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小麦和大麦杂种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普通小麦和大麦杂种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论文题目: 普通小麦和大麦杂种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推广

作者: 刘淑会

导师: 王鹏科

关键词: 普通小麦,大麦,远缘杂交,新种质,新品系

文献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发展小麦生产的首要任务是在现有品种的基础上提高单产和改良品质,而品种改良离不开种质资源的创新。远缘杂交可以将小麦近缘种属的有益基因导入普通小麦,获得优异的小麦种质资源,使小麦品种改良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不断提高小麦生产水平。 大麦具有早熟、抗盐碱、抗黄矮病、赖氨酸含量高、多花多粒、适宜晚播、受干热风影响小等特性,将这些优良性状导入小麦,对丰富小麦种质资源,提高小麦育种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自1896年Willim farrer大小麦杂交开始,之后Kruse等首次用栽培大麦与普通小麦杂交成功获得了小大麦杂种,Islam从小大麦杂种后代培育出含有大麦染色体的6个异附加系之后,国内外对大小麦杂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杂种的基础上,后来学者获得了一些具大麦优良性状的小麦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易位系。为了适应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对杂种后代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创造优异的新种质,并利用这些具有大麦优良性状的种质培育小麦新品种。 本研究在李璋研究员等人获得的大小麦杂种和回交植株的基础上,从已获得的小大麦后代材料中筛选遗传性稳定的异附加系,开展了回交植株自交后代异附加系染色体分离行为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利用缺体回交法进行异代换系的培育和选择,为了进一步利用这些小大麦中间材料,通过大田对杂种后代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和抗病性鉴定,筛选出具有大麦优良性状的特异中间材料,并直接培育或用其作杂交亲本结合常规育种培育优良小大麦新品系。 试验主要结果为:从已获得的小大麦杂交后代中筛选出WB9516和WB9589两个细胞学相对稳定的2n=44的二体附加系和若干个2n=43的单体附加系。杂种后代的单体附加株2=43自交后代分离出2n=44 PMC MI 2n=22Ⅱ的二体附加株频率为1.2%,单体附加株的频率为25.6%。2n=44的二体附加株自交后代分离出的单体附加株频率为29.9%,二体附加株的频率为56.9%,远高于单体附加分离出的二体附加的频率1.2%,外源染色体在二体附加株自交分离后代中的传递率显著高于单体附加株,相对易于保持;以WB9516、WB9589两个细胞学稳定的二体异附加系为亲本,利用缺体回交法培育出遗传学稳定的WB0215、WB02126两个异代换系;利用形态标记,田间抗病性鉴定,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普通小麦远缘杂交概况

§1.2 普通小麦和大麦远缘杂交研究

1.2.1 小麦和大麦杂交研究概况

1.2.2 小麦和大麦杂交不易交配的原因

1.2.2.1 小麦和大麦杂交的不亲和性

1.小麦和大麦亲本间不亲和

2.受精不正常

3.遗传上的差异

1.2.2.2 小麦和大麦远缘杂交困难的克服方法

1.选用适宜的亲本

2.注意正反交

3.对柱头进行处理

4.混合授粉

5.重复授远缘父本花粉

6.通过桥梁亲本杂交

7.理化因素处理

1.2.3 小麦和大麦杂种夭亡和不育性的克服

§1.3 大麦和小麦杂交杂种回交后代材料细胞遗传学研究

1.3.1 杂种F1细胞遗传学

1.3.2 杂种回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

§1.4 小大麦杂种后代中间材料的鉴定

1.4.1 小大麦杂种后代中间材料的形态学特征

1.4.2 小大麦杂交后代中间材料的细胞学鉴定

§1.5 小大麦杂种后代材料的利用

§1.6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大麦杂种后代异附加系细胞遗传学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和分析

2.2.1 异附加系的细胞学鉴定及其农艺性状表现

2.2.2 异附加系染色体在自交世代的分离

§2.3 讨论

第三章 小麦缺体X小大麦异附加系培育小大麦异代换系

§3.1 材料和方法

3.1 材料

3.2 方法

§3.2 结果和分析

3.2.1 二体附加系的鉴定

3.2.2 缺体和二体附加系杂交

3.2.3 杂种F1与二体异附加系回交选育异代换系

3.2.4 异代换系的测交鉴定

§3.3 讨论

第四章 小大麦杂种后代中间材料的形状选择和利用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和分析

4.2.1 小大麦杂种回交后代的性状分离和选择

4.2.2 利用优良类型定向培育小大麦新品系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4-06

参考文献

  • [1].引进大麦种质资源的评价与育种利用[D]. 刘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 [2].酿酒大麦种质资源AFLP分子指纹图谱构建[D]. 初雷.大连工业大学2011
  • [3].内生真菌对野大麦耐盐性影响的研究[D]. 王正凤.兰州大学2009
  • [4].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与欧、美、澳大麦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任文斌.华中农业大学2007
  • [5].野大麦盐胁迫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 武霞.吉林大学2007
  • [6].野大麦抗逆基因RNAi载体构建与转基因研究[D]. 赵娜.东北农业大学2013
  • [7].野大麦盐诱导基因的筛选与克隆[D]. 王雪青.首都师范大学2006
  • [8].西藏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氮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研究[D]. 杨丽娜.浙江大学2014
  • [9].麦绿素加工专用大麦的品种筛选和栽培技术优化[D]. 武红霞.浙江大学2003
  • [10].人工老化对大麦种子生理生化特性和麦芽品质影响的研究[D]. 廖乐.石河子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phKL基因在小麦远缘杂交中的遗传与应用评价[D]. 相志国.四川农业大学2005
  • [2].杂种小麦种子纯度鉴定技术的研究[D]. 张谊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 [3].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黑麦(Secale cereale L.)远缘杂交后代品质性状变异的初步研究[D]. 马啸.四川农业大学2002
  • [4].小麦抗条锈新种质及其创制的细胞遗传学基础研究[D]. 宋运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 [5].小麦分子连锁图的构建[D]. 郭小建.山西农业大学2003
  • [6].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SR)鉴定小麦品种的研究[D]. 李汝玉.山东师范大学2003
  • [7].河南省四十个审定小麦品种的SSR遗传多样性研究[D]. 耿惠敏.河南大学2004
  • [8].小麦五个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的建立[D]. 许红星.河南大学2004
  • [9].基因枪法将HMW-GS(5+10)基因转入小麦的研究[D]. 孙红正.河南农业大学2004
  • [10].小麦白粉病气象环境成因及长期预测研究[D]. 叶彩玲.中国农业大学2004

标签:;  ;  ;  ;  ;  

普通小麦和大麦杂种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