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南永州425000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针刺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全年之间本医院收治的脑梗塞急性期患者90位进行跟踪观察,分为两组,各45例病患,一组为实验组,通过针刺治疗为主,辅以必要的其他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进行除针刺治疗以外的其他辅助治疗手段。分别观察2组病例的临床反应以及好转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的指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脑梗塞急性期患者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好转,降低痛苦程度,有显著的临床作用并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刺治疗;脑梗塞急性期;临床体会
引言
脑梗死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不仅致残率高而且急性突发时致死率高。常见临床症状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病因大多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急性病发时会脑供血不足而局部坏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急性期不进行有效而高效的治疗,十分危险。因此,对于如何以高效手段治疗脑梗塞急性期采用针刺疗法便是一个选择,因此本文选取了2015年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他们进行对照治疗,并结合自身体会进行报告。
1、针刺治疗概述
在病情发作的时候,病人大多会无意识,并且流口水不止,口齿不清。这主要是因为病人的气血紊乱,经络阻塞而导致的体内淤血。急性期发作的时候为了使气血向下、通畅,就需要对各个必要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比如对四神聪穴位进行针刺,可以令其出血,可使逆上血气下降,瘀滞经脉通畅。急性发作的时候病患大多神志意识不清,取井穴点刺出血,调和阴阳之气以醒脑开窍。还有其他穴位可以针刺进行具体效果不同的质量,通常情况下,可每日治疗一到两次,一般持续十天,以促进自身免疫系统的调节能力。
在病人恢复意识之后,还需要针对病人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到个人的针刺治疗,并且辅以其他手段。
2、临床资料
全部为2015年进我院进行脑梗塞急性期的患者,共90例,男52例,女38例;平均年龄52岁。随机选取其中45人进行针刺治疗,剩下部分进行常规治疗。
3、针法与分析
脑梗塞急性期的患者无论症状,根源多在于气机不利,升降出入失常导致。所以要理顺气息与血液流动,进而唤醒神经,恢复身体运动能力。对于针刺治疗的穴位选择,中脘与关元是人体气机的关键点,都需要进行刺激进气补偿。临床已经验证了刺激这两个穴道有利于促进体内物质交换,改善新陈代谢。背部有俞穴,刺激之下协调前两个穴道,有利于平顺呼吸,促进心肺功能。
对于四肢的穴位选择,则可以选取曲池、委中、足三里、公孙、太冲为主,辅以手三里、偏历、阴陵泉等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配合。尤其要注意由于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灵活进行针刺治疗。急性期在临床上,尤其是要考虑到整体治疗宜双侧选穴,比如手三阳与足三阳,手三阴与足三阴。通过脉络走势不同来进行气息升降的调整。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的表现形式,进行不同穴位的轻重刺激,有利于提高针刺治疗的效果。急性期要注重整体治疗,尤其是呼吸补泻。
4、典例
某病人,男,65岁,家人说生病后饮食与睡眠相对尚可,大小便正常。病人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通过诊断,发现患者双侧关脉弦偏硬,搏指感强,于是叮嘱患者平卧,对其进行针刺治疗,针刺听宫穴后嘱患试着往上抬右手,能慢慢的抬至胸前及下巴的位置,患者家属非常开心,觉得针刺疗法的治疗效果十分明显,针刺留针期间,患者说感觉右侧下肢和上肢比针灸前有力了,再次把脉,发现双侧关脉脉势及脉位明显小了,平和很多了,左侧的关脉基本平和了,但偏弱,右侧关脉略弦偏硬,整体脉象呈现不足之像。所以沟通之后定了一个十天左右的疗程针刺治疗,最后患者12天后明显好转并可以出院回家休养。
5、结果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来进行机器分析,对资料进行归纳汇总,并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均采用P=0.05水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分别进行质治疗的时候,自身的患病程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显著差异。所以治疗后的对照出现差异,显著性差异就可以认为是针刺治疗导致的。
90例患者大多有好转并且出院回家休养康复,其中针刺治疗组的治愈出院率为89.8%,无1例死亡,住院治疗时间11-19天,平均14±1.5天。而对照组的病人,治愈有效率为75.1%,住院时间为14-24天,康复程度相较于针刺疗法的患者较缓慢而且肌体能力的恢复较慢。
6、讨论
人们常说“没病防病,有病治病。”其实现在随着医学的发展,这句话该改为“没病防病,有病也要防病”。有病后防病是防止疾病再次发作或是加重,叫二级预防。从这一点来说,治疗的过程也是预防的过程。这对于中风(也就是卒中)很是关键。因为调查发现,在我国,超过40%的急诊中风病人都是再次发作。比加拿大要高1倍。事实上,对于已发生过脑中风的患者,面临着更高的再发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卒中患者再次发作卒中的比例比普通人群高9倍,继发心梗的比例也比普通人群高2至3倍。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的逐渐增加,脑梗塞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而且脑梗塞急性期致死率还极高,已成为健康的杀手,特别是五十岁至八十岁的老年患者年龄的发病率极高。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脑缺氧、缺血、局部病变与血浆ET含量显著增加,导致局部脑梗塞和血管周围侧支循环的边缘和血管严重收缩,从而增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恶性循环。ET是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参与血管舒缩功能的调节,是目前最有效的发现的血管活性肽,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且作用持久,能使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直接损伤。因此,降低脑梗死急性期ET浓度对其预后有很大影响。现代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ET的发生率在24h内开始升高,天达的峰值为四天到一月后仍高于正常水平。在这种疾病的形成过程中,脑组织缺氧和缺血越来越严重。增加脑血流量,纠正脑组织低氧状态非常重要。此时,只要供氧量高于储存在体内的氧气量,就可以改善脑组织的供氧,纠正脑组织、脑细胞、缺氧。缺氧的脑细胞会产生提高内皮细胞ET下降,这可以缓解脑梗塞血管收缩,进一步改善其缺血,促进患者康复;现代研究表明,血浆ET水平针刺治疗后明显降低,减少血管收缩的程度,提高脑血流量。通过科学的针刺疗法,可以有效调动起身体自身的机能,增加与扩张脑血管患者的脑血流量,清除氧自由基、梗塞形成钙离子内流,抑制脂质过氧化和阻力,对各个环节的脑缺血病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是具有可行性与可推广性的。
参考文献:
[1]孔令斌,杨志寅,安锐.急性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及其周边区局部脑血流量与躯体感觉神经诱发电位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0:23-26.
[2]杨明秀、陈红、邱小鹰等.急性脑梗死治疗进展[J].中国血栓研究,2013.12(2):53.
[3]邢玉,高丽,万国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重构、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14,9(3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