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国山水画由实用性转换为艺术性,从原始色彩思维上升到“喻象性”人文体系的建立,始终与自然之间的美学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亲和状态。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大自然而激起强烈的审美感兴,也或称为艺术灵感的闪光,才是山水画家进入创作的起点。延承这种状态下的山水画在自然观照审美语境之下的脉络体系,以及其在当代的发展会是一种怎样的形态?山水画自然观审美语境曾因狭隘的功利主义色彩过于浓厚,而淹没了山川审美的品格。山水画的发展应当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在当代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山水自然美学观发生了形态上的转型,不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或单纯的审美观照,而是人对自然不断消失的忧虑,以及由此产生人对艺术本体的反思,这种自然美学观不仅关系着艺术价值的取向,更与中国画的生存危机休戚相关。今天,山水文化在艺术上的回归是与“精神危机”问题相关联的现实表现,它不仅体现在文化认同上,也体现在中国哲学乃至艺术精神上。因为,艺术是不能够离开传统文化价值理想和根本价值观念而存在的,丧失了文化的价值理想和根本价值观念破灭之后,整个时代就会失去灵魂,艺术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就变得没有理想,没有激情。将自然与人的关系,自然与山水画的关系,进入“审美”的观照,将自然观照的结果,以观照主体(山水画家)的文化心境为左右力量,所创造的山水意象,应该能够纳自然山川之灵气,弥漫着磅礴宇宙之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