髁突不对称论文-Kim,JY,Ha,TW,Park,JH,赵泽亮

髁突不对称论文-Kim,JY,Ha,TW,Park,JH,赵泽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髁突不对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髁突增生,下颌骨,面部不对称,回顾性研究

髁突不对称论文文献综述

Kim,JY,Ha,TW,Park,JH,赵泽亮[1](2019)在《髁突切除术治疗下颌骨活动性单侧髁突增生和严重面部不对称:18年回顾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下颌骨单侧髁突增生(UCH)是一种影响髁突大小的疾病,导致面部不对称。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0-2017年在延世大学口腔医院接受髁突切除术的27例UCH患者,总结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UCH分为3种亚型:半侧下颌骨延长(HE,n=15)、半侧下颌骨增生(HH,n=4)和骨软骨瘤(OC,n=8)。在27例患者中,只有1例为HE型,5例患者(18.5%)伴有关节疼痛。所有患者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李翔,李会,廖贵清,李继华[2](2018)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成人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继发颌面不对称畸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髁突骨软骨瘤是发生于颅颌面区域的一种常见良性肿瘤,常继发颌面不对称畸形。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以低位切除患侧髁突防止发展和复发。随着治疗方法的丰富和深入,我们认为治疗髁突骨软骨瘤继发颌面不对称畸形应该在切除髁突骨软骨瘤的同时注重关节功能重建,面部轮廓容貌和咬合关系的改善,达到功能和美观的协调。研究方法:2011年1月至2016年3月,27位患者(女性17名,男性10名)通过影像学及病理学被诊断为单侧下颌骨髁突软骨瘤伴颌面不对称畸形。患者同期接受颞下颌关节外科、正颌外科、轮廓整形以及正畸治疗。所有患者接受术前术后的咬合、颞下颌关节形态功能、面部轮廓评价。研究结果:患者平均随诊14个月(24到48个月),未见髁突软骨瘤复发,髁突重建形态功能显着提高,面形及咬合功能显着改善。研究结论:通过我们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同期运用下颌骨髁突切除、髁突重建、正颌正畸联合同期治疗髁突骨软骨瘤继发错畸形能够显着改善患者关节功能的同时达到良好的面部容貌和咬合,较单纯切除患侧髁突能够取得更为满意的术后效果。(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李翔,李继华,祝颂松,孙养鹏,苏凯[3](2018)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成人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继发颌面不对称畸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髁突骨软骨瘤是发生于颅颌面区域的一种常见良性肿瘤,常继发颌面不对称畸形。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以低位切除患侧髁突防止发展和复发。随着治疗方法的丰富和深入,我们认为治疗髁突骨软骨瘤继发颌面不对称畸形应该在切除髁突骨软骨瘤的同时注重关节功能重建,面部轮廓容貌和咬合关系的改善,达到功能和美观的协调。方法:2011年1月至2016年3月,27位患者(女性17名,男性10名)通过影像学及病理学(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8-03)

