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乳酸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产气荚膜梭菌,plc毒素,植物乳酸杆菌,免疫保护
植物乳酸杆菌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周庆民,冯万宇,徐馨,黄健[1](2018)在《重组产气荚膜梭菌plc基因植物乳酸杆菌的免疫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估表达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plc基因的重组植物乳酸杆菌口服活菌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分别进行了重组活菌疫苗的免疫和产气荚膜梭菌攻菌试验。免疫组雏鸡分为3组,于7~28 d分别连续免疫p SIP409空载体植物乳酸杆菌、pSIP409-plc重组植物乳酸杆菌和灭菌PBS;攻菌组雏鸡免疫方法同上,于43~47 d连续口服产气荚膜梭菌(设置PBS免疫组不攻菌只口服等量PBS对照)。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疫苗对雏鸡组织器官的损害作用; ELISA检测抗体动态变化、攻菌后细菌分离计数、剖检肠道病变评分、雏鸡体重变化和免疫器官发育情况来整体评价疫苗的免疫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重组疫苗的免疫没有对雏鸡组织器官产生损害作用,plc特异性抗体IgG和s IgA水平检测显示,抗体水平随日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且与未免疫组有显着和极显着差异(P <0.05,P <0. 01);攻菌后免疫组雏鸡各项指标在短暂下降后很快升高,且明显高于未免疫组雏鸡。攻菌组各项试验也证明,我们的重组口服活菌疫苗对产气荚膜梭菌攻击雏鸡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张艳,周庆民,冯万宇,徐馨,黄健[2](2018)在《产气荚膜梭菌NetB毒素基因重组植物乳酸杆菌疫苗免疫的组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估表达产气荚膜梭菌NetB毒素的重组植物乳酸杆菌口服活菌疫苗对鸡的免疫保护效果,分别进行了重组活菌疫苗的免疫和产气荚膜梭菌攻菌试验。设置3组免疫组雏鸡,于7~28日龄分别连续免疫pSIP409空载体植物乳酸杆菌、pSIP409-Net B重组植物乳酸杆菌和灭菌PBS;设置4组攻菌组雏鸡,免疫方法同上,免疫后于43~47日龄连续口服产气荚膜梭菌(设置PBS免疫组不攻菌只口服等量PBS对照)。通过免疫后肠道分离重组菌、病理组织学检查疫苗对雏鸡组织器官有无损害作用及保护作用;攻菌后细菌分离计数、剖检肠道病变评分来评价疫苗的免疫水平。结果显示,免疫后2周仍可在免疫鸡的小肠、盲肠段分离到重组菌;组织学检查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重组疫苗的免疫没有对雏鸡组织器官产生损害作用;NetB攻菌组的肠道损伤情况较空载体攻菌组和PBS攻菌组轻微;NetB攻菌组的肠道病变评分低于空载体攻菌组和PBS攻菌组。表明所构建的重组口服活菌疫苗安全有效,结果为重组植物乳杆菌表达系统作为口服疫苗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8年12期)
刘聪,黄世猛,计成,赵丽红,张建云[3](2018)在《植物乳酸杆菌对感染肠炎沙门氏菌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植物乳酸杆菌对感染肠炎沙门氏菌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选用400只沙门氏菌阴性蛋鸡,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处理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试鸡。试验第1周,对照组(T1、T3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T2、T4组)在基础日粮添加2×108 CFU/g植物乳酸杆菌。饲喂1周后,T3、T4组试鸡连续2d灌服1mL肠炎沙门氏菌悬浮液(1.0×108 CFU/mL),T1、T2组试验鸡口服等量无菌PBS溶液。结果显示:(1)蛋鸡感染肠炎沙门氏菌后可极显着降低产蛋率(PSE=0.02)及平均日采食量(PSE=0.01)。添加植物乳酸杆菌可显着提高产蛋率(PLP=0.02),显着降低料蛋比(PLP=0.04)。(2)蛋鸡感染肠炎沙门氏菌后,添加植物乳酸杆菌可显着增加蛋壳厚度(PLP=0.01)和蛋壳强度(PLP=0.02),显着降低蛋黄颜色(PLP=0.02)。(3)蛋鸡感染肠炎沙门氏菌后可极显着提高蛋鸡血浆中碱性磷酸酶(ALP)含量(PSE<0.01),植物乳酸杆菌干预可显着提高谷草转氨酶(AST)(PLP=0.02)、钙(PLP=0.04)和磷(PLP=0.04)的含量。综上所述,植物乳酸杆菌可显着改善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维持蛋鸡生理生化指标稳定,同时可缓解沙门氏菌带来的病理损伤,保障蛋鸡机体健康。(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05期)
