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体位论文-夏德鹏,陈培芳,杜培学,张雪飞

旋转体位论文-夏德鹏,陈培芳,杜培学,张雪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旋转体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青年,针刀疗法,定点旋转体位

旋转体位论文文献综述

夏德鹏,陈培芳,杜培学,张雪飞[1](2019)在《针刀松解定点旋转体位下阳性反应点治疗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刀松解定点旋转体位下阳性反应点治疗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定点旋转体位下阳性点针刀松解疗法,对照组予常规体位针刀松解疗法。两组疗程均为10日,观察临床疗效,比较症状体征评分及疼痛VA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86.67%;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间治疗5日后、治疗10日后比较,治疗组症状体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体位相比,定点旋转体位下针刀松解治疗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总体疗效相当,但此新方法便于寻找进针点,而且进针浅、安全系数高、对正常软组织损伤较轻,因而患者更易接受。(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姬勇[2](2019)在《脊柱侧凸术中不同体位下椎体旋转以及与主动脉比邻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脊柱侧凸是人类脊柱畸形的主要类型,依据病因学分类主要有特发性脊柱侧凸、先天性脊柱侧凸、退变性侧凸、神经肌肉性侧凸、创伤性侧凸等等;依据年龄又可分为早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性脊柱侧凸、成年性脊柱侧凸。其中,最常见的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复合的叁维畸形,包括脊柱冠状面侧凸、矢状面曲线异常(后凸、平背、前凸,即非生理曲度)、轴状面的椎体旋转畸形。最初,人们对于脊柱侧凸的认知仅限于冠状面的侧凸畸形,治疗的关注点也是如何矫正侧凸畸形,随着人们对脊柱侧凸畸形的不断研究和认识,矢状面的异常和矫正成为第二个关注点。但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侧凸及矢状面畸形被较好的矫正后,患者仍出现躯干冠状面或(和)矢状面失平衡,术后继发性上下固定椎(UIV,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交界区曲度异常等情况,继而发现椎体轴状面旋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自此,脊柱侧凸的认知开始从单一的二维结构向多面的叁维结构转变。椎体轴状面旋转的研究、去旋转技术和专用手术器械的发明和应用充分说明脊柱侧凸轴状面畸形成为临床与科研新的关注点和热点。临床上评估AIS患者椎体旋转程通常使用脊柱冠状面X线片,利用Nash-Moe椎体旋转分级系统,间接评估椎体轴状面的旋转情况,虽然简便易用,但准确率较低。对临床应用,特别是手术中的指导意义并不高。随着CT和MRI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获得脊柱轴状面影像,并可直观地观察到椎体在轴状面上的旋转情况,对了解脊柱侧凸叁维畸形结构具有很高的价值,特别是在指导术中椎体去旋转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外,利用CT或者MRI可以了解椎体及周边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特别是脊柱胸段椎体与降主动脉的比邻关系。在椎弓根螺钉广泛应用于脊柱侧凸矫正的今天,了解这种比例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因为当金属螺钉置入位置不佳时容易导致主动脉损伤,如一旦发生,后果极其凶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O型臂影像系统逐渐应用于临床手术,其主要的作用是通过其方便的移动性(可以在手术室便捷的移动),对脊柱进行360°扫描,并形成脊柱叁维结构图像,提供脊柱冠状面、矢状面、轴状面影像,结合导航系统的使用,引导椎弓根螺钉的安全置入。众所周知,术前CT或MRI检查,如无特殊情况,提供的都是仰卧位影像,而利用O型臂影像系统可以提供患者术中实际体位下(并不局限于仰卧位)的影像,对研究各种手术体位下的椎体轴状面旋转以及与主动脉比邻关系上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和实际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尚没有文献报道过此类研究。【研究目的】利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仰卧位MRI平扫、术中俯卧位及左侧卧位下O型臂影像系统获得的椎体轴状面影像。1、探讨和分析AIS患者在叁种不同体位下(即术前、后路手术和前路手术体位)对椎体旋转的影响及临床应用2、探讨和分析AIS患者在叁种不同体位下(即术前、后路手术和前路手术体位)主胸弯顶椎与主动脉的比邻关系及临床应用【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接受后路切开内固定融合术和前路胸腔镜手术的AIS患者术前MRI(仰卧位)、术中O型臂影像系统(后路手术俯卧位、前路手术左侧卧位)获得的椎体轴状面图像,测量脊柱侧凸主胸弯Cobb角、胸椎后凸Cobb角、轴状面主胸弯顶椎旋转度(AVR)、上端椎旋转度(UEVR)、下端椎旋转度(LEVR)、上端椎上位椎体旋转度(AVAUEVR)、下端椎下位椎体旋转度(AVBLEVR)。规定椎体向右旋转记为负值,向左旋转记为正值。对所得数据使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椎体不同体位下的旋转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叁种体位下的椎体旋转度进行相关性分析。2、回顾性分析接受后路切开内固定融合术和前路胸腔镜手术的AIS患者术前MRI(仰卧位)、术中O型臂影像系统(俯卧位、左侧卧位)获得的椎体轴状面图像,分别测量脊柱侧凸主胸弯Cobb角、胸椎后凸Cobb角、轴状面(1)顶椎椎体旋转角度(AVR);(2)主动脉到椎体距离(a线);(3)主动脉到左侧椎弓根置钉点距离(b线);(4)主动脉到椎管垂直距离(c线);(5)主动脉到椎弓根置钉点连线(A)的垂直距离,(d线);(6)主动脉椎体角(Aorta-vertebral angle,AVA,δ);(7)经过左侧椎弓根置钉点的主动脉内侧切线与椎体中轴线平行线的夹角(ψ);(8)经过左侧椎弓根置钉点和主动脉中心点的连线与椎体中轴线平行线的夹角(θ)。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叁种体位下顶椎和主动脉的位置变化,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主胸弯顶椎和主动脉在叁种体位下的比邻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椎体旋转的研究中,共计4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后路手术组21例,主胸弯Cobb角46.5-80.7°,平均58.99±11.11°;T5-T12后凸角度0-52.1°,平均19.08±12.39°。