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实验性疫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硫酸化可德兰多糖,佐剂,树突状细胞疫苗,肝癌免疫疗法
实验性疫苗论文文献综述
金毅明[1](2019)在《硫酸化可德兰多糖作为树突状细胞疫苗佐剂在实验性肝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其致死率在世界范围内已跃居癌症的第二位。早期肝癌患者可通过部分肝切除术或肝移植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只能通过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或化疗等手段进行姑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肝癌免疫疗法成为了肝癌治疗研究的热点,肝癌的免疫疗法包括细胞因子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s,TAAs)靶向疗法等。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疫苗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经肿瘤抗原或肿瘤细胞裂解物(tumor cell lysate,TCL)致敏后作为疫苗使用的DCs,该疫苗是通过诱导机体产生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发挥抗肿瘤效果的。目前已经有大量关于DC疫苗成功应用于癌症治疗的研究被报道,初步证明了DC疫苗对于肝癌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现存的一个问题是多数肿瘤相关抗原是机体自身蛋白质成分,单纯的TAAs产生的免疫刺激信号难以激发机体先天性免疫反应。因而,加入适当的佐剂帮助TAAs刺激活化DC疫苗或许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硫酸化可德兰多糖(curdlan sulfate,CS)是一种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多糖衍生物,将其用作乙肝疫苗佐剂免疫小鼠时,发现CS能显着增强HBsAg的免疫原性,促进抗原递呈细胞及T细胞活化,提高乙肝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具有潜在的佐剂开发价值。因此在本课题中,我们制备了不同硫酸化程度和分子量的CS,研究了其体外免疫调节活性并筛选活性最好的CS用作DC疫苗佐剂来治疗肝癌小鼠,以期能发挥佐剂效果增强DC疫苗治疗效果。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采用SO3-吡啶反应体系,通过控制投料比和反应温度制备不同硫酸化程度和分子量的CS;采用红外光谱分析仪、元素分析仪及多角度激光散射仪对所制备样品进行结构表征。(2)采用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以及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体外活化实验对所制备的样品的进行活性测定,筛选出相对活性最高的CS样品及浓度进行下游DC疫苗佐剂体内活性研究。(3)采用将H22细胞直接接种BALB/c小鼠的方法建立肝癌模型;分别将PBS、未致敏DC、TCL致敏DC、CS活化DC、CS+TCL致敏DC以及TCL+LPS致敏DC疫苗皮下注射模型小鼠,分4周期给药,通过比较瘤体积及监测生存期进行药效学评价。(4)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小鼠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浸润及MHC Ⅰ、MHC Ⅱ、CD86表达水平差异和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测定小鼠肿瘤组织中TNF-α、IFN-γ和TGF-β的mRNA表达差异进行免疫治疗药效学研究。(5)采用dectin-1、TLR2和TLR4受体抑制的方法,测定受体抑制后CS对DCs的活化效果,进行CS用作DC疫苗佐剂的分子机制研究。研究结果与结论:(1)通过控制S03-吡啶投料比例及反应温度成功制备了 4种不同硫酸化程度及分子量的CSs。通过红外光谱、多角度激光散射和元素分析检测,发现通过控制投料比例可以控制硫酸化修饰程度,控制反应温度可以控制可德兰多糖断裂程度,从而控制产物的硫酸化修饰度及分子量。(2)对制备的CSs进行免疫活性研究,发现CSs均具有明显的促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标志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表达活性,刺激细胞成熟。(3)对CSs构效关系研究发现,分子量对CS活性影响较弱,而硫酸化程度对CS免疫调节活性影响明显,且硫酸化程度与CS的免疫活性呈正相关。(4)将CS用作树突状细胞疫苗佐剂治疗肝癌小鼠,可显着提高树突状细胞疫苗对肝癌小鼠的治疗作用,降低瘤体积、减小肿瘤重量并延长小鼠生存期。(5)CS佐剂作用后的树突状细胞疫苗,能明显增加肿瘤组织内MHC Ⅰ、MHC Ⅱ和CD86的表达,促进CD8+T细胞浸润。同时明显上调肿瘤组织内免疫增强信号分子TNF-α和IFN-γ的表达,下调免疫抑制信号分子TGF-β的表达。