李玲玲,倪滔,李松,罗应伟[4](2013)在《不对称咀嚼力作用下CTGF在髁突软骨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对称咀嚼肌力对SD大鼠髁突软骨改建的影响.方法通过手术切除一侧颞肌和肉毒神经毒素A注射一侧咬肌,建立不对称咀嚼肌力SD大鼠动物模型,每组6只,分别于建模后3、6、9周处死动物,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TGF在大鼠髁突软骨中的表达.结果 CTGF在髁突软骨增殖层、成软骨细胞层和肥大层表达;实验组CTGF的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增强(P<0.05);实验组双侧髁突CTGF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6周CTGF表达强于术后3周,术后9周强于术后6周(P<0.05).结论不对称咀嚼肌力可上调髁突软骨细胞CTGFmRNA的表达,CTGF介导了应力对髁突软骨的改建.(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王颖,曲卫国,丰鑫,屈振宇[5](2013)在《下颌不对称后退术后两侧髁突位置变化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SSRO)不对称后退下颌骨(asymmetric mandibular setback,AMS)术后两侧髁突位置的变化。方法:16例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采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后退下颌骨,小钛板坚固内固定(rigid internal fixation,RIF),分别于术前(T0)和术后1周(T1)做CBCT检查,利用InVivo dental软件测量双侧髁突的位置及角度变化,采用SPSSStatistic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除冠状位髁突头长轴的角度外,两侧髁突各观测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两侧冠状位髁突颈的角度、轴位两侧髁突头的角度变化、冠状位后退距离小的一侧髁突颈的角度变化、矢状位后退距离大的一侧髁突前后向位置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两侧的改变程度仅轴位内外向变化和矢状位前后向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钛板坚固内固定的SSRO不对称后退下颌骨可能会对两侧髁突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盛潇,顾爱春,朱敏,马玉波[6](2012)在《589例面部不对称畸形髁突生长活性核素显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的放射性核素检查,研究其年龄、性别、髁突生长活性等分布规律,为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治疗时机的选择提供帮助。方法:采用SPECT系统,对589例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进行核素显像,采用SAS8.02软件包进行χ2检验与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双侧髁突生长活性差异在发生部位、性别、年龄上的分布规律。结果:下颌左偏的几率大于右偏;男性与女性髁突生长活性无显着差异;未成年患者有更大的几率表现出双侧髁突生长活性的差异。结论:下颌骨畸形发育的发展总趋势与全身的生长发育趋势基本一致,但髁突生长活性过高的患者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存在。临床上应对所有年龄的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进行放射性核素显像,明确偏斜继续发展的可能性,以辅助选择正颌正畸治疗开始的时机。(本文来源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吴拓江,许跃,李煌,瞿灵丽,陈扬熙[7](2010)在《不对称牵引对成年SD大鼠髁突软骨中胶原类型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对称牵引作用下,成年SD大鼠髁突软骨中胶原类型的变化。方法选用10周龄雄性SD大鼠220只(随机分为轻力组104只、重力组104只、对照组12只),实验组动物使用关节外固定加力装置,分别施加0.39N和1.18N(轻力组和重力组),加力第28天拆除加力装置。在加力后3、7、14、28d以及停止牵引后3、7、14、28d分别取得标本,进行苦味素-天狼星红染色,用偏振光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不同类型胶原的主要分布位置和排列形态不同,Ⅰ、Ⅱ、Ⅲ型胶原出现的部位和数量随着加力的大小和不同的实验阶段出现变化。Ⅲ型胶原较多出现在受力较大、负荷出现时间较长的部位。结论成年个体的髁突软骨在外力刺激下,仍然出现胶原合成和类型的变化,重力组的胶原类型更替在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后仍然持续进行。(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10年06期)

吴拓江,许跃,李煌,瞿灵丽,陈扬熙[8](2009)在《不对称牵引对成年大鼠髁突软骨Ⅱ型胶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不对称牵引引起的成年SD大鼠髁突软骨中Ⅱ型胶原的变化,了解关节外机械应力对髁突软骨细胞合成Ⅱ型胶原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10周龄雄性SD大鼠220只(随机分为轻力组104只、重力组104只、对照组12只),实验组动物使用关节外固定加力装置,分别施加0.39N和1.18N(轻力组和重力组),加力第28天拆除加力装置。在加力后3、7、14、28d以及停止牵引后3、7、14、28d分别取得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Ⅱ型胶原阳性信号主要在软骨细胞胞浆表达,在成熟带和肥大带细胞中表达明显。在实验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发生表达强度不同。在牵引力加载以后,重力组Ⅱ型胶原表达的变化的幅度不如轻力组明显,但2组相对应的加力侧和非加力侧发生的变化趋势相近——加力侧在加力早期出现表达下调,在去除牵引力后出现表达量的增加,随即又下降到在加力阶段最低的水平,然后逐渐升高;非加力侧在加力后表达上调,2组在第14天达到高峰。去除牵引力后,发生下调,然后都再次升高。结论成年个体的髁突软骨在受到外力后仍然出现了Ⅱ型胶原合成的变化。Ⅱ型胶原的表达在蛋白质合成活跃的成熟带和肥大带出现,单侧向前牵引对加力侧的软骨基质合成具有抑制作用,较大的牵引力对抑制作用要强于较轻的牵引力;非加力侧受到的应力性质不同,出现细胞外基质合成加速。(本文来源于《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09年05期)