前路手术组22例,主胸弯Cobb角35.1-75°,平均46.97±8.58°;T5-T12后凸角度0-35.2°,平均12.12±11.5°。(1)后路手术组患者在仰卧位状态时AVR的度数要小于俯卧位时的度数,平均差值为3.14°,标准差平均小1.43°,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时上端椎旋转度(UEVR)、上端椎上位椎旋转度(AVAUEVR)度数均小于俯卧位时的度数,平均差值分别为1.98°、0.83°,但是仰卧位时下端椎旋转度(LEVR)和下端椎下位椎体旋转度(AVBLEVR)度数却比俯卧位时大,平均差值分别为1.07°、1.86°,但UEVR、LEVR、AVAUEVR、AVBLEVR在两种体位下的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可以发现上端椎上位椎体旋转方向已由上端椎的向右旋转转变为向左旋转,同样下端椎下位椎体的旋转方向由下端椎的向右旋转转为向左旋转。(2)术前仰卧位(MRI)与术中左侧卧位(右侧胸腔镜入路、O型臂)椎体旋转度比较时,结果发现仰卧位时AVR为-16.56±4.38°,左侧卧位时,AVR明显减小,为-12.52±3.58°,平均差值为4.04°,标准差平均减小0.8°,两者比较时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显着。上端椎和下端椎椎体旋转度在左侧卧位时均比仰卧位状态时减小,平均差值分别为0.64°、2.96°,标准差平均减小1.69°、1.73°。但UEV和LEV椎体旋转度在两种体位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中俯卧位(O型臂)与术中左侧卧位(右侧胸腔镜入路、O型臂)椎体旋转度比较时,可见AVR左侧卧位小于俯卧位,平均差值为7.18°,标准差平均差值2.23°,两者比较时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显着。UEV、LEV左侧卧位时椎体旋转度均小于俯卧位时,平均减小2.62°、1.89°,标准差平均减小1.91°、1.37°。但UEV和LEV椎体旋转度在两种体位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前仰卧位(MRI)、术中俯卧位(O型臂)相关性检验,俯卧位状态下侧凸Cobb角的度数和AVR呈高度相关。侧凸Cobb角与UEVR、AVAUEVR、LEVR、AVBLEVR,后凸Cobb角与AVR、UEVR、AVAUEVR、LEVR、AVBLEVR在两种体位下仅呈轻度相关或接近不相关。同一指标间都显示正相关,AVAUEVR的相关系数最低,LEVR和AVBLEVR相关性最高。(5)前路手术患者术中左侧卧位下椎体旋转相关分析,后凸Cobb角与AVR呈中度相关。侧凸Cobb角与AVR、UEVR、LEVR,后凸Cobb角与UEVR、LEVR相关性较弱。2、主胸弯顶椎与主动脉比邻关系的研究中,共计4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后路手术组18例,主胸弯Cobb角46.5-80.7°,平均60.09±11.62°;T5-T12后凸角度7.3-52.1°,平均21.68±11.36°。前路手术组22例,主胸弯Cobb角35.1-75°,平均46.97±8.58°;T5-T12后凸角度0-35.2°,平均12.12±11.5°。(1)术前仰卧位(MRI)和术中俯卧位(O型臂)中主胸弯AVR俯卧位时要大于仰卧位,平均差值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到椎管垂直距离c在俯卧位时要大于仰卧位,平均差值为2.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椎体角(AVA或δ)俯卧位时比仰卧位时平均差值为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d、ψ、θ俯卧位和仰卧位时数值有所差别,但差值均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仰卧位(MRI)和术中左侧卧位(O型臂)中,主胸弯AVR仰卧位时大于左侧卧位时,平均差值为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椎体角(AVA或δ)仰卧位时比左侧卧位时,平均差值为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5),a、b、c、d、ψ、θ仰卧位和左侧卧位时数值有所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中俯卧位(O型臂)和术中左侧卧位(O型臂)中,主胸弯AVR俯卧位时大于左侧卧位时,平均差值为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椎体角(AVA或δ)比较时,两者平均差值为4.8°,左侧卧位时度数大于俯卧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ψ、θ两种体位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后路手术患者在仰卧位、俯卧位时主胸弯顶椎与主动脉比邻关系相关性分析,仰卧位时状态下侧凸Cobb角的度数和a、ψ、θ均呈中度正相关,后凸Cobb角与a、δ呈现中度正相关,仰卧位下主胸弯顶椎的AVR同各个距离及角度有轻度相关性。术中俯卧位下发现侧凸Cobb角的度数与观察指标均有中高度相关,后凸Cobb角与观察指标仅有轻度相关或不相关,术前AVR和术中AVR两者均与术中a、d、ψ、θ呈中高度相关,同一指标两种体位下AVR、a、b、c、d、δ(AVA)、ψ、θ呈中度相关,显著性明显。(5)前路手术术中左侧卧位下主胸弯顶椎与主动脉比邻关系相关性分析,侧凸Cobb角的度数和AVR、a、b、c、d、δ、ψ、θ相关指数非常小,甚至接近不相关。后凸Cobb角与b、c、d、δ呈现中度相关。左侧卧位时主胸弯顶椎的AVR同各个距离及角度有轻度相关性,对ψ、θ几近零相关,即不相关。【结论】1、椎体旋转度研究中,AIS主胸弯椎体旋转度大小AVR:俯卧位>仰卧位>左侧卧位;UEVR:俯卧位>仰卧位>左侧卧位;AVAUEVR:俯卧位>仰卧位;LEVR:仰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AVBLEVR:仰卧位>俯卧位。胸弯的AVR、UEVR、AVAUEVR在俯卧位时度数都会比仰卧位时增加,而LEVR、AVBLEVR度数俯卧位时较仰卧位时均有所减小。叁种体位下,主胸弯AVR是胸弯中最大的,提示临床医师在实际手术中对AVR的纠正要格外重视。2、通过叁种体位的对比,可以发现顶椎旋转度AVR度数大小关系为俯卧位>仰卧位>左侧卧位;而通过主动脉椎体角AVA度数的大小关系:左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但因为测量值的正负代表了主动脉中心点相对于椎体中心点的位置和方向关系,结合其他相关距离测量值可以发现,主动脉在叁种体位下(仰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相对于椎体有逐渐向腹侧及右前方移动的趋势。了解这种趋势变化,有利于术中精准安全置钉,为避免主动脉损伤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O型臂影像系统术中除了辅助术中安全置钉的同时,也可了解脊柱侧凸患者在不同体位下椎体与主动脉比邻关系的变化情况,是临床研究中新的辅助手段和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9-05-01)

