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

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

论文摘要

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实现转移就业,关系社会的稳定大局,关系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关系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更加关系我国现代化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对此,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出台了六个“中央一号文件”,这就对研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性是本文的出发点,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新思路是本文落脚点。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指导,运用西方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模式,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认识与判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路径。全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理论概述。该部分一方面重点研究本文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从而为本文的阐述奠定立论基础;另一方面侧重探究对本文研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经典理论,包括西方发展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论述;最后分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从而为本文的深入分析和论证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借鉴。本部分主要分析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模式,以便我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借鉴成功经验,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通过分析,认为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应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发展非农产: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几个方面入手。第三部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该部分主要是分析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趋势、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进一步分析出其不合理流动的制约因素,包括土地制度的严重束缚、户籍制度的二元化滞固、劳动力的低素质屏障、政府政策的偏差错位四个主要制约因素。第四部分:促进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途径与主要对策。该部分是针对以上三部分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往哪里去”和如何实现稳定持久就业的必要回答,认为基本途径依然是既要坚持异地转移就业,又要着眼于就地转移就业。而主要对策则是农村工业化发展、对制度层面、人力资本水平、政策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为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彻底转移就业提供有效的保障。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引言
  •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理论概述
  • (一)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范畴
  • 1. 劳动力概念的界定
  • 2. 农村富余劳动力概念的界定
  • 3.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概念的界定
  • (二)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理论溯源
  • 1. 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思想
  •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思想
  • 3. 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相关思考
  • (三)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
  • 1.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 2. 推进现代工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 3. 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 二、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借鉴
  • (一) 发达国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 1. 英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 2. 美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 3. 日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 (二) 发展中国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 1. 韩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 2. 巴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 3. 印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
  • (三) 国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启示
  • 1.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 2.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扩大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
  • 3. 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保障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 三、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
  • (一)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趋势
  • 1. 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而且还在持续增加
  • 2. 男性、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要对象,省内和东部地区为主要流向
  • 3. 外出劳动力工资增长较快,转移就业形式和领域不断扩展
  • (二)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农村内部消化能力有限,转移就业面临巨大压力
  • 2. 城市吸纳能力减弱,劳动力就业空间狭窄
  • 3. 人力资本水平较低,限制就业领域的拓宽
  • (三) 制约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因素
  • 1. 土地制度的严重束缚
  • 2. 户籍制度的二元化滞固
  • 3. 劳动力的低素质屏障
  • 4. 政府政策的偏差错位
  • 四、促进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途径与主要对策
  • (一)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途径
  • 1. 异地转移就业
  • 2. 就地转移就业
  • 3. 双元复合转移就业
  • (二)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对策
  • 1. 加快农村工业化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
  • 2. 改革创新转移就业制度,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
  • 3.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加快转移就业速度
  • 4. 加强政府柔性干预,促成合理有序流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与借鉴[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1)
    • [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探究[J]. 职教与经济研究(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 [3].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J]. 决策导刊 2008(04)
    • [4].福建永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解决措施[J]. 农业工程技术 2019(29)
    • [5].农村教育视角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 2020(02)
    • [6].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02)
    • [7].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研究[J]. 财富时代 2020(02)
    • [8].新疆和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05)
    • [9].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10].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规模农户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0(03)
    • [11].城市化进程中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高质量就业问题探析[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04)
    • [12].农村劳动力转移阻碍因素与启示[J]. 农家参谋 2020(13)
    • [13].利用政府配套政策推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新探索——评《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政府配套政策研究》[J]. 经济纵横 2020(07)
    • [1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户增收效应——基于区域异质性的视角[J]. 社会科学家 2020(04)
    • [15].从务工到创业——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式升级[J]. 管理世界 2020(07)
    • [16].产业融合视角下促进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析[J]. 辽宁农业科学 2020(04)
    • [17].“十四五”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五大问题[J]. 经济学家 2020(10)
    • [18].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民持续增收互动共赢[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21)
    • [19].劳动力转移及其分化对农地投入结构的影响——以江西省两个县(市)为例[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0].推动技术进步:中国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教育改革探析[J].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0(05)
    • [21].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影响及对策[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06)
    • [22].辽源市:“四个强化”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J]. 劳动保障世界 2018(34)
    • [23].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思考——基于乐山市的调研[J]. 中国就业 2019(08)
    • [24].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对策[J]. 乡村科技 2019(31)
    • [25].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历史轨迹和新时代新方向[J]. 中国人事科学 2019(09)
    • [26].南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分析[J]. 人才资源开发 2019(21)
    • [27].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J]. 西部财会 2017(11)
    • [28].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23)
    • [29].穆村镇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对策[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24)
    • [30].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07)

    标签:;  ;  ;  

    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