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静脉保护策略在预防多巴胺致外周静脉炎中的应用

外周静脉保护策略在预防多巴胺致外周静脉炎中的应用

张华瑜郑菁陈美榕吴碧金孙香燕(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内科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静脉保护策略在预防多巴胺致外周静脉炎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50例患者,按住院号的奇偶数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实行外周静脉保护策略,对照组采用传统处理方法,对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及治愈情况、建立静脉路次数及患者对硫酸镁湿敷的主观舒适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静脉炎发生情况及静脉炎治愈时间上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建立静脉路次数及患者对硫酸镁湿敷的主观舒适度上比较,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建立静脉路次数更少、患者对硫酸镁湿敷的主观舒适度更高。结论临床在外周静脉输注多巴胺时应实行外周静脉保护策略,以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多巴胺静脉注射外周静脉静脉炎护理

多巴胺是临床危重患者常用的血管活性药,但属强酸性药物,PH值仅4.0,对血管刺激性强,并具有收缩血管平滑肌的特性,经外周输注常引起外周静脉炎,出现局部沿静脉方向红肿、疼痛、条索样改变及皮肤苍白、瘀紫、甚至坏死等改变,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当观察出现局部皮肤红、痛及苍白等改变时即拔除留置针,局部以50%硫酸镁湿敷,并更换部位重建静脉路输注。这种处理方法较为被动,存在延误抢救时机的隐患,也不利于外周静脉的利用与保护。因此自2010年9月以来,笔者对此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实行外周静脉保护策略,并进行应用效果评价,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某ICU科室住院病人,入选条件:外周静脉条件较好、须经外周静脉输注多巴胺的患者;排除因穿刺技术原因致局部外渗及非计划拔管的案例,共获得5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塞16例,急性心衰8例,肺部感染17例,吸入性肺炎2例,AECOPD5例,MODS2例,年龄23-89岁,平均年龄53岁。按住院号的奇偶数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值均>0.05)。

1.2临床方法

1.2.1护理常规

1.2.1.1选择合适的血管所有患者均给予仔细评估外周静脉,选取双上肢较粗、直且弹性良好的血管或颈外静脉进行穿刺。

1.2.1.2做好护患沟通在用药前为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用药的目的、方法、作用及副作用,告知可能引起的局部反应以及护理上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强调出现局部反应时须及时表述。

1.2.1.3严密观察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局部皮肤情况,严格按规定给于积极干预,并加强交接班。

1.2.1.4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静脉路的建立、维护及用药均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

1.2.1.5正确给药多巴胺均采用微量注射泵经稀释后按医嘱匀速泵入,与其它药物同时使用时,须注意配伍禁忌。

1.2.1.6及时反馈当经积极处理,静脉炎症状仍不易消退,应及时汇报护士长、主治医师。

1.2.2干预组

在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采用两个静脉路交替输注多巴胺联合硫酸镁油剂局部涂敷的外周静脉保护策略。具体做法:将50%硫酸镁与甘油以1∶1配成硫酸镁油剂,盛于无菌容器中备用。以BD24号留置针建立两个静脉路交替输注多巴胺稀释液,每隔4小时替换,或观察局部出现2级以下静脉炎表现时即予更换至另一静脉路输注,并在输注多巴胺过程中以硫酸镁油剂局部涂摸:即自穿刺点前方约3cm开始,沿静脉方向,以硫酸镁油剂均匀涂摸局部皮肤,直至吸收。每隔4时涂一次;当观察出现早期静脉炎表现时加以硫酸镁油剂局部湿敷:首先立即更换至另一静脉路输注,并以肝素钠稀释液进行常规封管,局部皮肤先以硫酸镁油剂均匀涂摸,再以10×10cm大小的4层纱布用硫酸镁油剂浸湿后贴敷。涂、敷范围均应超过炎症部位2cm,纱布以不滴液为宜,外包一次性无菌治疗巾,并以胶布固定。每隔4小时以针筒在纱布上注射硫酸镁油剂一次,直至静脉炎消退。注意重新启用该静脉路时应缓慢推注生理盐水证实通畅、局部无静脉炎症状方可使用,超过72-96小时,或经过上述处理早期静脉炎表现不能明显消退,即给予拔除静脉留置针,必要时更换部位重建静脉路。