张超[3](2019)在《颈部旋转体位下V2段椎动脉及其与横突孔相互关系的C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部旋转体位下V2段椎动脉管腔面积变化及其与横突孔的相互关系,为临床上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影像学依据,同时为后续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中确诊的5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叁维CT血管造影(CTA)技术在颈部中立位、左旋45°位及右旋45°位进行扫描,观察椎动脉管腔的形态,并研究椎动脉V2寰枢椎段管腔面积变化以及其与横突孔之间的相关性。记录左右侧V2段椎动脉面积、横突孔面积、椎动脉外缘-横突孔外缘距离、椎动脉内缘-横突孔内缘距离、椎动脉面积占横突孔面积比。采用SPSS 18.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量指标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左、右侧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颈部左旋45°位时,左侧寰枢椎段椎动脉内缘-横突孔内缘距离、右侧寰枢椎段椎动脉外缘-横突孔外缘距离较颈部中立位时明显减小,左侧与右侧椎动脉面积占横突孔面积比均较中立位时减小。颈部右旋45°位下,左侧寰枢椎段椎动脉外缘-横突孔外缘距离、右侧寰枢椎段椎动脉内缘-横突孔内缘距离较颈部中立体位明显减小,左侧与右侧椎动脉面积占横突孔面积比均较中立位时减小,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探究颈部左右45°旋转体位对椎动脉形态的影响及寰枢椎段椎动脉与横突孔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上CSA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影像学依据。全面系统的叁维图像重建技术,可以定位狭窄层面,明确椎动脉具体压迫的原因,为临床干预提供一定的循证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6)

