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西南天山金矿成矿流体特征

新疆西南天山金矿成矿流体特征

一、新疆西南天山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蒋东祥,毛启贵,刘家军,于明杰,卫晓峰[1](2021)在《东天山小尖山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模式探讨》文中认为小尖山金矿床产于东天山康古尔韧性剪切带南缘,对该矿床流体特征和矿床成因类型了解较少。矿区普遍发育低绿片岩相变质,矿床由多条走向为100°~120°的陡倾斜蚀变岩型矿体组成,金平均品位3.11×10-6~24.99×10-6;成矿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1)黄铁矿-磁铁矿-绿泥石-绢云母-石英阶段;(2)黄铁矿-黄铜矿-自然金-石英-绿泥石阶段;(3)石英-方解石-贫硫化物阶段。本文通过对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石英脉内发育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与氢氧同位素研究分析,发现矿床主要发育H2O-CO2及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从早至晚成矿过程中流体内CO2包裹体逐渐减少,气液两相包裹体内气液比逐渐减小。各成矿阶段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从早至晚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分别为216.9~396.4℃、183.1~319.2℃与145.1~220.8℃;成矿流体盐度分别为1.40%~10.11%NaCleq、1.91%~11.22%NaCleq与1.63%~6.74%NaCleq,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的NaCl-H2O-CO2体系,并经历了从中温、中盐度流体向低温、低盐度流体的演化过程;成矿早阶段流体的δDV-SMOW值为-22.550‰,δ18O水值为9.44‰,指示变质水成因;成矿晚阶段δDV-SMOW值介于-41.913‰~-34.796‰之间,平均值为-37.413‰,δ18O水值介于1.99‰~3.98‰之间,平均值为2.99‰,指示混合水成因,但接近变质水;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水,成矿早阶段至晚阶段具有从变质水向混合水演化的特征。综合分析,小尖山金矿床成因类型为造山型金矿,其成矿模式为早期韧性剪切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变质流体在运移过程中萃取岩石中成矿物质,形成含金成矿流体,并在糜棱岩面理等裂隙处发生结晶作用,导致金的初步富集;晚期地壳快速抬升,地质体由韧性变形向脆-韧性、脆性变形转变,伴随有花岗岩脉的侵入,变质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从流经岩石中淋滤萃取金等成矿物质,形成含矿流体,岩浆水、大气降水的混入以及深度、压力的降低使得流体内的成矿物质在裂隙或断层发育的有利地段卸载沉淀,形成金矿体。

夏冬[2](2020)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的认识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方法及相对统一的综合性结论。本文以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视角,系统地收集、整理东天山及邻区已发表的锆石U-Pb单点年龄大数据及7类主要矿产时空结构规律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主要构造-岩浆演化序列、成矿规律及构造-岩浆演化与流体耦合成矿机理,并探讨了地球动力学机制。阿奇山铅锌(铜)矿床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成矿特征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其成因、控矿因素等的研究尚薄弱,为此开展了野外地质学,小东山火山机构岩石组合、构造控矿、流体运移特征及年代学等工作。我国地表找矿存在找矿难、找矿慢的问题突出,找矿理论创新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认识:(1)东天山经历了晚奥陶世-早泥盆世(俯冲)→早石炭纪(碰撞+准噶尔亚幔柱?)→晚石炭纪(板片断离-岩石圈拆沉+准噶尔亚幔柱?)→早-中二叠世(塔里木亚幔柱)→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板内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2)东天山绝大部分矿产的主成矿期处于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活动间歇期,耦合着大量流体作用,具有岩浆期后成矿特点。与板块构造有关的早石炭世斑岩型铜矿、火山岩型铁矿、晚二叠-早三叠世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早-中三叠世斑岩型钼钨矿为板块熔融产生的透岩浆流体成矿系统中熔体与流体发生耦合或解耦的产物;板片拆离-岩石圈拆沉作用触发的深部含矿流体向上运移与晚石炭世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早二叠世火山岩型铁矿、火山热液型或火山岩型银多金属矿成矿密切相关;塔里木二叠纪地幔柱与早-中二叠晚期基性-超基性岩型铜镍矿具有成生关系。(3)阿奇山铅锌(铜)矿床成矿分为早期硅酸岩热液和晚期碳酸盐流体成矿阶段。花岗斑岩对成矿的主要贡献:岩体自身及其岩浆成矿系统解耦有关的透岩浆流体形成的早期矽卡岩化带对后期小东山火山机构有关的含矿流体的遮挡作用,仅提供了部分热及矿质,正长斑岩等次火山岩有关的含矿流体以非顺层、高角度呈发散性产于断裂、破碎带及岩石微裂隙等构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形成主要富矿体。主成矿期约束在292.0~320.0±1.6Ma,成矿流体具低温-中盐度,硫同位素具幔源、火山热液特征,成矿期构造背景处于挤压向拉张转换期,地球动力学机制主要为岩石圈拆沉。(4)含矿火山流体的充填交代为主要成矿作用,成因为火山热液型铅锌(铜)矿床,并建立了成矿模式。针对当前我国找矿勘查客观条件下存在的找矿难、找矿慢问题,适时提出中观“热岩-枝找矿理论”,并阐述了运用该理论发现新矿床的过程。

张涛,陈正乐,黄宏业,张文高,张青,潘家永,周振菊,邹明亮,冯宏业,王晓虎,韩凤彬,孙岳,霍海龙,马骥,杨斌[3](2020)在《西南天山阿沙哇义金矿载金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指出阿沙哇义金矿床是中国新疆西南天山目前探明的第二大金矿,是中亚造山带南缘"亚洲金腰带"的重要组成部位。野外构造调查表明,研究区在古生代期间经历了由挤压变形发展为走滑伸展两次构造作用,成矿发生在挤压变形到走滑伸展转换时期。运用矿相学、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及S同位素等方法确定矿床载金矿物、金的赋存状态、成矿物质来源等,结果表明:阿沙哇义金矿载金矿物主要为含砷黄铁矿、部分毒砂。含砷黄铁矿分为沉积成岩期(Py1)、成矿早期(Py2)、成矿期(Py3); Py2、Py3富As、Te,亏S、Fe,S、As呈明显负相关; Co/Ni比值显示黄铁矿属沉积-热液成因。Au以纳米级"可见"自然金(Au0)形式存在于含砷黄铁矿中。黄铁矿、辉锑矿δ34S为9.5‰~16.3‰,显示成矿流体中硫为海相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产物,成矿物质来自赋矿地层。矿床属典型的中浅成造山型金矿,矿床埋藏较浅,矿区深部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

