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绵阳冻肉顺利进入俄罗斯(论文文献综述)
范秋菊[1](2021)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安全问题也时常发生,有些化学安全事故的产生,甚至对人们的生命造成严重危害,带来严重的后果。化学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并非先天形成,需要从教育层面入手,逐渐培养学生的化学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在如今的教学中,化学安全教育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越发重视对学生的化学安全教育。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要求学生需要具有化学安全意识。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也增添了许多化学安全教育内容,以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但通过文献阅读与实践调查发现,目前的中学化学安全教育研究主要呈现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教学策略多、教学实践少的特点。化学安全教育实践形式以课堂讲授的形式为主,教学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展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安全知识的获取与拓展,也缺乏对学生的及时评价。本研究在文献阅读积累与实践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化学安全教育实践研究。主要研究实践过程如下:首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化学安全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统计分析,为教学实践提供社会现实基础,更明确教学目标;其次,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了解研究对象的化学安全教育基本状况,为本研究的教学实践提供调查基础与实践依据;最后,以教育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开展多元化的化学安全教育实践,并从学生作业、课堂表现、课后访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反馈,以了解化学安全教育实践的效果。在本研究中,多元化教学形式主要以微课设计与应用、科学写作、专题手抄报设计与制作三种形式进行,旨在以多元化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化学安全意识。本研究对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化学安全问题进行统计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社会生活中,化学安全问题仍常有发生,一些化学安全问题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使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造成人员死亡或受伤等。较多化学安全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两个原因:(1)人们化学安全知识的缺乏、化学安全意识薄弱;(2)部分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受现实利益影响。从对实习学校高一年级中4个班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以及对高一年级3位化学教师进行的访谈中,得出以下结论:(1)化学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得到师生广泛认可;(2)现实教学中的化学安全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很少采取其他形式进行;(3)学生对于化学安全知识的了解层面较窄,也很少主动关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化学安全问题。本研究中采取微课设计与应用、科学写作、专题手抄报三种形式进行教学实践,丰富了化学安全教育实践形式。通过教学实践,以多元化教学形式进行化学安全教育,具有以下教学效果:(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2)能使学生的化学安全知识得以自我拓展,培养化学安全意识;(3)能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造性能力;(4)有利于教师及时评价,促进“教-学-评”一体化,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了解学生的化学安全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能通过作业批阅及时反馈给学生。
焦雪婷[2](2020)在《区域性专业物流需求预测研究 ——以云花物流需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的经济还保持着加速发展的势头,现代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区域物流系统规划尤其是区域专业性物流系统规划必然受到重视。区域专业性物流需求是区域专业性物流系统规划的基础数据,鉴于此,本文针对区域专业性物流需求的预测方法展开研究。首先,作为区域专业性物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与区域专业性物流需求预测的基础,对区域专业性物流需求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区域专业性物流需求的影响因素。其次,构建了区域专业性物流需求预测模型。针对非关键自变量代入模型会引起模型变量冗余,造成模型预测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Spearman相关性检验法获取模型关键自变量;鉴于影响区域专业性物流需求的因素与区域专业物流需求之间的关系是否线性未知,分别构建区域专业性物流需求的线性OLS与非线性LSSVM预测模型,并建立最大相对误差、最小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及相对误差均方根指标衡量模型的预测效果。构建了区域专业性物流需求分布预测模型,分析了增长率模型,介入机会模型,重力模型的优缺点,构建了基于重力模型的区域专业性物流需求分布预测模型。基于交通运输方式划分的logit模型,选取物流链时间、费用、破损率与起始端点的可连接性作为各物流链的效用影响因素构建了区域专业性物流链识别模型。最后,以云花物流需求预测为例对本文所提方法进行了说明。在对云花产业简介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云花物流需求的影响因素;根据Spearman相关性分析获得预测模型关键自变量;接着构建了线性OLS与非线性LSSVM预测模型;针对云花物流分布需求预测,确定了云花到达的目的地城市,并根据各城市未来GDP产量与综合阻抗,采用重力模型计算各城市云花分布量。针对云花物流链识别模型,以昆明与各城市间铁路与航空物流链时间、费用与起始端点可连接性作为效用影响因素,采用logit模型计算出云花到达各城市的铁路与航空物流链的需求承担量。最后,根据云花物流需求预测结果分析了花卉专业物流发展趋势,对铁路运输云花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与具体建议。
赵雯[3](2019)在《ZTTH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与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市场对产品的保鲜度要求越来越高,冷链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激增,冷链物流市场也随之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为铁路冷链物流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铁路冷链物流运输作为我国冷链物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本应在国内强大的冷链物流需求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铁路提供的冷链物流运输服务业由于自身运输装备、运营模式、运输组织模式、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我国铁路传统的冷藏运输时效性差,运营成本高,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大量冷链货源被公路等其他冷链物流运输方式占领。2013年,随着铁路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铁路潜在运能释放的重大契机,巨大的市场需求、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以及铁路运能的提升,都为发展铁路冷链物流提供了难得的空间。本文以ZTTH公司(以下简称Z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战略为研究课题,通过运用客观、系统、科学的方法,深入分析Z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PESTEL、SWOT分析法,对比竞争对手公路冷链物流形式的特点,分析Z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确定公司铁路冷链物流的运输发展方向。同时从冷链物流管理的战略角度分析研究Z公司铁路冷链运输的战略及实施,就如何改进冷链装备、完善铁路冷链物流流程、优化铁路冷链物流运营模式、提升信息化水平、构建战略转型人才机制等方面来推进公司战略转型和发展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建议。本文对于如何发展专业化铁路冷链运输、提升市场占有、提高企业竞争力有一定参考意义,并对Z公司铁路冷链业务的开展有着现实意义。