张超,周涛,舒荣宝[4](2018)在《颈部旋转体位下V2段椎动脉与横突孔相互关系的C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部旋转体位下椎动脉形态的变化与横突孔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自2015-01—2017-12马鞍山市人民医院确诊的5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叁维CT血管造影(CTA)技术在颈部中立位、左旋45°位及右旋45°位进行扫描,记录左右侧V2段椎动脉面积、横突孔面积、椎动脉外缘-横突孔外缘距离、椎动脉内缘-横突孔内缘距离、椎动脉面积占横突孔面积比。结果颈部左旋45°位时,左侧V2段椎动脉内缘-横突孔内缘距离、右侧V2段椎动脉外缘-横突孔外缘距离较颈部中立位时明显减小;颈部右旋45°位下,左侧V2段椎动脉外缘-横突孔外缘距离、右侧V2段椎动脉内缘-横突孔内缘距离较颈部中立位时明显减小;颈部左旋及右旋45°位时,左侧与右侧椎动脉面积占横突孔面积比均较中立位时减小;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部旋转体位下椎动脉管腔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管腔狭窄及血流持续不足可能是引起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王谦,李梦,柳学明,黄文生,何成奇[5](2018)在《叁维超声对青少年不同体位下脊柱侧凸与旋转角度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站立位和仰卧位下,采用叁维超声成像技术探索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侧凸与旋转角度的变化规律。方法 2位测评者采用SonixTABLET叁维超声成像系统,对16例AIS女性患者[平均(14.8±1.7)岁]进行站立位和仰卧位下扫描。AIS患者侧凸与旋转角度均采用椎板中心法(center of laminae,COL)进行测量。比较叁维超声成像在站立位和仰卧位下测量结果的变化。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两种体位下叁维超声测量结果变化的相关因素;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两种体位下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叁维超声成像在站立位和仰卧位下测量脊柱侧凸角度的变化范围为1.9°~11.7°,顶锥旋转角度的变化范围为0.0°~5.9°。两种体位下脊柱侧凸角度的变化与侧凸角度的大小及侧凸上端椎选择的差异有关;而顶锥旋转角度的变化与旋转角度本身的大小有关;且两种体位之间高度相关(r>0.9)。结论叁维超声成像能够显示出AIS患者在站立位和仰卧位下脊柱侧凸与旋转角度的变化规律,随着脊柱侧凸角度的增加,两种体位下侧凸角度的变化幅度均增加,椎骨旋转角度的变化情况不同。(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张艳[6](2018)在《持续性枕后位体位旋转纠正分娩的护理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体位旋转纠正持续性枕后位(POPP)分娩的护理效果。方法将96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根据便利抽样法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体位干预护理,护理组在改变体位的基础上采取徒手旋转纠正分娩。比较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的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新生儿并发症总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顺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位旋转纠正POPP分娩的护理效果显着,对保证母婴健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8年22期)