高玲玲[4](2020)在《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阿尔泰南缘地处中亚造山带西段、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汇聚带北缘。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大体经历了:前震旦纪古陆形成阶段,震旦纪-晚古生代早期洋盆形成、俯冲和闭合演化阶段,晚古生代中晚期大陆板块碰撞阶段,中生代亚洲大陆边缘以及新生代陆内造山四个复杂演化阶段,是我国重要的贵重、有色和稀有金属矿集区。阿尔泰南缘西段以发育金、铜-锌多金属矿床为特色,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VMS型矿床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温热液脉型两种。其中VMS型主要代表矿床有阿舍勒铜锌矿床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中温热液脉型矿床包括多拉纳萨依金矿、托库孜巴依金矿、金坝金矿等。区内VMS型矿床主要产于阿舍勒组一套火山沉积岩/次火山岩中,成矿作用大体经历了早期海相火山喷气-同生热液沉积和晚期变形变质热液叠加作用;中温热液脉型矿床主要产于玛尔卡库里韧性剪切带的次级断裂中,成矿作用一般经历了岩浆热液和变质热液作用。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VMS型矿床矿石及其石英脉中主要发育大量富液相包裹体(LV型)、少量富气相包裹体(VL型)及含子矿物包裹体(S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也逐渐减小,由初期中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演化为后期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同位素C、H、O及流体包裹体综合研究表明:在成矿初期时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后期成矿流体中混入了海水;S、Pb同位素数据暗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热液和地层中。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发育的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包裹体(LV型)、富气相包裹体(VL型)、含CO2包裹体(LC型)和纯CO2包裹体(C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逐渐减小;成矿流体从中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逐渐演变为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稳定同位素C、H、O研究表明:金矿早期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中期晚期不断有大气水混入,由S、Pb同位素数值暗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和地层。对研究区内主要矿床开展了系统的岩浆岩、火山岩和次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结果显示,VMS型矿床的成矿时代分别为:阿舍勒铜锌矿床(342Ma)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383Ma);中温热液脉型矿床的成矿时代为:多拉纳萨依金矿、托库孜巴依金矿、金坝金矿(300290Ma)。上述成果表明研究区内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是(1)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大洋板块不断向北俯冲在西伯利亚块板的构造背景之下的矿化;(2)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板块碰撞后伸展构造背景有关的矿化。区内不同类型矿床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上,VMS型及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分别产于阿舍勒组和托克萨雷组,并且矿床的分布与北西向延伸的断裂同向,构造不同程度控制、影响矿床的产出,金矿床往往沿着侵入体边缘分布,围岩蚀变发育并有一定的分带性且对于矿体的分布有一定的指示性。时间上研究区中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是380340Ma的铜-锌金多金属矿化以及290300Ma的金矿化。在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内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利用ArcGIS平台,采用“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预测概念模型”,建立研究区不同类型矿床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在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成矿信息的提取、分析及靶区圈定。以定量化空间数据分析和集成方法为主线,开展了区域金、铜-锌及多金属矿床、地质、化探以及遥感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圈定金成矿远景区5处,铜-锌多金属成矿远景区4处。

李洪梁[5](2020)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提斯喜马拉雅(TH)东段扎西康矿集区中新世造山型金矿床的首次发现与报道证实,造山型金矿床不止产于主碰撞挤压构造环境,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同样可发育造山型金成矿作用。以扎西康矿集区马扎拉金矿床和新近发现的明赛和姐纳各普金矿床为重点研究对象,系统剖析各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示踪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查明控矿因素,厘定成矿时代及动力学背景,建立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模式,探讨金成矿作用,丰富和完善大陆碰撞金成矿作用理论,对矿集区与区域找矿具有指导意义。扎西康矿集区内的造山型金矿床形成于19~17 Ma,处于印度—欧亚大陆后碰撞伸展阶段(<25 Ma),矿体严格受伸展断裂构造控制;金属矿物主要以自然金、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为主,含少量磁铁矿、辉砷镍矿、黝铜矿,而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铁白云石、方解石、绿泥石以及高岭石等;围岩蚀变以黄铁矿化、毒砂化、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为主;矿床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毒砂,其次为石英和粘土矿物。