马海清[9](2009)在《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髁突运动轨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的髁突运动特征,为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的诊断、分析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从青岛大学医学院学生以及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门诊患者中筛选20例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作为实验组(左偏12例,右偏8例,男11例,女9例,年龄21-23岁,平均22.2岁)。正常牙合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20-24岁,平均22.3岁)作为对照组。应用CADIAXIII髁突描记仪记录两组在开闭口运动、前伸后退运动、左右侧方运动中双侧髁突运动轨迹,定性分析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的髁突运动轨迹特征,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定量分析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实验组偏斜侧(颏下点所偏向的一侧)和非偏斜侧(颏下点所偏离的一侧)之间髁突位移及倾斜度之间的差异。结果:1.实验组在开闭口运动及前伸后退运动时双侧髁突轨迹曲折、不流畅、重合性差,两侧运动不对称,侧方位移增大,初始运动和终末运动闭合不良,但个体轨迹图形多次描记的可重复性好。对照组在各种边缘运动中左右侧髁突轨迹对称,光滑流畅。定量分析实验组开闭口运动中非偏斜侧在矢状向最大位移和最大空间位移均小于偏斜侧;在矢状向、垂直向的最大位移和最大空间位移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双侧髁突在最大开口位时矢状面倾斜度(SCI,SagittalCondyle Inclination)和水平面倾斜度(TCI,Transverse Condyle Inclination)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髁突运动5mm时,偏斜侧SCI大于非偏斜侧,偏斜侧TCI小于非偏斜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大开口位时偏斜侧和非偏斜侧髁突的SCI均小于对照组、TCI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伸后退运动中实验组仅非偏斜侧髁突在矢状向上的倾斜度小于偏斜侧,在垂直向上的最大位移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侧方运动中,当双侧髁突分别作为非工作侧时,实验组双侧髁突运动轨迹不对称,定量分析非偏斜侧髁突运动在矢状面、垂直面的最大位移和最大空间位移上均小于偏斜侧和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矢状面、水平面的倾斜度上差异不显着(P>0.05);在髁突运动5mm时,非偏斜侧髁突在矢状面的倾斜度小于偏斜侧,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当双侧髁突分别作为工作侧时,非偏斜侧髁突在矢状面上倾斜度大于偏斜侧,在水平面上倾斜度小于偏斜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偏斜侧矢状面倾斜度小于对照组,非偏斜侧水平面的倾斜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髁突铰链轴的旋转度与对照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不仅具有形态结构的不对称,双侧髁突运动轨迹在位移、倾斜度等方面也呈现一定的不对称性。2.与对照组比较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主要表现为髁突轨迹曲折、不流畅、重合性差,髁突运动范围受限,侧方位移增加。3.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在侧方运动中双侧髁突分别作为工作侧和非工作侧时,均表现出一定的不对称性。(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09-05-24)