甄妙平[7](2018)在《产程中体位改变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对枕后位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产程中体位改变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对枕后位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自然待产的77例单胎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阴检及B超检查确诊为枕后位,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37)和研究组(n=40)。对照组行自由体位,研究组采取手抱膝位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分析比较两组的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自然分娩率及产道损伤率。结果研究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均显着短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自然分娩率为87.5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37.84%(P<0.05)。两组产妇的产道损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程中体位改变联合徒手旋转胎头能够提高枕后位初产妇的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工程》期刊2018年07期)

樊畅[8](2018)在《枕后位分娩产妇实施徒手旋转胎头、体位管理与多媒体宣教联合干预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枕后位分娩产妇实施徒手旋转胎头、体位管理与多媒体宣教联合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枕后位自然分娩产妇11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行常规护理干预)与研究组(57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徒手旋转胎头、体位管理与多媒体宣教联合干预)。对比两组分娩方式、第一与第二产程时间、产妇分娩并发症发生率与新生儿窒息率。结果研究组自然分娩率为92.98%,高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显着(P<0.05)。研究组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妇软产道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徒手旋转胎头、体位管理与多媒体宣教联合干预应用于枕后位分娩产妇中效果显着,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8年12期)

张法尧,冯敏山,朱立国[9](2018)在《极限旋转体位对上颈椎椎动脉管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CT血管成像技术研究极限旋转体位对上颈椎椎动脉管腔的影响。方法取8具新鲜成人尸体上颈椎(C_(0~4))标本,制作成椎动脉离体模型,颅骨端模块固定3 kg模拟颈椎立位载荷,椎动脉注入造影剂,在实验台上实现立位状态下中立位、多旋转极限体位并使用万向外固定架固定,进行CT薄层扫描,采集C_1节段、C_1/C_2间隙节段、C_2椎体上1/3段(寰枢椎侧块关节外侧)、C_2椎体下缘、C_3椎体节段等5个层面的椎动脉横截面积。比较组间差异,探讨失神经体液调节下体位因素对椎动脉空间形态作用机制。结果颈椎旋转极限及后伸旋转极限体位会引起同侧椎动脉截面积减少(P<0.05),而对侧椎动脉截面积无明显改变(P>0.05),并且横截面积减少部位集中出现在C_2椎体上1/3处。结论 (1)上颈椎离体椎动脉模型及试验方法能实现极限旋转体位下椎动脉管腔CTA的测量;(2)在失神经体液调节下,颈椎极限旋转及极限后伸旋转体位能引起同侧椎动脉狭窄,狭窄部位主要集中在寰枢椎侧块关节外侧。(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黄学成,叶林强,江晓兵,余伟波,梁德[10](2017)在《不同体位下颈椎旋转手法对颈椎间盘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叁维有限元模拟颈椎在前屈、中立、后伸叁种体位下行颈椎旋转手法,探讨该手法在不同体位下对颈椎间盘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对1例25岁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的颈椎进行CT扫描成像,应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 14.0等软件建立颈椎C5-6实体CAD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 14.5软件进行有效性验证及手法模拟。在颈椎前屈、中立、后伸叁种体位下进行手法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叁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颈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在叁种体位下,纤维环旋转对侧的后部均出现向前回缩变形,前屈位最大,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小;纤维环旋转侧的后部均出现向后膨出变形,前屈位最小,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大;椎间盘内在应力在叁种体位下分别集中于旋转对侧后部、旋转对侧和旋转侧后部,其中前屈位最大,后伸位次之,中立位最小。结论从椎间盘安全性角度出发,颈椎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时,建议向健侧旋转,体位首选中立位,若疗效欠佳再考虑使用前屈位。颈椎管狭窄的患者不宜使用颈椎旋转手法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7年12期)