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与激光拉曼成分分析显示,明赛、姐纳各普和马扎拉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以CO2-H2O型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270~290℃、230~270℃和230~260℃之间,平均盐度为3.8 wt%Na Cl.eqv、3.4 wt%Na Cl.eqv和3.6 wt%Na Cl.eqv,平均密度为平均0.82 g/cm3、0.84 g/cm3和0.85 g/cm3,属富CO2的中温、低盐度、低密度的H2O-Na Cl-CO2-(CH4-N2)体系,成矿压力与深度分别为73.88 Mpa、6.98 km,64.90 Mpa、6.50 km和62.84 Mpa、6.39 km;多元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指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壳源变质流体,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深源。综合分析认为,由藏南拆离系(STDS)伸展拆离活动及由此引发的错那洞片麻岩穹窿成穹伸展改变了地壳应力状态,诱发下地壳强烈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脱流体,形成富CO2的变质流体,携带来自于深源的成矿物质,以Au(HS)2-络合物的形式沿南北向裂谷运移至地壳浅部,与改造型大气饱和水或建造水混合,在运移至层间破碎带及南北向高角度正断层等张性空间时,压力骤降,导致流体沸腾、相分离,诱发Au的快速高效沉淀、成矿。通过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YS)内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控矿构造、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方面差异显着。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认为,喜马拉雅带存在2期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相关的金成矿作用,即始新世主碰撞挤压背景下,与俯冲的特提期洋壳板片的回卷和断离过程相关的金成矿作用,以及中新世后碰撞伸展背景下,与藏南拆离系(STDS)伸展及由此引发的片麻岩穹窿成穹伸展作用相关的金成矿作用。

马全良[6](2020)在《东天山哈密地区红石梁金矿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东天山成矿带是我国西部重要金属成矿带,位置在准噶尔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属中亚造山带南部边缘,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红石梁金矿床是东天山哈密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金矿床,其位于大南湖岛弧带南缘与康古尔—黄山碰撞带北端相邻处。红石梁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中泥盆统头苏泉组钙碱性火山岩中。本文依托于―东天山成矿带景峡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组在东天山哈密地区三岔口幅、梧桐窝子泉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结合前人对同区域金矿床的专项研究,以红石梁金矿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矿物学、锆石测年、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和铅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分析了头苏泉组火山岩和石炭纪侵入岩的岩石系列、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大地构造背景,探讨了红石梁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制和矿床成因,确定了矿床类型总结了成矿模式。取得以下成果:红石梁金矿床是位于东天山哈密地区大南湖岛弧带南缘与康古尔—黄山碰撞带北端相邻处。矿床严格受断裂控制,赋存于康古尔塔格断裂带的NEE向次级断裂中。红石梁金矿床赋矿围岩是中泥盆统头苏泉组安山岩、英安岩以及英安质或安山质火山角砾岩等火山岩。头苏泉组火山岩属钙碱性火山岩系列,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组合构造环境判别,头苏泉组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边缘岛弧构造环境(大南湖岛弧)。与红石梁金矿床受同构造控制的石炭纪岩浆岩属钙碱性岩石系列且具有同源演化特征,其大地构造背景为岛弧环境。红石梁金矿床含金地质体主要为石英脉和流纹岩—霏细岩,共圈定一条金矿化带,金矿化体金平均品位0.95×10-6。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自然金、褐铁矿及少量磁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玉髓状石英、玉髓,次要为明矾石、绿泥石、蒙脱石、绢云母、钾长石等。矿石类型主要为角砾状矿石和网脉状矿石。围岩蚀变具有一定分带性,其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及冰长石化。红石梁矿体中石英的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分为纯液相包裹体、富液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富气气液两相包裹体。对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均一温度和盐度的测定,表明成矿流体具有低温(131~276℃)、低盐度(2.41~9.60%Na Cleqv)、低密度(0.848~0.966g/cm3)的特征,具有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氢氧同位素及激光拉曼成分分析表明成矿流体是岩浆水与大气水混合,在流体演化过程中不断有大气水的加入而混合形成的近中性流体。铅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成矿物质来源复杂,源于壳幔混合的岩浆活动的产物。红石梁金矿床成矿流体以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显微镜下观察到冰长石和以脉状或者围绕矿物环状出现的玉髓,并且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富气相气液两相包裹体共存表明在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发生沸腾作用。沸腾作用是引起红石梁金矿床成矿物质卸载聚集成矿的主要成矿机制。U-Pb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研究表明,赋矿围岩头苏泉组火山岩锆石测年结果为383.7±4.3Ma;矿区内闪长岩体的锆石U-Pb测年结果为332.1±2.7Ma。结合红石梁金矿床构造背景、赋矿围岩、控矿构造、围岩蚀变、矿体特征、矿石矿物特征和成矿流体特征与国内外典型的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对比,确定其为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成岩成矿地质过程经历了中—晚泥盆世到早石炭世古天山洋板块俯冲的壳幔混合作用下的火山活动而形成含矿流体,沸腾作用使Au等成矿物质聚集沉淀,最终形成了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红石梁金矿。