刘聪,黄世猛,王文安,计成,赵丽红[4](2018)在《植物乳酸杆菌对感染沙门氏菌蛋鸡血浆生化、免疫水平及沙门氏菌定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植物乳酸杆菌对感染肠炎沙门氏菌蛋鸡血浆生化、免疫水平及沙门氏菌定植的影响。将400只京红1号商品代蛋鸡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A组和C组饲喂基础饲粮,B组和D组在基础饲粮添加2×10~8 CFU/g植物乳酸杆菌。饲喂1周后,C组和D组连续2 d口服1×10~10CFU/m L肠炎沙门氏菌菌液,A组和B组口服等量无菌PBS溶液,饲养3周。结果表明:添加植物乳酸杆菌可显着提升总蛋白、球蛋白水平(P<0.05),显着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叁酯(P<0.05);添加植物乳酸杆菌可显着增加IgM、IgG(P<0.05);蛋鸡感染沙门氏菌的第14天和第21天及试验全程,添加植物乳酸杆菌显着减少盲肠食糜中肠炎沙门氏菌拷贝数(P<0.05)。综上可知,日粮中添加植物乳酸杆菌可改善感染肠炎沙门氏菌蛋鸡的血浆生化指标,缓解炎症损伤,降低盲肠沙门氏菌定植数量,保障机体健康。(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张艳,周庆民,冯万宇,徐馨,黄健[5](2017)在《重组产气荚膜梭菌plc毒素基因植物乳酸杆菌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乳酸菌的肠道益生作用,选择产气荚膜梭菌关键致病因子α毒素/磷脂酶C为抗原,构建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去除信号肽的plc基因片段重组植物乳杆菌,利用植物乳酸菌穿梭载体pSIP409构建重组质粒pSIP409-plc,经双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并进行SppIP诱导表达。Western Blot证明重组蛋白表达成功,并且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plc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0 kDa。重组质粒pSIP409-plc分别电转化植物乳杆菌NC8细胞,PCR和双酶切鉴定正确后进行SppIP诱导表达。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表明,构建的重组植物乳酸杆菌具有诱导分泌plc蛋白的能力,可作为黏膜免疫的候选抗原。(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张艳,周庆民,冯万宇,徐馨,黄健[6](2017)在《产气荚膜梭菌NetB毒素基因重组植物乳酸杆菌疫苗免疫保护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估表达产气荚膜梭菌NetB毒素的重组植物乳酸杆菌口服活菌疫苗对鸡的免疫保护效果,分别进行了重组活菌疫苗的免疫和产气荚膜梭菌攻菌试验。免疫组雏鸡分为3组,于7~28日龄分别连续免疫p SIP409空载体植物乳酸杆菌、p SIP409-NetB重组植物乳酸杆菌和灭菌PBS;攻菌组雏鸡免疫方法同上,于43~47日龄连续口服产气荚膜梭菌(设置PBS免疫对照组和不攻菌只口服等量PBS对照组)。通过采用ELISA检测抗体动态变化,观察雏鸡体重变化和免疫器官发育情况以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NetB组特异性抗体Ig G和s Ig A水平随日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且与未免疫对照组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P<0.05或P<0.01);NetB攻菌组各项指标在短暂下降后很快升高,且明显高于未免疫对照组雏鸡(P<0.01)。NetB组周增重14日龄后均高于其他组,且35日龄开始与其他组差异极显着(P<0.01);攻菌组体重变化总趋势是NetB攻菌组最高,其次是空载体攻菌组(P<0.05),PBS攻菌组最低(P<0.01)。免疫组在免疫结束时胸腺和脾脏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NetB组的这两项指数分别在56日龄和49日龄达到最高,法氏囊指数在28日龄下降,随后稳步上升;虽然攻菌后各免疫器官指数上升趋势变缓,但NetB攻菌组的各项指数在各时间点均与其他组差异极显着(P<0.01)。表明重组口服活菌疫苗对产气荚膜梭菌攻击雏鸡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所构建的重组疫苗安全有效,结果为重组植物乳酸杆菌表达系统应用于口服疫苗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7年14期)
张艳,周庆民,冯万宇,徐馨,黄健[7](2017)在《产气荚膜梭菌NetB毒素基因重组植物乳酸杆菌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产气荚膜梭菌坏死性肠炎毒素B(NetB)为抗原,构建产气荚膜梭菌NetB毒素基因重组植物乳酸杆菌,利用植物乳酸杆菌穿梭载体pSIP409构建重组质粒pSIP409-NetB,经双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并进行SppIP诱导表达。Western blot证明重组蛋白表达成功,并且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NetB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6 ku。重组质粒pSIP409-NetB电转化植物乳酸杆菌NC8细胞,PCR和双酶切鉴定正确后进行SppIP诱导表达。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表明构建的重组植物乳酸杆菌具有诱导分泌NetB蛋白的能力,可作为黏膜免疫的候选抗原。(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7年13期)