邹冰爽[10](2008)在《应用磁共振对面部不对称患者髁突的定量和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关节内部结构紊乱(internal derangement,ID)与面部不对称的关系一直受到关注。本研究旨在通过磁共振手段对面部不对称患者两侧髁突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材料方法:对37位面部不对称患者的74侧关节进行磁共振检查。将关节按照关节盘移位的类型分为正常组、可复性前移位组和不可复性前移位组,按照偏斜取向不同分为偏斜侧和非偏斜侧。在髁突轴向断层片上记录髁突的形态和髁突水平角,在矢状向断层上记录闭口位和最大张口位的髁突间隙和骨质特征。应用非参数统计检验。结果:在不同关节盘移位组之间,髁突的轴向形态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偏斜侧与非偏斜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卡方检验显示面部不对称患者之间髁突轴向形态存在较大差异;而髁突水平角在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在矢状向断层上,偏斜侧与非偏斜侧髁突的成角有明显差异(P<0.01);不同关节盘移位组之间髁突的前间隙和前移位距离有差异;67%的患者存在髁突骨质变化,且单侧骨质改变多于双侧;关节盘无移位组无明显骨质变化,而不可复移位组骨质改变较为严重。结论:面部不对称患者其髁突形态、位置和骨质情况在偏斜侧和非偏斜侧存在差异,在不同关节盘移位情况下亦有差异。(本文来源于《第七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研讨会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及口颌面疼痛的基础与临床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08-10-01)

髁突不对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髁突骨软骨瘤是发生于颅颌面区域的一种常见良性肿瘤,常继发颌面不对称畸形。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以低位切除患侧髁突防止发展和复发。随着治疗方法的丰富和深入,我们认为治疗髁突骨软骨瘤继发颌面不对称畸形应该在切除髁突骨软骨瘤的同时注重关节功能重建,面部轮廓容貌和咬合关系的改善,达到功能和美观的协调。研究方法:2011年1月至2016年3月,27位患者(女性17名,男性10名)通过影像学及病理学被诊断为单侧下颌骨髁突软骨瘤伴颌面不对称畸形。患者同期接受颞下颌关节外科、正颌外科、轮廓整形以及正畸治疗。所有患者接受术前术后的咬合、颞下颌关节形态功能、面部轮廓评价。研究结果:患者平均随诊14个月(24到48个月),未见髁突软骨瘤复发,髁突重建形态功能显着提高,面形及咬合功能显着改善。研究结论:通过我们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同期运用下颌骨髁突切除、髁突重建、正颌正畸联合同期治疗髁突骨软骨瘤继发错畸形能够显着改善患者关节功能的同时达到良好的面部容貌和咬合,较单纯切除患侧髁突能够取得更为满意的术后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髁突不对称论文参考文献

[1].Kim,JY,Ha,TW,Park,JH,赵泽亮.髁突切除术治疗下颌骨活动性单侧髁突增生和严重面部不对称:18年回顾性研究[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9

[2].李翔,李会,廖贵清,李继华.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成人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继发颌面不对称畸形[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3].李翔,李继华,祝颂松,孙养鹏,苏凯.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成人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继发颌面不对称畸形[C].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8

[4].李玲玲,倪滔,李松,罗应伟.不对称咀嚼力作用下CTGF在髁突软骨中的表达[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

[5].王颖,曲卫国,丰鑫,屈振宇.下颌不对称后退术后两侧髁突位置变化的比较[J].口腔医学研究.2013

[6].盛潇,顾爱春,朱敏,马玉波.589例面部不对称畸形髁突生长活性核素显像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2

[7].吴拓江,许跃,李煌,瞿灵丽,陈扬熙.不对称牵引对成年SD大鼠髁突软骨中胶原类型影响的研究[J].口腔医学.2010

[8].吴拓江,许跃,李煌,瞿灵丽,陈扬熙.不对称牵引对成年大鼠髁突软骨Ⅱ型胶原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9

[9].马海清.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髁突运动轨迹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9

[10].邹冰爽.应用磁共振对面部不对称患者髁突的定量和定性研究[C].第七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研讨会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及口颌面疼痛的基础与临床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2008

标签:;  ;  ;  ;  

髁突不对称论文-Kim,JY,Ha,TW,Park,JH,赵泽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