张红涛[7](2020)在《新疆哈密黑山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文中研究指明哈密黑山金矿产在新疆东天山一带的阿奇克库都克-沙泉子断裂南侧的中天山地块中。中天山地块受到多次构造-岩浆作用的改造,构造样式极为复杂,岩浆岩比较发育。在中天山地块中仅发现过铁矿、铅锌矿、铜镍矿、钨矿、稀有金属矿以及非金属矿,并未见到在该构造单元中发现具有开采价值的金矿的报道。而黑山金矿是近年来作者所在团队(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在中天山地块构造单元中发现的一个具有开采价值的大型金矿。前人仅仅将黑山金矿作为一个矿点简要描述了其产出状态、矿化蚀变类型、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产出状态,矿化蚀变类型等问题。对于黑山金矿在控矿构造特征、矿化蚀变特征、成矿流体特征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等与矿床成因密切相关问题的研究很少。矿区内主要出露的地层为上太古界-下元古界变质岩地层和中元古界变质岩地层,上太古界-下元古界地层岩性以石英片岩和大理岩为主,中元古界地层以大理岩为主。矿区在晚古生代经历了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基性-中酸性岩浆岩。矿区内发育的北北东向断裂是阿奇克库都克-沙泉子断裂的次级断裂。北北东向断裂以及其断裂带上发育的片理化带在黑山金矿区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黑山金矿的控矿构造,控制着黑山金矿的产出。通过参考前人的有关阿奇克库都克-沙泉子断裂及中天山地块的地质资料,分析黑山金矿区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据前人学者研究晚石炭世为该区碰撞-后碰撞的重要构造转换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后碰撞的伸展、拉张阶段。伸展、拉张的构造应力环境是金矿形成的有利环境。通过1:1万黑山金矿区地质填图、钻探岩芯编录、采样测试分析等手段对黑山金矿区内有利的控矿构造、矿化蚀变类型等做了较为详细地研究,并分析了矿区内的控矿构造-蚀变-矿化的关系,黑山金矿主要受控于矿区内北北东向断裂以及其断裂带上发育的片理化带,主要发育的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金赋存于石英脉的石英颗粒的裂隙中以及石英脉中(磁)黄铁矿矿物中和矿物间裂隙中。通过室内流体包裹体测试实验可得知黑山金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63-216℃,盐度为3.05-5.09 wt%Na Cl,因此黑山金矿的成矿流体是中低温、低盐度流体。通过Pb同位素测试实验测得了矿石中黄铁矿Pb同位素组成的特征(206Pb/204Pb值为18.5365-18.7465,207Pb/204Pb值为15.6033-15.6294,208Pb/204Pb值为38.4035-38.6851),暗示着黑山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俯冲带的岩浆作用和上地壳。通过沙泉子幅1:5万岩屑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发现矿区内壳幔混源的二长花岗岩和天湖岩群变质岩均出现与金有关的低温异常组合,并且在矿区内这两个地质单元的金元素成矿系数(F)最高,这说明黑山金矿的成矿物质很可能来源于二长花岗岩和天湖岩群变质岩。通过地质填图调查、钻探、化探、流体包裹体测试实验以及Pb同位素测试实验等手段,对黑山金矿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归纳出了黑山金矿的成矿规律,总结了矿床成因,得到的研究认识有以下几点:1.黑山金矿的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另外还有少量的黄铜矿。非金属矿物有石英,方解石,云母,透闪石等。矿石中发育的金主要发育裂隙金和包体金。2.黑山金矿的控矿构造为矿区中部的北北东向断裂以及其断裂带上发育的片理化带、糜棱岩化带。3.黑山金矿石英脉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黑山金矿的成矿温度在163-216℃之间,盐度为3.05-5.09 wt%Na Cl,估算的成矿深度在1.61-2.11km。H-O同位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大气水与岩浆水。发育的带状蚀变从中心到两侧依次为硅化+碳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与碳酸盐化带、青磐岩化带,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中高岭石-绢云母型硫化物矿床的蚀变分带一致。因此,认为哈密黑山金矿应该归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4.黑山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天湖岩群变质岩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根据黑山金矿矿石中黄铁矿Pb同位素特征研究显示,其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壳和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Pb(岩浆作用)。另外东天山成矿带景峡地区沙泉子幅1:5万土壤(岩屑)地球化学测量数据显示,矿区内天湖岩群上发现Au+As+Sb异常组合,矿区内二长花岗岩出现了Bi+Cd+Au+Ag异常组合,他们的异常组合特征与中-低温热液活动有关。并且,在矿区内二长花岗岩和天湖岩群的金元素成矿系数(F)最高。以上Pb同位素示踪和化探分析说明黑山金矿的物质来源是天湖岩群变质岩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5.黑山金矿的形成与中天山地块的地层-岩浆-构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产于中天山地块天湖岩群变质岩、晚古生代岩浆岩、北北东向断裂发育地段。在中天山地块中寻找该类型金矿应重视天湖岩群变质岩、晚古生代岩浆岩、北北东向断裂均有发育的地段。6.黑山金矿区内强烈的硅化、方解石化、(磁)黄铁矿化是一个明显的找矿标志,矿化带外围发育的青磐岩化可作为一个间接找矿标志。

薛春纪,赵晓波,赵伟策,赵云,张国震,Bakhtiar NURTAEV,Nikolay PAK,莫宣学[8](2020)在《中-哈-吉-乌天山变形带容矿金矿床:成矿环境和控矿要素与找矿标志》文中提出天山是全球第二大金矿富集区,世界级和大型-超大型金矿床东西成带横贯中国新疆中部-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构成巨型跨境金成矿带。天山巨型跨境金成矿带和重要金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成矿的控制要素、找矿勘查的标志都是学术界和工业界高度关注的重大地质和找矿问题。通过广泛、深入地文献调研和境内外天山较全面野外地质矿产调查与研究,本文认为中-哈-吉-乌天山大规模金成矿主体形成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古亚洲洋闭合后的陆块拼贴变形过程,部分形成于中-晚二叠世陆内走滑变形过程。中天山南、北缘古缝合带及其附近的大型脆性/韧-脆性变形带是巨量金成矿的关键控制因素,多期叠加复合成矿是天山变形带容矿金矿床的显着特征。地壳初始富集、构造变形活化、岩浆热液叠加是天山变形带容矿金矿床的主控因素。"碳质细碎屑岩+脆韧性变形带+海西末期岩体"是中-哈-吉-乌天山变形带容矿大型-超大型金矿的找矿标志组合。