姚天宇[4](2018)在《中铁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迅猛增长的冷链运输需求为铁路冷链物流带来了发展机遇。中铁特货公司是我国专业的铁路冷链物流运输公司,随着铁路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和铁路潜在运能的释放,巨大的市场需求、国家政策、“一带一路”发展机遇都为中铁特货公司发展铁路冷链物流提供了难得的空间。本文通过运用客观、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了中铁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及运输需求,指出其由于受到管理体制、经营模式与货物运输组织等方面影响,导致铁路在冷链物流市场的竞争中不具备优势,此外,铁路运输装备的老化和信息化系统的滞后,已不能满足当前冷链市场的需求,因此铁路在冷链物流运输中的占比率不高。通过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两种分析法,对中铁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所处的宏观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结合公路冷链物流及其他冷链物流形式的特点,分析了中铁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当前铁路冷链物流运输的发展机遇与发展挑战。根据SWOT矩阵,分析得出SO战略是比较适合特货公司冷链物流运输的发展策略,指出中铁特货公司应该选择铁路冷链物流运输的专业化第三方物流运营模式,并且针对其发展战略定位及运营模式,提出重点客户品牌、灵活优化价格、加强合作的实施策略,此外,从铁路冷链物流基础运输装备、基地配套建设、货物运输组织模式、运输服务方式及培养运输管理人才等保障措施方面,对中铁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的发展提出建议。
李大伟[5](2018)在《西部内陆铁路口岸规划建设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形式的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家充分发挥东部沿海便捷交通、低物流成本的优势重点发展海洋经济,全球80%的经济产出来源于海洋50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沿海区域是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结合部,是对外开展经济贸易活动和对内进行经济协作两个辐射扇面的交点,直接影响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而远离海洋的内陆在经济上处于劣势。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大范围兴起,亚欧大陆的贸易渠道已从海洋拓展到陆路,产业布局也逐步向内陆推进,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对外开放升级和口岸协同的要求,内陆开放将成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大潜力和动力所在,是拓展开放型经济广度和深度的关键所在。随着国家内陆和沿海并重的新的区域战略的确定,西部内陆地区已经不再是地处内陆的边远地区,而是联通世界,辐射中亚、西亚、南亚和东南亚的重要辐射中心。随着区域发展一体化、国际分工专业化和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城市品牌打造、物流枢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竞争日趋激烈,铁路成为西部地区除航空外的最低成本和最快速度的对外通道,西部内陆铁路口岸的建设分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西部内陆铁路口岸规划建设关键问题研究为出发点,重点分析、总结和设计了铁路口岸的功能分区、发展路径、货运量预测方法及投建运模式,并以天府新区(新津)铁路口岸的规划建设为实例进行验证。首先,第一章阐述本文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路线。重点回顾了基于“一带一路”与“向西向南发展”的国家战略下,国内现有铁路口岸的现状以及西部客观社会经济环境对铁路口岸的需求及口岸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西部铁路口岸规划建设所需面临的问题与因要因素,为本文研究指明方向。第二章总结口岸的定义、类别,分析口岸的功能与口岸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内陆口岸的背景分析,说明口岸的重要性。其次,在第三章中通过对标案例研究,重点从西部铁路口岸建设的功能分区、发展路径、货运量预测、投建运模式等方面深入探讨对西部内陆铁路口岸建设的关键作用。最后,第四章在二、三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天府新区(新津)铁路口岸规划建设的实例从功能分区、发展路径、货运量预测、投建运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与论证。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为计划或正在申报铁路口岸的地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纪若婷[6](2017)在《我国铁路冷链物流发展战略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冷链物流市场需求迅猛增长的背景下,铁路冷链物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铁路传统冷藏运输在运输装备、基础设施、组织管理、信息服务等方面已远不适应市场需求。2015年铁路冷链运输量只有45万吨,仅占0.5%的冷链运输市场份额,而公路占冷链运输95%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当前冷链物流的主要运力。但是,随着冷链运输需求的不断增长,公路冷链运输会受到节能环保、安全等问题的严重制约。在冷链物流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发挥铁路在冷链运输中低成本、低能耗、长距离的节能环保优势,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对铁路冷链物流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是目前构建铁路冷链物流体系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为铁路打造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提供理论支撑,在广泛开展市场调查基础上,深入分析铁路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价值链理论为主线,融合供应链管理思想,界定铁路冷链物流概念,系统开展铁路冷链物流体系顶层设计,提出铁路冷链物流发展战略定位、目标及分阶段的实施路径,从铁路冷链物流的网络构建、组织模式、设施设备配置、产品开发及盈利模式等方面提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孔维升[7](2016)在《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产品市场的稳定运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受到政府高度关注。2004年以粮食收购市场彻底放开为标志,我国除烟草之外的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市场机制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运行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为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民收入稳定提高以及避免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定农产品市场。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连创新高,国内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国内城镇化和工业化深入发展,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结构性转变。