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报警信息素论文-杨超霞,魏长平,张云慧,朱勋,张方梅

蚜虫报警信息素论文-杨超霞,魏长平,张云慧,朱勋,张方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蚜虫报警信息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蚜虫,报警信息素,E-β-法尼烯,趋避

蚜虫报警信息素论文文献综述

杨超霞,魏长平,张云慧,朱勋,张方梅[1](2019)在《报警信息素EβF在蚜虫防控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蚜虫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当蚜虫遭受到捕食性或拟寄生性天敌攻击时,释放报警信息素EβF,附近的蚜虫感知到报警信号会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逃离不利的环境。EβF对蚜虫不仅具有趋避性,同时可引诱天敌,适于"推—拉"害虫防治策略。本文主要从报警信息素EβF的成分、对蚜虫和天敌行为影响及在生产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报警信息素EβF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谷彦冰,张永军,谢微,胡修俊[2](2018)在《蚜虫报警信息素对不同药剂防治桃蚜增效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蚜虫报警信息素和不同药剂混合使用对桃蚜的防治效果,本试验研究了75%吡蚜酮水分散粒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常规用量单独使用以及降低浓度和5%蚜虫报警信息素乳油混合使用对桃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药剂和蚜虫报警信息素混合使用的防效要显着优于药剂单独使用的防效,在添加蚜虫报警信息素小区中,降低药剂使用浓度小区的防效要稍低于药剂常量使用小区,但两者之间不具有显着差异,这表明蚜虫报警信息素能显着提高以上3种药剂速效性、延长其持效期并降低其使用量。(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8年23期)

孙志娟[3](2018)在《蚜虫报警信息素生物合成的来源及其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蚜虫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农业害虫之一。大部分蚜虫在受到天敌攻击时都会从腹管释放报警信息素,以警告同种个体潜在的威胁,而该行为对于蚜虫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许多蚜虫的报警信息素的主要成分是倍半萜烯(E)-β-farnesene(EβF)。迄今,蚜虫EβF生物合成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手段,对蚜虫EβF生物合成的来源和候选基因的功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如下:1.对蚜虫EβF生物合成的可能来源(寄主植物、体内共生菌和蚜虫自身)进行了鉴别。首先采用全人工饲料喂养桃蚜和棉蚜,GC-MS分析发现蚜虫仍然能够释放EβF,这就排除了寄主植物作为EβF生物合成来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饲料里面添加抗生素以除去蚜虫体内共生菌Buchnera,结果发现脱共生的蚜虫尽管不能产生后代,但仍能释放EβF,这说明Buchnera也不是EβF生物合成的来源。综上,EβF很可能是由蚜虫自身合成的。2.对棉蚜体内Buchnera的ispA基因进行了功能鉴定。通过比较脱共生的棉蚜与在植物上喂养的棉蚜EβF浓度(ng/mg蚜虫),发现脱共生棉蚜所释放EβF的浓度明显降低,因此猜测其体内Buchnera的ispA基因可能会为EβF的合成提供部分前体物质FPP。该文对ispA基因进行了克隆、原核表达和体外酶活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表达的ispA-GST可溶性蛋白在体外未能显示合成FPP的活性,进一步排除了 Buchnera参与蚜虫EβF生物合成的可能性。3.比较测定了受刺激产生EβF后与未受刺激棉蚜两组样品的转录组。测序结果共获得60,614个UniGene;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显示,分别有1201和729个UniGene上调和下调。GO富集分析发现代谢过程和生物过程、催化活性等条目被显着激活;KEGG富集分析发现氨基酸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和溶酶体等通路出现明显富集。对棉蚜类异戊二烯通路上的关键基因进行了 qPCR分析,发现棉蚜在受到刺激产生液滴2h后,AgFPPS、AgGGPPS、AgDPPS以及Buchnera的isp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现不同情况的波动,其中AgFPPS和AgGGPPS基因的变化情况相似,且很可能与蚜虫EβF的生物合成具有密切的关系。4.对棉蚜AgFPPS、AgGGPPS和AgDPPS基因进行了 RNAi研究。结果表明,150ng/μL和250 ng/μL的dsAgFPPS和dsAgGGPPS在连续饲喂2 d的条件下,干扰效果最好;200 ng/μL的dsAgDPPS1和dsAgDPPS2在连续饲喂4d后可显着抑制靶标基因的表达。上述4个基因被干扰后,对棉蚜生物学性状没有显着影响,但AgFPPS基因被干扰后,蚜虫所释放EβF的浓度(ng/mg蚜虫)与对照相比显着下降,而AgGGPPS基因被干扰后,所释放EβF的浓度与对照相比显着上升;AgDPPS1和AgDPPS2基因被干扰后,对EβF浓度无显着影响。该研究为蚜虫FPPS基因与EβF生物合成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第一个体内实验证据。5.对棉蚜AgFPPS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和酶活分析,以进一步探讨AgFPPS基因和EβF生物合成的关系。构建了 pET-28a(+)-97AgFPPS重组表达子,实现了 AgFPPS的可溶性表达,并对该重组蛋白进行了体外酶促反应。通过GC-MS分析,发现该酶蛋白可催化合成GPP和FPP,证明AgFPPS具有GPPS/FPPS的双重功能,但并未检测到EβF的生成,证明在特定体外条件下AgFPPS不具有EβF合成酶的功能。综上,该研究为FPPS和GGPPS基因与蚜虫EβF生物合成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第一个分子证据。本研究为蚜虫EβF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可为蚜虫的可持续控制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Ruibin,Zhang,Bing,Wang,Gerarda,Grossi,Patrizia,Falabella,Yang,Liu[4](2018)在《蚜虫感受报警信息素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介蚜虫在遇到危险时,会从腹管中释放出含有报警信息素(E)-β-farnesene(EBF)的小液滴,以"警告"邻近的蚜虫快速逃离,这是蚜虫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逃避敌害和危险的手段。但到目前为止,蚜虫如何感受报警信息素仍不清楚。(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8年04期)

