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共同体 ——明清以来闽粤赣三边地区生态与社会的互动研究

生态·社会·共同体 ——明清以来闽粤赣三边地区生态与社会的互动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是目前国内外方兴未艾的环境史与区域社会史结合起来研究的一个课题,关注生态,关注社会。在努力把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在闽粤赣三边地区的社会历史以及明清以来中国社会的研究方面有所推进。首先,本文吸取西方环境史学关爱自然的情怀与理念,引入当前世界环境保护运动中越来越成为共识的人与自然一体、生态与社会统一的共同体论,把过去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相互剥离的生态与社会重新融入到同一个共同体,不仅视自然生态为人类历史展开的舞台,还视其为一个能动的演员。基于此,文章分为五个部分,逐次展开。第一章从长时段、大历史的角度概述闽粤赣三边共同体的早期历史与特征,认为该地区是一个包括生态、社会诸因素且与外部世界有广泛联系的“闽粤赣三边共同体”。其特质是我国最东南的三省交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晚于周边地区;远离政治中心,远离王朝的主流文化;明清以来加速发展,王朝的主流文化急速嵌入地方的社会生态系统,形塑出客家社会文化景观。第二、三、四章选取学术界较为关注的客家、商品经济、租佃关系和宗族制度四个社会问题,着力从生态与社会互动的角度进行考察。第二章把“客家”生成发展的历史分为自在和自觉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因闽粤赣三边地区的人地矛盾相对较小,以向内型的移民为主。随着汉民的不断增加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一个独特的闽粤赣三边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成。在第二阶段,因内部人地关系的紧张,闽粤赣三边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向周边地区,特别是广东的广州和肇庆二府。这样,土客之间竞争生态资源的经济和文化斗争便随之加剧。于是,本来处于弱势的汉族族群开始塑造自己高大的“客家”形象,所以说,闽粤赣三边地区所谓的“客家”就是一个弱势汉族族群的生存策略。第三章分二节,第一节首先论证了闽粤赣三边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盛况,并指出它的发展具有比较浓厚的东南山区特色。然后从闽粤赣三边地区内部生态资源结构、外部市场刺激和山区交通的开辟来追寻其发展背后的社会生态之链。进而审视黄宗智提出的“过密化”观点。第二节再现了明清以来闽粤赣三边地区租佃关系复杂化的情况。文章认为租佃关系是一个由地主、土地、佃农三者组成的系统,包涵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至少是被土地这种自然物中介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关系。第四章探讨自然生态与宗族制度的关系。本文试图跳出过去多从人类社会内部论证南方地区宗族制度在中华帝国晚期反而盛于北方的圈套,从人与自然一体、社会与生态统一的角度来加于思考。文章认为闽粤赣三边地区宗族制度是在自然、国家、社会互动交织中生成和发展的。第五章从另外一方面选取学术界关注的生态问题进行考察。研究表明,明清以来闽粤赣三边地区的发展,在地貌的夷平、地方小气候和水土的改良、动植物内部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明清以来闽粤赣三边地区的人们虽然对生态环境有破坏行为,但又对生态环境采取了保护措施,并对自然灾害也有较为有力的应对措施。这些情况说明了本地区发展所具有的活力。总之,人与自然统一,生态与社会同属一共同体。自然生态与人的“合作”缔造了闽粤赣三边地区独特的历史。明清以来闽粤赣三边地区社会变迁和生态变迁是社会生态共同体富有活力的整体演替。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课题的选择和相关问题的框定
  • 二 学术史回顾和资料综述
  • 三 共同体论和本文的思路框架
  • 第一章 闽粤赣三边共同体的早期历史和特征
  • 第一节 明中叶以前的三边生态格局和人文状况
  • 一 自然生态格局
  • 二 人文状况
  • 第二节 三边共同体的地域特征
  • 一 中国中心区历史变迁的大势
  • 二 东南边区
  • 第二章 自然生态与客家的生成
  • 第一节 客家问题的由来及其内涵
  • 第二节 清中叶以前客家先民在三边地区的自在发展
  • 一 向内型为主的移民
  • 二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 三 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成
  • 第三节 人地矛盾与客家民系的自觉发展
  • 一 晚清民国向外型移民的激增
  • 二 移民与周边族群对生存资源的争夺
  • 三 一个弱势汉族族群的生存策略
  • 第三章 商品经济发展和租佃制度复杂化的生态分析
  • 第一节 山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态背景
  • 一 山区商品经济趋于繁荣
  • 二 资源、环境、交通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 第二节 租佃制度复杂化的生态根源