为了应对农产品市场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促使调控政策更加科学有效,我国政府正积极尝试改进现有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特别是2014年以来,政府更是将理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现有市场调控政策体系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全面研究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及特征,并利用B-N分解和ARCH模型研究了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探究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其次,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的发展、演变及特征,以及美国、欧盟和日本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的相关经验和启示;再次,以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典型案例总结了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的得失,并利用VECM模型和脉冲分析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验证;最后,基于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了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优化的相关建议。基本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和特征的研究发现:2003年以后农产品价格波动情况有所缓和,但出现了波动周期缩短,价格结构性上涨等问题;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间,农产品价格波动特点存在显着差异。第二,通过对影响农产品价格主要因素的研究可知,宏观经济波动、货币供给量变化、库存变动、以及国际市场波动等诸多因素是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驱动力。第三,通过对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的研究发现,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购统销期、改革开放初期、全面支持时期、深化改革期等多次调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调控体系,目前该体系主要以储备调节、贸易调控和农业补贴三大政策类型构成,在调控市场价格、引导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政策工具完备。但已有的政策体系也面临着诸如:关税防火墙失效,库存和进口双增;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国内市场调控政策作用空间受限,政策目标难以达到;农产品市场运行复杂,调控难度大、成本高;政策对市场的扭曲作用凸显,存在市场失衡隐患等诸多问题。第四,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调控政策研究发现,这些国家之间虽然在政策实施和目标设定上存在差异,但政策演变的总体趋势上存在共性规律。(1)总体而言,美国、欧盟和日本均在不断削减其“黄箱”政策,逐步增加“绿箱”政策工具的使用,并尽量避免政府调控政策对农产品价格的直接干预;(2)在调控理念上,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农产品市场调控均转向了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以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落脚点的方式来构建其市场调控政策体系,不断发展丰富其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等市场化风险对冲工具,特别是近几年都提高了对农户经营性风险的防范和管理的意识,在完善本国农产品“价格保险”机制构建方面予以了高度重视;(3)机制设计方面,这三个国家都越来越注重本国政策的国际影响力,试图在把握国际农产品价格话语权的同时,积极维护本国的国际形象;注重以构建稳定的多边和双边农产品贸易伙伴关系的方式,保障本国农产品市场的稳定运行。(4)此外,美国、欧盟和日本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从制定、实施到事后评价,都有着十分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法律依据作为支撑,最大限度避免了寻租和对政策的随意解释,有效提升了政策的科学性。第五,通过对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调研和实证研究发现:从积极方面来看,此项改革有助于提升我国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国内棉花价格,有利于纺织企业增加利润空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棉花种植者因为棉花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并起到收入支持的作用;此项改革所引入的市场竞争因素有助于形成倒逼机制,促进提高棉花质量;能够实现理顺棉花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目标。从消极方面来看,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目标不够明确,在保证棉农收入的同时希望刺激产量,政策设计缺乏针对性;中央和地方统计口径不一,补贴金总额确定难度大;政策执行成本过高,地方政府工作压力大;容易超过WTO规定的“黄箱政策”上限;棉农补贴收入普遍低于预期。相关政策建议主要包括:首先,我国应坚持“价补分离”原则,逐步退出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构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安全网”保障。其次,应逐渐完善政府市场调控机制,避免相机抉择式的价格直接干预,加快形成稳定且明确的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规则。第三,应进一步削减“黄箱政策”支持,着重强化“绿箱政策”工具的运用。第四,建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强化农产品多边和双边贸易伙伴关系构建,促进形成国际间贸易政策的协调机制。第五,政府应谨慎推广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积极探索目标价格保险制度,增加中央财政对目标价格保险保费的补贴力度。最后,从长期而言,我国应当加速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的法律基础和理论体系,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刘增金[8](2015)在《基于质量安全的中国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肉作为中国居民消费最多的肉类产品经常受到质量安全问题的困扰,建立猪肉可追溯体系是解决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中国所实施的猪肉可追溯体系大多不能实现有效溯源,已有研究和实践证实建立和优化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是实现猪肉有效溯源以及保障猪肉质量安全的重要路径,因此,建立和优化既能实现猪肉有效溯源以保障猪肉质量安全、又能全面考虑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的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已有文献缺少对中国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的系统和全面研究,基于质量安全的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研究的逻辑框架,以北京市为例,主要利用实地调研数据,结合描述性分析和计量分析等定性和定量方法,实证分析猪肉可追溯体系的运行机制,具体包括以下研究内容:厘清中国猪肉可追溯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通过理论分析构建基于质量安全的中国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研究的逻辑框架;实证分析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的构成及运行机理,具体内容包括基于市场需求的评价反馈机制、基于纵向协作的信息传递机制、基于政府干预的监督管理机制:实证分析生猪产业链利益主体参与猪肉可追溯体系的意愿以及猪肉可追溯体系的猪肉质量安全保障作用;最后在总结上述各部分研究主要观点与