张瑞艳,何艮,周慧慧[8](2016)在《在不同饲料中添加加热灭活的植物乳酸杆菌P-8对大菱鲆幼鱼抗氧化能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植物乳酸菌P-8以灭活的形式添加到大菱鲆幼鱼的两种基础饲料中,旨在研究灭活植物乳酸杆菌(HK-LP)对大菱鲆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的影响。试验结束时取血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力和总蛋白(TP)、胆固醇(TCHO)、甘油叁酯(TGK)含量。结果显示,D因素和P因素在AST、ALP、TGK和SOD有显着交互作用(P<0.05)。D因素ALT、TCHO、TP、TGK、MDA和SOD有显着性影响(P<0.05);P因素对SOD、ALP、AST、ALT、TGK和TP有显着性影响(P<0.05),且对血清生化指标ALP、AST、ALT、TGK和TP有极显着影响(P<0.01),血清TCHO、MDA呈下降趋势,但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CAT呈上升趋势,但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由此得知,在豆粕替代45%鱼粉蛋白饲料中添加一定浓度的灭活乳酸杆菌P-8对大菱鲆幼鱼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有显着性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16年06期)
郑晓婷[9](2016)在《植物乳酸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益生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酸杆菌作为一类安全、高效的益生菌在对虾养殖中已有相当应用报道,但其益生作用机理仍有待完善与深入研究。本论文以我国重要的对虾养殖品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通过拌料投喂不同剂量和不同处理形式的植物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分析其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肠道组织结构、肠道菌群组成、非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基因表达情况,以探究植物乳酸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的益生作用机理。分析拌料投喂不同剂量(0、0.5%、1.0%和2.0%)植物乳酸杆菌(L.plantarum,109 CFU mL-1)对凡纳滨对虾(初重,8.10±0.13 g)的生长、消化酶活性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评价其益生效果。对虾生长性能结果表明,经过15d喂养,对虾的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随植物乳酸杆菌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其中,0.5%菌液组和1%菌液组对虾的末体质量、WGR和SGR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2%菌液组(P<0.05),而饲料系数(FCR)则显着低于对照组和2%菌液组(P<0.05)。对虾肝胰腺和肠道消化酶研究结果显示,0.5%、1%和2%菌液组肝胰腺中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均显着升高(P<0.05)。0.5%、1%和2%菌液组肠道中脂肪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胃蛋白酶活性虽然高于对照组,但4个处理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0.5%菌液组肠道中的胰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1%和2%菌液组均低于对照组。肠道组织结构显微观察发现,0.5%菌液组对虾肠道形态较其他叁组完整,肠壁由内向外分层清晰,依次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结缔组织、肌层和结缔组织;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未见明显的上皮细胞脱落,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排列整齐、致密。投喂乳酸杆菌组对虾的肠上皮细胞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其中0.5%菌液组显着高于对照组。综上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植物乳酸杆菌的最适添加量为0.5%。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拌料投喂不同形式(活菌、死菌、破碎物和发酵产物)植物乳酸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消化酶活性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初步探究其益生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破碎物组对虾获得较高的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与特定生长率和较低的饲料系数,投喂破碎物组的对虾肝胰腺和肠道的消化酶活性效果最为明显,有较高的消化酶活性。