(6)CS用作DC疫苗佐剂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dectin-1不参与CS对DCs的活化,TLR4和TLR2为CS作用受体,其中TLR4为主要作用受体。本课题研究让我们对CS的免疫调节活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硫酸化修饰改性相关研究有重要参考意义,而且相关成果为CS用作免疫佐剂的应用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本研究期望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策略。(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5)
刘海英[2](2018)在《美开发实验性寨卡疫苗 小鼠测试证明安全高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华盛顿8月6日电 (刘海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实验性寨卡疫苗,开创性地引入了非结构蛋白1(NS1)。小鼠测试表明,该疫苗安全高效,只需一剂即可引发免疫反应,防止寨卡病毒后期感染。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称,(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08-08)
杨智强[3](2018)在《牙周病基因疫苗pVAX1-HA2-FimA/IL-15、pVAX1-HA2-FimA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病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课题组前期构建的牙周病基因疫苗pVAX1-HA2-FimA、pVAX1-HA2-FimA/IL-15的基础上,建立实验性牙周病模型,使用两种牙周病基因疫苗经鼻腔黏膜滴注方式免疫SD大鼠,检测唾液中特异性SIg A抗体水平,观察牙周病基因疫苗对牙周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本实验包括叁部分第一部分:基因疫苗pVAX1-HA2-FimA/IL-15、pVAX1-HA2-FimA的大量抽提及鉴定1、菌液PCR筛选阳性克隆。2、测序鉴定。3、pVAX1-HA2-FimA、pVAX1-HA2-FimA/IL-15的大量抽提。第二部分:建立SD大鼠牙周病动物模型1、14只4~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7只。丝线结扎牙周病组上颌第二磨牙。2、结果观察:于第1周、第4周、第8周观察牙龈情况,牙齿松动度。X片下观察牙槽骨吸收情况,体视显微镜下测量颊腭侧,近中、中央、远中共6点的长度,6点长度平均值为牙槽骨吸收量。3、q RT-PCR法检测两组上颌第二磨牙牙龈组织中TNF-α、MMP-8 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第叁部分:新型牙周病基因疫苗经鼻腔黏膜免疫SD大鼠的实验研究1、实验分组: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6只。对照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空载组。炎性对照组:C组牙周病组。D组:50μg pVAX1-HA2-FimA组,E组:100μg pVAX1-HA2-FimA组,F组:150μg pVAX1-HA2-FimA组,G组:50μg pVAX1-HA2-FimA/IL-15组,H组:100μg pVAX1-HA2-FimA/IL-15组,I组:150μg pVAX1-HA2-FimA/IL-15组。2、免疫方案:双侧鼻腔黏膜滴注,1周加强免疫1次,共免疫3次。3、建立牙周病模型:最后一次免疫后1天,结扎炎性对照组和各基因疫苗滴注组SD大鼠上颌第二磨牙,以形成动物牙周病模型。4、唾液样本采集:于免疫前1日和免疫后每周收集唾液样本,连续收集8周。5、特异性抗体检测: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唾液中特异性SIg A。6、q RT-PCR法检测第8周各实验组牙龈组织中TNF-α、MMP-8 m RNA相对表达水平,牙槽骨吸收量测量,动物一般安全性检测。结果:1、pVAX1-HA2-FimA、pVAX1-HA2-FimA/IL-15经PCR、测序鉴定,与NCBI数据库对比,序列同源性100%,无基因突变。2、牙周病模型组牙龈炎症逐渐加重,牙齿松动度加大,牙槽骨吸收量增大,牙龈组织TNF-α、MMP-8 m RNA相对表达量均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各实验组SD大鼠的体重呈逐渐上升趋势,各组间在相同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ELISA结果显示,SIg A型抗FimA型抗体水平,从第1周开始升高,第4周达到顶峰,第5周开始下降。第3-7 w相同疫苗剂量的pVAX1-HA2-FimA/IL-15组抗体水平高于pVAX1-HA2-FimA组。SIg A型抗HA2型抗体水平从第1周开始升高,第4周达到顶峰,第5周开始下降。1-7 w相同疫苗剂量的pVAX1-HA2-FimA/IL-15组抗体水平高于pVAX1-HA2-FimA组。