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难溶态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溶磷真菌菌群,磷酸叁钙,磷矿粉,磷有效性
难溶态磷论文文献综述
乔志伟[1](2019)在《溶磷真菌的筛选及配施难溶态磷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溶磷真菌菌群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首先在室内对3株不同种类溶磷真菌(1株属于被孢霉属Z1,1株为青霉属Z2,1株为黑曲霉Z3)的组合效应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的菌株组合Z1+Z2+Z3,试验选用Z1、Z2、Z3组成菌群作为试验菌株;然后通过盆栽油菜试验研究溶磷真菌配施难溶态磷(磷酸叁钙和磷矿粉)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溶磷真菌处理土壤有效磷、有机质、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含量和油菜产量分别比基质处理显着增加了60.00%,20.21%,56.45%,53.81%,14.38%,溶磷真菌配施难溶态磷上述各指标都高于单施溶磷真菌处理;单施溶磷真菌对土壤最大吸磷量的影响与基质无差异,溶磷真菌配施难溶态磷可以显着降低土壤最大吸磷量,溶磷真菌+磷酸叁钙和溶磷真菌+磷矿粉处理土壤最大吸磷量比溶磷真菌处理显着减少158.7,47.6 mg/kg,溶磷真菌各处理土壤吸附常数都低于对应的基质处理,溶磷真菌可以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在土壤上溶磷真菌应与难溶态磷配合施用,对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有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乔志伟,刘超,邵晓贵[2](2019)在《溶磷细菌筛选及在复垦土壤上对难溶态磷的活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溶磷细菌在复垦土壤上对难溶态磷的活化作用,通过PVK平板法从石灰性土壤中分离筛选出7株溶磷细菌,7株菌株的溶磷能力在296. 5~563. 5 mg/L之间,菌株的溶磷能力与溶磷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呈显着正相关(p<0. 01); 16sRNA序列分析表明,W1、W6属于Enterobacter sp.,W2、W4属于Burkholderia sp.,W3、W5属于Rahnella sp.,W7属于Fluorescent pseudomonas。选择W3、W4、W7作为试验菌株,以磷酸叁钙、磷矿粉为难溶态磷源,研究单菌株及组合菌株在配施难溶态磷酸盐条件下对复垦土壤有效磷、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及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底物下溶磷细菌各处理复垦土壤有效磷含量和油菜产量显着高于基质处理(p<0. 05),组合菌株处理优于单菌株处理,W3+W4+W7处理两项指标都最高;在溶磷细菌+磷酸叁钙底物下,W3+W4+W7处理复垦土壤有效磷含量和油菜产量分别比单施溶磷细菌、溶磷细菌+磷矿粉两个底物下同一处理显着增加94. 81%、40. 25%和34. 13%、9. 43%;相同底物下溶磷细菌各处理复垦土壤Ca_2-P、Ca_8-P、Al-P、Fe-P含量都高于基质处理,Ca_(10)-P含量小于基质处理,O-P含量与基质处理差异不显着。这一结果可为溶磷细菌在复垦土壤上应用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9年04期)
刘进法,夏仁学,王明元,王鹏[3](2007)在《丛枝菌根促进植物根系吸收难溶态磷的研究进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扩大植物根系吸收面积、改善根际微环境、促进磷元素运输等方面综述丛枝菌根促进植物活化、吸收难溶态磷的最新研究概况。(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植物科学》期刊2007年04期)
刘华英,萧浪涛,彭克勤[4](2002)在《土壤难溶态磷的高效利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难溶态磷的高效利用研究进展@刘华英$湖南农业大学植物激素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8@萧浪涛$湖南农业大学植物激素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8@彭克勤$湖南农业大学植物激素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8(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02年06期)
陆文静,何振立,许建平,黄昌勇,马国瑞[5](1999)在《石灰性土壤难溶态磷的微生物转化和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农业生产中大多通过施用可溶性磷肥为植物提供有效磷。磷酸根化学性质活泼,施入土壤后能很快与土壤中的其它成分发生反应,使植物对其利用的有效度随时间延长而降低,最终以难溶性磷酸盐或吸附态形式滞留于土壤中,难以被植物直接吸收。据估计,在石灰性土壤中约有80 % 的磷肥以难溶性磷酸盐存在。为此人们采用了许多方法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其中利用植物根际与磷循环相关的生物学系统来调节植物根际磷的有效性是重要的途径之一。这个生物学系统包括植物本身对土壤难溶态磷的吸收与利用以及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参与的难溶态磷的释放与利用。本文论述了微生物( 细菌和真菌) 转化和利用石灰性土壤中难溶态磷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王庆仁,李继云,李振声[6](1998)在《植物高效利用土壤难溶态磷研究动态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论述磷资源危机及磷肥供求矛盾的基础上,对土壤的潜在磷累资源、供磷特性、不同植物类型以及相同植物的不同基因型间对土壤难溶态磷的吸收利用差异、潜力及开发利用意义等进行了简要的评论。展望了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与生理机制,以及利用杂交有种、细胞走向诱变及其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学手段进行筛选、走向诱导、基因转移及分子克隆等培育高效利用土壤难溶态磷作物新品种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展现了植物基因工程与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动态以及在增加植物抗性、改善品质、提高某些特定指标方面转基因植物的成功实例与应用效果,并对当前植物矿质营养遗传学领域所存在的某些关键技术环节及近年来所取得的一些突破性进展也进行了简略的评述。(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1998年02期)
难溶态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溶磷细菌在复垦土壤上对难溶态磷的活化作用,通过PVK平板法从石灰性土壤中分离筛选出7株溶磷细菌,7株菌株的溶磷能力在296. 5~563. 5 mg/L之间,菌株的溶磷能力与溶磷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呈显着正相关(p<0. 01); 16sRNA序列分析表明,W1、W6属于Enterobacter sp.,W2、W4属于Burkholderia sp.,W3、W5属于Rahnella sp.,W7属于Fluorescent pseudomonas。选择W3、W4、W7作为试验菌株,以磷酸叁钙、磷矿粉为难溶态磷源,研究单菌株及组合菌株在配施难溶态磷酸盐条件下对复垦土壤有效磷、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及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底物下溶磷细菌各处理复垦土壤有效磷含量和油菜产量显着高于基质处理(p<0. 05),组合菌株处理优于单菌株处理,W3+W4+W7处理两项指标都最高;在溶磷细菌+磷酸叁钙底物下,W3+W4+W7处理复垦土壤有效磷含量和油菜产量分别比单施溶磷细菌、溶磷细菌+磷矿粉两个底物下同一处理显着增加94. 81%、40. 25%和34. 13%、9. 43%;相同底物下溶磷细菌各处理复垦土壤Ca_2-P、Ca_8-P、Al-P、Fe-P含量都高于基质处理,Ca_(10)-P含量小于基质处理,O-P含量与基质处理差异不显着。这一结果可为溶磷细菌在复垦土壤上应用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难溶态磷论文参考文献
[1].乔志伟.溶磷真菌的筛选及配施难溶态磷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乔志伟,刘超,邵晓贵.溶磷细菌筛选及在复垦土壤上对难溶态磷的活化作用[J].地球与环境.2019
[3].刘进法,夏仁学,王明元,王鹏.丛枝菌根促进植物根系吸收难溶态磷的研究进展(综述)[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7
[4].刘华英,萧浪涛,彭克勤.土壤难溶态磷的高效利用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02
[5].陆文静,何振立,许建平,黄昌勇,马国瑞.石灰性土壤难溶态磷的微生物转化和利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9
[6].王庆仁,李继云,李振声.植物高效利用土壤难溶态磷研究动态及展望[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