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肝合剂中芍药苷和栀子苷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肝合剂中芍药苷和栀子苷的含量

一、HPLC测定中肝合剂中芍药苷及栀子苷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玲,张筱杉,张长林[1](2021)在《丹栀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丹栀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栀子、白芍和黄芩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同时测定芍药苷和丹酚酸B的含量,色谱柱为Agilent C18柱(250 mm×4.60 mm,5μm),以乙腈(A)-0.1%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0 nm,流速1.0 mL·min–1,柱温25℃,进样量10μL。结果栀子苷、芍药苷和黄芩苷的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芍药苷在6.1~54.9μg·mL–1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08%,RSD为1.53%;丹酚酸B在6.8~61.2μg·mL–1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9%,RSD为0.89%。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丹栀颗粒的质量控制研究。

桑泽春[2](2019)在《除湿止痒合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除湿止痒合剂是龙华医院用来治疗湿疹的院内制剂,处方由黄芩、赤芍等八味药组成。本研究以该院内制剂为基础,按照《中药新药研究指南》的各项规定,研究除湿止痒合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方法,为除湿止痒合剂的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15版,以黄芩苷、芍药苷、落新妇苷的转移率作为评价指标,分别以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为待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筛选出最优提取工艺参数;以浓缩液中各指标成分含量和固含量,确定浓缩工艺和纯化工艺;完成制剂工艺研究并进行中试放大;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除湿止痒合剂中的黄芩、赤芍、生地黄、金银花、土茯苓、白鲜皮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除湿止痒合剂中黄芩苷和芍药苷含量,并进行线性范围、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回收率等方法学考察。结果:除湿止痒合剂最佳的生产制备工艺为:八味药材合煎,加水浸泡45分钟,煎煮2次,第一次加10倍量水,第二次加8倍量水,每次煎煮1小时,过滤,合并两次滤液,减压浓缩至密度为1.03-1.05 g/m L(75℃),放置至室温后,离心,过滤,取滤液减压浓缩至密度为1.11-1.13 g/m L(75℃),过滤,加入苯甲酸钠0.3%、羟苯乙酯0.025%(热水溶解),搅匀,过滤,滤液加水至1000 m L,混匀,灌装(每瓶装500 m L),灭菌,即得。中试产品(批号1901001)的相对密度为1.09 g/m L、pH值为5.23、固含量为18.83%以及装量差异均是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相关规定的。初步确立了处方中黄芩、赤芍、生地黄、金银花、土茯苓、白鲜皮六味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斑点清晰且阴性样品无干扰;并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苷和芍药苷的含量,方法准确可靠,误差小,批号为1901001的除湿止痒合剂黄芩苷含量和芍药苷含量分别为0.36%、0.17%。结论:本文建立的除湿止痒合剂的制备工艺方法切实可行,拟定的质量控制对药品质量具有可控性。

李帆,缑慧君,许雪峰[3](2019)在《双波长HPLC法测定防风通圣丸中6种成分的含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双波长HPLC法同时测定防风通圣丸中6种成分的含量。方法日本岛津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乙腈-0.5mL·L-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柱温:25℃;栀子苷、芍药苷、连翘苷、甘草苷和甘草酸铵的检测波长均为237nm,黄芩苷的检测波长为280nm。结果栀子苷、芍药苷、甘草苷、黄芩苷、连翘苷和甘草酸铵分别在0.041~0.414,0.048~0.487,0.062~0.622,0.057~0.568,0.042~0.417和0.080~0.79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平均回收率(n=5)分别为99.6%,98.2%,99.7%,100.0%,101.3%和107.9%。结论该方法准确、专属性好,可用于防风通圣丸的质量控制。