  • 一 租佃制度的激变及其实质
  • 二 土地的生态类型与租佃关系
  • 三 所有者、劳动力、土地资源结合的频繁变动与租佃关系
  • 第四章 自然生态与宗族制度
  • 第一节 闽粤赣边宗族制度概览
  • 第二节 生态环境、山区开发与宗族制度
  • 一 向恶劣自然条件挑战、在生态夹缝里求发展的工具
  • 二 宗族风水的自然生态意义
  • 第三节 生态资源的争占、保护与宗族制度
  • 一 宗族风水的社会内涵
  • 二 资源争占与联宗聚族的竞争策略
  • 三 地方动乱、生存保障和宗族组织
  • 第五章 人类的社会活动与生态变迁
  • 第一节 人类对自然合理的开发利用与生态改良
  • 一 地貌的夷平
  • 二 地方小气候的改良
  • 三 人工沃壤的增多
  • 四 水环境的改造
  • 五 动植物群落内部结构的调整
  • 第二节 生态破坏和生态保护
  • 一 生态破坏
  • 二 生态环境的保护
  • 第三节 自然灾害及其救治
  • 一 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和区域特征
  • 二 国家与社会各方对自然灾害的救治
  • 结束语
  • 一 整体史视野下的闽粤赣三边地区
  • 二 闽粤赣三边共同体内生态与社会的互动
  • 三 现实与历史交汇的环境史学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党的女儿[J]. 连环画报 2016(10)
    • [2].鹭岛唱响美妙合唱旋律——闽粤港澳台优秀剧目舞台艺术节启幕[J]. 岭南音乐 2017(03)
    • [3].闽粤栲与马尾松混交种植试验研究[J]. 中华民居 2011(08)
    • [4].近代闽粤地区产茶业与饮茶习俗[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 [5].赣闽粤:老区振兴示范显成效[J]. 中国投资(中英文) 2019(21)
    • [6].闽粤通衢考略[J]. 寻根 2014(06)
    • [7].闽粤间将增一条高速公路通道[J]. 广东交通 2014(05)
    • [8].东部首个——闽粤经济合作区规划开建[J]. 领导决策信息 2015(34)
    • [9].谁说女子不如男——《闽粤边革命老区巾帼英豪》读后[J]. 福建党史月刊 2014(11)
    • [10].闽北闽粤栲天然林高度级结构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7(06)
    • [11].闽粤栲大田育苗试验初报[J]. 林业勘察设计 2011(02)
    • [12].马尾松闽粤栲套种林的林木生长状况分析[J]. 林业调查规划 2017(03)
    • [13].盐粮贸易与清代赣闽粤边区社会经济格局[J]. 盐业史研究 2013(03)
    • [14].浅析闽粤赣区客家文化形成的原因[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04)
    • [15].闽西山地闽粤栲天然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13)
    • [16].闽粤栲与马尾松混交比例选择及混交效果评价[J]. 福建林业科技 2010(03)
    • [17].中共闽粤边区特委机关纪念馆[J]. 福建党史月刊 2014(12)
    • [18].论闽粤边国共抗日合作史上一次重要会议——高坑会议[J]. 党史文苑 2016(22)
    • [19].闽粤栲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分的生长规律[J]. 福建林业科技 2017(01)
    • [20].新时期闽粤浙侨乡资本流动模式及思考[J]. 亚太经济 2017(05)
    • [21].自然、文化与权力——明清时期闽粤赣边乡村风水研究[J]. 社会科学 2009(10)
    • [22].闽粤台客家惭愧祖师信仰的互动发展与文化认同——田野调查与文献记载的比较[J]. 世界宗教研究 2018(02)
    • [23].闽北天然闽粤栲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24].抚育间伐对闽粤栲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J].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9(05)
    • [25].论中共闽粤边特别委员会的历史贡献与现实启示[J]. 党史文苑 2016(16)
    • [26].闽北闽粤栲天然林林隙特征及干扰状况[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5(02)
    • [27].论闽粤内陆的妈祖信仰与航运业及林姓的关系[J]. 莆田学院学报 2008(01)
    • [28].杉木闽粤栲异龄复层林林木生长状况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J]. 林业勘察设计 2017(02)
    • [29].闽粤栲人促林的土壤肥力与涵养水源功能[J]. 福建林业科技 2017(02)
    • [30].闽粤打造粤东闽南经济高地[J].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15(09)

    标签:;  ;  ;  ;  ;  

    生态·社会·共同体 ——明清以来闽粤赣三边地区生态与社会的互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