5、各实验组中牙龈组织TNF-α、MMP-8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且低于炎性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相同疫苗剂量的pVAX1-HA2-FimA/IL-15组比较pVAX1-HA2-FimA组,实验大鼠牙槽骨吸收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SD大鼠主要脏器病理切片均未出现明显的异常病理学改变。结论:牙周病基因疫苗pVAX1-HA2-FimA/IL-15和pVAX1-HA2-FimA可以成功诱导SD大鼠的黏膜免疫,在唾液中产生特异性SIg A抗体,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并能一定程度上保护牙周组织。免疫佐剂IL-15可以提高本课题组构建的基因疫苗pVAX1-HA2-FimA的抗体表达水平,对牙周组织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期刊2018-05-01)
张也[4](2018)在《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实验性减毒活疫苗关键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5岁以下婴幼儿,临床表现为手、足、口等部位发生皮疹、疱疹,严重时可导致脑干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甚至死亡。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和柯萨奇病毒 A 组 16 型(Coxsackievirus A16,CA16)为引起手足口病的两种主要病原体。以往的报道显示,手足口病的严重病例主要由EV71引起,但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CA16引起的症状不再是温和的,也可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目前CA16疫苗的研究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尚无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报导,并且EV71疫苗对CA16感染也没有保护作用。因此,CA16疫苗对手足口病的全面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减毒活疫苗的研究是CA16疫苗研究的一个方向,而冻干剂型的是又是研究的重点。因此,本论文主要针对CA16减毒活疫苗生产的抽提纯化工艺、冻干工艺等关键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抽提纯化工艺和冻干工艺进行系统评价,为今后冻干CA16减毒性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氯仿抽提纯化工艺结果发现PBS洗涤液浓度分别为2.0 mmol/L、6.2 mmol/L、10.0mmol/L,病毒液与氯仿体积比分别为1:2、1:1、2:1以及PBS洗涤液洗涤3次或5次对病毒感染性滴度均无明显影响,病毒回收率平均为81.7%;随着PBS洗涤次数的增多,洗液中的杂蛋白逐渐减少,不同病毒液与氯仿体积比及不同PBS缓冲液离子浓度对蛋白去除率没有明显的影响,蛋白去除率均大于82%,平均去除率88.37%;不同病毒液与氯仿的抽提体积比、不同PBS洗涤液浓度及PBS洗涤3次或5次对残余卡那霉素含量无明显影响,结果均低于30 ng/ml,经超滤浓缩后,其含量低于3 ng/ml;氯仿抽提纯化残余BSA的去除率可达68.87%以上,若结合超滤浓缩工艺,残余BSA的去除率可达94.74%;超滤浓缩后纯化病毒液残余氯仿去除率可达98%以上,最终纯化液残余氯仿含量小于6 μg/ml。冻干工艺结果表明,最优的冻干保护剂为无明胶保护剂B,就保护剂B而言,最优的冻干程序为程序1。使用无明胶的保护剂B和冻干程序1进行冻干,发现冻干后产品滴度均在5.25 lgCCID50/ml以上,滴度降为1.25 lgCCID50/ml~2.38 lgCCID50/ml。产品残余水分检测结果为1.29%~1.54%,残余氯仿为7.5μg/ml。免疫小鼠后,可以引起小鼠产生较好的体液免疫应答,能产生较高的中和抗体,GMT值为1:111.43。过敏实验、异常毒性实验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的相关要求,说明实验性CA16冻干疫苗的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本研究获得了 CA16减毒活疫苗最优的保护剂配方、相对较优的冻干程序以及CA16病毒氯仿抽提纯化的条件,并对冻干产品进行了滴度、免疫原性、过敏实验以及异常毒性实验等评价,相关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的相关要求,为CA16减毒活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8-05-01)
[5](2015)在《美开发出实验性猿类艾滋病病毒疫苗》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实验性猿类免疫缺陷病毒疫苗,可大幅降低恒河猴感染猿类艾滋病病毒的风险。这一研究成果为开发人类艾滋病疫苗提供了新思路。这项由哈佛大学医学院等机构参与、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资助的研究显示,与注射安慰剂疫苗的恒河猴相比,注射实验性疫苗的恒河猴感染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 v)的风险低80%。反复接触病毒后,大部分注射疫苗的恒河猴最终感染猿类免疫缺陷病毒,即猿类艾滋病病毒,但血液(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5年10期)
