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法脱除工业烟气二氧化硫的研究

微生物法脱除工业烟气二氧化硫的研究

论文摘要

根据硫酸盐还原菌和无色硫细菌的硫代谢特点,设计出烟气微生物脱硫工艺。本工艺脱硫原理:SO2烟气先经碱液吸收后转变为SO32-,SO32-吸收液被硫酸盐还原菌还原为S2-,S2-消化液再经硫氧化菌氧化为元素硫。微生物脱硫系统由SO2吸收器、厌氧硫酸盐还原磁性稳态流化床反应器(anMSFB)、好氧产硫磁性稳态流化床反应器(aMSFB)、硫沉降池组成。微生物脱硫工艺既节约了能源,而且具有成本低、无煤流失、工艺简单、占地小、无二次污染等优点。采用种子溶胀法合成出磁性多孔珠(MPB)。电镜分析表明MPB表面粗糙、孔洞密集、粒径均匀、呈单分散性;压汞仪和孔径仪测定表明MPB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孔径介于细菌大小范围内;电子顺磁共振仪和振荡样本磁力计研究表明MPB是铁磁性的。通入模拟烟气进行了系统的启动运行,通过显微、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生物膜的形成过程,提出了生物膜形成机制。启动结束后进入负荷运行,考察了气液比、pH对SO2吸收的影响,研究了烟气进气负荷、液体上升流速、溶解氧对系统SO2脱除率、硫产率的影响;由于磁力稳定作用,系统可以在9.6 L/h的高流速下运行,单质硫产量可达51.7g/d, SO2去除率达95%。采用TGGE-PCR技术分离了系统运行不同阶段生物膜菌群的16S rDNA,通过克隆技术建立了生物膜菌群的16S rDNA文库,揭示了生物膜菌群的组成,TGGE指纹图谱分析了生物膜菌群的多样性。从来源于anMSFB的分离菌中纯化出APS还原酶。SDS-PAGE表明APS还原酶由分子量为51和44 kDa两个亚基构成的αβ异二聚体;辅因子分析表明APS还原酶含有1 FAD、8 Fe和8S;对FAD的表观Km:有激活剂VK3时等于0.01mM,无VK3时为0.11 mM。从来源于aMSFB的分离菌中纯化出硫化氢脱氢酶。光谱分析表明该酶含有1分子的血红素c和1 FAD; SDS-PAGE表明该酶由42.6和51.3 kDa双亚基构成,血红素c共价结合在小亚基上,该酶属于氧还蛋白家族,其最适pH为8.6,最大反应速度为5.0μmol细胞色素c/ mg蛋白·min,对硫化物和细胞色素c的Km值分别是6.1μM和2.5μM。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烟气污染现状及危害
  • 1.2 烟气脱硫技术简介
  • 1.3 微生物法脱硫的研究现状
  • 1.4 烟气脱硫微生物的筛选
  • 1.4.1 硫酸盐还原菌
  • 1.4.2 无色硫细菌
  • 1.5 微生物烟气脱硫机理
  • 1.5.1 微生物氧化和过渡金属离子的催化氧化机理
  • 1.5.2 硫酸盐还原菌和硫氧化菌协同作用机理
  • 1.6 影响无色硫细菌脱硫的因素
  • 1.6.1 溶解氧与硫化物负荷
  • 1.6.2 反应器及填料
  • 1.6.3 pH值
  • 1.6.4 化学氧化
  • 1.6.5 有机物
  • 1.7 流化床(AFB)
  • 1.8 磁性稳态流化床(MSFB)
  • 1.9 磁性多孔载体的制备
  • 1.9.1 多孔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方法
  • 1.9.2 磁性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方法
  • 1.9.3 磁性多孔珠的制备
  • 1.10 生物流化床中生物膜形成机理及特性
  • 1.10.1 生物膜形成机理
  • 1.10.2 生物膜的结构及对有机物的降解
  • 1.10.3 生物膜的特性参数及对有机物降解性能的影响
  • 1.10.3.1 生物膜的特性参数
  • 1.10.3.2 挥发性生物膜量(活性生物膜)
  • 1.10.3.3 生物膜厚度
  • 1.10.3.4 脱氢酶活性
  • 1.10.3.5 生物膜耗氧率
  • 1.10.3.6 生物膜总蛋白质
  • 1.10.3.7 生物膜多聚糖
  • 1.10.4 生物膜内微生物种群分布状况
  • 1.10.4.1 生物膜中微生物种群分布特征及研究进展
  • 1.10.5 生物膜中菌群的演替过程