刘月波[4](2017)在《麻黄汤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的有效成分含量及发汗作用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麻黄汤为实验研究对象,测定麻黄汤全方及其拆方配伍组中9种有效成份的含量,比较传统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是否不同;并通过发汗量和小鼠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内径,比较传统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的发汗作用,为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一些科学依据。方法1.药典法比较原药材和配方颗粒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实验:根据2015版《中国药典》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麻黄、桂枝、苦杏仁、炙甘草四味药材饮片及配方颗粒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判断药材饮片是否符合药典规定,并比较两者的差异。2.HPLC-DAD法比较麻黄汤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中9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实验:以该方中的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桂皮醛、桂皮醇、桂皮酸、苦杏仁苷、甘草酸、甘草苷等作为指标,根据拆方配伍将传统饮片组及配方颗粒组都分为15个实验组,采用HPLC-DAD法及梯度洗脱技术,测定各实验组中上述9种成份的含量,比较其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的差异,并观察配伍是否对各成分的含量有影响。3.发汗药效作用的比较实验:通过测量发汗量和小鼠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内径,比较各实验组间发汗作用,观察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的药效是否有差异。结果1.药典法检测结果:麻黄药材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为6.21%,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为2.12%;桂枝药材中桂皮醛的含量为1.04%;苦杏仁药材中苦杏仁苷的含量为15.99%;炙甘草药材中甘草苷的含量为1.05%,甘草酸的含量为3.69%。麻黄配方颗粒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为18.29%,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为11.95%;桂枝配方颗粒中桂皮醛的含量为3.77%;苦杏仁配方颗粒中苦杏仁苷的含量为38.59%;炙甘草配方颗粒中甘草苷的含量为3.59%,甘草酸的含量为11.64%。可见实验所用的麻黄、桂枝、苦杏仁、炙甘草四味药材均符合药典规定,可用于下一步的试验;麻黄、桂枝、苦杏仁、炙甘草四味药的配方颗粒中的有效成分含量与药材饮片中的存在一定的差异,配方颗粒提取制备过程中有效成分含量有损失。2.HPLC-DAD法测定麻黄汤及其拆方配伍中有效成分含量后发现,15个饮片配伍组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桂皮醛、桂皮醇、桂皮酸、甘草酸、甘草苷8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均高于相同配伍处理下的配方颗粒组,而苦杏仁苷的含量则都是配方颗粒组高于饮片组。麻黄汤全方饮片组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桂皮醛、桂皮醇、桂皮酸、苦杏仁苷、甘草酸、甘草苷的含量分别为8.74mg/g、4.47mg/g、1.19 mg/g、10.24 mg/g、18.75 mg/g、1.46mg/g、4.13 mg/g、23.48 mg/g、7.58 mg/g;而全方颗粒组中此 9 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分别只有4.71mg/g、3.32 mg/g、0.76 mg/g、2.09 mg/g、5.86 mg/g、0.80 mg/g、6.32 mg/g、13.16 mg/g、5.25 mg/g。3.不论是饮片组还是配方颗粒组,麻黄汤全方组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均高于单味药组及其他配伍组。4.麻黄与炙甘草、桂枝与苦杏仁、麻黄与苦杏仁、麻黄与桂枝、炙甘草与苦杏仁、桂枝与炙甘草配伍时,有效成分的含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5.通过比较小鼠汗腺导管内径,发现9组传统饮片组及9组配方颗粒组小鼠都有较强的发汗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内径都增大,且两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6.不论是传统饮片组还是配方颗粒组,麻黄汤全方组的发汗作用强于其他配伍组。麻黄汤全方饮片组的小鼠汗腺导管内径为106.5μm,而其配方颗粒组的小鼠汗腺导管内径仅为73.8μm,麻黄汤全方饮片组相比配方颗粒组有更好的发汗作用(P<0.05)。7.含有麻黄的各个配伍组的发汗作用比不含麻黄的配伍组大。麻黄与桂枝配伍,其发汗作用增强。结论1.本课题建立的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在实验的色谱条件下,各个组分都能达到良好的分离,且无杂峰干扰,该方法专属性强,仪器精密度良好,可用于麻黄汤中多组分的同时测定。2.麻黄汤及其拆方配伍传统饮片组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桂皮醛、桂皮醇、桂皮酸、甘草酸、甘草苷8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均高于相应的配方颗粒组,而苦杏仁苷的含量则都是配方颗粒组高于相应的传统饮片组。从化学物质含量角度衡量,饮片组优于颗粒组,麻黄汤中药配方颗粒替代传统饮片仍有待商榷。3.麻黄、桂枝、苦杏仁、炙甘草四味药不同配伍时,相应有效成分的含量均有一定的变化,麻黄汤全方组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均高于单味药组及其他配伍组。4.通过发汗试验可知,所有实验组(饮片组和颗粒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鼠汗腺导管内径都增大,都有较强的发汗作用。5.麻黄汤全方饮片组比配方颗粒组有更好的发汗作用,麻黄汤中药配方颗粒替代传统饮片仍有待商榷。