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国猪肉可追溯体系有效运行的政策建议,并探讨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的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以政府主导模式发展更为迅猛,但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当前可追溯猪肉并未很好地满足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方面的需求,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认知有待进一步加深;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实现有效溯源的难点依然存在,并且广泛存在于生猪养殖、生猪屠宰加工以及猪肉销售等生猪产业链各个环节;政府干预对猪肉可追溯建设的顺利推进起到重要作用,但干预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链利益主体普遍倾向于愿意参与当前的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但缺乏主动深化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动力;当前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确实起到保障猪肉质量安全的作用,但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局限。据此,本文认为中国的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应从鼓励生猪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加强生猪屠宰加工与猪肉销售环节利益主体之间纵向协作、建立健全不同销售业态溯源管理制度体系、鼓励部分猪肉生产经营者积极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的猪肉溯源管理模式、明确政府监管职能、加强猪肉可追溯体系宣传力度、适时评估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成果等方面做出努力。本文的特色与创新在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应建立怎样的符合本国国情的猪肉可追溯体系,需要建立在从经济管理层面探讨猪肉可追溯体系的运行机理基础之上,以此为切入点,本文在基于理论分析而构建的逻辑框架的基础上,对中国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的运行机理、利益主体参与意愿、猪肉质量安全保障作用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提出了建立既能实现有效溯源以保障猪肉质量安全、又能考虑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的猪肉可追溯体系的对策建议,本文所进行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的内容是开拓性的,逻辑框架和研究内容少有可供借鉴的数据资料或研究成果,本文获得的研究成果为中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和猪肉质量安全等相关问题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借鉴,为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等有关问题研究积累重要的文献资料。
章家谊[9](2015)在《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一项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关于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批评语言学研究。母语教育是应用语言学研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语文教科书则是母语教育最重要的媒介。然而,我国目前对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经验层面,即使是学术层面的研究,也多是在学科教育学框架下开展,很少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语文教科书可以说是人类言语行为的一种,“分析任何言语行为都应当从这一行为的本质入手”(胡范铸)。而要有效地认识语文教科书的本质,就必须理解“语文”的本质。传统语文教育理论一直纠缠于语文的性质问题,其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说最为流行。那么,到底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母语的性质?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育即母语教育的行为本质?母语教育是否只是一个学科的教学行为?甚至只是一个语言知识的教学行为?如果不是,那么,应该如何重构母语教育?我们认为,语言不但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而语文教科书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知识的样本,“不仅仅是‘事实’的‘传输系统’,它还是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斗争及相互妥协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阿普尔等);而语文教科书提供的知识类型、呈现的认知水平、构建的意识形态更是对于未来社会人群的一种塑造方案,是“关于未来的一个预言”(阿普尔等)。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在汉语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获得以外,——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怎样的知识类型,这一知识类型是否均衡?是否存在缺失?——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呈现了一个怎样的认知水平,这—认知水平是否有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构建了—个怎样的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否一致?——在对于上述一系列问题有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能否提出一套新的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建议和规则?由此,本文选取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的四种版本的初中阶段语文教科书,以书中所含所有名词为分析比较对象,综合运用依据观念结构理论、批评语言学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教科书政治学理论、预设理论等相关理论,针对上述四版本语文教科书的知识类型、认知水平、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论述,从而考察当今的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是否符合语文教科书的行为本质,并就此对于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原则提出我们的批评和建议。本文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综述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并介绍本文研究思路,据此提出在语文教科书研究方面前人未涉及而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第二章论述语文教科书行为的本质。语文是人的存在方式,因而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就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教育,是人的存在性教育,必然要求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知道语言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以显示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因此,语文教科书,作为传达语文教育行为本质理念的载体和主要途径,其行为本质和本质功能必然是提供语言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以显示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性。本章还介绍了本文选取的分析对象——四版本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原因和其所含全部名词概貌。