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现象研究—十年的建筑历程

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现象研究—十年的建筑历程

论文摘要

实验性建筑作为当下十年一个特定的建筑现象,保持了舆论和实践方面的较高热度,然而实验性建筑的源流、内涵、外延和真正的影响却很少被深入和理性地研究。显然作为中国当下活跃、具有争议而又不断被重新定义的建筑现象,建筑界值得对此进行更为系统和客观的研究和反思。实验性建筑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下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消费文化的盛行和中国本土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体制革新等外部因素都有着密切联系。作为一个外力催生的建筑变革,只有理解和剖析这种介于模仿学习和模仿创新阶段之间建筑探索的形式和本质,我们才能更为准确地定位和认识实验建筑,更为系统和全面地认识其时代特征和必然性。本文基于以上立场,通过从历史沿革、产生背景、直接成因、代表人物、发展方式、作品剖析、外部现状和内部局限等多方面对新世纪至今十余年来实验性建筑的发展情况作了较为客观和系统的综述,并以开放和发展的视野来重新审视当下的实验性建筑师,并分析时代赋予他们的新特征和其自身的变革。同时撇开舆论的浮云和市场的炒作,以具体的数据统计和建筑的实态分析,从一个更为长远和批判的维度来分析实验性建筑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最后通过对实验性建筑现象正反方面影响、不同层面意义的阐述来揭示其媒体和建筑学意义的差别,剥离所谓“实验”称谓的外壳,分析其真正的内核与本质,并指出其对中国当下建筑发展的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的界定和分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的分析
  • 1.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与研究方法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研究框架
  • 第2章 实验建筑的源与流
  • 2.1 西方先锋建筑发展的历史源流
  • 2.1.1 先锋的实验
  • 2.1.2 批判与理论
  • 2.1.3 跨界的发展
  • 2.2 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历史沿革
  • 2.2.1 第一阶段:体制初变(1978-1989)
  • 2.2.2 第二阶段:快速增长(1990-1999)
  • 2.3 实验建筑新十年发展背景分析
  • 2.3.1 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 2.3.2 媒体、图像和消费文化的泛滥
  • 2.3.3 建筑业的大跃进
  • 2.3.4 中西文化的冲突
  • 2.3.5 教育和理念的革新
  • 2.4 必然与必经——实验建筑的成因分析
  • 2.4.1 直接成因
  • 2.4.2 间接成因
  • 2.4.3 时势造英雄——实验建筑的必然性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当代实验建筑师透析
  • 3.1 实验建筑师群像
  • 3.1.1 范围界定
  • 3.1.2 分布区域
  • 3.1.3 成长背景
  • 3.1.4 发展状况
  • 3.2 实验性的定位和扩展
  • 3.2.1 广泛的探索
  • 3.2.2 实验性的扩展与游移
  • 3.3 跃进与杂糅——当代十年实验性建筑师的新特征
  • 3.3.1 人文视野的拓宽
  • 3.3.2 媒体意识
  • 3.3.3 概念打造
  • 3.3.4 浮躁与表面
  • 3.4 小结
  • 第4章 当代实验性建筑反思与批评
  • 4.1 创新和实验作品的历史回溯
  • 4.2 实验性建筑作品的审视与对比分析
  • 4.2.1 西方建筑形式的沿袭
  • 4.2.2 创作思想和观念的学习
  • 4.2.3 工作方式和表达手法的借鉴
  • 4.3 实验性建筑实态案例研究
  • 4.3.1 城市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解读罗湖公共艺术广场
  • 4.3.2 超速与扩张——解读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集群设计
  • 4.4 实验性建筑的外部现状和局限
  • 4.4.1 地域差异的现状
  • 4.4.2 新作品不断涌现
  • 4.4.3 实验建筑的媒体局限
  • 4.4.4 学术圈的局限
  • 4.5 实验性建筑自身的滞后和局限
  • 4.5.1 西方经验的移植和本土语言的匮乏
  • 4.5.2 过于注重形式和外在
  • 4.5.3 高技术探索的短板
  • 4.5.4 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 4.6 小结