展新忠[9](2019)在《新疆赛博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勘查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新疆重要成矿带战略性矿产资源预测与靶区评价”(2011BAB06B0803)的成果之一。新疆赛博铜矿床发现之初曾被命名为喇嘛苏外围铜矿床,它与喇嘛苏铜矿床同产于喇嘛苏岩体,空间上毗邻,同属于国家“十三五”深地项目确定的赛博矿集区。赛博铜矿床的发现填补了西天山境内无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的空白,对西天山境内铜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及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和成矿流体的研究,详细剖析了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通过找矿勘查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下一步找矿方向,建立了矿床经验找矿模型。赛博铜矿床矿体的产出位置、矿化及蚀变分带受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及断层构造的控制十分明显。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的锆石U-Pb LA-ICP-MS年龄分别为386.2±0.69Ma和386.9±0.71Ma,石英硫化物成矿阶段矿体硫化物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为379.2±7.7Ma,表明赛博铜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泥盆世海西早期岩浆活动有关。矿区主要存在两种蚀变分带:矽卡岩型蚀变和斑岩型蚀变。矽卡岩型蚀变发育在斑岩体内、外接触带及其附近构造破碎带中,岩体附近依次发育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和硅灰石矽卡岩。斑岩型蚀变主要发育在斑岩体中,偶见于斑岩体外接触带迭加在矽卡岩型蚀变之上。斑岩型蚀变与斑岩型矿化相伴而生,矿化往往发育在斑岩体内及岩体内接触带上,以含矿石英细脉、石英方解石细脉、含绿泥石(透闪石)石英细脉等多种含矿脉体密集发育为特点。通过矿物学、成矿流体及氢、氧同位素研究,基本查明了赛博铜矿区不同成矿期流体来源及物理化学特征。岩浆晚期-热液早期的成矿流体主要为中高温(430℃545℃)、高盐度(平均13.4%)的岩浆水;早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为中温(475℃510℃)、高盐度(平均16.94%),晚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的温度(383℃485℃)和盐度(10.52%)略有下降,推断有少量地表水(海水、大气降水)加入。石英-硫化物阶段地表水(海水、大气降水)增多,成矿流体具有低温(195℃270℃)、低盐度(平均3.3%)的特征,推断其演变为岩浆水与地表水的混合热液。H-O-S特征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岩浆硫和沉积硫混合源特征,成矿早期热液以岩浆水为主,成矿晚期,热液演变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热液。成矿斑岩体样品的铝饱和指数(ASI)为0.760.90,均小于1.1,为准铝质花岗岩,P2O5与SiO2的含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微量元素Th和Y含量较高,且与Rb呈正相关关系,微量元素Zr+Y+Nb+Ce的值为158.1ppm263.7ppm,明显低于A型花岗岩的下限值350ppm。通过岩相学研究,进一步发现斑岩体样品中明显缺少A型花岗岩的典型钠闪石类矿物(钠闪石和钠铁闪石等)和S型花岗岩中典型的镁铁质矿物(白云母和石榴石),同时花岗质侵入岩中出现了磁铁矿矿物,表明成矿斑岩体为I型花岗岩。研究发现,成矿斑岩体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Hf同位素具有以下特征:SiO2和CaO含量较高,TFe2O3、MgO、TiO2、K2O和Mg#含量较低,同时Co、Cr、Ni等微量元素含量明显偏低;εHf(t)和176Hf/177Hf的值较高,εHf(t)介于-0.37和6.45之间,176Hf/177Hf均值为0.283,(Rb/Sr)N比值为0.0770.285,介于上地幔值(0.034)与地壳值(0.35)之间,Nb/Ta比值为9.5012.83,介于地幔值(17.5)与地壳值(8.3)之间,另外,样品具有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Sr)和不相容元素(如Th、U),高场强元素(如Nb、Ta、P、Ti)相对亏损和明显的“TNT”负异常的特征。这表明该矿区I型花岗岩具有壳幔混源特点,源岩应来自亏损地幔的玄武质岩浆,并有新生壳源部分熔融物质的加入。Ⅰ型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386.2±0.69Ma和386.9±0.71Ma,矿体硫化物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为379.2±7.7Ma,表明其成岩成矿时代为泥盆世。中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时期,北天山洋持续向南部的伊犁板块下俯冲,使得洋壳在俯冲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并交代地幔楔物质,导致赛里木微陆块的基底陆壳活化,壳幔混源的深部含矿花岗质岩浆沿断裂上侵,与蓟县系库松木切克群灰岩发生交代作用并萃取围岩中的金属元素,在岩体顶部富集形成斑岩型铜矿体,同时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形成矽卡岩型铜矿体,从而富集形成了赛博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矿区开展了找矿勘查工作,发现在岩体周围高磁异常区和极化率高于2.21%的重叠分布区域应考虑为矿致异常,是重要的找矿线索。依据矿床经验找矿模型,综合磁法、激电和EH4测量结果推断矿区北西部、东北部及ZK08周围深部有很大的找矿潜力,更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该论文有图74幅,表15个,参考文献240篇。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10](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二、新疆西南天山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西南天山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东天山小尖山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流体包裹体分析
    3.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3.2 包裹体岩相学
    3.3 流体温度与盐度
    3.4 流体密度与成矿压力、深度
4 氢、氧同位素特征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4.2 氢氧同位素特征
5 讨论
    5.1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5.2 成矿模式探讨
6 结论

(2)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现状
    2 选题依据
    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与工作量
    5 基本论点及主要创新性认识
第一章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地球动力学机制
    1.1 区域地质背景
        1.1.1 区域地层
        1.1.2 区域构造
        1.1.3 区域岩浆岩
        1.1.4 数据应用情况
    1.2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2.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2.2 石炭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2.3 早-中二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2.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3 地球动力学机制探讨