秦耀果,张景朋,宋敦伦,段红霞,凌云[5](2016)在《新型异烟酸类蚜虫报警信息素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蚜虫报警信息素[(E)-β-farnesene,EBF]为先导,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和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异烟酸类EBF类似物.以香叶醇为原料,经4步反应制得20个目标化合物(19个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及HRMS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桃蚜有驱避活性和杀死活性,其中化合物7d,8f和8n表现出较好的桃蚜驱避活性,对桃蚜的驱避率分别为62.6%,62.0%和61.0%;化合物8a,8b和8d对桃蚜的致死率分别为73.6%,81.1%和70.2%.初步构效关系分析发现,酯基的引入对桃蚜的驱避活性有利;酰胺基的引入对杀蚜活性有利;N烷基取代的链长及支链数量影响驱避活性.(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张勇,范佳,陈巨莲,孙京瑞,程登发[6](2012)在《麦长管蚜对一种植物挥发物及蚜虫报警信息素的嗅觉行为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是我国大多数小麦产区的优势种。目前,该蚜虫对植物挥发物(如,顺-3-己烯醇、水杨酸甲酯等)和蚜虫报警信息素主要功能组分E-β-法尼烯(EBF)的嗅觉生理及行为反应均已取得深入进展,而分子机理及应用技术等研究亟待突破。本研究选择植物源挥发物顺-3-己烯醇及EBF作为气味源,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麦长管蚜对上述两种气味物质的趋性及产生嗅觉响应的有效阈值。"Y"型嗅觉仪叁臂均长10cm,内径2cm,两臂夹角75°。大气采样仪作为抽气泵,空气依次经过活性炭、水、味源瓶和流量计进入两臂。通过流量计控制进气流保持在100ml/min,两臂上方30cm处放置两只12W日光灯,确保两臂光线均匀。取已溶解在矿物油中的上述挥发物作为气味源,相同体积的矿物油作为对照。将饥饿3h、营养状况良好的麦长管蚜有翅成虫放置于出气端,开始测试。每次观测10min,在观测时间内蚜虫进入侧臂超过3cm,并停留1min及以上,即定义为有趋性反应,否则,定义为无反应。每次测试20头,至少进行3组平行实验。利用SAS软件对蚜虫在处理臂和对照臂的选择个数做两样本平均值t检验。实验结果表明,顺-3-己烯醇对麦长管蚜有明显的吸引作用,选择处理臂的蚜虫个数极显着高于对照臂(P<0.01);EBF对蚜虫有明显的驱避作用,选择处理臂的蚜虫个数极显着低于对照臂(P<0.01)。其次,初步确定了引起相应嗅觉行为反应(吸引或者驱避)的有效阈值。顺-3-己烯醇为≥10ng,EBF为6~10μg。上述结论为下一步开展麦长管蚜识别上述两类气味分子的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10-24)