旋转体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脊柱侧凸是人类脊柱畸形的主要类型,依据病因学分类主要有特发性脊柱侧凸、先天性脊柱侧凸、退变性侧凸、神经肌肉性侧凸、创伤性侧凸等等;依据年龄又可分为早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性脊柱侧凸、成年性脊柱侧凸。其中,最常见的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复合的叁维畸形,包括脊柱冠状面侧凸、矢状面曲线异常(后凸、平背、前凸,即非生理曲度)、轴状面的椎体旋转畸形。最初,人们对于脊柱侧凸的认知仅限于冠状面的侧凸畸形,治疗的关注点也是如何矫正侧凸畸形,随着人们对脊柱侧凸畸形的不断研究和认识,矢状面的异常和矫正成为第二个关注点。但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侧凸及矢状面畸形被较好的矫正后,患者仍出现躯干冠状面或(和)矢状面失平衡,术后继发性上下固定椎(UIV,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交界区曲度异常等情况,继而发现椎体轴状面旋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自此,脊柱侧凸的认知开始从单一的二维结构向多面的叁维结构转变。椎体轴状面旋转的研究、去旋转技术和专用手术器械的发明和应用充分说明脊柱侧凸轴状面畸形成为临床与科研新的关注点和热点。临床上评估AIS患者椎体旋转程通常使用脊柱冠状面X线片,利用Nash-Moe椎体旋转分级系统,间接评估椎体轴状面的旋转情况,虽然简便易用,但准确率较低。对临床应用,特别是手术中的指导意义并不高。随着CT和MRI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获得脊柱轴状面影像,并可直观地观察到椎体在轴状面上的旋转情况,对了解脊柱侧凸叁维畸形结构具有很高的价值,特别是在指导术中椎体去旋转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外,利用CT或者MRI可以了解椎体及周边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特别是脊柱胸段椎体与降主动脉的比邻关系。在椎弓根螺钉广泛应用于脊柱侧凸矫正的今天,了解这种比例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因为当金属螺钉置入位置不佳时容易导致主动脉损伤,如一旦发生,后果极其凶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O型臂影像系统逐渐应用于临床手术,其主要的作用是通过其方便的移动性(可以在手术室便捷的移动),对脊柱进行360°扫描,并形成脊柱叁维结构图像,提供脊柱冠状面、矢状面、轴状面影像,结合导航系统的使用,引导椎弓根螺钉的安全置入。众所周知,术前CT或MRI检查,如无特殊情况,提供的都是仰卧位影像,而利用O型臂影像系统可以提供患者术中实际体位下(并不局限于仰卧位)的影像,对研究各种手术体位下的椎体轴状面旋转以及与主动脉比邻关系上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和实际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尚没有文献报道过此类研究。【研究目的】利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仰卧位MRI平扫、术中俯卧位及左侧卧位下O型臂影像系统获得的椎体轴状面影像。1、探讨和分析AIS患者在叁种不同体位下(即术前、后路手术和前路手术体位)对椎体旋转的影响及临床应用2、探讨和分析AIS患者在叁种不同体位下(即术前、后路手术和前路手术体位)主胸弯顶椎与主动脉的比邻关系及临床应用【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接受后路切开内固定融合术和前路胸腔镜手术的AIS患者术前MRI(仰卧位)、术中O型臂影像系统(后路手术俯卧位、前路手术左侧卧位)获得的椎体轴状面图像,测量脊柱侧凸主胸弯Cobb角、胸椎后凸Cobb角、轴状面主胸弯顶椎旋转度(AVR)、上端椎旋转度(UEVR)、下端椎旋转度(LEVR)、上端椎上位椎体旋转度(AVAUEVR)、下端椎下位椎体旋转度(AVBLEVR)。规定椎体向右旋转记为负值,向左旋转记为正值。对所得数据使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椎体不同体位下的旋转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叁种体位下的椎体旋转度进行相关性分析。2、回顾性分析接受后路切开内固定融合术和前路胸腔镜手术的AIS患者术前MRI(仰卧位)、术中O型臂影像系统(俯卧位、左侧卧位)获得的椎体轴状面图像,分别测量脊柱侧凸主胸弯Cobb角、胸椎后凸Cobb角、轴状面(1)顶椎椎体旋转角度(AVR);(2)主动脉到椎体距离(a线);(3)主动脉到左侧椎弓根置钉点距离(b线);(4)主动脉到椎管垂直距离(c线);(5)主动脉到椎弓根置钉点连线(A)的垂直距离,(d线);(6)主动脉椎体角(Aorta-vertebral angle,AVA,δ);(7)经过左侧椎弓根置钉点的主动脉内侧切线与椎体中轴线平行线的夹角(ψ);(8)经过左侧椎弓根置钉点和主动脉中心点的连线与椎体中轴线平行线的夹角(θ)。