第三章——第五章以四版本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所有名词为对象,进行语文教科书的知识类型分析、认知水平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其中,第三章是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基于“现行大学学科分类基本合理有效”和“母语既构成学习人类全部知识的必须,也开启学习人类全部知识的可能”的假设,通过对于语文教科书名词所反映的观念和观念结构与大学现行学科分类的对比,努力客观描写初中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结构。并进而对各种版本教科书的知识类型分析比较,得出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虽然总体上均具有比较完整的大的知识类型框架,但是深入到具体的知识类型却可以发现,其中依然存在观念结构之间不均衡、知识类型缺失等问题。第四章是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可以从很多角度加以研究,本文主要讨论“认知强化功能”、“深度思维功能”及“多元思维观功能”。通过分析比较,认为初中语文教科书存在认知强化功能弱化、深度思维能力弱化、多元思维观能力弱化的问题,并提出其主要原因源于语文教科书编写存在的最大弊病——“角色预设偏误”。第五章是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分析。在回顾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最能体现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的名词还是与人有关的名词,因此本文通过对四版本所含的人物类名词本身属性隐涵的意识形态的分析来考察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意识形态倾向,揭示了教科书存在的“意识形态简单化”、“意识形态刻板化”的问题。第六章是教科书“叙说”(编写)行为的规则分析。结合对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所含全部名词的分析结论,提出针对四版本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语文教科书编写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和“策略性规则”。第七章为结语,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的研究展望。总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切实的意见,为语文教科书的语言学视角研究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张露[10](2015)在《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词汇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教学的中心,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是词汇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从基本动词、基本名词和基本形容词词表中按基本序的高低截取了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各前50个,对其搭配进行语料库的提取与分析。本文首先从《人民日报》、《读者》、《青年文摘》及《小说月报》等报纸和杂志2002至2011年语料建构成的超大规模真实文本中,使用Ant Conc软件进行搭配的机器提取。而后综合搭配词的频数、MI值和T值,并结合语言学知识,对提取结果进行人工的筛选,圈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各基本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常见搭配。接下来,我们根据常见搭配词出现在节点词左边与右边的频次,结合语义特征,参照原始语料,对提取结果进行分析,建立类联接,概括这些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常规语法功能。最后,本文从搭配的角度对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将搭配上的偏误分为三类:语法搭配上的偏误、语义搭配上的偏误和语音搭配上的偏误,并以双音节动词“喜欢”的教学为例,将词语搭配提取计量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联系起来,真正将词语搭配的教学落到实处。本文在大数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观察这些最基本的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克服了以往相关研究大多依靠个人语感或有限语料所带来的主观限制性强的弊端。客观、全面的实证研究不仅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和学提供了本文所研究词项的搭配特征和语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科学的语言搭配板块,还为词典的编纂、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词汇处理及例句选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
二、绵阳冻肉顺利进入俄罗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绵阳冻肉顺利进入俄罗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济社会发展下化学安全问题的不断发生 |
1.1.2 国家对化学安全教育的重视 |
1.1.3 化学安全教育存在问题 |
1.2 化学安全教育文献综述 |
1.2.1 化学安全教育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化学安全教育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及过程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安全教育 |
2.1.2 化学安全教育 |
2.1.3 化学安全意识 |
2.2 理论基础 |
2.2.1 需要层次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做中学理论 |
3 化学安全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社会中的化学安全问题调查分析 |
3.2 化学安全教育状况调查 |
3.2.1 化学安全教育学生状况调查 |
3.2.2 化学安全教育教师访谈 |
4 化学安全教育策略与实施 |
4.1 微课设计与应用,渗透化学安全教育 |
4.1.1 实施案例——《过氧化钠的性质与用途》 |
4.1.2 微课应用效果分析 |
4.2 利用科学写作,渗透化学安全教育 |
4.2.1 科学写作任务设计与完成流程 |
4.2.2 化学安全知识科学写作作业设计案例 |
4.2.3 科学写作作业结果与分析 |
4.3 专题手抄报设计与制作,渗透化学安全教育 |
4.3.1 化学安全教育手抄报主题与内容要求设计 |
4.3.2 化学安全教育手抄报实施与结果分析 |
4.4 学生后测访谈 |
4.5 其他策略建议 |
4.5.1 通过主题演讲进行安全教育 |
4.5.2 通过趣味绘画进行化学安全教育 |
4.5.3 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化学安全教育 |
5 研究结论及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1.1 化学安全教育现状 |
5.1.2 多元化化学安全教育实施效果 |
5.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中部分新闻统计 |
附录2 化学安全教育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2)区域性专业物流需求预测研究 ——以云花物流需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产业分工与交通运输 |
1.3.2 物流需求预测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区域专业性物流需求特征分析 |
2.1 产业及行业物流需求特征 |
2.1.1 第一产业及行业物流需求特征 |
2.1.2 第二产业及行业物流需求特征 |
2.1.3 第三产业及行业物流需求特征 |
2.2 专业性物流需求影响因素 |
2.2.1 通用影响因素 |
2.2.2 产业物流需求影响因素 |
2.2.3 行业物流需求影响因素 |
2.3 花卉物流需求特征及影响因素 |
2.3.1 花卉物流需求特征 |
2.3.2 花卉物流需求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区域专业性物流需求预测模型 |
3.1 区域专业性物流总需求预测模型 |
3.1.1 原单位法 |
3.1.2 增长率法 |
3.1.3 多元回归法 |
3.2 区域专业性物流需求分布预测模型 |
3.2.1 增长率模型 |
3.2.2 重力模型 |
3.2.3 介入机会模型 |
3.3 区域专业性物流链识别模型 |
3.3.1 集计模型 |
3.3.2 离散选择模型 |
3.4 区域专业性物流需求路径分配预测模型 |
3.4.1 全有全无分配 |
3.4.2 增量分配 |