孙亮,凌云,邱庆正,芮昌辉,孙玉凤[7](2010)在《新型蚜虫报警信息素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蚜虫种类多、数量大、繁殖快,是当前农业的主要害虫之一。20世纪70年代研究发现[反]-β-法尼烯(E-β-farnesene,简称EBF,如式Ⅰ)是大多数蚜虫报警信息素的主要成分,EBF可以对蚜虫产生报警作用,使其四处逃窜停止取食。进一步研究表明,EBF具有多重生物活性,除了众所周知的报警活性之外,EBF对某些昆虫还具有类似于保幼激素Ⅲ的功能,影响昆虫变态发育,并且EBF在100ng/蚜虫剂量时,对蚜虫有明显毒杀作用,因此,EBF成为一种颇具潜力的防控蚜虫的天然物质。但由于EBF结构中存在多个双键,使其易挥发、易氧化,稳定性差,很难应用于田间蚜虫防治。因此众多科学家对EBF进行修饰改造,如Browers、Dawson G.W.、Briggs、李正名和张钟宁等,本课题组近年来也设计合成了一些具有很好生物活性并且稳定性好的EBF类似物。(本文来源于《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期刊2010-10-28)

刘金艳[8](2008)在《蚜虫报警信息素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蚜虫是我国农业的主要害虫之一,现在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化学杀虫剂的长期、大量使用产生了众所周知的负面影响。当蚜虫受到威胁时会分泌出报警信息素以使周围蚜群迅速感知而逃逸,蚜虫报警信息素的主要成分为(反)-β-法尼烯(简称EBF)。利用蚜虫报警信息素驱散蚜虫的生物活性,可以使蚜虫处于易受攻击的状态,将其与传统的化学或微生物杀虫剂联合使用可以有效控制蚜虫危害,并减少杀虫剂用量及抗性的产生,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众多EBF的合成方法中,以叁氧化二铝为催化剂的橙花叔醇脱水一步制得EBF的合成方法最为简便,原子利用率最高达92﹪,副产物是水。减压催化固定床与减压催化流化床反应装置的提出与发展,有望使EBF的生产规模化。采用正交实验法对橙花叔醇减压催化流化合成EBF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出最佳反应条件为:原料质量90g、催化剂质量70g、活化温度500℃、活化时间3h。经GC分析法尼烯收率最高为82.6%,其中(反)-β-法尼烯收率为49.6%。可以将法尼烯配制成环保的水基化制剂与化学杀虫剂、微生物杀虫剂有机结合起来使用。参考微乳剂形成的理论,采用可乳化油法进行法尼烯的乳化试验。通过绿色化的乳化剂、助乳化剂的筛选和配伍,用滴定法绘制叁角相图,寻找最佳的微乳配方。以尽量减少助剂使用量、提高原药含量为原则,通过对微乳体系理化性能的调整考察,最终确定3%蚜虫报警信息素O/W型微乳剂的配方:其中表面活性剂使用农乳2201、吐温80以质量比3∶1复配,质量分数为17.6%;助表面活性剂为正丁醇,质量分数为13.2%;其余为水。进行室内趋避生物活性试验,考察桃蚜对不同浓度法尼烯的报警活性反应。结果表明试验桃蚜对蚜虫报警信息素有很强的报警反应,其中浓度为10μg/ml时活性最高,并且桃蚜对蚜虫报警信息素浓度具有一定的反应阈值。以此试验为指导,进行法尼烯微乳剂与吡虫啉不同倍液混用于青菜花田中蚜虫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法尼烯对杀虫剂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吡虫啉与混用处理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在将蚜虫减退率控制在90%以上水平的要求下,可以有效减少30%-50%吡虫啉农药用量,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蚜虫报警信息素与杀虫剂混用可以作为防治蚜虫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3)

