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国资本市场监管(如配股政策、ST、PT政策等)的刚性政策,诱发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而这种政策刚性通过压力传导机制影响到提供外部监督和鉴证的注册会计师(CPA)的审计行为。脱离这一背景而孤立地研究中国CPA的审计行为以及其审计独立性问题,这样的研究结论容易误导我们的审计理论和实践。遵循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风险导向审计)中一个重要概念——审计重要性水平,公司经营风险、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意见类型三者之间存在下列因果关系:公司经营风险提高,审计师倾向于降低审计重要性水平,给定同样的盈余管理水平,较之于低风险的公司,高经营风险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增大。遵循上述思路,本文将审计重要性水平纳入上述研究框架中来考察配股政策诱发的盈余管理行为与审计独立性问题。本文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文献回顾,第三章从配股政策对净资产收益率计算方法的变化出发,在总结以往盈余管理研究所使用的财务指标的缺陷基础上,构建了文中使用的新财务指标,并对2001-2005年配股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配股公司的盈余质量在提高,盈余管理行为在逐步减弱。第四章对配股区间公司的审计独立性缺失提出疑问,本部分主要为理论分析,为后一章的实证研究作铺垫。第五章选用2001-2005年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总应计利润替代法、带长期投资项的截面Jones模型和带长期投资项的调整的KS模型三种方法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通过同等经营风险水平下标准审计意见组的操控性应计利润与非标意见组的对比,估计审计师设置的重要性水平,并通过对配股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统计,研究发现配股公司的确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但由于其操控性应计利润并未达到审计师设置“重要性水平”的界限,所以研究结论并不支持审计师对配股企业的独立性缺失的观点。第六章为研究结果和研究局限。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导论1.1 研究动机1.2 研究内容1.3 研究方法1.4 研究意义1.5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2章 文献综述2.1 盈余管理定义之中外比较2.1.1 西方学者的观点2.1.2 中国学者的观点2.2 财务指标对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2.3 盈余管理的计量2.4 盈余管理与审计独立性的相关关系第3章 配股政策与盈余管理行为:基于“经常性损益”指标的分析3.1 以配股为动机的盈余管理的定义3.1.1 配股政策的历史变迁3.1.2 配股政策与盈余管理行为:初步证据3.1.3 盈余管理的定义提出3.2 重新审视上市公司针对配股的盈余管理手段3.2.1 从“净利润”到“经常性损益”指标的改进3.2.2 “净利润”与“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手段比较3.2.3 “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手段3.2.4 对企业操控经常性损益行为的识别3.3 对企业操控经常性损益行为的实证检验3.3.1 研究思路及方法3.3.2 研究数据来源3.3.3 统计结果及其分析3.3.4 研究结论第4章 盈余管理与审计独立性:理论分析4.1 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关系之谜4.2 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关系之谜成因的探究4.3 对盈余管理现象与审计独立性关系的讨论4.4 R O E指标与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探讨4.5 对经常性损益管理手段的再分类第5章 盈余管理与审计独立性:实证检验5.1 研究思路5.2 研究方法5.4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5.5 模型及变量说明5.6 实证结果5.7 小结第6章 研究结果及其局限6.1 研究结果及其思考6.2 研究局限参考文献附录1:2001-2006年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散点图附录2: Spearman和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科研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配股政策论文; 盈余管理论文; 应计利润论文; 审计重要性论文; 审计独立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