1.2.3对照组

在同样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以BD24号留置针建立静脉路输注多巴胺稀释液,直至观察出现局部皮肤红、痛及苍白等改变时即拔除留置针,局部以50%硫酸镁湿敷,更换部位重建静脉路输注。

1.3效果评价

1.3.1静脉炎的判断标准

比较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及静脉炎治愈情况,观察时间为:从开始输注多巴胺起即计时(此时所使用静脉路均为新建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前均以10ml生理盐水证实通畅),到输注多巴胺至72小时(不包括建立静脉路所耗费时间)为止。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SN)所规定的指标设立静脉炎的判断标准:0级:没有症状;1级:局部疼痛、发红或苍白、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2级:局部疼痛、发红或苍白、水肿,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3级:局部疼痛、发红或苍白、水肿,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出现1级以上静脉炎症状分别经干预组与对照组方法治疗后恢复至0级为静脉炎治愈,本研究分为24小时内治愈组,即≤24h组;24~48小时(包括48小时)治愈组,即24-48h组;48~72小时(包括72小时)治愈组,即48-72h组。

1.3.2患者主观舒适度

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对硫酸镁湿敷的主观舒适度,评价方法:观察结束时通过护士询问患者对硫酸镁湿敷的感受,并由护士根据患者的描述进行分级。本研究将患者对硫酸镁湿敷的主观舒适度评价分为4级,0级:舒适;1级:轻度不适,几乎可忽略;2级:中度不适,不可忽略,但能耐受;3级:很不舒适,不能长时间耐受。

1.3.3建立静脉路次数

是指观察期内建立用于输注多巴胺的静脉路时所进行的静脉穿刺的次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成组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

2结果获得干预组及对照组各25例数据

2.172小时内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及治愈情况比较

表1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及治愈情况比较(例数)

〔P值均>0.05〕

2.272小时内两组建立静脉路次数比较

表2两组建立静脉路次数比较(-x±s)

2.2两组患者对硫酸镁湿敷的主观舒适度比较

表3两组患者对硫酸镁湿敷的主观舒适度比较(例)

3讨论

3.1硫酸镁具有消炎消肿、舒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可帮助轻微变化中的血管内皮细胞修复,临床上常用50%硫酸镁治疗多巴胺等刺激性药液外渗所致的静脉炎。但因50%硫酸镁所含水分蒸发快,硫酸镁易析出结晶,而使敷料干燥、变硬,且局部皮肤会出现干燥、起皱现象,这不但影响疗效,也会使患者十分不适。将50%硫酸镁与甘油以1∶1配成的硫酸镁油剂,因其油剂的特性而不易挥发,另外,甘油是皮肤保湿剂,使皮肤角质水合程度增加,不易引起皮肤干燥不适,且对药物的吸收率也得到提高[1]。因此,尽管硫酸镁浓度降低,临床发现其对治疗静脉炎仍然有显著疗效。胡静等试验也证明,25%硫酸镁湿敷,可以减轻局部组织化学反应,减轻疼痛,防止发生局部组织坏死[2]。本研究中干预组与对照组在静脉炎发生情况及静脉炎治愈时间上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也证实了两种方法在治疗静脉炎上具有同样的疗效。但从患者主观舒适度上比较,使用硫酸镁油剂湿敷舒适度更高。

3.2有研究指出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在一定时间内单纯轻微损伤的内皮细胞可通过邻近内皮细胞迁移、增生进行修复,并通过纤溶系统疏通血管以及内分泌多种因子,调节血管平滑肌成纤维细胞增生、分化[3];本研究中干预组采取静脉保护措施,两个静脉路交替输入药液,可在血管内皮细胞未损伤或损伤的最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避免了多巴胺对血管的持续刺激,提供血管内皮细胞修复时间,有利于静脉的保护,明显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减少了外周静脉的反复穿刺。

3.3本研究探索采用两个静脉路交替输注多巴胺联合硫酸镁油剂局部涂敷的外周静脉保护策略,证实可以延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多巴胺的时间,避免反复被动建立静脉路,可减少外周静脉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与不适,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董叶丽.甘油硫酸镁乳剂治疗外周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学杂志[J].2001,16(11):647.

[2]胡静,张红,金杰等.多巴胺致组织损伤早期处理方法的试验研究[J].护理研究[J].2001,15(4):200-201.

[3]邓家栋主编.邓家栋临床血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185-11931.

标签:;  ;  ;  

外周静脉保护策略在预防多巴胺致外周静脉炎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