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T小鸭重组案获股东大会通过(论文文献综述)
孙巍[1](2010)在《并购重组中资产增值的路径研究 ——全流通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购重组是各国证券市场一直关注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并购活动十分积极,已成为我国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相当多的学者正在从事并购活动课题的研究。研究的方向是多方面的,其中,并购重组的路径问题是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现有的研究没能达成一致的结论。并购重组的路径一直成为学术界争论的问题,争论的焦点不仅表现在结论上,更是表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在结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五种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谋取资产增值的主要路径:二级市场收购、协议收购、邀约收购、迂回收购和整体上市。对这五种上市路径做了详细的介绍,为目前实物界的经济活动提供参考。本文重点分析了在全流通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谋取资产增值的路径。为了进一步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谋取资产增值的过程进行介绍,本文以笔者曾经参与过的光华控股并购为例,给出了其重组并购的全部过程。最后对于目前我国在并购重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一点建议。
吴树桐[2](2009)在《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集团资源整合研究》文中提出探讨竞争优势的研究一直是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课题。其中,以基于资源和能力的理论揭示企业经营战略的奥妙是当今世界的最新潮流,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时代主旋律,企业集团如何更有效的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成为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在回顾和总结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清晰地阐明了企业集团资源整合过程中动态能力的本质内涵和外在表现。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集团整合内容和整合过程,本文将资源整合分为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源整合,并强调企业资源整合必须注重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的统一。本文指出,在基于动态能力的整合过程中,指导思想是围绕企业集团核心能力构筑和培育企业的战略性资产,所有的整合活动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在整合管理过程中,应识别出企业集团内外部资源之间的互补性。本文在分析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及其与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关系的基础上,拓展动态能力理论,将抽象、不可测量的动态能力转换为相对具体的、可操作的企业动态机制,创新性地建立了基于动态能力的资源整合研究框架,较系统、全面地揭示出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的基本机理,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操作指南。本文从企业集团内外部资源整合的视角分析企业集团资源整合的机制和路径。在企业集团外部资源整合中,分析了企业集团外部资源整合的动因,提出了基于战略联盟的企业集团外部资源整合机理,对基于战略联盟的企业集团外部资源整合模式进行了进化博弈分析,对基于兼并形式的企业集团外部资源整合模式进行和合作博弈分析。本文在对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共享系统的内涵和共享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共享机制的企业集团内部资源整合保障机制,提出企业集团内部资源的共享需要企业集团科学的组织结构的支持,需要一个良好的企业集团文化平台,需要一个好的企业内部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并且要有一个企业集团内部资源控制与协调体系,以保障企业集团内部资源整合的有效运行。本文还通过对动态能力理论的系统研究,分析了企业集团资源整合中动态能力的形成路径、形成机制,构建了动态能力的评价体系,提出基于动态能力提升的企业集团资源整合三层模式和三步路径。本文针对企业集团在进行资源整合过程中的风险问题,构建了企业集团资源整合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它是对企业集团资源整合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预警系统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集团风险预警系统开展识别、诊断、预控等活动的前提。本文还以泰达股份为例,系统分析了泰达股份在企业资源整合中的理念和原则,并分别研讨了内外部资源整合的路径,对泰达股份的内外部资源整合动态能力进行了模糊评价。
张增臣[3](2008)在《利用外资环境下发展民族工业的对策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外商直接投资作为生产国际化和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日益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力量之一,对世界经济与社会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吸引外资方面逐年递增,外资的进入对我国民族工业既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显示出了对民族工业的冲击,保护我国民族工业健康快速发展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外资对我国民族产业的影响,提出要在完善发展环境、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实施名牌战略、保护民族名牌、加强对外资利润再投资的管理以及培养我国企业独立的技术开发能力等方面推进民族产业发展。