3.4.3 迭代加权分配 |
3.4.4 小结 |
第四章 云花物流需求预测案例研究 |
4.1 云花产业简介 |
4.2 云花物流总需求预测 |
4.2.1 云花物流需求影响因素 |
4.2.2 云花物流需求预测模型关键自变量 |
4.2.3 云花物流需求预测模型构建及参数标定 |
4.2.4 未来年云花物流总需求预测 |
4.3 云花物流需求分布预测 |
4.2.1 云花物流需求分布区域 |
4.2.2 云花物流需求重力模型 |
4.4 云花物流链识别(物流方式划分)预测 |
4.4.1 云花物流方式划分影响因素 |
4.4.2 云花物流方式划分模型构建 |
4.4.3 云花物流方式划分结果 |
4.5 基于物流需求预测的花卉专业物流发展趋势分析 |
4.5.1 航空运输集疏运系统的优化与设计 |
4.5.2 铁路运输效率的提高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ZTTH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理论基础 |
1.3.1 冷链物流相关理论综述 |
1.3.2 铁路冷链物流相关理论综述 |
1.3.3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
1.4 国内外铁路冷链物流研究及文献综述 |
1.4.1 国内铁路冷链物流研究及文献综述 |
1.4.2 国外铁路冷链物流研究及文献综述 |
2 我国铁路冷链物流发展与问题 |
2.1 我国铁路冷链物流发展历程 |
2.2 当前铁路冷链运输现状 |
2.2.1 铁路冷链物流运输市场需求及货源分析 |
2.2.2 铁路冷链物流运输装备现状 |
2.3 我国铁路与公路冷链物流运输竞争分析 |
2.4 我国铁路冷链运输存在的问题 |
3 国外铁路冷链运输发展现状及启示 |
3.1 俄罗斯铁路冷链运输装备技术 |
3.2 法国“农批市场+铁路货运线”发展模式 |
3.3 加拿大铁路冷链多式联运基础设施配置 |
3.4 美国铁路冷链运输发展 |
3.5 关于发展铁路冷链运输的启示 |
4 ZTTH公司铁路冷链运输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 |
4.1.2 行业环境分析 |
4.1.3 产业结构分析 |
4.2 内部环境分析 |
4.2.1 企业资源分析 |
4.2.2 企业能力分析 |
4.2.3 运输产品分析 |
4.2.4 价值链分析 |
4.3 公司铁路冷链发展SWOT分析 |
4.3.1 优势(Strength)分析 |
4.3.2 劣势(Weakness)分析 |
4.3.3 机遇(Opportunity)分析 |
4.3.4 挑战(Threaten)分析 |
4.4 竞争战略分析与选择 |
4.5 公司铁路冷链运输发展方向 |
5 ZTTH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战略选择 |
5.1 公司战略定位 |
5.2 战略目标分解 |
5.3 战略实施步骤 |
5.4 各步骤详细任务 |
6 ZTTH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实施策略 |
6.1 公司铁路冷链运输装备配置 |
6.2 优化升级铁路冷链运输物流流程 |
6.3 铁路冷链物流运营模式 |
6.3.1 铁路运贸一体化运营模式 |
6.3.2 “互联网+”背景下的铁路冷链物流运营模式 |
6.4 优化铁路冷藏运输组织模式 |
6.4.1 创新铁路冷藏运输方式 |
6.4.2 加大返程货源支持力度 |
6.5 加强铁路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 |
6.5.1 建立铁路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
6.5.2 铁路冷链装备信息化 |
6.6 构建战略转型匹配人才机制 |
6.6.1 培养创新人才队伍 |
6.6.2 加强先进物流企业间专业知识交流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中铁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
1.2.1 国外铁路冷链物流研究及文献综述 |
1.2.2 国内铁路冷链物流研究及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发展现状 |
2.1.1 冷链物流概念 |
2.1.2 铁路冷链物流运输概念 |
2.1.3 铁路冷链物流运输发展过程 |
2.2 铁路冷链物流运输市场需求 |
2.3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的PEST分析 |
2.3.1 政治环境(Political) |
2.3.2 经济情况(Economic) |
2.3.3 社会文化环境(Social culture) |
2.3.4 技术发展情况(Technological) |
2.4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的竞争环境分析 |
2.4.1 现有竞争者 |
2.4.2 潜在进入者 |
2.4.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2.4.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2.4.5 替代品威胁 |
第3章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发展战略分析与定位 |
3.1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SWOT分析 |
3.1.1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发展优势 |
3.1.2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发展劣势 |
3.1.3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发展机遇 |
3.1.4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发展挑战 |
3.1.5 SWOT战略矩阵 |
3.2 适应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运输的战略定位 |
3.2.1 SO战略定位 |
3.2.2 专业化铁路第三方物流运营模式 |
第4章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运输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
4.1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战略实施策略 |
4.1.1 重点客户品牌策略 |
4.1.2 灵活优化价格策略 |
4.1.3 加强合作策略 |
4.2 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保障措施 |
4.2.1 更新铁路冷链物流基础运输装备 |
4.2.2 加快铁路冷链物流基地配套建设 |
4.2.3 更新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 |
4.2.4 改善铁路冷链物流运输服务方式 |
4.2.5 培养铁路冷链物流运输人才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西部内陆铁路口岸规划建设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相关研究 |
1.2.2 国外铁路口岸 |
1.2.3 国内铁路口岸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其研究内容 |
第2章 口岸概述 |
2.1 内陆口岸的界定 |
2.1.1 口岸的概念 |
2.1.2 内陆口岸的概念 |
2.2 口岸的类别 |
2.3 口岸的功能 |
2.4 口岸经济 |
2.5 内陆口岸发展的背景 |
2.5.1 政策背景 |
2.5.2 经济背景 |
第3章 西部内陆铁路口岸建设决策分析 |
3.1 西部铁路口岸功能分区与发展路径 |
3.1.1 重庆铁路口岸案例 |
3.1.2 成都铁路口岸案例 |
3.1.3 兰州新区铁路口岸案例 |
3.1.4 小结 |
3.2 西部铁路口岸货运量需求预测分析 |
3.3 西部铁路口岸投资建设运营模式 |
3.3.1 投资建设模式 |
3.3.2 投资运营模式 |
第4章 天府新区(新津)铁路口岸建设的实例分析 |
4.1 新津物流园区概况与定位 |
4.2 天府新区(新津)铁路口岸定位与发展目标建议 |
4.2.1 战略定位建议 |
4.2.2 发展路径建议 |
4.3 天府新区(新津)铁路口岸功能分区建议 |
4.4 天府新区(新津)铁路口岸货运量需求预测 |
4.4.1 四川省与成都市GDP与对外贸易总额预测 |
4.4.2 天府新区GDP总量预测 |
4.4.3 天府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预测 |
4.4.4 天府新区(新津)铁路口岸货运量预测 |
4.5 天府新区(新津)铁路口岸投资建设运营模式建议 |
4.5.1 投资建设模式建议 |
4.5.2 投资运营模式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我国铁路冷链物流发展战略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铁路冷链物流发展研究概况 |
1.2.2 国内冷链物流研究及文献综述 |
1.2.3 国内铁路冷链物流研究及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2 铁路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我国传统铁路冷藏运输的概念 |
2.1.2 冷链物流的定义及分类 |
