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诺贝特脂质给药系统肠淋巴转运途径的研究

非诺贝特脂质给药系统肠淋巴转运途径的研究

论文摘要

非诺贝特(fenofibrate, FEF)是第三代苯氧芳酸类调脂药物,能有效地降低血脂异常患者血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水平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水平,其治疗高TG血症的作用优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近年来研究发现,FEF还发挥诸多非调脂作用,尤其对于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有明显改善作用,此外,在近期一些临床前研究中发现该药有抑制肿瘤生长、保护神经功能及调控视网膜细胞凋亡等非调脂作用,可能带来新的药理学治疗靶点。FEF属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BCS)的Ⅱ类药,高亲脂性(Log P为5.24),在TG中的溶解度大于50 g·L-1,水溶性极差(37℃时,<0.2912μg·mL-1)。FEF是前体药物,口服进入体内后,迅速经酯酶代谢为具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非诺贝特酸(fenofibric acid, FEFA)。空腹口服FEF的生物利用度低,采用微粒化技术改善剂型并推出上市的微粒化FEF 200 mg胶囊及160 mg微膜包衣FEF片剂,仍需与食物同服以增加吸收,而高脂饮食对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尤为显著。高脂饮食显著提高FEF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具体机制尚未阐明,一般认为高脂餐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膜渗透性而提高药物经门脉系统的摄取,近年来有研究报道高脂餐可刺激乳糜微粒(Chylomicrons, CM)的生成,促进部分亲脂性药物经肠淋巴系统转运至血液循环,因亲脂性药物可能与CM核心富含TG的脂蛋白结合,作为TG吸收过程的部分而分泌至淋巴乳糜管。高脂餐对FEF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可能跟增加FEF经肠淋巴转运有关,因此本文对FEF脂质给药系统的口服肠淋巴转运途径进行了研究。本课题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研究,首先考察了FEF与血浆游离CM的体外结合程度,对FEF在大鼠体内是否经淋巴转运进行预测,随后筛选并建立了合适的大鼠模型对FEF脂质给药系统的口服肠淋巴转运途径进行了在体研究,该研究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具体如下:第一部分:关于FEF与FEFA的体内同时测定方法未见报道,本部分首次建立了HPLC-UV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FEFA和淋巴液中FEF及FEFA的浓度,并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血浆和淋巴液样品的预处理采用含内标(Internal standard, IS)萘普生的乙腈:1M盐酸(95:5,v/v)蛋白沉淀剂直接沉淀蛋白。色谱条件为Calesil ODS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水溶液(pH 3.2)(82:18,v/v),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86 nm。FEFA、FEF和IS的典型保留时间分别为4.25、9.15和3.3 min;血浆中FEFA及淋巴液中FEFA、FEF的线性范围均为0.2~50μg·mL-1(r>0.999);低、中、高三个质控浓度在血浆和淋巴液中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9%,准确度均在91%~105%,萃取回收率均大于80%。样品提取后24h、室温放置12h及多次冻融及在-30℃下保存2个月稳定性良好,该方法准确、灵敏、快速、简便,可适用于FEF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第二部分:考察了FEF与血浆游离CM的体外结合程度,并比较了麻醉大鼠与清醒大鼠模型经十二指肠单次给予FEF普通混悬液30 mg·kg-1后经肠淋巴转运的差异。结果表明,FEF与CM体外结合程度为7.43%±0.6%,提示FEF可经肠淋巴途径转运;清醒大鼠和麻醉大鼠模型12h内淋巴液总体积分别为(15.18±0.84,n=3)mL和(8.52±0.30,n=3)mL,12 h内经肠淋巴转运的FEF量分别占给药量的(0.56%±0.03%,n=3)和(0.42%±0.03%,n=3);麻醉大鼠12h内淋巴液平均每小时流速在所有采样时间点均低于清醒大鼠模型,麻醉使得大鼠淋巴液流量显著降低2倍以上。因此清醒大鼠模型更适用于FEF脂质给药系统口服肠淋巴转运途径的研究。第三部分:制备了两种FEF脂质制剂,与不含脂质辅料的微粒化FEF混悬液及FEF原药混悬液制剂进行了肠淋巴转运的比较,考察了FEF脂质给药系统口服的肠淋巴转运途径。本部分建立了清醒不受限大鼠肠系膜淋巴管和右颈静脉插管模型作为试验组,并设立了未进行肠系膜插管的假手术大鼠模型作为对照组,分别经灌胃单次给予两组大鼠4种FEF配方,剂量均为30 mg·kg-1。两组大鼠均收集24 h血浆样品,试验组大鼠另收集12h淋巴液样品。结果FEF自乳化配方、自微乳配方、微粒化混悬液及原药混悬液给药12h后经肠淋巴途径累积转运量分别占FEF给药量的3.52%±0.48%、7.33%±0.81%、2.56%±0.46%及0.31%±0.06%,表明FEF脂质制剂相比较于不含脂质的FEF制剂,可显著(P<0.05)增加FEF经肠淋巴途径转运的部分,脂质有促进FEF经肠淋巴转运的作用。本课题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口服FEF的肠道吸收转运规律、FEF脂质给药系统口服肠淋巴转运的特点及新型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价值。

