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浙江省泰顺县城关中学325500)
摘要:当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思辩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它能否成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却与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导作用;教师
当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动起来,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认知思辩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也体现了培养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原则。但是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主导往往更能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笔者以自己的教学为例,就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路
讨论主题确立后,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因此讨论的切入点确定很重要。“教师要根据讨论的主题,指引学生寻找相应知识,确定讨论的范围及方向,从而为讨论过程中的目标跑偏制定一个隐性调整标准,避免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如:《评秦始皇的功与过》:有人说:他是刽子手,也有人的说,他是改革家,他是出色的政治家,功过是非,众说纷纭,你怎么看?使学生清楚本次讨论是围绕秦始皇一生所从事的政治活动,又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
二、营造思辩氛围,引导学生讨论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有效激发人们的热烈情绪,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和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即动力场,让他们的学习置于一种真实,热烈,兴奋,和谐安全,无焦虑的氛围中,显然会更有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从能够对学生产生心理环境上的渲染为标志。教师置身其中始终是起着引着引导与策划的作用,其真正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中的参与意识。
如在《辛亥革命》教学中,讲到袁世凯篡夺革命领导权的内容时,我用角色扮演教法,第一个扮演袁的学生站起来无话可说,为打破僵局,笔者由浅入深地启发:“你先说说袁世凯的野心是什么?”学生回答:“他想要权力”,继续点拨:“他用什么手段争权的?”学生回答: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继续启发:他是怎样捞取革命的政治资本的?学生马上想到:“逼清帝退位”,笔者进行了及时表扬,同时也激发其他同学的讨论热情。
三、善于抓住时机,适当介入讨论
讨论课中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控制、认知目标的实现等方面与其它类型课相比显然是难度加大。因此,教师介入是必要的。但教师的介入要适度,过多的介入,教师的话语权威性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介入或不会择机介入,也会使讨论课无法如期达到认知目标。由此可见,教师要选择时机介入,这是教师对课堂整体控制的具体方式,也是对讨论课的难点。
什么时候是关键时机呢?笔者认为:1.要抓住学生中出现了错误观点时,及时诱导和点拨。如在讨论《拿破仑对外战争》中,学生说:“战争是为侵略他国,革命是为保护自己,典型的法兰西民族利己主义者,战争只有伤害。”这是涉及到对战争的性质的问题,显然此生观点是片面的,此时是教师及时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澄清认识的最佳时机,我抓住机会,通过反问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刺激讨论的深入,“战争就一定为侵略他国吗?革命是为保护自己是绝对的吗?战争只有伤害吗?”一生马上言:拿破仑战争是为抗击反法联盟,维护法国民族独立和大革命成果,又给所征服的地方带去了革命思想和他的法典,给沉睡的欧洲封建社会带去了资本主义的曙光,促进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此时战争中革命性占主导地位。“没有对旧事物的破坏就没有社会发展与进步”。此时我继续诱导:那什么时候革命不再是主流?一生马上言:“当他击败反法同盟,建立法兰西帝国时,对革命政权的威胁因素已经解除,维护革命成果的正义性就减弱了,侵略性称霸性就占主导地位,非正义性也就明显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战争也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2.当学生的讨论总是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或实质问题,即学生认识处在似懂非懂而又说不清辩不明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引领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如一生言:“对方同学,请问你一会说拿破仑有功一会又说他有过,你到底站在哪个立场上?”对方重复拿破仑的一些具体的措施来回应,但不能针对该生要他明确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而回答。这时的教师就不能冷眼旁观了,对教师来说,是难得的捕捉阐述历史人物评价原则的契机。我就说:“该生提了个很尖锐的问题。你到底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拿的功与过?”待众生进入思考状态,继续引导:“为什么把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就看作是拿破仑的功劳啊?”最后,师生一起得出生产力的标准结论:资本主义在当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的作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有利于社会进步时就应该肯定,但当他最后实行专制独裁,争霸世界时,他的行为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触犯了别的民族的利益,就否定,因此他也最终为历史抛弃。3.在课堂失控或跑偏时介入。学生在讨论中偏离了教学主题时,应及时介入,控制课堂,回归主题。
那怎样介入呢?(1)要善于沿着学生思路引导启发。如在《辛亥革命》教学中:扮演革命派角色的同学发言:“革命派想尽办法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过大。”为将其引导认识革命派的妥协性一面而引问:“革命派尽管想了许多办法想但最终还是把政权交给了袁对吧?这说明什么?”“——革命派的妥协”。继续追问:“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妥协?”学生自然认识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经济力量薄弱。(2)教师不能暗示学生答案是否正确,一旦教师表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就很难提出自己的看法了。可以做些鼓励性的反映,如:“哦、有可能、我懂了”等表明自己知道了,或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话将学生的意思重新表述或总结,明确他的观点,要下边发言的同学有的放矢,教师力求点到为止。(3)启动学生心理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介入。可以将学生在肤浅问题上的认识,引向更高的层次,片言只语,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在讨论课中教师应当具有课前的策划者,课中的导航、控制、推助、调动者。同时,教师更要有一颗爱心和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论学生表现如何,教师都要适时、适当地予以肯定和点拨。教师要以恰当的方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充分发挥讨论法的教学优势,从而实现优化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