李映东[4](2007)在《公司治理、并购与绩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有企业被改造为公司制企业,公司治理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公司治理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现代公司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会产生代理成本,而代理成本会降低公司价值,因此,对公司来说怎样降低代理成本就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公司治理正是一种降低代理成本的多个利益主体相互制衡的机制。公司治理又可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内部治理指股东、管理层、员工等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的监督与制衡机制,通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会等内部机构组成,股东在股东大会上选举产生董事,基于信任而委托董事组成董事会负责企业的重大决策,董事会则聘请职业经理人作为执行层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并且设计合适的激励机制使经理人员努力工作,同时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的监督来制约经理以避免经理滥用职权。外部治理则是指外部投资者、债权人、机构投资者等公司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所形成的监督与制衡机制,包括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发达的股票市场、经理市场的声誉效应、债权人的作用、政府监管以及并购的治理效应。并购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具有对内部治理的替代效应和警告效应,对中国企业来说,由于在公司化改造中的不规范和不彻底,比如股权分置问题的存在,使得内部治理结构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并购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提高我国公司治理的绩效就显得非常重要。由此,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逻辑链条:现代公司具有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特征→产生代理成本→公司治理是降低代理成本的机制→公司治理可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并购是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并购之后目标公司代理成本降低→目标公司绩效得到改善→投资者从并购中获得超常收益→中国的实证数据是否支持该结论→中国改革的深化(股权分置改革)带来怎样的新影响。本文正是基于这条逻辑链来研究“公司治理、并购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利用并购机制完善我国公司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尤其是在股权分置改革结束之后,如何运用并购机制提高治理效率和公司绩效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也正是本文选题的现实意义所在。本文在对公司治理和并购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基础上,试图重点回答三方面的问题:①怎样从理论上解释并购的治理效应?并购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存在什么问题?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并购行为有什么影响?②从理论上讲,并购改善了公司治理,进而能够提高公司绩效,为投资者带来超常收益,那么,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实践支持这些理论结论吗?并购真的能使目标公司投资者获得超常收益吗?如果能够获得超常收益,那么超常收益仅仅来源于并购的治理效应吗?③联系我国公司实践,怎样发挥并购的治理效应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随着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并购行为以及绩效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政府加强监管有何意义?在新形势下,政府应该怎样完善对公司治理与并购的监管?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首先是对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问题进行界定。第二章则是对公司治理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对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进行述评,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对本文另一个关键词-并购进行理论分析,讨论经济学家对并购动机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假说或理论,从中可以看出并购除开改善公司治理外,经济学家还提出了更多的解释。