冯琳琳[9](2008)在《蚜虫报警信息素的绿色合成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蚜虫是农业的主要害虫之一,以种类多、数量大、繁殖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而成为农业领域病虫害防治研究的热点之一。传统上对蚜虫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化学杀虫剂长期生产和使用过程严重污染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了农、林、牧、副、渔等产品,同时还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研究表明,当蚜虫受到天敌侵袭或其他干扰而感到危险时,就会从腹管分泌出一种化学物质,该物质可以使周围其他蚜虫感知危险并从它们的栖息地逃散,这种物质称为蚜虫报警信息素。大多数蚜虫报警信息素的主要成分是(E)-β-法尼烯。蚜虫报警信息素属于蚜虫自身代谢产物,它具有专一性强,无公害,保护天敌等优点。利用蚜虫报警信息素控制其行为,或与化学杀虫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可有效控制蚜虫危害,并减少杀虫剂用量及抗性的产生,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目前国内已有相关文献的报道,但这一研究领域的最主要问题是获取廉价易得的(E)-β-法尼烯,且合成路线应依据绿色化学的原则进行选择。本文以绿色化学的12项原则为指导,以橙花叔醇为原料,中性叁氧化二铝为催化剂,用减压催化流化床合成蚜虫报警信息素。为了工艺路线的产业化,将反应设备由固定床改进为流化床。与固定床相比,无论是金属流化床还是玻璃流化床合成蚜虫报警信息素,反应时间由6-8h缩短到1-2h,反应速率提高,(E)-β-法尼烯含量及收率提高。尤其是金属流化床的设计,为设备工业化提供了保障。本文也重点研究了玻璃流化床和金属流化床工艺过程的影响因素,如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活化时间、活化温度等,得出合成(E)-β-法尼烯的最佳工艺条件,玻璃流化床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质量90g,催化剂质量70g,活化温度500℃,活化时间3h,(E)-β-法尼烯收率为48.9%;金属流化床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质量100g,催化剂质量70g,活化温度600℃,活化时间2h,(E)-β-法尼烯收率为40.1%。且根据设备的缺点对其进行改进。并按比例将合成出来的蚜虫报警信息素配制成均一透明的微乳液,且与吡虫啉农药混用,杀蚜率达到了93%以上,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和化学稳定性,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3)

冯琳琳,张钟宪,刘金艳[10](2007)在《减压流化床合成蚜虫报警信息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蚜虫报警信息素具有专一性强,无公害,保护天敌等优点。(反)-β-法尼烯是其主要成分,可用于控制蚜虫危害。以绿色化学的12项原则为指导,在减压催化固定床反应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出减压流化床反应器用于合成(反)-β-法尼烯,通过实验找出最佳工艺条件,进一步完善设备,以便于工业推广。(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07年S2期)

蚜虫报警信息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分析蚜虫报警信息素和不同药剂混合使用对桃蚜的防治效果,本试验研究了75%吡蚜酮水分散粒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常规用量单独使用以及降低浓度和5%蚜虫报警信息素乳油混合使用对桃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药剂和蚜虫报警信息素混合使用的防效要显着优于药剂单独使用的防效,在添加蚜虫报警信息素小区中,降低药剂使用浓度小区的防效要稍低于药剂常量使用小区,但两者之间不具有显着差异,这表明蚜虫报警信息素能显着提高以上3种药剂速效性、延长其持效期并降低其使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蚜虫报警信息素论文参考文献

[1].杨超霞,魏长平,张云慧,朱勋,张方梅.报警信息素EβF在蚜虫防控中的研究进展[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谷彦冰,张永军,谢微,胡修俊.蚜虫报警信息素对不同药剂防治桃蚜增效作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8

[3].孙志娟.蚜虫报警信息素生物合成的来源及其分子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8

[4].Ruibin,Zhang,Bing,Wang,Gerarda,Grossi,Patrizia,Falabella,Yang,Liu.蚜虫感受报警信息素的分子机制[J].科学新闻.2018

[5].秦耀果,张景朋,宋敦伦,段红霞,凌云.新型异烟酸类蚜虫报警信息素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6

[6].张勇,范佳,陈巨莲,孙京瑞,程登发.麦长管蚜对一种植物挥发物及蚜虫报警信息素的嗅觉行为检测[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7].孙亮,凌云,邱庆正,芮昌辉,孙玉凤.新型蚜虫报警信息素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C].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2010

[8].刘金艳.蚜虫报警信息素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9].冯琳琳.蚜虫报警信息素的绿色合成及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10].冯琳琳,张钟宪,刘金艳.减压流化床合成蚜虫报警信息素[J].现代化工.2007

标签:;  ;  ;  ;  

蚜虫报警信息素论文-杨超霞,魏长平,张云慧,朱勋,张方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