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去甲基斑蝥素脂质微球注射液的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药剂学
作者: 邵瑞莹
导师: 唐星
关键词: 去甲基斑蝥素,脂质微球,脂肪乳剂,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安全性
文献来源: 沈阳药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脂质微球作为脂溶性药物的靶向给药载体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作为抗癌药物、麻醉药物及抗炎药物载体。由于药物包裹于油相或乳化剂层中,可以避免与血管内壁直接接触,从而降低药物在注射部位所产生的刺激性及由此而引发的全身毒性,更显示其优势。去甲基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为由我国首先合成的抗肿瘤药物,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肝癌的治疗,具有药理活性明确、药效良好等特点。由于NCTD在水中溶解度较小,在临床上主要以其钠盐的注射液应用,但pH较高(约9.0),使用时因高pH值和NCTD本身的强大腐蚀性而产生较大的刺激性,限制了临床上的应用。本实验将NCTD制备成注射用脂质微球(Lipid microsphere,LM),将油相及由乳化剂组成的油水界面膜作为主要目标载药部位,通过各种处方及工艺因素的筛选,将药物的包裹率提高至80%以上,以充分发挥脂质微球的剂型优势,降低NCTD临床使用的刺激性、增效减毒。同时,本实验以NCTD注射液作为参比制剂,对NCTD脂质微球的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了考察,并进行了本制剂体外及动物体内安全性实验。建立了NCTD的HPLC—离子交换色谱分析方法,采用阴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样品,灵敏度较高,空白辅料、表面活性剂等辅料无干扰,适用于NCTD脂质微球的质量控制;其次对NCTD的溶解性能进行了考察,NCTD在pH1.0、pH5.6、pH8.0、pH10.0及蒸馏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3.15、5.59、8.90、29.33、6.72mg·mL-1,且表观油/水分配系数随水相pH值降低而增加。由于NCTD在油中及水中的溶解度均较低,且相对亲水性稍强,因此在处方因素及制备工艺的研究中,在确保NCTD脂质微球稳定性的基本前提下,将提高脂质微球载药量及提高药物在油相/乳化剂层的包裹率作为筛选处方及制备工艺的主要评价指标。在此过程中,优化出了NCTD加入方法、高压均质温度、压力及次数,卵磷脂的不同加入方法对脂质微球粒径及稳定性的影响,优化了乳化剂中卵磷脂与F68的比例、油酸钠的用量,并考察了pH值对脂质微球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用量及卵磷脂与F68的比例等是影响脂质微球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单独使用卵磷脂作为乳化剂的处方经高压灭菌后液面出现油滴,但卵磷脂用量低于0.6%时,制剂不稳定,以卵磷脂—F68(0.6∶0.6)作为乳化剂,总量为1.2%时脂质微球稳定性较好且粒度分布均匀(约200 nm);油相中MCT的比例、pH值等是影响药物包裹率的主要因素,增加油相中MCT比例或降低制剂的pH值,均可提高药物在油相、油水界面膜中的分布,当pH值为7.0,MCT—LCT(7.5∶2.5)时,药物总包裹率可达80%以上,而单纯使用MCT作为油相时制剂不稳定。确定了NCTD脂质微球的最终处方及制备工艺为:油相组成为注射用大豆油—MCT(2.5∶7.5),乳化剂总量为1.2%(卵磷脂:F68=1∶1),油酸钠为0.03%;均质前调节pH值至7.0,高压均质的温度为40℃,压力为800 bar,6~10次,灌封氮气,121℃灭菌15 min。以上方法所制得三批脂质微球平均粒径约为195.2 nm,NCTD在油相及乳化剂层的总分布量为84.6%。与稀释剂混合后考察粒径经时变化的结果显示,本品以生理盐水稀释后油滴出现聚结现象,粒径、ζ-电位及药物包裹率经时变化较大;以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样品的粒径、ζ-电位值变化较小,以5倍量稀释时制剂在2 h内的包裹率可保持在80%以上。因此建议临床使用葡萄糖注射液为稀释剂,稀释倍数为5,2 h内使用时安全的。稳定试验研究表明本品在25±2℃及6±2℃条件下放置6个月物理化学性质几乎没有改变。建立了HPLC-MS系统测定大鼠血浆中NCTD的测定方法,NCTD脂质微球和普通的注射液的大鼠体内药时过程均符合双隔室模型,非隔室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受试制剂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25.30±18.46μg·mL-1·h,为参比制剂的100.34%,两制剂药时曲线形状相同,各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安全性试验表明,NCTD乳剂静脉给药的LD50值为18.6mg/kg,大于NCTD注射液的16.1mg/kg,说明改变剂型后NCTD毒性降低,可能减轻临床应用时的毒副反应。NCTD脂质微球体外不引起溶血,兔耳缘静脉刺激性实验表明本品无血管刺激性。大鼠舐足实验结果显示,大鼠右后足注射NCTD脂质微球及参比制剂注射液后15 min内平均舐足次数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8.7次及18.2次,表明将NCTD制备成脂质微球后,注射部位局部刺激性较注射液可降低50%以上。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工作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NCTD的精制