第四章则是对公司并购与治理关系的理论分析和研究,目的是阐明两者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第五章是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的并购数据,运用事件研究法对并购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实证检验结论基础上提出了并购的租金假说来解释并购中目标公司股东超额收益的来源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治理、并购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最后一章即第六章则是站在2005年5月以来股权分置改革大背景下来讨论未来公司治理、并购和绩效之间可能存在的新的特征和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新的制度环境下对公司治理、并购监管的政策建议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利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得出的一些主要观点有:1、影响公司绩效的直接因素是公司行为,比如兼并收购、研究开发等行为,而影响公司行为的因素又可分为市场结构方面的因素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因素。产业组织理论把市场结构-行为-绩效称为SCP范式,本文则把治理结构-行为-绩效称为GCP范式,在GCP范式下,公司治理结构、企业行为与绩效之间是一个双向的复杂的三角形关系。2、在现代公司制度下,不能只是片面强调企业利润最大化,如果这种利润最大化是以损害其他利益主体利益为代价,那么就应采取一种平衡利益的次优方案。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市场交易成本在不断下降,企业在不断进行“瘦身运动”和“归核化”,通过把非核心业务外包形成虚拟组织或网络组织,因此网络治理将是未来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4、不管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还是外部治理机制,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包括并购虽然被认为是内部治理失败下的“最后法院”,但并购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其仍然存在“搭便车”、“赢者诅咒”、管理层反收购等问题,因此,对一个公司的有效治理,应该是各种不同治理机制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5、在我国,国家控股的企业管理层容易反对被收购,机构投资者对于有利于股票升值的并购是赞成的,个人投资者则在并购中喜欢“搭便车”;股权集中程度高的企业容易被善意收购,而股权集中程度很低的企业则容易被敌意收购者袭击;管理层对于收购或被收购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报酬结构的影响。6、利用市场调整法对并购进行的事件研究证明,我国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东在事件期内[-40,40]能够获得显着大于零的超常收益,用市场调整法计算出的累积超常收益为5.54%。7、如果把流通股股东在事件期内获得超额收益定义为并购租金,那么这种并购租金来源于三个方面:整合租金、治理租金和信息租金。在我国的并购租金中,在并购事件正式公告前信息租金所占比例比较大,整合租金和治理租金从长期来看并不高。8、股权分置改革是对上市公司影响深远的一项制度变革。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由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趋于一致,公司治理将更加规范,企业并购活动也将更加活跃,公司绩效将得到明显改善,公司股东将获得制度性溢价。9、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并不是就万事大吉,相反,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公司治理与并购行为将存在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在后股权分置时代应该大力加强政府监管和监管体系的建设,政府监管应遵循三大原则:利益平等原则、非对称监管原则和分散化监管原则。10、后股权分置时代,股票的全流通为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因此,应特别注意对外资通过并购进行“斩首行动”的监管以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本文的创新之处有:1、提出了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行为-公司绩效三者关系的GCP范式。2、提出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并购治理机制都存在各自的优点与缺点,因此,有效的公司治理应该是内部治理结构与并购治理机制的合理组合。3、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并购的租金假说来解释并购事件公告后股东获得的超额收益即并购租金的来源,认为并购租金来源于整合租金、治理租金和信息租金。4、提出了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将会给投资者带来“制度性溢价”的观点。5、提出了后股权分置时代政府对公司治理与并购行为进行监管应遵循的三原则:利益平等原则、非对称监管原则和分散化监管原则。6、提出了应在中小投资者对违法违规上市公司或大股东的诉讼中实行“惩罚性赔偿制度”。
二、ST小鸭重组案获股东大会通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小鸭重组案获股东大会通过(论文提纲范文)
(1)并购重组中资产增值的路径研究 ——全流通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的理论综述 |
1.2.2 国内的理论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主要研究方法 |
2 中外企业并购重组的历史回顾 |
2.1 国外企业并购重组的历史演进 |
2.2 非全流通背景下国内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路径的历史回顾 |
2.2.1 二级市场收购 |
2.2.2 协议收购 |
2.2.3 要约收购 |
2.2.4 迂回收购 |
2.2.5 整体上市 |
3 全流通对并购重组中资产增值的影响 |
3.1 全流通给企业并购重组带来的机遇 |
3.2 全流通给企业并购重组带来的挑战 |
3.3 全流通对并购重组中资产增值路径的影响 |
3.3.1 全流通后产生了由公开增发到定向增发的途径 |
3.3.2 全流通后产生了通过大宗交易实现资产增值的途径 |
