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芳烃酰胺衍生物论文-刘长庚,吴翀,薛赛凤,牟兰,曾晞

杯芳烃酰胺衍生物论文-刘长庚,吴翀,薛赛凤,牟兰,曾晞

导读:本文包含了杯芳烃酰胺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氧杂杯[3]芳烃,酰胺衍生物,晶体结构

杯芳烃酰胺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长庚,吴翀,薛赛凤,牟兰,曾晞[1](2008)在《新型帽式氧杂杯[3]芳烃酰胺衍生物的合成与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帽式的氧杂杯[3]芳烃酰胺衍生物3,化合物结构经红外、核磁、质谱进行了表征,并用x谢线单衍射仪测定了结构。(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四届大环化学暨第六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期刊2008-08-01)

安琳,颜朝国[2](2006)在《杯芳烃酰胺类衍生物对金属离子的萃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吗啉和六氢吡啶修饰的四种对叔丁基杯[n]芳烃酰胺类衍生物(n=6,8)为萃取试剂,研究了它们对Na+,K+及部分过渡金属等十种金属离子的萃取作用.结果表明此类杯芳烃酰胺类衍生物对过渡金属离子有良好的选择性识别作用.其中,吗啉取代基修饰的杯[8]芳烃萃取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期刊2006年01期)

王云艳,蔡亚华,颜朝国[3](2006)在《杯芳烃树枝型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和对金属离子的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扩散法,采用氨基对丙烯酸甲酯的M ichael加成反应和酯基的酰胺化反应交替进行,合成了4种树枝型对叔丁基杯[n]芳烃酰胺衍生物(n=6,8)。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 is)研究了它们对不同金属离子的识别作用。结果表明,这4种主体对Ag+、UO22+具有最好的选择性识别性能,主客体间分别形成了1∶2或1∶3的络合物。(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06年03期)

卢春阳,王华芳,何锡文,陈朗星,李文友[4](2005)在《杯芳烃衍生物和丙烯酰胺作为复合功能单体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海因类化合物的选择性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杯[4]芳烃衍生物+丙烯酰胺作为复合功能单体,将其运用到分子印迹技术中,对海因类化合物R-苄基海因进行选择性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由单一的杯[4]芳烃衍生物或丙烯酰胺作为功能单体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R-苄基海因的选择性均不高,而由杯[4]芳烃衍生物+丙烯酰胺作为复合功能单体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较高的特异选择性.(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5年10期)

安琳,蔡亚华,颜朝国[5](2005)在《对叔丁基杯[n]芳烃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某些金属离子的萃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由N,N-二甲基丙二胺和对叔丁基杯[n]芳烃乙酸酯化合物2a~2c(n为4、6、8)直接酰胺化反应合成了含有叔胺端基的杯芳烃酰胺衍生物3a~3c(n为4、6、8),产物的结构是具有章鱼状的多足杯芳烃主体,对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萃取性能。3a和3c可以分别选择性萃取碱金属离子Na+和K+。(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05年09期)

蔡亚华[6](2005)在《杯芳烃酰胺衍生物的合成、性质和配位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第叁代超分子化学主体的杯芳烃的分子设计和应用的研究是超分子化学的热点研究课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空腔较小的杯[4]芳烃作为主客体化学研究的平台,在液膜传输、络合萃取、分子器件、传感器、液晶、非线性光学材料等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空腔较大的杯[6]芳烃和杯[8]芳烃的研究近年来受到更多的重视。为探索在超分子化学中功能化杯芳烃的分子结构对客体分子选择性识别的作用规律,本文深入开展了以对叔丁基杯[n]芳烃(n=4,6,8)为母体的一系列杯芳烃酰胺衍生物的分子设计、合成、性质和配合物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实验结果: 1、合成数十个对叔丁基杯芳烃(n=4,6,8)的醚酯类、酰胺类、Schiff碱类、硫脲类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元素分析等方法表征了化合物的结构,并测定了两个代表性化合物的单晶分子结构。 2、通过对叔丁基杯芳烃乙酸酯类衍生物与脂肪族二胺、二乙烯叁胺、叁乙烯四胺、盐酸羟胺、肼等化合物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多官能化的杯芳烃酰胺类衍生物。再通过末端游离氨基与水杨醛、吡啶醛、二茂铁甲醛等反应,合成了Schiff碱类衍生物;与葡萄糖异硫氰酸酯反应合成了硫脲衍生物。 3、通过对叔丁基杯芳烃乙酸酯类衍生物与乙醇胺、二乙醇胺、叁羟甲基甲胺反应,合成了以杯芳烃为核心,外围为多个羟基的树枝醇化合物。通过重复利用脂肪族二胺的单酰胺化,丙烯酸甲酯的共轭加成和水杨醛的缩合反应合成了外围为多个水杨醛亚胺端基的二代树枝状酰胺化合物。 4、通过将对叔丁基杯芳烃乙酸酯类衍生物的碱性水解,合成杯芳烃全氧代乙酸衍生物;通过叁氟乙酸的催化水解合成了对叔丁基杯芳烃单酸类衍生物。并以单酸为原料,通过胺、醛缩合反应合成了双杯芳烃。 5、用多齿杯芳烃水杨醛Schiff碱为配体与过渡金属醋酸盐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杯芳烃金属配合物。(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5-05-01)