张德庆[6](2015)在《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CD40基因疫苗对实验性大肠癌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重组大鼠CD40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功能鉴定目的:构建含pIRES2-EGFP-CD40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方法:从大鼠的脾脏组织中完整克隆出大鼠CD40基因全长,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IRES2-EGFP-CD40,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COS7细胞,免疫双荧光法检测CD40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IRES2-EGFP-CD40并转染COS7细胞,证明真核表达质粒pIRES2-EGFP-CD40在COS7细胞中能够稳定表达目的基因。结论:成功构建了含pIRES2-EGFP-CD40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第二部分:含pIRES2-EGFP-CD40质粒减毒沙门氏菌的构建及功能鉴定目的:构建含pIRES2-EGFP-CD40质粒的减毒沙门氏菌菌疫苗。方法:采用电转化法将pIRES2-EGFP-CD40质粒成功转入鼠伤寒沙门氏菌(LB5000),经过甲基化修饰后的pIRES2-EGFP-CD40质粒通过电转化转入终宿主菌SL3261,通过抗生素筛选法挑取单个菌落进行扩增,最终抽提质粒并进行PCR鉴定。结果:终宿主菌SL3261在电转化转入pIRES2-EGFP-CD40质粒后,通过质粒抽提和PCR鉴定证实,其所获得的目的条带与原转化质粒条带大小相同。结论:成功构建了能携带大鼠CD40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IRES2-EGFP-CD40的SL3261疫苗菌。第叁部分:含pIRES2-EGFP-CD40质粒减毒沙门氏菌对大鼠大肠癌生长的影响目的:探讨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CD40基因疫苗对荷瘤大鼠免疫系统的影响及治疗大肠癌可行性。方法:雄性6-8周龄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SL3261组、空质粒(pIRES2-EGFP)组以及CD40(pIRES2-EGFP-CD40)组。对全部大鼠应用1,2-二甲肼连续皮下注射18周以构建大鼠大肠癌实验模型,分别于第8周、第10周、第12周及第16周根据所分组别不同共四次灌服SL3261、pIRES2-EGFP/SL3261和pIRES2-EGFP-CD40/SL3261,于18周后处死全部实验大鼠,将大鼠瘤体解剖后观察并记录瘤体大小、瘤体数量、有无转移灶等,根据观察指标进行Dukes分期;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和脾脏细胞表型,PHA刺激脾脏细胞72小时后培养上清中IFN-γ的含量通过ELISA法检测,脾脏细胞中GFP的转录表达通过RT-PCR进行检测。结果:CD40组平均成瘤数为5.8±2.2个,明显低于SL3261组的12.7±3.1和空质粒组的11.6±2.4(P<0.05),空质粒组和SL3261组两组的成瘤数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细胞和外周血表型检测显示CD40组的活化T细胞CD3+CD8+数量较其它荷瘤组明显增高(P<0.05),PHA刺激脾细胞试验结果证实空质粒组和SL3261组分泌IFN-γ的能力也明显低于CD40组(P<0.05)。结论:携带重组质粒pIRES2-EGFP-CD40的减毒沙门氏菌可以在荷瘤大鼠体内实现转染CD40基因并有效高表达,能显着提高荷瘤大鼠的细胞免疫功能,最终对实验性大鼠大肠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9-01)
张丽群[7](2014)在《肺炎链球菌7价结合疫苗免疫抑制实验性哮喘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支气管哮喘(哮喘,asthma)是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目前临床干预哮喘的方法都只能控制哮喘症状,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有效的哮喘防治方法。研究表明CpG-ODNs、BCG可以抑制小鼠模型的过敏性气道炎症,然而CpG-ODN治疗可以引起有害的副作用,BCG在人类的研究中对过敏性哮喘无效。肺炎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原,可以引起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败血症。