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叁种体位下顶椎和主动脉的位置变化,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主胸弯顶椎和主动脉在叁种体位下的比邻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椎体旋转的研究中,共计4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后路手术组21例,主胸弯Cobb角46.5-80.7°,平均58.99±11.11°;T5-T12后凸角度0-52.1°,平均19.08±12.39°。前路手术组22例,主胸弯Cobb角35.1-75°,平均46.97±8.58°;T5-T12后凸角度0-35.2°,平均12.12±11.5°。(1)后路手术组患者在仰卧位状态时AVR的度数要小于俯卧位时的度数,平均差值为3.14°,标准差平均小1.43°,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时上端椎旋转度(UEVR)、上端椎上位椎旋转度(AVAUEVR)度数均小于俯卧位时的度数,平均差值分别为1.98°、0.83°,但是仰卧位时下端椎旋转度(LEVR)和下端椎下位椎体旋转度(AVBLEVR)度数却比俯卧位时大,平均差值分别为1.07°、1.86°,但UEVR、LEVR、AVAUEVR、AVBLEVR在两种体位下的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可以发现上端椎上位椎体旋转方向已由上端椎的向右旋转转变为向左旋转,同样下端椎下位椎体的旋转方向由下端椎的向右旋转转为向左旋转。(2)术前仰卧位(MRI)与术中左侧卧位(右侧胸腔镜入路、O型臂)椎体旋转度比较时,结果发现仰卧位时AVR为-16.56±4.38°,左侧卧位时,AVR明显减小,为-12.52±3.58°,平均差值为4.04°,标准差平均减小0.8°,两者比较时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显着。上端椎和下端椎椎体旋转度在左侧卧位时均比仰卧位状态时减小,平均差值分别为0.64°、2.96°,标准差平均减小1.69°、1.73°。但UEV和LEV椎体旋转度在两种体位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中俯卧位(O型臂)与术中左侧卧位(右侧胸腔镜入路、O型臂)椎体旋转度比较时,可见AVR左侧卧位小于俯卧位,平均差值为7.18°,标准差平均差值2.23°,两者比较时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显着。UEV、LEV左侧卧位时椎体旋转度均小于俯卧位时,平均减小2.62°、1.89°,标准差平均减小1.91°、1.37°。但UEV和LEV椎体旋转度在两种体位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前仰卧位(MRI)、术中俯卧位(O型臂)相关性检验,俯卧位状态下侧凸Cobb角的度数和AVR呈高度相关。侧凸Cobb角与UEVR、AVAUEVR、LEVR、AVBLEVR,后凸Cobb角与AVR、UEVR、AVAUEVR、LEVR、AVBLEVR在两种体位下仅呈轻度相关或接近不相关。同一指标间都显示正相关,AVAUEVR的相关系数最低,LEVR和AVBLEVR相关性最高。(5)前路手术患者术中左侧卧位下椎体旋转相关分析,后凸Cobb角与AVR呈中度相关。侧凸Cobb角与AVR、UEVR、LEVR,后凸Cobb角与UEVR、LEVR相关性较弱。2、主胸弯顶椎与主动脉比邻关系的研究中,共计4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后路手术组18例,主胸弯Cobb角46.5-80.7°,平均60.09±11.62°;T5-T12后凸角度7.3-52.1°,平均21.68±11.36°。前路手术组22例,主胸弯Cobb角35.1-75°,平均46.97±8.58°;T5-T12后凸角度0-35.2°,平均12.12±11.5°。(1)术前仰卧位(MRI)和术中俯卧位(O型臂)中主胸弯AVR俯卧位时要大于仰卧位,平均差值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到椎管垂直距离c在俯卧位时要大于仰卧位,平均差值为2.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椎体角(AVA或δ)俯卧位时比仰卧位时平均差值为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d、ψ、θ俯卧位和仰卧位时数值有所差别,但差值均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仰卧位(MRI)和术中左侧卧位(O型臂)中,主胸弯AVR仰卧位时大于左侧卧位时,平均差值为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椎体角(AVA或δ)仰卧位时比左侧卧位时,平均差值为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5),a、b、c、d、ψ、θ仰卧位和左侧