3.3.3 全流通后能够更好通过市值管理实现股权增值的途径 |
4 全流通背景下并购重组谋取资产增值的案例分析 |
4.1 光华控股并购重组后资产增值的案例分析 |
4.1.1 并购重组的背景介绍 |
4.1.2 并购重组的过程和增值情况 |
4.2 苏宁环球并购重组后资产增值的案例分析 |
4.2.1 并购重组的背景介绍 |
4.2.2 并购重组的过程和增值情况 |
5 我国并购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 |
5.1 我国并购重组中存在的问题 |
5.2 改进我国并购重组的相关建议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集团资源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企业集团的概念 |
1.2.2 国外对企业集团战略的研究 |
1.2.3 企业集团战略国内研究现状 |
1.2.4 动态能力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1 构建了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集团资源整合模式 |
1.4.2 提出基于战略联盟和兼并形式的企业集团外部资源整合机理 |
1.4.3 提出基于共享机制和动态能力的企业集团内部资源整合机理 |
1.4.4 构建了企业集团资源整合风险预警体系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
2.1.1 竞争优势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
2.1.2 竞争优势的外部理论 |
2.1.3 竞争优势的内部理论 |
2.2 企业集团资源整合相关理论 |
2.2.1 企业资源理论概述 |
2.2.2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企业资源整合解析 |
2.2.3 基于资源基础观的企业资源整合解析 |
2.3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
2.3.1 企业动态能力对绩效的影响 |
2.3.2 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 |
2.3.3 实证性和实用性有待加强 |
第3章 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集团资源整合机制 |
3.1 企业集团资源整合的形式及内容 |
3.1.1 企业集团资源整合的原则 |
3.1.2 企业集团资源整合的形式 |
3.1.3 企业集团资源整合的内容 |
3.2 企业集团资源整合过程 |
3.2.1 资源识别与选择 |
3.2.2 资源获取 |
3.2.3 资源开发及融合 |
3.3 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集团资源整合机制 |
3.3.1 企业能力与企业资源的关系 |
3.3.2 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集团资源整合框架 |
第4章 企业集团外部资源整合机理研究 |
4.1 企业集团外部资源整合动因 |
4.1.1 价值链整合的需要 |
4.1.2 战略联盟的需要 |
4.1.3 组织结构创新的需要 |
4.1.4 组织技术创新的需要 |
4.1.5 外部资源协同的需要 |
4.2 基于战略联盟的企业集团外部资源整合机制 |
4.2.1 战略联盟形成动因 |
4.2.2 战略联盟组织形式 |
4.2.3 合作企业间相互依赖与战略联盟的形成 |
4.2.4 企业集团资源整合与战略联盟对象的选择 |
4.2.5 合作伙伴企业的动态能力提升对战略联盟的影响 |
4.3 企业集团外部资源整合博弈分析 |
4.3.1 基于战略联盟形式的外部资源整合博弈分析 |
4.3.2 基于兼并形式的企业外部资源整合合作博弈分析 |
第5章 企业集团内部资源整合机理 |
5.1 企业集团内部资源整合的动因分析 |
5.1.1 企业集团内部资源整合的动力分析 |
5.1.2 企业集团内部资源整合的障碍分析 |
5.2 基于共享机制的企业集团内部资源整合模式与运行机制 |
5.2.1 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共享机制的内涵及构建原则 |
5.2.2 基于共享机制的企业集团资源整合模式选择 |
5.2.3 基于共享机制的企业集团资源整合保障机制 |
5.3 基于动态能力提升的企业集团内部资源整合模式 |
5.3.1 基于动态能力的内部资源整合管理模式 |
5.3.2 基于动态能力提升的内部资源整合内容 |
5.3.3 基于动态能力提升的企业集团内部资源整合路径 |
5.4 企业集团内部资源配置战略选择 |
5.4.1 集团内部资源配置战略的影响因素 |
5.4.2 集团内部资源配置战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5.4.3 企业集团资源整合策略 |
5.4.4 集团内部资源配置战略成功的保障措施 |
第6章 企业集团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动态能力形成机理 |
6.1 企业集团资源整合过程中动态能力的形成路径 |
6.1.1 资源整合、开发与价值创新的动态循环模式 |
6.1.2 资源整合过程中动态能力形成路径 |
6.2 资源整合过程中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 |
6.2.1 企业集团内部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动态能力形成机制 |
6.2.2 企业集团外部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动态能力形成机制 |
6.3 企业集团资源整合过程中动态能力评价体系 |
6.3.1 企业集团动态能力的AHP 评价 |
6.3.2 企业集团动态能力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6.3.3 企业集团动态能力评价要素总排序及结论 |
6.4 企业集团资源整合风险预警体系 |
6.4.1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
6.4.2 风险预警评价模型 |
第7章 企业集团资源整合案例研究—以泰达股份为例 |
7.1 泰达股份资源整合原则 |
7.1.1 泰达股份资源整合理念 |
7.1.2 泰达股份资源整合的“四化”原则 |
7.2 基于兼并和战略联盟形式的泰达股份外部资源整合模式 |
7.2.1 基于兼并重组形式的泰达股份外部资源整合 |
7.2.2 战略联盟形式的集团外部资源整合模式 |
7.3 基于动态能力提升的泰达股份内部资源整合运营机制 |
7.3.1 开拓融资渠道,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