  • 第5章 实验性建筑现象的影响与效应
  • 5.1 实验建筑的积极影响
  • 5.1.1 本土力量的新声音
  • 5.1.2 先锋思想的继续传递
  • 5.1.3 对建筑实践的开拓、冲击和启示
  • 5.1.4 对建筑教育的促进作用
  • 5.2 实验建筑的消极影响
  • 5.2.1 媒体的虚像与误导
  • 5.2.2 建筑本体的忽视
  • 5.2.3 盲目建设和对建筑发展的误导
  • 5.2.4 个人的实验与社会探讨的缺失
  • 5.3 小结
  • 第6章 实验性建筑现象的总结和再思考
  • 6.1 实验性的再思考
  • 6.1.1 实验还是学习
  • 6.1.2 实验性与现代化
  • 6.1.3 实验性的消解、终结
  • 6.2 新十年的症结与转向
  • 6.2.1 商业化的侵蚀
  • 6.2.2 设计过度
  • 6.2.3 东西交流的新状态
  • 6.2.4 建设降温与理性的追求
  • 6.3 实验性建筑现象的本质
  • 6.3.1 多元与变革的时代特征
  • 6.3.2 实验性建筑现象的本质和内核
  • 6.4 实验性建筑的发展趋势
  • 6.4.1 高技术层面的实验
  • 6.4.2 应对现实问题的实验
  • 6.4.3 人文关怀的实验
  • 6.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建筑现象学视角下的妹岛和世作品解读[J]. 绿色环保建材 2020(01)
    • [2].生活世界与场所精神——建筑现象学理论溯源[J]. 汉字文化 2020(06)
    • [3].从建筑现象学角度解读孤独图书馆[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16)
    • [4].从建筑现象学看新农村建设[J]. 山西建筑 2019(20)
    • [5].建筑现象学思维方式的存在解析[J]. 城市地理 2015(22)
    • [6].建筑现象学之后[J]. 世界建筑 2020(11)
    • [7].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意义追问——基于现象学的视角[J]. 中外建筑 2018(09)
    • [8].从建筑现象学到北京故宫[J]. 山西建筑 2015(25)
    • [9].建筑现象学与场所的塑造[J]. 四川建材 2012(04)
    • [10].差异与互补——建筑现象学与空间句法的对话[J]. 华中建筑 2012(07)
    • [11].浅析建筑现象学原理及其在实践领域的应用[J]. 山西建筑 2008(07)
    • [12].建筑现象学的方法与贡献[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13].基于建筑现象学的北京市美丽乡村深化设计策略及评价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20(01)
    • [14].空间、场所与生活世界——建筑现象学的哲学解读[J]. 学术研究 2018(11)
    • [15].关注日常生活的建筑现象学与中国式缺失[J]. 江西科学 2012(03)
    • [16].建筑现象复杂性描述的生成过程[J]. 华中建筑 2018(08)
    • [17].基于建筑现象学视域的安东尼奥尼电影的空间哲学分析[J]. 当代电影 2015(04)
    • [18].从现象学探索传统商业街保护[J]. 山西建筑 2010(04)
    • [19].解读建筑现象学——寻找生活中失去的生活体验[J]. 科技致富向导 2009(14)
    • [20].建筑现象学视角下的巴渝古镇人居环境空间保护与发展[J]. 中外建筑 2014(08)
    • [21].锥形建筑现象及其意义[J]. 室内设计 2011(04)
    • [22].基于建筑现象学的建筑界面设计研究[J]. 居舍 2019(21)
    • [23].城市“门厅”的精神回归——基于建筑现象学的东西方街巷空间比较[J]. 中外建筑 2019(03)
    • [24].建筑的真实性——卒姆托的建筑氛围[J]. 建材与装饰 2018(15)
    • [25].剖面建筑现象及其价值[J]. 时代建筑 2010(02)
    • [26].建筑现象学视角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策略初探[J]. 铁道勘测与设计 2018(04)
    • [27].“建筑现象学”与“现象学的建筑术” 关于现象学与建筑(学)之关系的思考[J]. 时代建筑 2008(06)
    • [28].感知现象学及其在建筑设计上的发展与应用[J]. 山西建筑 2008(05)
    • [29].浅谈媒体建筑[J]. 中国包装 2019(06)
    • [30].基于建筑现象学的徽州古村落研究[J]. 安徽建筑 2012(02)

    标签:;  ;  ;  ;  ;  

    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现象研究—十年的建筑历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