卧位时数值有所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中俯卧位(O型臂)和术中左侧卧位(O型臂)中,主胸弯AVR俯卧位时大于左侧卧位时,平均差值为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椎体角(AVA或δ)比较时,两者平均差值为4.8°,左侧卧位时度数大于俯卧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ψ、θ两种体位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后路手术患者在仰卧位、俯卧位时主胸弯顶椎与主动脉比邻关系相关性分析,仰卧位时状态下侧凸Cobb角的度数和a、ψ、θ均呈中度正相关,后凸Cobb角与a、δ呈现中度正相关,仰卧位下主胸弯顶椎的AVR同各个距离及角度有轻度相关性。术中俯卧位下发现侧凸Cobb角的度数与观察指标均有中高度相关,后凸Cobb角与观察指标仅有轻度相关或不相关,术前AVR和术中AVR两者均与术中a、d、ψ、θ呈中高度相关,同一指标两种体位下AVR、a、b、c、d、δ(AVA)、ψ、θ呈中度相关,显著性明显。(5)前路手术术中左侧卧位下主胸弯顶椎与主动脉比邻关系相关性分析,侧凸Cobb角的度数和AVR、a、b、c、d、δ、ψ、θ相关指数非常小,甚至接近不相关。后凸Cobb角与b、c、d、δ呈现中度相关。左侧卧位时主胸弯顶椎的AVR同各个距离及角度有轻度相关性,对ψ、θ几近零相关,即不相关。【结论】1、椎体旋转度研究中,AIS主胸弯椎体旋转度大小AVR:俯卧位>仰卧位>左侧卧位;UEVR:俯卧位>仰卧位>左侧卧位;AVAUEVR:俯卧位>仰卧位;LEVR:仰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AVBLEVR:仰卧位>俯卧位。胸弯的AVR、UEVR、AVAUEVR在俯卧位时度数都会比仰卧位时增加,而LEVR、AVBLEVR度数俯卧位时较仰卧位时均有所减小。叁种体位下,主胸弯AVR是胸弯中最大的,提示临床医师在实际手术中对AVR的纠正要格外重视。2、通过叁种体位的对比,可以发现顶椎旋转度AVR度数大小关系为俯卧位>仰卧位>左侧卧位;而通过主动脉椎体角AVA度数的大小关系:左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但因为测量值的正负代表了主动脉中心点相对于椎体中心点的位置和方向关系,结合其他相关距离测量值可以发现,主动脉在叁种体位下(仰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相对于椎体有逐渐向腹侧及右前方移动的趋势。了解这种趋势变化,有利于术中精准安全置钉,为避免主动脉损伤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O型臂影像系统术中除了辅助术中安全置钉的同时,也可了解脊柱侧凸患者在不同体位下椎体与主动脉比邻关系的变化情况,是临床研究中新的辅助手段和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旋转体位论文参考文献

[1].夏德鹏,陈培芳,杜培学,张雪飞.针刀松解定点旋转体位下阳性反应点治疗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

[2].姬勇.脊柱侧凸术中不同体位下椎体旋转以及与主动脉比邻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

[3].张超.颈部旋转体位下V2段椎动脉及其与横突孔相互关系的CT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9

[4].张超,周涛,舒荣宝.颈部旋转体位下V2段椎动脉与横突孔相互关系的CT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8

[5].王谦,李梦,柳学明,黄文生,何成奇.叁维超声对青少年不同体位下脊柱侧凸与旋转角度变化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6].张艳.持续性枕后位体位旋转纠正分娩的护理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

[7].甄妙平.产程中体位改变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对枕后位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8

[8].樊畅.枕后位分娩产妇实施徒手旋转胎头、体位管理与多媒体宣教联合干预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

[9].张法尧,冯敏山,朱立国.极限旋转体位对上颈椎椎动脉管腔的影响[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8

[10].黄学成,叶林强,江晓兵,余伟波,梁德.不同体位下颈椎旋转手法对颈椎间盘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

标签:;  ;  ;  ;  

旋转体位论文-夏德鹏,陈培芳,杜培学,张雪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