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话语标记语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几乎无处不在,对其正确的理解和使用不仅可以使自己的话语更加连贯,而且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他人的话语。因此,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最近十多年来,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已经成了语言研究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一个领域。众所周知即使把话语标记语从其所依附的话语中去掉也不影响该话语的语法正确性及其命题内容,但却影响其语用得体性和社会层面上的人际关系。这一事实表明,话语标记语的使用不是出于句法或语义上的需要,而是出于语用方面的因素。因此,学者们都倾向于在语用功能的领域中研究话语标记语。然而,尽管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很多,从礼貌的角度分析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却很少。礼貌是各种文化所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制约着人们的言行,协调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际活动。言语交际成功与否,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用恰当的礼貌表现方式和礼貌用语。自1978年Brown和Levinson发表了《语言使用中的一些普遍原则:礼貌现象》一文后,礼貌现象逐渐成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语用学等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对于社会交际中的礼貌现象作了大量的实地研究和理论探讨。目前在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论述和解释的理论中,以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Face Theory)和Leech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影响最大。既然话语标记语和礼貌都是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二者之间是否会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文将使用B&L的“面子论”和Leech的“礼貌原则”来分析英汉话语标记语,试说明话语标记语和礼貌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期对话语标记语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贡献。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用礼貌理论对话语标记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的具体内容和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回顾话语标记语的研究状况,包括话语标记语的定义,话语标记语的四种研究角度及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说明尽管学者们对话语标记语的定义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虽然话语标记语可以省略,但人们在交际中仍然大量使用,因为话语标记语在言语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章分析中西方对礼貌的解释,回顾对礼貌现象和礼貌原则研究中两个影响较深远且有代表性的观点,并确立以Brown & Levinson提出的面子理论和Leech的礼貌原则作为本论文中对话语标记语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第三章详细讨论话语标记语和礼貌的关系。首先是研究方法,其中介绍了语料来源及语料的收集、处理等问题。然后通过具体实例分别用面子论和礼貌原则来分析well,you know, you mean, why, I think, oh,“不过”,“哦”,“嗯”等英汉话语标记语,说明话语标记语和礼貌有着密切的联系,使用话语标记符合人们的礼貌原则,可以使交际更通畅顺利。第四章总结全文。这一章概述了本文的一些主要发现,同时也指出了本研究的一些局限性,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研究问题。文章最后指出,要从礼貌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全面的、满意的阐释,人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论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s摘要AbstractIntroductionChapter One The History of Discourse Marker Studies1.1 Literature Review1.2 Definition1.3 Four Approaches to DMs1.3.1 Coherence Approach1.3.2 Grammar Approach1.3.3 Relevance Approach1.3.4 Sociolinguistics Approach1.4 Main Functions of Discourse Markers1.4.1 Cohesive Function1.4.2 Repairing Function1.4.3 Regulative Function1.5 SummaryChapter Two Theories on Politeness2.1 Introduction2.2 Definition of Politeness2.2.1 Chinese Politeness2.2.2 English Politeness2.3 The Research on Politeness Theory2.3.1 Brown and Levinson’s Face Theory2.3.1.1 Notion of Face2.3.1.2 Components of Face2.3.1.3 Types of politeness2.3.2 Politeness Principle2.3.2.1 Lakoff’s Model of Politeness2.3.2.2 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 (PP)2.4 SummaryChapter Three Discourse Markers and Politeness3.1 Research Methodology3.1.1 Example Collection3.1.2 Example Processing3.2 Discourse Markers and Face Theory3.2.1 Discourse Marker Well and Face Theory3.2.1.1 Well Showing Divergence3.2.1.2 Well Showing Politeness3.2.2 Discourse Marker You Know and Face Theory3.2.3 Discourse Marker You Mean and Face Theory3.2.4 Discourse Marker Why and Face Theory3.2.5 Discourse Marker I think and Face Theory3.3 Discourse Markers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3.3.1 Discourse Markers and Approbation Maxim3.3.2 Discourse Markers and Modesty Maxim3.3.3 Discourse Markers and Agreement Maxim3.3.4 Discourse Markers and Sympathy Maxim3.4 SummaryChapter Four Conclusion4.1 Findings4.2 LimitationsReferences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话语标记语论文; 礼貌论文; 面子论论文; 礼貌原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