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肺炎链球菌7价结合疫苗(PCV7)可以减少儿童及成人哮喘的发病率及相关住院率。也有研究表明该疫苗在成年期小鼠免疫可以通过促进Treg和抑制Th2细胞的产生抑制哮喘的特征性表现。目前PCV7用于婴儿期免疫预防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是否婴儿期PCV7免疫可以改变成年早期实验性哮喘CD4+T细胞亚类及抑制变应性气道炎症还不清楚。树突状细胞(DCs)是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能激活初始CD4+T细胞,既诱导免疫反应,又参与免疫耐受,这与DCs功能状态有关,调节DCs功能状态有助于治疗和预防哮喘。髓样DCs在IL-4、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下形成不成熟DCs,经抗原刺激后变为成熟DCs,表达高水平CD80、CD86、CD40等共刺激分子。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疫苗BCG能诱导DCs部分成熟,部分成熟DCs促进Treg表达增加参与免疫耐受。提示DCs可能参与了PCV7抗哮喘的免疫调节。本研究旨在探讨婴儿期PCV7免疫对成年早期实验性哮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哮喘防治提供新的干预思路。第一部分婴儿期PCV7免疫对成年早期实验性哮喘小鼠气道炎症、CD4+T细胞亚类的影响背景:肺炎链球菌是儿童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第一位细菌病原体,WHO推荐儿童接种PCV7预防肺炎链球菌疾病, PCV7能明显减少儿童哮喘发作次数、减轻哮喘严重程度,PCV7能预防哮喘。该疫苗在成年期小鼠免疫可以通过促进Treg的产生和抑制Th2细胞的产生抑制哮喘的特征性表现。目前PCV7用于婴儿期免疫预防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是否婴儿期PCV7免疫可以改变成年早期CD4+T细胞亚类及抑制过敏性气道炎症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婴儿期PCV7免疫对成年早期实验性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及CD4+T细胞亚类的影响,为后期研究奠定基础。目的:探讨婴儿期PCV7免疫对成年早期实验性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及CD4+T细胞亚类的影响。方法:清洁级3周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PCV7免疫实验性哮喘组(PCV7+OVA组)、实验性哮喘组(OVA组),PCV7+OVA组3周时鼻腔滴注PCV7,PCV7+OVA组及OVA组用OVA(卵清蛋白)致敏与激发。小鼠肺功能仪测定小鼠气道高反应性;HE染色观察小鼠气道及肺组织病理变化;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分类计数;ELISA检测BALF中INF-γ、IL-4、IL-5、IL-13、IL-17A、TGF-β及IL-10;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h细胞各亚群表达情况。结果:PCV7+OVA组小鼠哮喘症状较OVA组减轻;气道高反应性显着低于OVA组小鼠;气道炎症较OVA组明显减轻。PCV7+OVA组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较OVA组明显减少,PCV7+OVA组BALF中IL-13、IL-17A显着低于OVA组,而IFN-γ、IL-10显着高于OVA组, PCV7+OVA组纵隔淋巴结CD4+CD25+Foxp3+Treg、 CD4+INF-γ+T细胞显着高于OVA组,而CD4+IL-4+T、CD4+IL-17+T细胞显着低于OVA组。结论:婴儿期PCV7免疫是预防成年早期BALB/c小鼠实验性哮喘的有效方法。第二部分PCV7免疫对DCS影响的机制研究背景:婴儿期PCV7免疫可以促进CD4+CD25+Foxp3+Treg、Th1细胞产生,抑制Th2、Th17细胞产生,用于预防成年早期哮喘,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树突状细胞(DCs)是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能激活初始CD4+T细胞,既诱导免疫反应,又参与免疫耐受,这与DCs功能状态有关,调节DCs功能状态有助于治疗和预防哮喘。髓样DCs在IL-4、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下形成不成熟DCs,经抗原刺激后变为成熟DCs,表达高水平MHCⅡ和CD80、CD86、CD40等共刺激分子。DCs摄取PCV7后如果共刺激分子的表达能够降低处于未成熟或部分成熟状态即可参与免疫耐受的调节,从而预防和治疗哮喘。本部分从体内和体外两个方面研究PCV7对DCs成熟度的影响,旨在探讨婴儿期PCV7免疫预防成年早期哮喘的可能发生机制,为哮喘防治提供新的干预思路。目的:研究体内和体外PCV7对DCs的影响,探讨PCV7预防哮喘的可能发生机制。