张红梅,张长林,钱芳芳,郝闪闪,郝翠,戈勋[5](2017)在《清热抗甲片的定性定量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清热抗甲片的定性定量方法。方法应用TLC鉴别方内炒白芍、黄连、栀子;采用HPLC同时测定清热抗甲片中芍药苷和丹酚酸B的含量,并测定盐酸小檗碱、丹皮酚和栀子苷的含量。结果 TLC图谱中呈现出这3种物质的特征性斑点,且斑点显色清晰,分离度好;芍药苷、丹酚酸B、盐酸小檗碱、丹皮酚、栀子苷分别在6.154.9、6.861.2、9.9889.82、1.6214.56、3.8134.3μg·mL-1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95、0.9999、0.99998、0.9999、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2%,RSD=3.0%(n=6)、98.7%,RSD=0.30%(n=6)、97.2%,RSD=1.8%(n=6)、100.5%,RSD=0.30%(n=6)、100.3%,RSD=1.8%(n=6)。结论文中检测方法简单易行,重复性好,可以用于清热抗甲片的质量控制。

熊鑫,黄传奇,王富乾,程璐[6](2017)在《一测多评法测定十味柴黄合剂中多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十味柴黄合剂中测定多种指标成分含量的一测多评方法。方法以黄芩苷为内参物,确定栀子苷、芍药苷、橙皮苷相对于黄芩苷的相对校正因子,比较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含量测定结果的差异,评价一测多评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十味柴黄合剂中各指标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测定的结果无显着差异。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一测多评方法可用于十味柴黄合剂的质量评价。

苏超,刘君怡,张盛,黄荣增[7](2015)在《RP-HPLC法测定妇科分清丸中栀子苷和芍药苷的含量》文中认为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妇科分清丸中栀子苷和芍药苷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TC-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12:88),检测波长为236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结果栀子苷在0.151.5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33.0975X-0.0365,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3%,RSD=1.9%(n=6)。芍药苷在0.11.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22.949X-0.0257,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2%,RSD=1.3%(n=6)。结论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为妇科分清丸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刘志辉,李淑娟[8](2014)在《HPLC法测定茵芍平肝颗粒中栀子苷芍药苷和橙皮苷的含量》文中认为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茵芍平肝颗粒中栀子苷、芍药苷和橙皮苷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SB-AQ(250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水(17∶83),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30 nm,柱温30℃,进样量:20μl。结果栀子苷、芍药苷、橙皮苷分别在3.0230.18、1.0010.00、1.2512.00μg·ml-1(n=7)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1%、99.95%、99.55%(n=9)。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专属性好,可作为茵芍平肝颗粒质量控制的方法。

赵剑,陈玉兰,蒲清荣,黄锐,杨光华[9](2014)在《茵陈四苓颗粒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茵陈四苓颗粒(赤芍、栀子、茵陈、大黄等)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茵陈四苓颗粒中茵陈和大黄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茵陈四苓颗粒中芍药苷、栀子苷、大黄素和大黄酚的量。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效果较好、且阴性无干扰。芍药苷在0.4583.66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7.75%,RSD为1.13%;栀子苷在0.655.2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8.27%,RSD为1.08%;大黄素在0.001 50.015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04%,RSD为0.68%;大黄酚在0.002 80.028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8.83%,RSD为1.38%。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以作为控制茵陈四苓颗粒质量的有效方法。

邱美贤,程怡[10](2006)在《逍遥散制剂学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对近10年来逍遥散制剂学研究方面进行了全面综述,并展望了不同剂型逍遥散现代质量研究的发展前景。