肠道组织结构显微观察发现,破碎物组凡纳滨对虾中肠肠上皮细胞厚度和微绒毛高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的吸收表面积显着性增加,进而有效增强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综上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植物乳酸杆菌破碎物具最佳生长益生效果。分析了拌料投喂不同处理形式(活菌、死菌、破碎物、发酵产物)植物乳酸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测定的酶活指标包括:酚氧化物酶(PO)、酸性磷酸酶(ACP)和丙二醛(MDA);免疫基因表达量指标包括:Toll受体和SOD mRNA。实验结果表明,死菌组与破碎物组的对虾肝胰腺和肠道酚氧化物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对虾肝胰腺和肠道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活菌组中的酶活性最大。活菌组对虾的肝胰腺和肠道的丙二醛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他处理组显着低于对照组。活菌组、破碎物组和发酵物组对虾肝胰腺和肠道的Toll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各处理组对虾肝胰腺和肠道SOD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综上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植物乳酸杆菌破碎物和发酵物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力。采用基于Illumina HiSeq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拌料投喂不同处理形式(活菌、死菌、破碎物和发酵产物)植物乳酸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细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α-多样性指数和Venn图可以看出,投喂植物乳酸杆菌破碎物和发酵物的对虾肠道菌群多样性更为丰富,利于其肠道微环境平衡的维持。在门的分类上,5个处理的凡纳滨对虾肠道细菌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组成。在纲分类水平上,本实验中五个处理组中对虾肠道内的优势群落均是γ-变形菌纲和α-变形菌纲,它们在肠道菌群内占据到69%-84%,但它们在各处理组中的丰度存在差异。对照组和活菌组对虾肠道中纲分类水平上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比例相似,γ-变形菌纲相对丰度分别为68%、66%,α-变形菌纲相对丰度分别为10%、11%。在发酵物组中的优势菌群为γ-变形菌纲(57%)和α-变形菌纲(20%)。当饲料添加植物乳酸杆菌死菌后,对虾肠道γ-变形菌纲相对丰度大幅度下降,只有46%,而α-变形菌纲(23%)和疣微菌纲(11%)相对丰度上升。投喂植物乳酸杆菌破碎物后,γ-变形菌纲的菌群成为最主要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占78%。破碎物组对虾的肠道γ-变形菌纲的细菌主要集中在交替单胞菌目(Alteromonadales),占相对丰度的69%。(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6-06-15)
姜晶[10](2016)在《酸马奶中植物乳酸杆菌HS-R9的分离鉴定、细菌素提取及对小鼠免疫屏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酸马奶、从酸马奶中提取的乳酸杆菌或细菌素对牛源野生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作用报道目前只涉及到体外抑菌,对牛源野生致病性大肠杆菌体内抑菌机理和模型小鼠的免疫屏障功能影响的报道几乎未见。本试验是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采集的酸马奶和从其提取的植物乳酸杆菌HS-R9、植物乳酸杆菌HS-R9细菌素作为试验样品。采用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研究了以上物质对牛源野生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对酸马奶提取的微生物成分进行初步的分析,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探究酸马奶及提取出的微生物对6种牛源野生致病性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初步确定其抗菌谱。体内抗菌试验探究酸马奶及植物乳酸杆菌HS-R9细菌素在小鼠体内对牛源野生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抗炎效果,并对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小鼠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进行了探究。试验结果表明:1.采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的酸马奶提取出菌株后,进行细菌形态学识别、生理生化特征识别、16SrDNA序列分析的分类学鉴定,经NCBI工作站的GenBank数据库、Nueleotide BLAST程序比对结果确定为植物乳酸杆菌HS-R9,采用硫酸铵盐法提取出植物乳酸杆菌HS-R9的细菌素。2.