  • 1.10.6 生物膜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强化途径
  • 1.11 生物脱硫反应器微生态分析
  • 1.12 酶催基础理论研究
  • 1.12.1 硫还原酶类研究进展
  • 1.12.2 硫氧化酶研究进展
  • 第二章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2.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2.2 研究方案
  • 2.3 研究内容
  • 2.3.1 种子聚苯乙烯磁性微球的制备
  • 2.3.2 种子溶胀法制备磁性多孔珠的研究
  • 2.3.3 MSFB的设计及运行参数研究
  • 2.3.4 微生物脱硫系统的启动运行研究
  • 2.3.5 微生物脱硫系统的稳定负荷运行研究
  • 2.3.6 anMSFB和aMSFB生物膜微生态研究
  • 2.3.7 anMSFB 和 aMSFB 中分离菌酶学研究
  • 2.3.8 aMSFB中分离菌酶学研究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仪器与试剂
  • 3.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1.2 原料与试剂
  • 3.2 磁性多孔珠的制备和表征
  • 3.2.1 磁性种子粒子的制备
  • 3O4/Poly(St-AA)核-壳复合微球'>3.2.2 乳液共聚法制备Fe3O4/Poly(St-AA)核-壳复合微球
  • 3O4/Poly(St-MA)多孔微球(MPB)'>3.2.3 种子溶胀法制备Fe3O4/Poly(St-MA)多孔微球(MPB)
  • 3.2.4 MPB的形态和结构
  • 3.2.5 MPB的物理性状
  • 3.2.6 MPB的磁学性质
  • 3.3 烟气微生物脱硫系统的运行
  • 3.3.1 烟气脱硫微生物的驯化和富集
  • 3.3.1.1 硫酸盐还原菌(SRB)的驯化和富集
  • 3.3.1.2 无色硫细菌的驯化和富集
  • 3.3.2 滴滤床设备和运行
  • 3.3.3 anMSFB的启动运行
  • 3.3.4 aMSFB的启动
  • 3.3.5 生物脱硫系统的负荷运行
  • 3.3.6 分析方法
  • 3.3.7 磁性载体上生物量的测定
  • 3.4 anMSFB和aMSFB反应器微生态分析
  • 3.4.1 样品的制备
  • 3.4.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3.4.3 基因组DNA的PCR扩增
  • 3.4.4 PCR 反应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3.4.5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TGGE)胶DNA条带分析
  • 3.4.6 TGGE条带的回收、扩增和纯化
  • 3.4.7 TGGE条带的克隆、转化及重组子的筛选和鉴定
  • 3.4.7.1 克隆载体
  • 3.4.7.2 连接反应
  • 3.4.7.3 连接产物转化JM109 大肠杆菌
  • 3.4.7.4 重组质粒的筛选
  • 3区DNA的序列测定'>3.4.8 TGGE条带V3区DNA的序列测定
  • 3.4.9 TGGE条带的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
  • 3.5 anMSFB分离菌硫酸盐还原关键酶的纯化和性质
  • 3.5.1 anMSFB分离菌的纯化
  • 3.5.2 分离菌无细胞提取物的制备
  • 3.5.3 APS还原酶的纯化
  • 3.5.4 酶活力分析
  • 3.5.5 APS还原酶催化的电子载体的氧化
  • 3的氧化'>3.5.6 核黄素参于的APS还原酶对铁细胞色素c3的氧化
  • 3.5.7 蛋白质电泳
  • 3.5.8 UV/可见光谱分析
  • 3.5.9 anMSFB无细胞提取物对氢的利用实验
  • 3的反应计量关系实验'>3.5.10 APS与细胞色素c3的反应计量关系实验
  • 3.5.11 核苷酸类辅酶和亚硫酸钠对APS还原酶的影响
  • 3.6 aMSFB分离菌硫氧化关键酶的纯化和性质
  • 3.6.1 微生物和培养
  • 3.6.2 硫化物脱氢酶的纯化