二、HPLC测定中肝合剂中芍药苷及栀子苷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PLC测定中肝合剂中芍药苷及栀子苷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丹栀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薄层色谱鉴别
        2.1.1 栀子的鉴别
        2.1.2 白芍的鉴别
        2.1.3 黄芩的鉴别
    2.2 HPLC同时测定芍药苷、丹酚酸B的含量2.2.1色谱条件
    2.2.2溶液的制备
    2.2.3 专属性试验
    2.2.4 线性关系考察
    2.2.5 仪器精密度试验
    2.2.6 稳定性试验
    2.2.7 重复性试验
    2.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2.2.9 含量测定
3 讨论

(2)除湿止痒合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除湿止痒合剂制备工艺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药材检测
        2.1 薄层鉴别
        2.2 含量测定
    3 提取工艺研究
        3.1 指标成分选择
        3.2 分析方法
        3.3 单因素考察
        3.4 正交试验
    4 浓缩工艺研究
        4.1 热稳定性考察(浓缩温度确定)
        4.2 浓缩程度考察
    5 纯化工艺研究
        5.1 絮凝剂考察
        5.2 纯化效果验证
    6 制剂工艺研究
        6.1 矫味剂选择
        6.2 矫味剂浓度考察
    7 制备工艺放大研究
        7.1 小试验证实验
        7.2 中试样品制备
    8 本章小结和讨论
第二章 除湿止痒合剂质量控制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检查
        2.1 相对密度
        2.2 pH值
        2.3 固含量
        2.4 装量差异
    3 鉴别
        3.1 黄芩
        3.2 赤芍
        3.3 生地黄
        3.4 金银花
        3.5 土茯苓
        3.6 白鲜皮
    4 含量测定
        4.1 黄芩苷
        4.2 芍药苷
    5 本章小结和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药材的薄层鉴别
附录2:文献综述 除湿止痒合剂中各味药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3: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文章撰写情况
附录4: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3)双波长HPLC法测定防风通圣丸中6种成分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2.1 混合对照品溶液
        2.2.2 供试品溶液
        2.2.3 阴性样品溶液
    2.3 专属性实验
    2.4 稳定性实验
    2.5线性关系考察
    2.6 精密度实验
    2.7 重复性实验
    2.8 回收率实验
    2.9 样品的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流动相的选择
    3.2 检测波长的选择
    3.3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
    3.4 温度的选择

(4)麻黄汤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的有效成分含量及发汗作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麻黄汤组方药味的药材和配方颗粒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比较
    一、仪器与材料
        (一) 仪器
        (二) 材料及试剂
    二、方法
        (一) 麻黄原药材和配方颗粒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色谱条件
        (二) 桂枝饮片及配方颗粒的含量测定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色谱条件
        (三) 苦杏仁饮片及配方颗粒的含量测定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色谱条件
        (四) 炙甘草饮片及配方颗粒的含量测定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色谱条件
    三、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HPLC-DAD法测定不同配伍麻黄汤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中9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一、仪器与材料
        (一) 仪器
        (二) 材料及试剂
    二、方法
        (一) 实验分组
        (二) 标准品的配制
        (三) 供试品的配制
        1. 麻黄汤传统饮片汤剂的制备
        2. 麻黄汤配方颗粒汤剂的制备
        (四) 色谱条件
        (五) 麻黄汤传统饮片汤剂的定量方法学考察
        1. 标准曲线的建立
        2. 精密度试验
        3. 稳定性试验
        4. 重复性试验
        5. 加样回收率试验
        (六) 麻黄汤配方颗粒汤剂的定量方法学考察
        1. 标准曲线的建立
        2. 精密度试验
        3. 稳定性试验
        4. 重复性试验
        5. 加样回收率试验
    三、结果
        (一) 方法学考察结果
        1. 麻黄汤传统饮片汤剂方法学考察结果
        2. 麻黄汤配方颗粒汤剂方法学考察结果
        (二) 麻黄汤传统饮片及配方颗粒汤剂中9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一) 药材的选择
        (二) 色谱条件的选择
        (三) 传统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间差异分析
        (四) 各配伍间差异分析
    五、小结
第三部分 麻黄汤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发汗药效的比较
    一、仪器与材料
        (一) 仪器
        (二) 材料
        1. 动物
        2. 药品
    二、方法
        (一) 小鼠发汗作用
        1. 实验动物分组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发汗量试验
        4. 小鼠汗腺导管内径试验
        (二) 统计学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一) 发汗量结果
        (二) 汗腺导管内径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一) 发汗实验方法
        (二) 传统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间差异分析
        (三) 各配伍间差异分析
        (四) 物质与药效的关联性分析
    五、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化学成分及药效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5)清热抗甲片的定性定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TLC鉴别
        2.1.1 炒白芍的鉴别
        2.1.2 黄连的鉴别
        2.1.3 栀子的鉴别
    2.2 含量测定
        2.2.1 对照品、供试品和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2.2.2 色谱条件
        2.2.3 专属性试验
        2.2.4 线性关系考察
        2.2.5 精密度试验
        2.2.6 稳定性试验
        2.2.7 重复性试验
        2.2.8 加样回收试验
        2.2.9 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处方中主要药味中主要成分的含量
    3.2 薄层色谱鉴别小结
    3.3 含量测定小结
    3.4 本试验的意义

