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对河北廊坊万庄镇3年生苜蓿田发病严重的匍柄霉叶斑病进行了田间病害调查、病原菌分离及鉴定。在此基础上,利用室内接种方法,评价了50份紫花苜蓿材料对匍柄霉叶斑病的抗病性,并分析了气孔及秋眠性与种质资源抗病性的关系,参考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的聚类结果,筛选出8份具有不同抗病等级的代表材料进行抗病过程中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廊坊地区苜蓿病害的调查结果表明,苜蓿匍柄霉叶斑病属于该地区苜蓿病害新纪录,且发生程度较严重。将病原菌经室内分离鉴定、幼苗接种致病性测定,采用Booth的分类标准和系统,确识廊坊地区苜蓿匍柄霉叶斑病的病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暗色孢科、匍柄霉属,苜蓿匍柄霉(Stemphylium botryosum Wallr)。2.对苜蓿匍柄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在V8培养基上生长较快,第四天开始产孢,分生孢子棍棒型、柱型或椭圆形,大小18~25um×22~30um。初期分生孢子有1个横隔,随着孢子渐渐成熟,有1~4个横隔,0~3个纵隔。分生孢子顶生于孢子梗上、单生,基部常有孢痕。分生孢子梗单生很少有分枝。该菌在无菌水中,25℃下,4h开始萌发,14h达到萌发高峰。分生孢子萌发的最佳湿度为95%以上,最适萌发温度为25℃左右,最适萌发pH值为5~8。3.对影响匍柄霉叶斑病接种评价多因素的分析表明,以涂抹法,25℃下,孢子悬浮液浓度为5.0×10~5~1.0×10~6个孢子/ml左右时接种效果最佳。整株接种后,以10~15d调查病害的发生为最佳时期。离体叶法接种能够用于苜蓿匍柄霉叶斑病抗性评价中,在离体叶法接种苜蓿匍柄霉叶斑病时,以浸泡法接种效果最佳,接种材料的叶龄对接种效果影响较大,以成叶为离体叶接种的最佳材料。从而建立了匍柄霉叶斑病接种评价的技术体系。4.利用田间自然发病评价、室内整株接种和离体叶接种3种方法同时对50份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匍柄霉叶斑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该病的抗性差异显著,3种评价方法有显著的相关性,但分析表明盆栽整株接种法能更好的鉴定出不同种质材料抗病性的变异,因此以盆栽接种法对50份种质资源抗病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50份材料中属于抗病品种的有3份,中抗品种17份、中感品种23份,高感品种7份,无高抗品种。根据评价结果筛选出不同抗病等级的8份材料,作为抗病机制研究的代表材料。5.对叶片气孔与品种抗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孔密度越高抗病性越弱,气孔密度与抗病性呈显著负相关。50份材料的抗病性与其秋眠等级亦呈显著负相关,即秋眠等级越高,其抗病性越弱。研究还表明,气孔是该菌的主要入侵途径,而气孔密度与品种的秋眠等级呈显著正相关。6.对抗病过程中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表明,抗感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感病后,各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均有所下降,但品种间差异较大。品种间叶绿素含量与抗病性呈显著正相关,感病后叶绿素含量变化与抗病性呈显著负相关。品种叶绿素含量与抗病性显著正相关,感病后,抗病品种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较感病品种小。7品种间POD酶活性与抗病性呈显著正相关,接种后,各品种酶活性的升高率与抗病性亦显著正相关。感病前,各品种PAL酶活性无显著差异,感病后,苜蓿叶片内PAL酶活性显著增加,抗病品种酶活性升高较快且升高率显著大于感病品种,表明PAL参与了寄主抗病反应的过程,且与抗病性呈显著正相关。感病后,抗感品种叶片内PPO活性均显著升高,但抗感品种间PPO酶活性无显著差异,说明PPO虽然参与了抗病反应,但在苜蓿抗叶斑病的过程中PPO可能不是主要的抗病因子。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植物棒孢霉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J]. 植物医生 2020(01)
- [2].试谈棒孢叶斑病[J]. 蔬菜 2020(06)
- [3].吉安烤烟棒孢霉叶斑病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试验[J]. 广东农业科学 2016(12)
- [4].黑龙江省苜蓿小光壳叶斑病病害现状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07)
- [5].苜蓿对匍柄霉叶斑病与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评价研究[J]. 草业学报 2015(07)
- [6].玉米叶斑病分类及综合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7)
- [7].拉萨玉米叶斑病发生种类及其防治对策[J]. 西藏农业科技 2020(03)
- [8].重庆烟草棒孢霉叶斑病防治药剂筛选[J]. 植物医生 2019(06)
- [9].番茄匍柄霉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J]. 园艺学报 2020(04)
- [10].不同农药对牡丹叶斑病的防效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20)
- [11].河南省玉米叶斑病的发生和综合防治[J]. 河南农业 2016(19)
- [12].临沧市玉米叶斑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10(04)
- [13].豇豆红斑病(尾孢叶斑病)的显微镜检识别与综合防治[J]. 农药市场信息 2017(11)
- [14].马铃薯生理性叶斑病鉴定与诊断方法[J]. 中国马铃薯 2012(04)
- [15].抗病育种——控制玉米叶斑病的最佳解决方案[J]. 作物杂志 2009(02)
- [16].不同药剂对苹果叶斑病的防治效果[J]. 北方果树 2020(01)
- [17].茶树叶斑病病原菌可可毛色二孢菌的鉴定[J]. 植物病理学报 2019(06)
- [18].柳树叶斑病防治[J]. 中国花卉园艺 2019(24)
- [19].水稻弯孢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0(01)
- [20].风扇夜间内循环通风对温室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11)
- [21].玉米叶斑病综合防治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 2015(05)
- [22].山西省枸杞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征[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6)
- [23].4种农药对莲藕叶斑病的控制效果比较[J]. 中国植保导刊 2014(04)
- [24].多主棒孢和棒孢叶斑病的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学报 2012(02)
- [25].玉米杂交种对弯孢叶斑病抗性鉴定[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2)
- [26].鹅绒藤叶斑病两种致病菌的鉴定[J]. 辽宁农业科学 2017(04)
- [27].黄石市设施蔬菜棒孢叶斑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J]. 中国蔬菜 2016(03)
- [28].苜蓿抗匍柄霉叶斑病评价及抗性评价标准品种筛选[J]. 中国草地学报 2015(04)
- [29].番茄采果盛期防止匍柄霉叶斑病的发生[J]. 农药市场信息 2014(13)
- [30].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J]. 中国烟草学报 2008(06)
标签:紫花苜蓿论文; 匍柄霉叶斑病论文; 苜蓿匍柄霉论文; 抗病评价论文; 气孔论文; 秋眠性论文; 叶绿素论文; 过氧化物酶论文; 苯丙氨酸解氨酶论文; 多酚氧化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