方法:清洁级3周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PCV7免疫实验性哮喘组(PCV7+OVA组)、实验性哮喘组(OVA组),PCV7+OVA组3周时鼻腔滴注PCV7,PCV7+OVA组及OVA组用OVA(卵清蛋白)致敏与激发。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肺MHC-Ⅱ, CD40,CD80, CD86和纵隔淋巴结(MLN)MHC-Ⅱ, CD40, CD80, CD86的表达。ELISA检测BALF中INF-γ、IL-4、IL-5、IL-13、IL-17A、TGF-β及IL-10;BALB/c小鼠4周处死,分离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经GM-CSF和IL-4刺激得到骨髓来源的DCs,培养至第7天,阴性对照组加PBS,PCV7组加PCV7,阳性对照OVA组加OVA刺激DCs成熟,培养至第9天,收集未贴壁细胞用于形态学鉴定、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上清用于ELISA检测。结果:PCV7+OVA组小鼠肺MHC-Ⅱ, CD40, CD86和纵隔淋巴结MHC-Ⅱ, CD40, CD86, CD80的表达较OVA组明显降低。PCV7+OVA组BALF中IL-13、IL-17A显着低于OVA组,而IFN-γ、IL-10显着高于OVA组;PCV7刺激DCs形态与OVA刺激DCs比较呈不成熟状态,PCV7刺激DCs MHC-Ⅱ, CD40, CD86表达较OVA刺激DCs明显降低,PCV7刺激DCs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12p70、IL-6较OVA刺激DCs明显降低,而TGF-β较OVA刺激DCs明显升高。结论:婴儿期PCV7免疫预防成年早期哮喘的可能机制是抑制DCs成熟增加Treg表达。(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祝建红[8](2014)在《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CEACAM6联合4-1BBL基因疫苗对实验性大肠癌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重组大鼠pIRES-CEACAM6-4-1BBL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功能鉴定目的:构建含pIRES-CEACAM6-4-1BBL的真核表达质粒。方法:从大鼠睾丸中克隆出大鼠CEACAM6基因全长,联合本实验室先前保存的4-1BBL基因,构建质粒并通过脂质体转染COS7细胞,免疫双荧光法检测目的蛋白CEACAM6、4-1BBL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叁个质粒:pIRES-CEACAM6、pIRES-4-1BBL、pIRES-CEACAM6-4-1BBL,并通过脂质体转染COS7细胞,证明重组质粒能表达相应的基因。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大鼠4-1BBL和CEACAM6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第二部分:含pIRES-CEACAM6-4-1BBL质粒减毒沙门氏菌构建及功能鉴定目的:构建含pIRES-CEACAM6-4-1BBL质粒减毒沙门氏菌。方法:将质粒转入鼠伤寒沙门氏菌(LB5000)进行甲基化,利用修饰后重组质粒转化终宿主菌SL3261,筛选后挑取单克隆扩增进行抽提质粒和PCR鉴定。结果:导入质粒的SL3261经抽提质粒PCR电泳后获得了同原转化质粒相同大小的目的条带。结论:成功构建了含大鼠4-1BBL和CEACAM6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的SL3261疫苗菌。第叁部分:含pIRES-CEACAM6-4-1BBL质粒减毒沙门氏菌对大鼠大肠癌生长的影响目的:探讨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CEACAM6联合4-1BBL基因疫苗对荷瘤大鼠免疫系统的影响及治疗大肠癌可行性。方法:利用1,2-二甲肼连续18周皮下注射建立大鼠大肠癌模型,第8w、第10w和第12w及第16w根据分组灌服四次含质粒减毒沙门氏菌,18周处死大鼠,解剖并观察成瘤数量并进行Dukes分期评判;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和和脾脏中细胞表型并利用PHA刺激脾细胞分泌IFN-γ水平,RT-PCR检测脾脏细胞中真核表达载体CMV的转录。结果:对照组平均成瘤数为11.7±2.1个,明显高于pIRES-CEACAM6/SL3261的5.0±1.4,pIRES-4-1BBL/SL3261的5.7±1.2, pIRES-CEACAM6-4-1BBL/SL3261的4.3±1.4,其中以pIRES-CEACAM6-4-1BBL/SL3261组最为明显,外周血和脾脏细胞表型检测显示活化T细胞较其它荷瘤组明显增高(P<0.05),脾细胞PHA刺激试验后分泌IFN-γ的能力也明显增强(P<0.05)。结论: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介导和双表达载体将大鼠CEACAM6和4-1BBL基因体内转染抗原递呈细胞,通过活化T细胞,诱导CD8+细胞毒T细胞(CTL)的产生和细胞因子IFN-γ的分泌,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4-03-01)