  • 3.6.3 酶活力分析
  • 3.6.4 底物专一性和电子受体
  • 3.6.5 抑制剂
  • 3.6.6 蛋白质电泳
  • 3.6.7 UV/可见光谱分析
  • 3.6.8 分析方法
  • 第四章 磁性多孔珠的制备和性质表征
  • 4.1 磁性胶体种子粒子
  • 4.2 单分散磁性种子微球的形态和结构
  • 3O4/Poly(St-MA)多孔珠(MPB)'>4.3 Fe3O4/Poly(St-MA)多孔珠(MPB)
  • 4.3.1 MPB的形态和结构
  • 4.3.2 MPB的粒径
  • 4.3.3 MPB的磁响应性
  • 4.3.4 MPB的表面酐基
  • 4.3.5 MPB的物理性状
  • 4.3.6 MPB的磁学性质
  • 4.4 本章小结
  • 2生物脱硫系统的运行'>第五章 烟气SO2生物脱硫系统的运行
  • 5.1 磁性稳态生物脱硫反应器(MSFB)工艺参数的确定
  • 5.1.1 磁性多孔珠的选择
  • 5.1.2 MSFB运行参数的确定
  • 5.2 微生物脱硫系统的启动过程
  • 5.3 生物脱硫系统的生物膜组成和性质
  • 5.3.1 生物脱硫系统的生物膜组成
  • 5.3.2 生物脱硫系统的生物膜特性
  • 5.3.3 生物脱硫系统的生物膜形成机制
  • 5.4 烟气微生物脱硫系统的负荷运行
  • 2的吸收运行'>5.4.1 滴滤床对SO2的吸收运行
  • 2的吸收影响'>5.4.1.1 pH对SO2的吸收影响
  • 2的吸收影响'>5.4.1.2 气液比对SO2的吸收影响
  • 5.4.2 anMSFB的负荷运行
  • 5.4.2.1 anMSFB中SRB对COD的降解
  • 2-生成的影响'>5.4.2.2 烟气进气浓度对anMSFB中S2-生成的影响
  • 2-生成的影响'>5.4.2.3 COD/S对anMSFB S2-生成的影响
  • 5.4.3 aMSFB的负荷运行
  • 5.4.3.1 不同进气浓度对aMSFB运行的影响
  • 5.4.3.2 不同DO对aMSFB产硫的影响
  • 5.4.3.3 液体流速对系统硫产量的影响
  • 5.4.4 硫的回收
  • 5.4.4.1 系统产硫率
  • 5.4.4.2 回收硫的形状和性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中anMSFB和aMSFB的微生物群落分析
  • 6.1 anMSFB和aMSFB中磁性固定化细菌的总DNA提取结果
  • 6.2 总DNA的16S rDNA片断扩增结果
  • 6.3 anMSFB和aMSFB磁性固定化细菌群落分析
  • 6.3.1 TGGE图谱分析
  • 6.3.2 条带变化分析
  • 6.3.3 样品相似性分析
  • 6.3.4 多样性指数分析
  • 6.3.5 部分优势菌群的16S rDNA片段测序结果及入库比对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anMSFB中硫酸盐还原代谢途径关键酶的研究
  • 7.1 APS还原酶的纯化
  • 7.2 APS还原酶的纯度鉴定及理化性质
  • 7.2.1 APS还原酶的纯度鉴定及分子量
  • 7.2.2 APS还原酶的紫外-可见光吸收特性
  • 7.2.3 anMSFB无细胞提取物对氢的利用
  • 7.2.4 APS 还原酶催化的还原性电子载体的氧化
  • 7.2.5 APS还原酶的动力学
  • 7.2.6 APS浓度对APS还原酶还原速率的影响
  • 3之间的反应计量关系'>7.2.7 底物APS和ferro-c3之间的反应计量关系
  • 7.2.8 核苷酸辅酶和亚硫酸根对APS还原酶的影响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aMSFB中硫氧化代谢途径关键酶的研究
  • 8.1 硫化物脱氢酶的纯化
  • 8.2 硫化物脱氢酶的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性质
  • 8.3 硫化物脱氢酶的光谱性质
  • 8.4 硫化物脱氢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
  • 8.4.1 最适pH
  • 8.4.2 最适温度
  • 8.5 动力学性质
  • 8.6 底物专一性
  • 8.7 抑制剂对黄素细胞色素c硫化物脱氢酶的影响
  • 8.8 电子转移的化学计量学
