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近视眼与各调节因素的关系

青少年近视眼与各调节因素的关系

青少年近视眼与各调节因素的关系

潘爽(黑龙江省伊春林业中心医院眼科153000)

【中图分类号】R7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1-0022-02

【摘要】目的分析屈光不正与调节各因素的关系,探讨近视眼与眼调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30名16-20岁的高中生的60眼进行屈光不正、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和调节灵活度的检查,然后将各项结果与屈光不正状况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30名高中生受试者调节幅度的平均值为(8.49±1.61)D,调节灵活度平均值为(9.84±1.83)周/min,正相对调节平均值为(-2.10±0.78)D,其中调节幅度与眼屈光度有显著相关性。调节灵活度与眼屈光度无相关性。结论眼屈光不正与眼调节幅度有显著关系,眼的调节灵活度与屈光不正无相关关系。

【关键词】近视/分析调节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屈光

有关近视发生及发展的病因及近视治疗的研究很多,但都没有一个学说可以被大多数人接受,调节学说是最古老的解释近视眼形成机制的学说,调节和近视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眼科界和视光学界讨论的热点。目前国内的研究都集中在调节反应与调节准确度方面,而对其他方面,如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及相对调节的研究相对较少,如果调节的因素和近视之间存在相关性,那是否能够通过对调节功能的训练,找到预防和控制由于调节引起近视加深的方法,这对广大的近视眼患者来说无疑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调查发现,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多出现在青少年时期[1]。所以本实验研究重点放在青少年眼上,皆在说明青少年眼调节中的各因素与近视的关系。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随机选择2009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三个月间在我院门诊眼科就诊的青少年30例(60眼),其中男性12例(24眼),女性18例(36眼),实验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为16-20岁,2性别不限,3详细询问病史,排除内眼疾患以及眼病家族史,4常规裂隙灯、直接检眼镜检查,排除角膜疾患、青光眼、白内障和虹膜睫状体炎等,5正在使用或近期使用过睫状体调节药物,如阿托品、毛果云香碱等患者不纳入本研究中,6排除双眼屈光参差的试验对象,7排除显性斜视(包括间歇性外斜)。

1.2法:对所有的受试对象进行眼屈光检查。方法采用在电脑自动验光基础上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球镜部分采用雾视法和红绿双视法,散光的验证采用交叉柱镜法,严格遵循系统的标准验光程序。

1.2.1测定调节幅度首先矫正屈光不正,测量近点距离,为调节近点,其倒数为调节幅度。

1.2.2测定调节灵活度首先矫正屈光不正,使用±2.00D的翻转拍,令受试者注视40cm处的20/30视标,交替在眼前放置翻转镜片,记录1min内完成的循环次数。

1.2.3测定正负相对调节首先矫正屈光不正后,先测负相对调节,令受试者注视40cm处的视标,在双眼前逐渐增加正球镜度,询问被检者能否立即看到视标,如加至某一度数镜片时,患者已看不清视标,增加的正镜片的总和为负相对调节(NRA),用同样方法在双眼前加负镜片测得正相对调节(PRA)。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

2结果

屈光不正度数平均值为(-3.75±3.25)D,(最大度数为-8.00D),调节幅度的平均值为(8.49±1.61)D,调节灵活度的平均值为(9.84±1.83)周/min,负相对调节平均值为(+2.00±0.89)D正相对调节平均值为(-2.25±0.68)D,其中调节幅度与眼屈光度有显著相关性。

将测试对象按照屈光度的不同分为正视组(+0.50~0.25D),低中度近视组(-0.50~-6.00D),高度近视组(>-6.00D),每组20眼,三组的调节幅度的平均值为(6.75±0.50)D,(8.25±0.52)D,(10.25±1.30)D,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调节灵活度与眼屈光度无相关性,屈光度与正相对调节成负相关。

3讨论

根据三联反射机制,视近时,调节,瞳孔缩小和辐辏同时发生。视近调节的同时眼球产生集合功能,能使眼球外的内、外直肌压迫眼球,影响循环,眼球充血,眼轴变长,从而加重近视程度。大中学生学业负担重,视近持续时间延长,近视增多,近视患病率已达70%,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调节与近视的形成,发生相关。本试验结果提示正视眼组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和正负相对调节正常。本试验结果显示:调节幅度与屈光度数呈负相关,即随着负屈光度的增加,调节幅度减弱,也就是指近视度数越大,调节幅度越小。

林智等[2]曾经提出近视的产生原因与眼的正视化有关,他认为在睫状肌与脉络膜之间有一个弹性的包膜,其作用是抵消部分眼内压的功能受到减弱,从而使眼内压升高你,眼轴增加,加重近视。另一方面,我们在实验中发现,很多未矫正或矫正不足的近视眼,在近视时很少使用调节或根本不用调节,从而使调节功能长期得不到刺激而造成睫状肌功能性的退行性改变,引起废用性肌无力,这使得调节功能下降,调节功能的下降反过来又加深了近视程度,以上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提示我们,也许可以通过训练调节功能来治疗或缓解近视度数的加深[3]。

本实验中近视眼的调节灵敏度与正视眼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

本实验结果显示:视力正常的学生眼相对调节力基本正常,正相对调节与屈光度数呈负相关,患近视眼的正相对调节力比同龄正视眼调节力显著下降,认为调节力的降低可能是儿童近视发生的先兆。根据上述多家的报告及本实验结果的提示,青少年近视眼调节力的下降和近视眼的发生是有关联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调节力下降,以及屈光度数与负相对调节的关系尚需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汪芳润,近视眼[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9.

[2]林智、陈翔、王颂科、黄娟等,眼调节各因素与眼屈光不正的相关性[J]眼视光学杂志,2003.12(5):242-243.

[3]吕帆,Davida.Goss双眼视觉问题分析与处理[M]杭州:浙江省出版集团:1999.159-164.

标签:;  ;  ;  

青少年近视眼与各调节因素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