使用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可得出不同比例的(1/2、1/4、1/8)酸马奶、植物乳酸杆菌HS-R9、植物乳酸杆菌HS-R9细菌素均可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O78的生长,其中1/2酸马奶原液、1倍的植物乳酸杆菌HS-R9和1倍的植物乳酸杆菌HS-R9细菌素抑菌效果较好,抑菌直径分别为20.11mm、20.20mm、19.51mm,MIC分别为0.061mg/mL、0.028 mg/mL、0.053 mg/mL,MBC分别为0.242mg/mL、0.111mg/mL、0.210 mg/mL。酸马奶原液、1/2植物乳酸杆菌HS-R9、1/2植物乳酸杆菌HS-R9细菌素比例次之,抑菌直径分别为19.61mm、19.17mm、18.24 mm,MIC、MBC分别为0.029mg/mL、0.059mg/mL,0.059mg/mL、0.237mg/mL和0.117mg/mL、0.472mg/mL。3.酸马奶、植物乳酸杆菌HS-R9、植物乳酸杆菌HS-R9液发酵上清、植物乳酸杆菌HS-R9细菌素均含有较高蛋白质,分别达到1.750、1.490、1.630、1.237 mg/mL。测定到17种氨基酸且氨基酸总和分别为1.99、1.262、1.67、0.686mg/100 mg。测定到10种有机酸,且每种有机酸含量相差较大。而且对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蜡样芽孢杆菌、无乳链球菌6种病原菌均有抑菌作用,抑菌直径分布于26~31mm之间,MIC、MBC分别在0.027~0.031mg/mL左右,0.219~0.500mg/mL之间变动。4.通过小鼠体内抗菌试验可知,致病性大肠杆菌O78的浓度在5.0×1010~7.5×1010CFU/mL时,小鼠的死亡率达到80%。酶标仪测得其OD值在1.35~1.36之间。5.酸马奶及植物乳酸杆菌HS-R9细菌素对感染了牛源野生致病性大肠杆菌O78的小鼠具有保护作用.保护率高达66.6%,酸马奶原液、pH=2时的植物乳酸杆菌HS-R9细菌素对小鼠的最佳抗菌剂量分别为1.5mg/mL、3.0mg/mL。6.酸马奶及植物乳酸杆菌HS-R9细菌素均提高了模型小鼠的免疫脏器指数、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机体免疫力。7.酸马奶及植物乳酸杆菌HS-R9细菌素可以提高模型小鼠血液中IL-2、IL-6、 IL-8和IFN-γ、IgA、IgG、IgM的水平,降低IL-10和TNF-α的水平,且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是显着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植物乳酸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评估表达产气荚膜梭菌NetB毒素的重组植物乳酸杆菌口服活菌疫苗对鸡的免疫保护效果,分别进行了重组活菌疫苗的免疫和产气荚膜梭菌攻菌试验。设置3组免疫组雏鸡,于7~28日龄分别连续免疫pSIP409空载体植物乳酸杆菌、pSIP409-Net B重组植物乳酸杆菌和灭菌PBS;设置4组攻菌组雏鸡,免疫方法同上,免疫后于43~47日龄连续口服产气荚膜梭菌(设置PBS免疫组不攻菌只口服等量PBS对照)。通过免疫后肠道分离重组菌、病理组织学检查疫苗对雏鸡组织器官有无损害作用及保护作用;攻菌后细菌分离计数、剖检肠道病变评分来评价疫苗的免疫水平。结果显示,免疫后2周仍可在免疫鸡的小肠、盲肠段分离到重组菌;组织学检查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重组疫苗的免疫没有对雏鸡组织器官产生损害作用;NetB攻菌组的肠道损伤情况较空载体攻菌组和PBS攻菌组轻微;NetB攻菌组的肠道病变评分低于空载体攻菌组和PBS攻菌组。表明所构建的重组口服活菌疫苗安全有效,结果为重组植物乳杆菌表达系统作为口服疫苗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乳酸杆菌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艳,周庆民,冯万宇,徐馨,黄健.重组产气荚膜梭菌plc基因植物乳酸杆菌的免疫效果评价[J].中国兽医杂志.2018
[2].张艳,周庆民,冯万宇,徐馨,黄健.产气荚膜梭菌NetB毒素基因重组植物乳酸杆菌疫苗免疫的组织学研究[J].中国家禽.2018
[3].刘聪,黄世猛,计成,赵丽红,张建云.植物乳酸杆菌对感染肠炎沙门氏菌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18
[4].刘聪,黄世猛,王文安,计成,赵丽红.植物乳酸杆菌对感染沙门氏菌蛋鸡血浆生化、免疫水平及沙门氏菌定植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8
[5].张艳,周庆民,冯万宇,徐馨,黄健.重组产气荚膜梭菌plc毒素基因植物乳酸杆菌的构建[J].中国兽医杂志.2017
[6].张艳,周庆民,冯万宇,徐馨,黄健.产气荚膜梭菌NetB毒素基因重组植物乳酸杆菌疫苗免疫保护性研究[J].中国家禽.2017
[7].张艳,周庆民,冯万宇,徐馨,黄健.产气荚膜梭菌NetB毒素基因重组植物乳酸杆菌的构建[J].中国家禽.2017
[8].张瑞艳,何艮,周慧慧.在不同饲料中添加加热灭活的植物乳酸杆菌P-8对大菱鲆幼鱼抗氧化能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河北渔业.2016
[9].郑晓婷.植物乳酸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益生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
[10].姜晶.酸马奶中植物乳酸杆菌HS-R9的分离鉴定、细菌素提取及对小鼠免疫屏障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