2.1.3 冷链运输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
2.1.4 现代铁路冷链物流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综述 |
2.2.1 价值链理论 |
2.2.2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2.3 物流系统理论 |
2.3 小结 |
3 我国铁路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
3.1 冷链物流市场需求发展趋势分析 |
3.2 铁路冷链运量及货源情况分析 |
3.3 铁路冷链运输传统组织模式分析 |
3.4 铁路冷链运输装备运营效益分析 |
3.5 铁路冷链物流网络及通道布局分析 |
3.5.1 铁路冷链物流网络布局影响因素 |
3.5.2 铁路冷链物流网络节点布局情况分析 |
3.5.3 铁路冷链物流网络通道现状及未来趋势预测 |
3.6 铁路外部冷链物流竞争环境分析 |
3.7 小结 |
4 铁路冷链物流发展SWOT分析 |
4.1 铁路冷链物流发展优势 |
4.2 铁路冷链物流发展劣势 |
4.3 铁路冷链物流发展未来机遇 |
4.4 铁路冷链物流发展面临挑战 |
4.5 小结 |
5 铁路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
5.1 指导思想 |
5.1.1 发展原则 |
5.1.2 总体思路 |
5.2 战略定位及目标 |
5.2.1 战略定位 |
5.2.2 战略目标 |
5.3 实施路径 |
5.3.1 第一阶段:建立铁路冷链“站到站”服务品牌 |
5.3.2 第二阶段:建立铁路冷链“门到门”服务品牌 |
5.3.3 第三阶段:建立铁路冷链的市场龙头地位 |
5.4 小结 |
6 铁路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及建议 |
6.1 构建“基础网—经营网—信息网”三网合一的铁路冷链物流网络 |
6.2 创新发展大节点货流集结型组织模式 |
6.3 完善铁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设备配置 |
6.4 开发铁路冷链物流区域服务产品 |
6.5 拓展铁路冷链物流盈利模式 |
6.6 小结 |
7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学位论文数据集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7)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及特征 |
2.1 农产品价格波动总体情况 |
2.2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区域特征分析 |
2.3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短期趋势—基于B-N分解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农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3.1 价格形成及波动的理论基础 |
3.2 农产品价格决定模型 |
3.3 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因素的实证分析—以玉米和大米为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几类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
4.1 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的发展历史 |
4.2 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的构成 |
4.3 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的阶段性瓶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研究 |
5.1 美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 |
5.2 欧盟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 |
5.3 日本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改革探究—以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为例 |
6.1 目标价格制度改革的政策逻辑 |
6.2 目标价格补贴操作方式 |
6.3 目标价格补贴改革的影响分析—基于典型案例 |
6.4 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中的主要问题 |
6.5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效果实证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的优化选择 |
7.1 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优化的依据与原则 |
7.2 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工具可选集 |
7.3 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优化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基于质量安全的中国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方案 |
1.4 基本概念界定 |
1.5 创新说明 |
第二章 中国猪肉可追溯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2.1 中国猪肉可追溯体系发展背景、历程与现状 |
2.2 北京市猪肉可追溯体系发展背景、历程与现状 |
2.3 小结 |
第三章 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的理论分析与逻辑框架 |
3.1 相关理论基础 |
3.2 基于质量安全的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研究的逻辑框架 |
3.3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市场需求的评价反馈机制分析 |
4.1 分析框架 |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
4.3 基于数量与质量视角的消费者猪肉消费与购买情况 |
4.4 现实情境下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购买行为分析 |
4.5 假想情境下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购买意愿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纵向协作的信息传递机制分析 |
5.1 分析框架 |
5.2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
5.3 生猪养殖环节猪肉溯源实现的关键节点 |
5.4 生猪屠宰加工环节猪肉溯源实现的关键节点 |
5.5 猪肉销售环节猪肉溯源实现的关键节点 |
5.6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政府干预的监督管理机制分析 |
6.1 分析框架 |
6.2 政府干预的原因与目标分析 |
6.3 政府干预的手段与效果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产业链利益主体参与猪肉可追溯体系的意愿分析 |
7.1 分析框架 |
7.2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
7.3 养猪场户参与猪肉可追溯体系的意愿分析 |
7.4 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参与猪肉可追溯体系的意愿分析 |
7.5 猪肉销售商参与猪肉可追溯体系的意愿分析 |
7.6 小结 |
第八章 猪肉可追溯体系质量安全保障作用分析 |
8.1 分析框架 |
8.2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
8.3 北京市生猪产业链各环节质量安全现状 |
8.4 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对养猪场户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 |
8.5 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对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 |
8.6 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对猪肉销售商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 |
8.7 小结 |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主要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
一、教材与教科书概念的界定 |