        1.3.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406~466Ma)
        1.3.2 石炭纪(299~359Ma)
        1.3.3 早-中二叠世(272~299Ma)
        1.3.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220~265Ma)
    1.4 小结
第二章 成矿规律及耦合成矿机理
    2.1 主要矿种时空结构
        2.1.1 铜矿
        2.1.2 金矿
        2.1.3 铜镍矿
        2.1.4 铁矿
        2.1.5 钼钨矿
        2.1.6 银多金属矿及铅锌矿
        2.1.7 成矿规律
    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2.2.1 成矿流体来源及一般习性
        2.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2.3 小结
第三章 热岩-枝找矿理论及找矿实践
    3.1 我国当前找矿勘查存在的问题
    3.2 可能的解决办法
    3.3 热岩-枝组矿模型
    3.4 热岩-枝宏观找矿概念
    3.5 中观地质异常找矿方法
    3.6 热岩-枝找矿理论优缺点及找矿实践
    3.7 小结
第四章 阿奇山铅锌(铜)矿地质特征
    4.1 区域地质矿产简介
    4.2 矿区地质特征
        4.2.1 地层
        4.2.2 构造
        4.2.3 岩浆岩
        4.2.4 围岩蚀变
        4.2.5 矽卡岩
        4.2.6 地球物理特征
        4.2.7 地球化学特征
    4.3 矿体地质特征
        4.3.1 矿体特征
        4.3.2 矿石特征
        4.3.3 成矿阶段划分
第五章 矿床控矿因素及富集规律
    5.1 雅满苏组火山岩
    5.2 小东山火山机构
        5.2.1 小东山火山机构位置的确定及火山口特征
        5.2.2 岩石组合及岩相学特征
        5.2.3 断裂构造控矿及流体运移特征
    5.3 成矿流体
        5.3.1 流体包裹体
        5.3.2 硫同位素
    5.4 主成矿时代约束
        5.4.1 雅满苏组火山岩年代学
        5.4.2 锆石U-Pb同位素
    5.5 矿化富集规律
    5.6 结论和讨论
第六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6.1 矿床成因
        6.1.1 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
        6.1.2 矽卡岩型矿床
        6.1.3 火山热液型矿床
    6.2 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
        6.2.1 成矿模式
        6.2.2 找矿潜力分析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附录 -补充材料
附录 -作者简介
    一.个人简介
    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三.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和勘查项目
    四.在读期间学术交流
    五.获奖情况

(3)西南天山阿沙哇义金矿载金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2.2 矿石特征
3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4 测试结果
5 讨论
    5.1 黄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 金的赋存状态
    5.3 成矿物质来源
    5.4 构造变形与金成矿关系
6 结论

(4)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论文选题依据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同类型金矿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矿床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1.3.3 研究区金、铜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4.3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1.6.1 主要认识
        1.6.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元古界
        2.1.2 古生界
        2.1.3 中生界
        2.1.4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早古生代侵入岩
        2.3.2 晚古生代侵入岩
        2.3.3 中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矿产
        2.4.1 早古生代矿床
        2.4.2 晚古生代矿床
        2.4.3 中-新生代矿床
第3章 研究区主要矿床地质特征
    3.1 VMS型矿床
        3.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3.1.2 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
    3.2 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3.2.1 多拉纳萨依金矿
        3.2.2 托库孜巴依金矿床
        3.2.3 金坝金矿
第4章 主要矿床成因研究
    4.1 VMS型矿床
        4.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4.1.2 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
    4.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
        4.2.1 多拉纳萨依金矿
        4.2.2 托库孜巴依金矿
        4.2.3 金坝金矿
第5章 区域构造演化及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
    5.1 区域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构造背景
        5.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5.1.2 萨尔朔克金及多金属矿床
        5.1.3 多拉纳萨依金矿床
        5.1.4 托库孜巴依金矿床
        5.1.5 金坝金矿床
    5.2 区域构造演化与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
        5.2.1 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5.2.2 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5.2.3 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第6章 区域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6.1 区域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条件