2.2 NCTD测定方法的建立
2.2.1 紫外吸收特征
2.2.2 色谱条件
2.2.3 溶液的配制
2.2.4 方法专属性试验
2.2.5 线性关系考察
2.2.6 稳定性、重复性及回收率考察
2.3 NCTD溶解性能的测定
2.4 NCTD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处方工艺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药品
2.方法
2.1 处方及制备工艺
2.2 高压均质过程
2.3 粒径及ζ-电位的测定
2.4 样品的离心
2.4.1 稳定性参数Ke的测定
2.4.2 药物在LM中分布的研究
3 结果
3.1 制备条件考察
3.1.1 制备温度的考察
3.1.2 去甲基斑蝥素的加入方法
3.1.3 高压均质压力的考察
3.1.4 高压均质次数的考察
3.2 处方因素考察
3.2.1 油相组成的考察
3.2.2 脂质微球载药能力的确定
3.2.3 药物浓度对包裹率的影响
3.2.4 卵磷脂加入方法的考察
3.2.5 卵磷脂与F68比例的考察
3.2.6 油酸钠的作用考察
3.2.7 PH值对脂质微球稳定性的影响
3.2.8 脂质微球灭菌条件的确定
3.3 NCTD脂质微球的处方及制备工艺的确定
4 小结
第三章 NCTD脂质微球理化性质及稳定性考察
1 仪器与药品
2 脂质微球理化性质考察
2.1 粒径及粒度分布考察
2.2 ζ-电位的测定
2.3 NCTD脂质微球含量测定及包裹率考察
2.4 NCTD脂质微球体外释放特性研究
2.5 NCTD脂质微球稀释介质的筛选
3 NCTD脂质微球稳定性考察
3.1 考察项目
3.1.1 外观
3.1.2 pH值
3.1.3 游离脂肪酸
3.1.4 含量
3.1.5 粒度测定
3.2 冷冻—加热循环实验
3.3 加速稳定性考察
3.4 长期稳定性的考察
4 小结
第四章 NCTD脂质微球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仪器、试药及实验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质谱条件及色谱发件
2.2 对照品及内标溶液配制
2.3 浆样品处理与测定
2.4 方法专属性考察
2.5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考察
2.6 回收率及精密度考察
2.7 血浆样品的稳定性
3 NCTD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3.1 给药方案
3.2 实验结果
3.3 结果处理
3.3.1 隔室模型药物动力学参数
3.3.2 非隔室模型药物动力学参数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NCTD脂质微球安全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
2.安全性实验
2.1 急性毒性实验
2.2 体外溶血实验
2.3 刺激性实验
2.3.1 家兔耳缘静脉血管刺激性考察
2.3.2 大鼠舐足实验
3.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12-14
参考文献
- [1].重酒石酸长春瑞滨脂质微球注射液的研究[D]. 李红英.沈阳药科大学2006
- [2].双氯芬酸钠脂质微球注射液的研究[D]. 崔越.沈阳药科大学2009
- [3].紫杉醇与新型脂质的混合单分子膜的研究[D]. 宗文辉.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 [4].替米考星长效注射液的研制[D]. 周浩.河南大学2014
- [5].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的研究[D]. 李志强.北京理工大学2015
- [6].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质量一致性评价研究[D]. 杨彩霞.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 [7].多西他赛亚微乳注射液临床前药动学研究[D]. 赵玉婷.中南大学2010
- [8].高浓度大蒜油注射液的制备及安全性初步评价[D]. 张华.西南大学2008
- [9].盐酸阿霉素脂质体注射液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D]. 刘宝峰.山东大学2010
- [10].夫马吉欣注射液对血管栓塞的实验研究[D]. 赵义.吉林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双氯芬酸钠脂质微球注射液的研究[D]. 崔越.沈阳药科大学2009
- [2].重酒石酸长春瑞滨脂质微球注射液的研究[D]. 李红英.沈阳药科大学2006
- [3].蟾酥脂质微球注射液的研究[D]. 王涛.沈阳药科大学2007
- [4].斑蝥素及斑蝥提取物的口服缓释制剂研究[D]. 党云洁.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
- [5].雌二醇鼻腔喷雾剂的研制[D]. 冷巍.沈阳药科大学2005
- [6].盐酸环丙沙星缓释微丸的研究[D]. 卢哲.沈阳药科大学2005
- [7].去甲斑蝥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D]. 田海燕.山东大学2007
- [8].去甲斑蝥素缓释微丸的制备[D]. 刘扬.苏州大学2008
- [9].羟基喜树碱脂肪乳注射液及冻干的研究[D]. 邱志斌.沈阳药科大学2006
- [10].去甲斑蝥素微乳的研制[D]. 向东.四川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