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语言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敏感、最活跃的部分,发展最为迅速,新词不断增加,旧词不断延伸出新义。新词是语言的“刀锋”,一方面展示了词汇的构词规律、意义特征,另一方面显示出语言发展变化的趋势,是词汇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的接面。新词是社会文化的映像,记录着人们新的经验,演绎着人们对新事物的看法和理解,改变着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扩大了人们的认知视野,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人们的生活追求。新词是词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英语新词进行的研究。以往英语新词的研究多停留在新词的收集、分类和描写上,对新词产生的动因则往往笼统概括为科学技术的革新、社会的变革、语言系统内部的发展等。这些研究给我们认识英语新词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但有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回答。新词不可能与现实世界完全对应,而是人们对新事物、新现象的概念化表征。新词是如何反映人们对新的经验进行概念化、范畴化的?新词的意义具有哪些特点?哪些认知机制参与了新词的创造和意义建构?这些都是我们试图要回答的问题。新词的创造不是凭空的,而是深深扎根于人类对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智世界的体验和感知之中的。新词的创造涉及到大量的认知操作。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新词,能揭示语言的创造性,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创造新词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和认知特点,揭示人们对事物和经验进行范畴化,通过语言认识世界的认知能力。我们将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隐喻、转喻、概念整合以及词汇命名学等理论整合到认知词汇语义学的框架下,力求对英语新词的创造和旧词扩展新义的认知机制进行较为深入的挖掘和阐释。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首先说明为什么要研究新词,指出其在词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阐明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所用语料、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第二章在分析新词的若干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本文对新词的定义。新词是新近出现的,在语言交际中表达新思想、新观点,描述新事物、新现象,或提供新的视角的词语,包括具有了新的形式的词语,以及获得了新的意义的原有词语。新词的概念总是相对的、动态的,是一个连续统,一端是临时造词,另一端是完全词汇化的词。新词一般应有一定的出现频率和较广的使用范围,至少为部分语言使用者所熟知。本章还回顾了国内外对英语新词的关注和研究,指出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新词是一个新的趋势。第三章将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理论、隐喻论、转喻论、概念整合理论以及词汇命名学理论统一到认知词汇语义学的框架内,作为新词认知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章从认知的视角来审视新词。新词的意义建构与演变是由个体创造,被言语社团认可并推广的过程。新词是人们对变化了的客观世界范畴化的产物。原型范畴的动态性促进了新词的创造和旧词新义的产生。新词具有重要的认知和语用功能,如给新事物、新现象命名,填补词汇空缺,增强表现力,幽默与玩笑,委婉表达,表达情感态度,创造群体感等。新词的意义是有理据的,与百科知识密不可分。新词是词汇创新的结果,是人的创新性思维的表现。隐喻、转喻、类比、概念整合是新词创造中的主要认知机制。人们头脑中的社会文化脚本在新词的创造和意义建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五章先介绍了英语新构词的主要构词形式,然后重点分析了隐喻、转喻、类比、概念整合在各种构词形式中的表现。新词大多并非是全新的,而是将原有的词或词素以意义为中心进行重新组合。英语灵活多样的构词方式为新词创造提供了便利。如何将复杂的新意义在遵循英语构词规则的基础上压缩在一个词中,需要语言使用者创造性的认知加工。新构词中的隐喻利用两个概念间的相似性,通过隐喻映现建立关联,借助已有的经验来表达新概念。新构词中的转喻通过强调事物的突显的方面来实现对新事物的命名。类比思维使得人们很容易地利用现有的词语作为模板,替换组成部分,仿造出新的词语。新词的创造离不开概念整合。新词,特别是复合新词和拼合新词中的概念整合过程反映了人的强大的在线创造新意义的能力。第六章讨论了英语新义词的认知机制,指出隐喻、转喻、类比、概念整合在旧词新义中也发挥了主导作用。隐喻不仅仅是通过具体的概念表达抽象概念,而且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隐喻式新义词还出现在专门领域词语与普通领域词语的互相渗透之中。转喻所涉及的邻近和突显的关系常常引发词义的转移、扩大或缩小。隐喻和转喻很多时候是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类比构词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创造出的新词会形成一个链条,并逐渐远离了其字面意义。一个词语的新意义首先出现在个体言语使用者通过新颖的语言形式适应新情景的实时的概念整合中。当新的意义为语言社团所共享,就会形成规约的概念,储存在人们的长时记忆里,参与新一轮的概念整合,引发新的意义扩展。旧词新义可以看作是概念整合的副产品。第七章总结全文,讨论了本研究对英语新词汉译、英语词汇教学和英语新词词典编撰的启示。同时,指出本文的局限性,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英语新词的特征探微[J]. 海外英语 2020(01)
- [2].试析网络英语新词的构词法与翻译技巧[J]. 英语广场 2020(14)
- [3].相对零翻译在英语新词中的实现构建[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10)
- [4].英语新词研究述评[J]. 海外英语 2018(05)
- [5].英语新词产生的原因及结构探微[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02)
- [6].英语新词的概念与来源分析[J]. 现代交际 2017(24)
- [7].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网络英语新词探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8].科技英语新词的语义理据研究[J]. 海外英语 2016(12)
- [9].浅析以中国文化为来源的英语新词[J]. 英语广场 2016(09)
- [10].新闻英语新词隐喻的认知机制研究[J]. 中国报业 2016(20)
- [11].用“陌生化”诠释英语新词[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12)
- [12].网络英语新词的特征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04)
- [13].英语新词翻译中的相对零翻译分析[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09)
- [14].网络英语新词的语义及构词特征研究[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20(02)
- [15].英语新词学习说略[J]. 英语知识 2011(02)
- [16].新媒体时代英语新词的衍生[J]. 文教资料 2017(17)
- [17].词义理据视角下的网络英语新词词义研究[J]. 校园英语 2017(50)
- [18].网络英语新词的构成分析及研究[J]. 中学生英语 2018(06)
- [19].谈英语新词中产生的规律[J]. 校园英语 2017(07)
- [20].爱Ta就为Ta做公益[J]. 中国青年 2017(05)
- [21].浅谈网络英语新词的发展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 智富时代 2015(04)
- [22].流行英语新词的社会学思考[J]. 新课程(下) 2015(05)
- [23].浅析网络英语新词的构成及产生原因[J]. 校园英语 2015(13)
- [24].英语新词构建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 智富时代 2015(07)
- [25].浅析英语新词的产生和构成[J]. 大家 2012(05)
- [26].浅析英语新词的产生原因及构成方式[J]. 校园英语 2012(08)
- [27].网络英语新词流行原因浅探[J]. 考试周刊 2013(06)
- [28].“麦当劳化”英语新词趣谈[J]. 科技英语学习 2009(12)
- [29].英语新词构成新动向及翻译[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12)
- [30].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英语新词来源理据与展望[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