二、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 |
三、语文教科书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理论假设、理论背景、基本架构 |
一、本文的理论假设 |
二、本文的理论背景 |
三、本文的基本架构 |
第四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语料来源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语料来源 |
第二章 语文教科书功能定位分析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语文”的重构与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 |
一、“语文”一词的由来 |
二、语文学科的独特性 |
三、语文的重要性 |
四、对“语文”理解的现状和问题 |
五、语文是人的存在方式 |
六、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是人的存在性教育 |
七、“语文”含义重构的框架设想 |
第三节 语文教科书的重构与行为本质 |
一、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变迁 |
二、教科书的功能定位 |
三、语文教科书的功能 |
第四节 语文教科书研究语料概况——以初中段人教版、沪教版、香港启思版和台湾康轩版为例 |
一、语文教科书版本的选取 |
二、四版本名词概貌 |
第三章 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框架分析 |
一、知识类型框架 |
二、语文教科书名词分析框架 |
三、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比较 |
第三节 结论 |
一、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所含名词数量差距大 |
二、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均具有比较完善的观念结构 |
三、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总体上均具有比较完整的大的知识类型框架 |
四、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具体的观念之间的不均衡和知识类型的缺失 |
第四章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 |
第一节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框架 |
一、语文教科书的认知 |
二、语文教科书的认知水平 |
三、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框架 |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框架分析比较 |
一、语文教科书认知强化功能的弱化 |
二、语文教科书深度思维能力的弱化 |
三、语文教科书多元思维观能力的弱化 |
第三节 结论 |
第五章 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分析 |
第一节 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一、何为教科书意识形态 |
二、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现状 |
三、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人物类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语文教科书人物类普通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
三、语文教科书人物类专有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
第三节 结论 |
一、性别意识形态 |
二、年龄意识形态 |
三、身份角色意识形态 |
四、人物形象意识形态 |
第六章 语文教科书编写规则分析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编写建议 |
一、语文教科书有关知识类型方面的建议 |
二、语文教科书有关认知水平方面的建议 |
三、语文教科书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议 |
第三节 语文教科书编写规则 |
一、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构成性规则 |
二、语文教科书编写的策略性规则 |
第七章 结语 |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词语搭配的研究 |
1.2.2 动/名/形容词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对象 |
第2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
2.1 基本动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
2.2 基本动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
2.3 基本单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2.4 基本双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第3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名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
3.1 基本名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
3.2 基本名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
3.3 基本单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3.4 基本双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形容词的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
4.1 基本形容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
4.2 基本形容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
4.3 基本单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4.4 基本双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
第5章 基本动/名/形容词搭配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5.1 搭配偏误分析 |
5.2 搭配研究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四、绵阳冻肉顺利进入俄罗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D]. 范秋菊.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区域性专业物流需求预测研究 ——以云花物流需求为例[D]. 焦雪婷. 重庆交通大学, 2020
- [3]ZTTH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 赵雯.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2)
- [4]中铁特货公司铁路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 姚天宇.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4)
- [5]西部内陆铁路口岸规划建设关键问题研究[D]. 李大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2)
- [6]我国铁路冷链物流发展战略与应用研究[D]. 纪若婷.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7(03)
- [7]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研究[D]. 孔维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12)
- [8]基于质量安全的中国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D]. 刘增金.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8)
- [9]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D]. 章家谊.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1)
- [10]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D]. 张露. 湖南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