7.3.2 企业动态能力复制促进泰达股份内部资源整合 |
7.3.3 重视技术研发,提升泰达股份动态能力 |
7.3.4 规范公司治理,提升集团组织运作能力 |
7.4 泰达股份资源整合能力评价 |
7.4.1 资源整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7.4.2 泰达股份资源整合能力评价矩阵的建立 |
7.4.3 资源整合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频数统计 |
7.4.4 资源整合能力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计分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1.1 集团化是企业成长的方式和结果 |
8.1.2 企业外部资源整合是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
8.1.3 构建内部资源整合机制是提高企业集团管理水平的关键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 中文参考文献 |
(二) 英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公司治理、并购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公司治理的产生与内涵 |
二、并购是一种外部治理机制 |
三、公司治理、并购与绩效:本文研究的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观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主要观点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管家理论(Steward Theory)的公司治理 |
第二节 基于股东利益至上的公司治理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不完全合约理论 |
第三节 基于相关利益者的公司治理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
二、相机治理理论 |
第四节 公司治理理论的新发展 |
一、证券设计与公司治理 |
二、网络治理理论 |
第五节 公司治理理论述评与小结 |
第三章 公司并购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并购的基本类型 |
一、横向、纵向与混合并购 |
二、善意收购与敌意收购 |
三、吸收合并与新设合并 |
四、并购支付方式的差异 |
第二节 中美并购简史 |
一、美国企业并购的五次浪潮 |
二、我国企业并购简史 |
第三节 西方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
一、协同效应 |
二、战略性重组 |
三、多元化经营 |
四、市场价值低估 |
五、税收效应理论 |
六、信息理论 |
七、代理成本理论 |
八、无效率的管理者 |
九、管理者自大假说 |
十、交易成本理论 |
十一、市场力量假说 |
十二、再分配理论 |
十三、自由现金流量假说 |
十四、绕开进入壁垒 |
第四节 并购理论述评与小结 |
第四章 公司并购与治理的关系研究 |
第一节 并购的治理效应 |
一、并购的治理效应及其争论 |
二、非并购的治理机制的缺陷分析 |
三、并购治理效应的理论模型 |
第二节 并购作为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并购中的“搭便车”问题 |
二、“赢者的诅咒”问题(winner’s curse) |
三、管理层的反收购问题 |
四、并购者的代理问题 |
第三节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并购行为的影响 |
一、股权性质对并购行为的影响 |
二、股权集中程度对并购行为的影响 |
三、经理报酬结构对并购行为的影响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上市公司并购与绩效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公司并购与绩效实证研究述评 |
一、并购实证研究总体概述 |
二、国外对并购与绩效的实证研究情况 |
三、国内对并购与绩效的实证研究 |
第二节 样本选取与样本特征 |
一、有效样本的选取 |
二、样本特征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事件研究法的步骤 |
二、计算预期收益的三种方法 |
第四节 实证检验结果 |
一、事件期内股票平均价格走势 |
二、均值调整法的实证结果 |
三、市场模型法的实证结果 |
四、市场调整法的实证结果 |
五、实证检验的主要结论 |
第五节 并购超常收益的理论分析:并购租金假说 |
第六节 小结 |
第六章 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公司治理、并购与绩效:一个前瞻性的初步研究 |
第一节 股权分置及其改革 |
一、股权分置是一个历史的产物 |
二、股权分置改革的过程 |
三、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到来 |
第二节 后股权分置时代公司治理、并购与绩效 |
一、股权分置带来的问题 |
二、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公司治理 |
三、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公司并购 |
四、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的绩效 |
第三节 后股权分置时代政府对公司治理与并购的监管 |
一、后股权分置时代更需要政府合规的监管 |
二、后股权分置时代政府监管的基本原则 |
三、后股权分置时代政府监管应注意的问题 |
第四节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论文实证研究有效样本一览表 |
后记 |
四、ST小鸭重组案获股东大会通过(论文参考文献)
- [1]并购重组中资产增值的路径研究 ——全流通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分析[D]. 孙巍. 复旦大学, 2010(03)
- [2]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集团资源整合研究[D]. 吴树桐. 天津财经大学, 2009(09)
- [3]利用外资环境下发展民族工业的对策探讨[J]. 张增臣. 企业经济, 2008(06)
- [4]公司治理、并购与绩效研究[D]. 李映东.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