  • 8.9 aMSFB中硫化物醌还原酶(SQR)活性
  • 8.10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工业烟气高效混合装置研发与工程应用[J]. 科技风 2019(35)
    • [2].高湿地区燃煤机组烟气“消白”的计算[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9(05)
    • [3].浅谈烟气消白原理及烟气消白治理[J]. 科学技术创新 2019(36)
    • [4].基于湍流大涡算法的烟气扩散对人员逃生影响研究[J]. 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 2020(01)
    • [5].超声波在火场烟气环境中的传播特性研究[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9(12)
    • [6].合理应用烟气循环烧结研究[J]. 科技风 2020(11)
    • [7].基于测试的烟气循环工艺对烧结过程的影响[J]. 矿业工程 2020(01)
    • [8].非分散红外法测定烟气中二氧化硫常见问题的探讨[J]. 现代盐化工 2020(03)
    • [9].烟气深度冷却器磨损及防控措施的研究与分析[J]. 应用能源技术 2020(05)
    • [10].燃煤电厂烟气深度治理的措施[J]. 环境与发展 2020(06)
    • [11].碱回收炉烟气消白研究及工程实践[J]. 中国造纸 2019(10)
    • [12].浅析催化再生烟气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措施[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9(11)
    • [13].水雾添加剂对烟气吸收作用实验研究[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9(09)
    • [14].气料分离型烟气导流分配装置[J]. 燃料与化工 2017(03)
    • [15].燃煤电厂烟气高效除尘技术的选择及应用[J]. 山东工业技术 2017(14)
    • [16].烟气在线监测系统日常运维中常见故障与解决方法[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20)
    • [17].烧结烟气采用湿法脱硫烟气再热问题研究[J]. 烧结球团 2017(03)
    • [18].水对采空区遗煤吸附电厂烟气影响的理论计算[J]. 燃料化学学报 2017(09)
    • [19].湿法脱硫净烟气再热技术的应用[J]. 环境工程 2015(08)
    • [20].浅析镍烟气制硫酸方法[J]. 科技与企业 2015(18)
    • [21].水泥工业窑尾烟气脱白技术分析[J]. 中国水泥 2019(11)
    • [22].垃圾焚烧电厂烟气在线装置改造和管理要点探索[J]. 四川水泥 2019(12)
    • [23].冶炼行业烟气消白技术的实例应用研究[J]. 世界有色金属 2019(24)
    • [24].脱硫废水烟气蒸发技术中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与发展[J]. 华电技术 2020(03)
    • [25].焦炉烟气消白工艺及关键参数求解[J]. 燃料与化工 2020(03)
    • [26].燃煤湿法脱硫烟气白烟的发生机理与控制技术[J]. 节能技术 2020(02)
    • [27].焦炉烟气消白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J]. 燃料与化工 2020(04)
    • [28].基于实测的烟气“消白”工程环境效益研究[J]. 中国电力 2020(09)
    • [29].催化裂化再生烟气湿法脱硫白烟消除技术方案讨论[J]. 中外能源 2020(08)
    • [30].高湿高腐蚀球团烟气袋式除尘试验[J]. 钢铁 2020(08)

    标签:;  ;  ;  ;  ;  ;  ;  

    微生物法脱除工业烟气二氧化硫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