        6.1.1 VMS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6.1.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6.2 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
        6.2.1 VMS型金、铜-锌多金属矿
        6.2.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6.2.3 矿床空间分布及产出规律
        6.2.4 矿床时间演化规律
    6.3 金、铜多金属矿床找矿标志
        6.3.1 VMS型矿床的找矿标志
        6.3.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找矿标志
    6.4 区域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
        6.4.1 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建设
        6.4.2 成矿相关信息提取、分析及靶区圈定
        6.4.3 预测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
        1.2.1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2 藏南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3 扎西康矿集区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与完成工作量
        1.4.1 论文结构
        1.4.2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与演化
    2.2 区域地层
        2.2.1 古生界(Pz)
        2.2.2 三叠系(T)
        2.2.3 侏罗系(J)—白垩系(K)
    2.3 区域构造特征
        2.3.1 断裂构造
        2.3.2 褶皱构造
        2.3.3 穹窿构造
    2.4 区域岩浆作用
        2.4.1 白垩纪岩浆岩
        2.4.2 渐新世岩浆岩
        2.4.3 中新世岩浆岩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区域矿产
第3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明赛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地质特征
        3.1.3 Au的赋存状态
    3.2 姐纳各普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地质特征
        3.2.3 Au的赋存状态
    3.3 马扎拉金矿床
        3.3.1 矿区地质特征
        3.3.2 矿体地质特征
        3.3.3 Au的赋存状态
    3.4 小结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流体包裹体
        4.1.1 样品与分析测试方法
        4.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成分特征
        4.1.3 均一温度、盐度与密度
        4.1.4 成矿压力与深度
    4.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样品与分析测试方法
        4.2.2 H-O同位素组成
        4.2.3 He-Ar同位素组成
        4.2.4 S-(Pb)同位素组成
    4.3 讨论
        4.3.1 成矿流体特征
        4.3.2 成矿流体来源
        4.3.3 成矿物质来源
    4.4 小结
第5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作用
    5.1 成矿年代学
        5.1.1 明赛金矿床绢云母Ar-Ar定年
        5.1.2 姐纳各普金矿床绢云母Ar-Ar定年
        5.1.3 马扎拉金矿床成矿年龄限定
    5.2 控矿要素
        5.2.1 地层与成矿
        5.2.2 构造与成矿
        5.2.3 岩浆活动与成矿
    5.3 矿床成因
        5.3.1 热液金矿床的分类
        5.3.2 矿床成因
    5.4 成矿动力学背景
    5.5 成矿模式
        5.5.1 成矿流体的形成
        5.5.2 金迁移的介质
        5.5.3 金迁移的驱动力及机制
        5.5.4 金的沉淀机制
第6章 区域对比与找矿潜力分析
    6.1 与藏南典型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性
        6.1.1 成矿动力学背景
        6.1.2 控矿构造
        6.1.3 矿床地球化学
    6.2 矿集区找矿潜力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东天山哈密地区红石梁金矿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自然地理概况
    1.3 研究区及其区域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实物工作量
    1.6 研究进展与成果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地质构造演化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床和矿体特征
    3.3 矿石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
    3.4 围岩蚀变
第4章 成矿流体特征
    4.1 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方法
        4.1.1 选取采集样品
        4.1.2 流体包裹体测试方法
        4.1.3 H-O同位素测试方法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4.2.1 岩相学特征
        4.2.2 物理化学特征
        4.2.3 流体包裹体物质组成
    4.3 成矿流体H-O同位素分析
第5章 同位素测年和成岩成矿时限
    5.1 样品制备和分析方法
    5.2 成岩时代
        5.2.1 头苏泉组火山岩类成岩时代
        5.2.2 岩浆岩体成岩时代
    5.3 小结
第6章 赋矿围岩和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6.1 测试方法
    6.2 研究区头苏泉组火山岩
        6.2.1 火山岩岩相学特征
        6.2.2 头苏泉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6.3 研究区石炭纪侵入岩
        6.3.1 侵入岩岩相学特征
        6.3.2 石炭纪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
    6.4 含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第7章 矿床成因
