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以《管子》、《商君书》、《韩非子》为中心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古典文献学
作者: 杨玲
导师: 束景南
关键词: 先秦法家,管子,商君书,韩非子,比较
文献来源: 浙江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重要的一支,其思想是构成中国文化不可忽略的因素,更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所在,因而对其进行全面、深刻研究很有意义。 法家按地域可分为齐、晋两支。齐法家的代表是《管子》,晋法家的代表是《商君书》和《韩非子》。虽都名为法家,但其取舍却大异其趣。《管子》和《商君书》、《韩非子》有作为法家的共同之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因而有比较研究的可能和必要。本文在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既注意齐、晋法家宏观方面的不同,也不放过细微之处,力求对二者的比较细致、深入、周详。全文包括以下章节: 第一章:首先界定先秦法家,然后从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学术背景三个方面阐述其产生原因与条件。因为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的后起者,故本章还探讨了法家的学术渊源,即儒、道、名、墨对法家的影响。 第二章:比较齐、晋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其成因,以便从地域文化角度揭示法家产生在齐、晋两国的必然性和两类法家差异存在的原因。 第三章:《管子》、《商君书》虽非完全为管仲、商鞅亲炙之作,但与二者关系密切。本章首先探讨管仲和《管子》、商鞅和《商君书》的关系,然后对管仲、商鞅、韩非三者从身世、经历、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从人的角度阐释两类法家之不同。 第四章:比较齐、晋法家在经济上的异同。重农是其相同之处,但其对“农”的理解和重农策略不尽相同。在商业上,齐法家有节制地发展,晋法家则抑制。不同的经济观念是导致其治国理念不同的原因之一。 第五章:在民众观上,齐法家重视民众的智慧和力量,晋法家轻视之;齐法家亲民、富民而用民,晋法家贫民、弱民而用民。 第六章:齐、晋法家均把物质相对于人口的不足视为争斗产生的原因,进而归为法产生的原因。他们都注意到人口与生产资料的比例、人口职业比例以及人口质量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但其内涵却不同。 第七章:在君臣关系上,晋法家视君臣绝对对立,齐法家则在君尊臣卑的前提下力求建立二者之间的和谐。齐、晋法家不同的君臣观念与其对“道”的理解有关,同时与齐、晋文化中原有的君臣观念不无联系。 第八章:比较齐、晋法家的立法原则。道是法家共同的立法基础,但齐法家是“法出于道”,而晋法家则是“因道全法”;他们都主张因人情、量民力立法,但齐法家在因人情的同时还提出顺民心,而对民力的把握也有“度”的不同。 第九章:齐法家客观认识刑赏效用,主张刑赏适当,晋法家力主重刑厚赏。贵必贵诚、无刑无讼、慎刑慎赏是齐、晋法家在刑赏观念上的相同之处,但这些“大同”中还渗透着的“小异”是必须注意的。 第十章:齐法家治国法、德并用,具体体现在重法的同时重礼、重俗、重人君的道德感召力。晋法家治国以法为主,但认识到道德对法律实施的影响,因而主张建立与法价值取向一致的道德体系,为此甚至要求道德法律化。 第十一章:势是法家思想重要的一部分,齐、晋法家势论的共同之处在于势为人君独有、势是君王的治国之资和获得尊重之资。不同的是齐法家重势但没有将其绝对化,而且因为重势要求人君做出守法的表率。晋法家把势绝对化,而且认为君主只有拥有势才能使法发挥作用。 第十二章:在术论上,“审合形名”、“无为而治”是齐、晋法家均认可的治国之术。其不同表现在齐法家要求“名”与“实”主旨相合即可,晋法家则要求二者完全吻合,毫厘不
论文目录:
凡例