刘峰,王美玲,袁海花,姜斌,王彦[9](2013)在《荷Hsp60sp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控制作用和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荷Hsp60sp的树突状细胞疫苗(DC/sp)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的控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MOG35-55肽段免疫C57/BL6小鼠,建立EAE动物模型后,用DC/sp免疫EAE小鼠,对照组注射PBS,每天观察小鼠临床症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的细胞因子含量,3H掺入法检测MOG35-55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枢神经系统中Th1和Th17细胞数量。结果:荷Hsp60sp的树突状细胞疫苗能显着减轻EAE发病,而抗CD8抗体可阻断DC/sp的这种作用;DC/sp免疫减少了EAE小鼠血清中IFN-γ(558 pg/mL降至187 pg/mL)(P<0.01)和IL-17(287 pg/mL降至115 pg/mL)(P<0.01)炎症细胞因子含量,同时也减少了病灶处Th1和Th17细胞的浸润;DC/sp激活的Hsp60sp特异性CD8+Treg细胞体外能有效抑制MOG35-55特异性T细胞的增殖。结论:荷Hsp60sp的树突状细胞疫苗通过激活Hsp60sp特异性CD8+Treg细胞,有效抑制了Th1和Th17炎性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浸润,从而减轻了小鼠EAE的发病。(本文来源于《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3年03期)
任海军[10](2012)在《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实验性猿类艾滋病病毒疫苗》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实验性猿类免疫缺陷病毒疫苗,可大幅降低恒河猴感染猿类艾滋病病毒的风险。这一研究成果为开发人类艾滋病疫苗提供了新思路。这项由哈佛大学医学院等机构参与、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资助的研究显示,与注射安慰剂疫苗的恒河(本文来源于《健康生活》期刊2012年03期)
实验性疫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技日报华盛顿8月6日电 (刘海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实验性寨卡疫苗,开创性地引入了非结构蛋白1(NS1)。小鼠测试表明,该疫苗安全高效,只需一剂即可引发免疫反应,防止寨卡病毒后期感染。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实验性疫苗论文参考文献
[1].金毅明.硫酸化可德兰多糖作为树突状细胞疫苗佐剂在实验性肝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9
[2].刘海英.美开发实验性寨卡疫苗小鼠测试证明安全高效[N].科技日报.2018
[3].杨智强.牙周病基因疫苗pVAX1-HA2-FimA/IL-15、pVAX1-HA2-FimA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病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8
[4].张也.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实验性减毒活疫苗关键工艺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
[5]..美开发出实验性猿类艾滋病病毒疫苗[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
[6].张德庆.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CD40基因疫苗对实验性大肠癌生长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
[7].张丽群.肺炎链球菌7价结合疫苗免疫抑制实验性哮喘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
[8].祝建红.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CEACAM6联合4-1BBL基因疫苗对实验性大肠癌生长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4
[9].刘峰,王美玲,袁海花,姜斌,王彦.荷Hsp60sp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控制作用和机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3
[10].任海军.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实验性猿类艾滋病病毒疫苗[J].健康生活.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