安琳[7](2004)在《杯芳烃醚酯和酰胺衍生物对金属离子的萃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随着对主客体化学研究的深入,杯芳烃的功能化修饰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在杯[4]芳烃的母体上下沿进行有目的的化学改性后的衍生物对碱金属,碱土金属及过渡金属离子表现出良好的萃取作用。而空腔较大的杯[6]芳烃和杯[8]芳烃的研究则较少涉及。为探索在超分子化学中功能化杯芳烃的分子结构对客体分子选择性识别的作用规律,本文深入开展了以对叔丁基杯[n]芳烃(n=6,8)为母体的一系列杯芳烃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金属离子萃取性能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实验结果。 1.合成了26个杯芳烃衍生物,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等方法确定了目标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2.通过对叔丁基杯[n]芳烃(n=6,8)的全烃基化反应,合成了含乙二醇单甲醚和二乙二醇单丁醚乙酸酯支链的杯芳烃开链冠醚衍生物。研究了它们对碱金属及过渡金属等离子的配位作用,发现它们对Fe~(3+)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萃取作用。 3.采用直接烃基化和间接酰胺化法等两种方法合成了含二烷基取代的8个杯芳烃酰胺类衍生物,研究了由吗啉、六氢吡啶衍生的杯芳烃酰胺类衍生物对碱金属,碱土金属及过渡金属等十种金属离子的萃取性能。 4.通过间接酰胺化法合成了含乙二胺和N,N-二甲基丙二胺的杯芳烃酰胺类衍生物和硫脲类衍生物,测定了含叔胺端基的酰胺类衍生物和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结果表明杯芳烃萃取能力和其空腔大小及金属离子半径有很大的关系。 5.以2,3’-二甲基氯乙酰对氨基偶氮苯为烃基化试剂,合成了5个杯芳烃偶氮化合物。同时研究了它们对金属离子的萃取作用,其中杯[4]芳烃偶氮化合物对Cr~(3+)有较好的选择性萃取作用。(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4-05-01)

杯芳烃酰胺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吗啉和六氢吡啶修饰的四种对叔丁基杯[n]芳烃酰胺类衍生物(n=6,8)为萃取试剂,研究了它们对Na+,K+及部分过渡金属等十种金属离子的萃取作用.结果表明此类杯芳烃酰胺类衍生物对过渡金属离子有良好的选择性识别作用.其中,吗啉取代基修饰的杯[8]芳烃萃取效果最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杯芳烃酰胺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长庚,吴翀,薛赛凤,牟兰,曾晞.新型帽式氧杂杯[3]芳烃酰胺衍生物的合成与结构[C].全国第十四届大环化学暨第六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2008

[2].安琳,颜朝国.杯芳烃酰胺类衍生物对金属离子的萃取性能[J].化学研究.2006

[3].王云艳,蔡亚华,颜朝国.杯芳烃树枝型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和对金属离子的识别[J].应用化学.2006

[4].卢春阳,王华芳,何锡文,陈朗星,李文友.杯芳烃衍生物和丙烯酰胺作为复合功能单体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海因类化合物的选择性识别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

[5].安琳,蔡亚华,颜朝国.对叔丁基杯[n]芳烃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某些金属离子的萃取性能[J].应用化学.2005

[6].蔡亚华.杯芳烃酰胺衍生物的合成、性质和配位反应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5

[7].安琳.杯芳烃醚酯和酰胺衍生物对金属离子的萃取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04

标签:;  ;  ;  

杯芳烃酰胺衍生物论文-刘长庚,吴翀,薛赛凤,牟兰,曾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