源的泡沫细胞在高脂饮食所致兔动脉粥样硬化硬化病变中的分布。方法:建立高胆固醇饮食致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取主动脉进行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S—100抗体染色用于鉴定树突状细胞来源的泡沫细胞,电镜用于观察其超微结构特点。结果: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发现,在正常动脉内膜中,树突状细胞分布极少;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在内膜的泡沫细胞富集区域,部分表现出泡沫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电镜观察发现部分树突状细胞胞浆内见大量脂滴沉积,呈现典型的泡沫细胞特点。结论:树突状细胞在高脂饮食导致的兔AS中表达,在AS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结果是发现在体内致AS条件下,树突状细胞可转变为泡沫细胞,提示树突状细胞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内泡沫细胞的一个新来源。第二部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非诺贝特干预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成熟的影响目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诱导的人单核细胞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免疫成熟的作用,及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对ox-LDL的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经含rhGM-CSF(100ng/ml)和rhIL-4(20ng/ml)的Cellgro培养5天,使其分化为未成熟DC。给予非诺贝特(100μmol/L)预干预24小时后,加入50μg/ml的ox-LDL再干预48小时,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CD1a,CD40,CD86,HLA-DR),FITC-Dextran检测DC吞噬功能,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IL-12,IL-10和TNF-a)浓度。结果:ox—LDL可增加DC的免疫表型的表达(CD1a、CD40、CD86和HLA-DR)减弱DC吞噬功能,促进DC细胞因子的分泌(TNF、IL-10和IL-12,P<0.05)。而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可部分阻断ox—LDL激活DC的作用。结论:ox—LDL是DC免疫成熟和功能的重要刺激因素,而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可以部分阻断ox-LDL诱导的DC的免疫成熟,这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机制。第三部分: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型的变化的研究目的:树突状细胞(DC)的两个亚型,髓样DC(MDC)和浆细胞样DC(PDC)分别是促使T辅助细胞(Th)向Th1和Th2免疫应答转化的抗原呈递细胞。本研究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及其亚型比例及绝对数的变化。方法:32例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21)和CAG正常组(n=11),采用流式细胞仪三色分析方法测定患者外周血中DC及其亚型的比例和绝对数。其中DC以Lin1-HLA—DR+确定,髓样DC(MDC)以Lin1-HLA—DR+CD11c+确定,浆细胞样DC(PDC)以Lin1-HLA—DR+CD123+确定。结果:与CAG正常组相比,冠心病组外周血DC的比例没有显著性升高(p=0.07),但是DC绝对数明显升高(p=0.04),其中MDC的比例和绝对数均有明显升高(p<0.05),而PDC比例和绝对值均未有明显改变;MDC/PDC比值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DC明显升高,以MDC升高为主,这可能是冠心病中Th1应答增强的原因。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数字微分的函数化树突状细胞算法模型[J]. 计算机工程 2020(09)
- [2].第14届国际树突状细胞会议热点解读[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1)
- [3].中国医科院揭示树突状细胞启动“经典免疫”的调控机理[J]. 生物学教学 2017(01)
- [4].第14届国际树突状细胞研讨会会议通知[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6(03)
- [5].第14届国际树突状细胞研讨会会议通知[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6(04)
- [6].“吞噬细胞”及其在免疫中的作用探究[J]. 中学生物教学 2017(Z1)
- [7].链球菌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12)
- [8].肺抑瘤膏联合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晚期肺腺癌23例[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3(06)
- [9].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2(02)
- [10].白血病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0(06)
- [11].封面图片——树突状细胞[J]. 中国厂矿医学 2009(04)
- [12].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J]. 科学技术创新 2019(35)
- [13].树突状细胞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20(01)
- [14].靶向树突状细胞的结肠癌肿瘤疫苗的制备[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15].树突状细胞肿瘤免疫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J]. 现代肿瘤医学 2018(07)
- [16].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7(01)
- [17].口腔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对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影响[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59)
- [18].肠道共生菌通过视黄酸脱氢酶阳性的树突状细胞调控外周淋巴系统的扩展和维护[J]. 科学新闻 2017(04)
- [19].树突状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价值与途径分析[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04)
- [20].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人体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27)
- [21].紫杉醇对人树突状细胞的生物活性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33)
- [22].不同浓度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白介素-4对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的影响[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4(02)
- [23].肝树突状细胞在肝损伤和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J]. 肝脏 2014(04)
- [24].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03)
- [25].树突状细胞在宿主抗白色念珠菌感染中的激活信号通路[J]. 口腔医学研究 2011(01)
- [26].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J]. 热带医学杂志 2011(04)
- [2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变化[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1(06)
- [28].树突状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中的作用[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8(04)
- [29].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研究 2020(04)
- [30].原苏木素A调控树突状细胞成熟和功能状态的实验研究[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