内容提要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先秦法家的界定
第二节 先秦法家的产生
一、政治背景:礼崩乐坏,政权下移,变法和理性主义兴起
二、经济背景:商业的发展
三、学术背景:由学在王官而学在四夷
第三节 法家的学术渊源
一、法家与道家
二、法家与儒家
三、法家与名家
四、法家与墨家
第二章 齐文化和晋文化比较
第一节 齐文化的特点
一、注重商业
二、尚利重功
三、崇尚法度
四、讲求民本
五、活泼、乐观的民风
第二节 晋文化的特点
一、“无亲”
二、尚利重功
三、崇尚法度
四、轻视礼义
五、凝重、忧郁的民风
第三节 齐文化与晋文化成因分析
第三章 管仲、商鞅、韩非之比较
第一节 管仲与《管子》、商鞅与《商君书》的关系
第二节 管仲、商鞅、韩非的身世、经历及性格比较
一、出身和早年经历
二、性格特点
三、影响管仲、商鞅、韩非人生的关键人物
第三节 管仲、商鞅、韩非的出身、经历、性格对其思想的影响
第四章 齐、晋法家经济思想比较
第一节 重农是齐、晋法家共同的经济观念
第二节 晋法家的“抑工商”与齐法家的“兴工商”
第三节 经济思想对政治理念的影响
第五章 齐、晋法家民众观比较
第六章 齐、晋法家人口思想比较
第七章 齐、晋法家君臣观比较
第一节 《管子》的君臣观
第二节 《韩非子》的君臣观
第三节 齐、晋法家不同君臣观念的形成原因
第八章 齐、晋法家立法原则比较
第一节 法由君立
第二节 “法出于道”与“因道全法”
第三节 法要因人情而立
第四节 法要量民力而立
第五节 法要应时而立
第六节 立法要明确
第九章 齐、晋法家刑赏思想比较
第一节 齐、晋法家刑赏思想之同
一、贵必贵诚
二、无刑无讼
三、慎刑慎赏
第二节 齐、晋法家刑赏思想之异
一、对刑赏效用认识不同
二、重刑与刑当
三、齐法家的阴阳刑德思想
第十章 齐、晋法家法律与道德关系比较
第一节 晋法家对儒家德治的反驳
第二节 晋法家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认识
第三节 晋法家实现道德价值的途径—道德法律化
第四节 齐法家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认识
一、道德感召力与法律实施的关系
二、俗与法的关系
三、礼与法的关系
第十一章 齐、晋法家势论比较
第一节 齐、晋法家势论之同
第二节 齐、晋法家势论之异
第十二章 齐、晋法家术论比较
第一节 “审合形名”、“无为而治”是齐、晋法家共同的治国之术
第二节 齐、晋法家术论之异
第十三章 齐、晋法家吏治思想比较
第一节 选吏
第二节 治吏
一、重分职
二、以法治吏
第十四章 齐、晋法家兵学思想比较
第一节 《管子》的兵学思想
一、“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理性对待战争
二、“善胜恶,有义胜无义”—重视战争的正义性
三、“以治击乱,以富击贫”—政治、经济是战争胜利的保证
四、“以能击不能”—重视作战能力
五、“智胜愚,疾胜徐”—讲究谋略
第二节 《商君书》的兵学思想
第十五章 齐、晋法家文化专制比较
第一节 实用价值观是文化专制形成的基础
第二节 齐、晋法家论“智”
第三节 法家文化专制的高峰—“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形成
结论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9-14
参考文献
- [1].《管子》政治思想研究[D]. 李耀.安徽大学2013
- [2].《管子》道法思想研究[D]. 汲广林.复旦大学2011
- [3].《管子》研究[D]. 池万兴.西北师范大学2003
- [4].《管子》管理哲学思想研究[D]. 万英敏.华东师范大学2008
- [5].黄老道家的心与气[D]. 周贞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 [6].《管子》接受史(宋以前)[D]. 耿振东.华东师范大学2009
- [7].先秦俭论[D]. 孙欢.中南大学2014
- [8].《管子》中所见政治思想新论[D]. 张军.西北大学2012
- [9].《管子》黄老治道思想研究[D]. 罗贤龙.安徽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