    7.1 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
        7.1.1 成矿流体性质
        7.1.2 成矿物质来源
    7.2 成矿机制
    7.3 成岩成矿的构造动力学背景
    7.4 矿床成因分析
    7.5 成矿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新疆哈密黑山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交通位置
        1.2.2 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1.3 工作区调研程度和金矿研究现状
        1.3.1 工作区调研工作程度
        1.3.2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研究现状
        1.3.3 东天山地区金矿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野外调研情况及主要工作量
    1.6 研究进展与成果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阿齐山一雅满山地层小区
        2.2.2 卡瓦布拉克地层小区
    2.3 区域构造
        2.3.1 断裂
        2.3.2 褶皱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5 变质岩
    2.6 区域构造演化史
        2.6.1 早古生代及其以前阶段
        2.6.2 古生代阶段
        2.6.3 中生代及其以后阶段
    2.7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和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岩浆岩
        3.1.3 矿区构造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化带与矿体地质特征
        3.2.2 黑山金矿区激电测深剖面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特征
第四章 矿床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特征
    4.1 石英脉样品采集及其流体包裹体特征
    4.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3 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
        4.3.1 均一温度
        4.3.2 冰点温度及盐度
    4.4 流体包裹体的密度
    4.5 捕获压力及深度
    4.6 氢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4.7 流体演化趋势
    4.8 小结
第五章 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探讨
    5.1 Pb同位素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
        5.1.1 Pb同位素测试对象的采集及分析方法
        5.1.2 Pb同位素组成特征
        5.1.3 Pb同位素示踪及成矿物质来源
        5.1.4 黑山金矿与马庄山金矿Pb同位素特征对比
    5.2 黑山金矿区化探异常分析
    5.3 黑山金矿矿床成因
        5.3.1 成矿地质条件
        5.3.2 成矿地质体
        5.3.3 控矿构造特征
        5.3.4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结论及问题
    主要结论与认识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新疆赛博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勘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赛博铜矿床地质特征
    2.1 区域成矿背景
    2.2 矿区地质特征
    2.3 矿体特征及矿化类型
    2.4 矿石特征
    2.5 围岩蚀变特征
    2.6 小结
3 赛博铜矿床成矿岩体演化特征
    3.1 成矿岩体岩相学特征
    3.2 成矿岩体岩石化学特征
    3.3 成矿岩体岩浆岩成因
    3.4 成矿岩体年代学及意义
    3.5 小结
4 赛博铜矿床成因分析
    4.1 成矿流体特征
    4.2 成矿流体来源
    4.3 成矿物质来源
    4.4 成矿时代
    4.5 小结
5 赛博铜矿床与赛里木地块成矿环境
    5.1 地层含矿性
    5.2 构造控矿性
    5.3 岩浆岩与成矿
    5.4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成矿
    5.5 构造演化与成矿环境
    5.6 成矿机制
    5.7 小结
6 赛博铜矿床找矿勘查模式及工程示范
    6.1 矿区岩(矿)石物性特征
    6.2 找矿标志
    6.3 综合物化探找矿勘查
    6.4 钻探验证结果
    6.5 综合勘查模式研究
    6.6 找矿靶区预测
    6.7 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四、新疆西南天山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天山小尖山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模式探讨[J]. 蒋东祥,毛启贵,刘家军,于明杰,卫晓峰. 地质学报, 2021(02)
  • [2]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D]. 夏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3]西南天山阿沙哇义金矿载金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张涛,陈正乐,黄宏业,张文高,张青,潘家永,周振菊,邹明亮,冯宏业,王晓虎,韩凤彬,孙岳,霍海龙,马骥,杨斌. 地质力学学报, 2020(03)
  • [4]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D]. 高玲玲. 吉林大学, 2020(08)
  • [5]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李洪梁.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6]东天山哈密地区红石梁金矿成矿作用研究[D]. 马全良. 长安大学, 2020(06)
  • [7]新疆哈密黑山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D]. 张红涛. 长安大学, 2020(06)
  • [8]中-哈-吉-乌天山变形带容矿金矿床:成矿环境和控矿要素与找矿标志[J]. 薛春纪,赵晓波,赵伟策,赵云,张国震,Bakhtiar NURTAEV,Nikolay PAK,莫宣学. 地学前缘, 2020(02)
  • [9]新疆赛博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勘查研究[D]. 展新忠.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10]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标签:;  ;  ;  ;  ;  

新疆西南天山金矿成矿流体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