论文目录

  • 缩写字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非诺贝特及代谢物非诺贝特酸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仪器
  • 2.2 药品与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色谱条件
  • 3.2 标准溶液和蛋白沉淀剂的配制
  • 3.3 作液配制
  • 3.4 生物样品预处理
  • 3.5 标准曲线及质控配制
  • 4 结果
  • 4.1 方法专属性
  • 4.2 标准曲线
  • 4.3 最低检侧浓度
  • 4.4 最低定量浓度
  • 4.5 准确度、精密度和回收率
  • 4.6 稳定性
  • 4.7 稀释试验
  • 5 讨论
  • 6 小结
  • 7 附图及附表
  • 第二部分 非诺贝特体外乳糜结合试验及大鼠模型的建立与比较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仪器
  • 2.2 药品与试剂
  • 2.3 实验动物
  • 3 实验方法
  • 3.1 药物制剂配制
  • 3.2 非诺贝特与乳糜体外结合试验
  • 3.3 大鼠模型的建立
  • 3.4 动物给药与取样
  • 3.5 分析过程
  • 4 结果
  • 4.1 FEF与CM体外结合试验
  • 4.2 动物试验
  • 5 讨论
  • 6 小结
  • 7 附图及附表
  • 第三部分 非诺贝特脂质给药系统口服肠淋巴转运途径的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仪器
  • 2.2 药品与试剂
  • 2.3 实验动物
  • 3 实验方法
  • 3.1 FEF在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中平衡溶解度的考察
  • 3.2 非诺贝特制剂的制备
  • 3.3 动物实验及分组给药
  • 4 结果
  • 4.1 制剂评价
  • 4.2 大鼠模型建立
  • 4.3 淋巴液流速
  • 4.4 血浆药动学参数
  • 4.5 经肠淋巴转运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7 附图及附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所获的奖励
  • 附录2 综述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胃滞留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 2017(04)
    • [2].壳聚糖衍生物胶束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在不同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药房 2020(06)
    • [3].微乳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0(03)
    • [4].胃滞留给药系统最新研究概况[J]. 中南药学 2018(09)
    • [5].中药给药系统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6(09)
    • [6].眼部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 北方药学 2014(08)
    • [7].胃滞留给药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 2014(19)
    • [8].浅谈妇产科给药系统应用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04)
    • [9].分析妇产科专业给药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前景[J]. 生物技术世界 2016(04)
    • [10].中药现代给药系统研究进展[J].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3(01)
    • [11].新型胃滞留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1(11)
    • [12].眼部给药系统体内外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 2008(13)
    • [13].磷脂复合物在经皮及黏膜给药系统中的应用[J]. 中成药 2014(01)
    • [14].新型局部给药系统促进创伤愈合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4(11)
    • [15].黏膜给药系统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 2012(02)
    • [16].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眼部给药系统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1(03)
    • [17].胃滞留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0(07)
    • [18].胃滞留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 重庆中草药研究 2018(02)
    • [19].肺部给药系统研究进展[J]. 医药导报 2018(03)
    • [20].黏膜给药系统药物吸收情况研究进展[J]. 中医学报 2014(03)
    • [21].普罗布考胶束给药系统的制备及口服淋巴吸收评价[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12(02)
    • [22].纳米粒在眼部给药系统中的研究近况[J]. 药学进展 2010(01)
    • [23].眼部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0(10)
    • [24].微乳及自微乳给药系统的药学应用进展[J]. 西北药学杂志 2008(01)
    • [25].眼部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5(01)
    • [26].芹菜素现代给药系统研究现状[J]. 中国医药科学 2015(03)
    • [27].微球给药系统及其质量评价[J]. 中国药业 2012(13)
    • [28].镶嵌蒙脱石载体的离子交换微球给药系统的研制[J]. 西北药学杂志 2012(06)
    • [29].第四届给药系统与制剂研发亚洲峰会11月在上海举办[J]. 上海医药 2014(17)
    • [30].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智能给药系统中的应用[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2(01)

    标签:;  ;  ;  ;  ;  ;  

    非诺贝特脂质给药系统肠淋巴转运途径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