(6)一测多评法测定十味柴黄合剂中多种指标成分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2.4 阴性样品溶液制备
    2.5 专属性考察
    2.6 方法学考察
        2.6.1 线性关系考察:
        2.6.2 精密度试验:
        2.6.3 稳定性试验:
        2.6.4 重复性试验:
        2.6.5 加样回收率试验:
    2.7 相对校正因子确定
        2.7.1 待测指标相对校正因子测定:
        2.7.2 相对校正因子fk/s耐用性考察[14-16]
        2.7.3 待测组分色谱峰的定位:
        2.7.4 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测定结果的比较:
3 讨论

(7)RP-HPLC法测定妇科分清丸中栀子苷和芍药苷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仪器与试剂
2方法与结果
3讨论

(8)HPLC法测定茵芍平肝颗粒中栀子苷芍药苷和橙皮苷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3 系统适用性试验
    2.4 线性关系考察
    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2.6 精密度试验
    2.7 重复性试验
    2.8 稳定性试验
    2.9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3.2 色谱条件的选择
    3.3 提取溶剂及超声时间的选择

(9)茵陈四苓颗粒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2 薄层鉴别
3 样品中成分测定
4 讨论

(10)逍遥散制剂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逍遥散方中主药的化学成分及其功效简介[3]
2 逍遥散不同剂型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2.1 逍遥汤剂
    2.2 逍遥合剂
    2.3 逍遥口服液
    2.4 逍遥颗粒
    2.5 逍遥丸
        ①薄层扫描法测定:
        ②高效液相含量测定:
        ③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
    2.6 逍遥片
    2.7 逍遥软胶囊
3 小结与展望

四、HPLC测定中肝合剂中芍药苷及栀子苷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丹栀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J]. 王玲,张筱杉,张长林.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1(22)
  • [2]除湿止痒合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D]. 桑泽春.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双波长HPLC法测定防风通圣丸中6种成分的含量[J]. 李帆,缑慧君,许雪峰. 西北药学杂志, 2019(01)
  • [4]麻黄汤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的有效成分含量及发汗作用的比较研究[D]. 刘月波.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6)
  • [5]清热抗甲片的定性定量方法研究[J]. 张红梅,张长林,钱芳芳,郝闪闪,郝翠,戈勋. 中南药学, 2017(08)
  • [6]一测多评法测定十味柴黄合剂中多种指标成分的含量[J]. 熊鑫,黄传奇,王富乾,程璐.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3)
  • [7]RP-HPLC法测定妇科分清丸中栀子苷和芍药苷的含量[J]. 苏超,刘君怡,张盛,黄荣增. 光明中医, 2015(05)
  • [8]HPLC法测定茵芍平肝颗粒中栀子苷芍药苷和橙皮苷的含量[J]. 刘志辉,李淑娟.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14(06)
  • [9]茵陈四苓颗粒质量标准研究[J]. 赵剑,陈玉兰,蒲清荣,黄锐,杨光华. 中成药, 2014(04)
  • [10]逍遥散制剂学研究进展[J]. 邱美贤,程怡. 中医药学刊, 2006(07)

标签:;  ;  ;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肝合剂中芍药苷和栀子苷的含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